1、备急千金要方之脾臟上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唐 - 孙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编号 内容1治舌本強直或夢歌樂而體重不能行宜瀉熱湯方 o 前胡、茯苓、龍膽、細辛、芒消 (各三兩) 、杏人 (四兩) 、玄參、大青 (各二兩) 、苦竹葉 (切一升) o 右九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後服 o射干煎方,主治同前 o 射干(八兩) 、大青 (三兩) 、石膏 (十兩一作一升) 、赤蜜 (一升) o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五升, 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脾臟上)70 方)2治脾熱面黃目赤, 季脅痛滿方 o 半夏 (八兩一)
2、 、枳實、梔子、茯苓、芒消 (各三兩) 、細辛 (五兩) 、白朮、 杏人 (各四兩) 、生地黃 (切一升) 、淡竹葉 (切一升) 、母薑 (八兩) o 右十一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去滓, 下芒消, 分三服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3 治脾橫方 o 若赤黑發如瓜大煎羊脂摩之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4又方 o 末赤小豆和雞子白傅之 o 四肢寒熱, 腰疼不得俛仰, 身黃, 腹滿, 食嘔, 舌根直,灸第十一椎上及左 o 右各一寸五分三處各七壯 o 俾胃俱實 o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 足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 病苦脾脹腹堅槍脅下痛
3、, 胃氣不轉, 大便難時, 反泄利, 腹中痛上衝肺肝, 動五臟立喘鳴多驚, 身熱汗不? 喉痺精少, 名曰脾胃俱實也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5瀉熱方 o 大黃、麻黃、黃芩 (各四兩) 、杏人赤、茯苓、甘草、橘皮、芒消、 澤瀉 (各三兩) o 右九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絞去滓, 內大黃, 煮兩沸去滓 o 下芒消, 分三服 o 治脾脈厥逆, 大腹中熱切痛, 舌強腹脹, 身重食不下, 心注脾急痛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6大黃瀉熱湯方 o 大黃 (三兩細切水一升半別漬一宿) 、澤瀉、茯苓、黃芩、細辛、芒消 (各二兩) 、 甘草
4、(三兩) 、橘皮 (二兩) o 右八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三合, 去滓, 下大黃, 更煎兩沸 o 去滓, 下芒消, 分三服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方)7治脾熱脅痛, 熱滿不歇, 目赤不止, 口唇乾裂方 o 石膏 (一斤碎) 、生地黃 (汁赤) 、蜜 (各一升) 、淡竹葉 (切五升) o 右四味, 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 取七升, 去滓澄清, 煮石膏, 取一升五合, 去 下地黃汁兩沸, 次下蜜煎取三升, 細細服之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8治脾熱偏一邊痛, 滿 偏脹方 o 茯苓、橘皮、澤瀉 (各三兩) 、芍藥、白朮 (各四兩) 、人
5、參、桂心 (各二兩) 、 石膏 (八兩) 、半夏 (六兩) 、生薑 (切一升) 、桑根、白皮 (一升)o 右十一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三服, 若須利下, 加芒消二兩佳 o 脾虛冷 o 右手關上脈陰虛者, 足太陰經也, 病苦泄注, 腹滿氣逆霍亂嘔吐黃癉心煩不得臥腸鳴, 名曰脾虛冷也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9治虛脹,脅痛肩息,有時發作悉補之方 o五加根皮 (一近) 、豬椒根皮 (二斤) 、丹參、橘皮 (各一斤) 、地骨皮、乾薑、 白朮 (各八兩) 乾地黃、芎藭、附子 (各五兩) 、佳心、桔梗(各四兩) 、大棗 (五十枚) 、甘草 (三兩)
6、o 右十四味口父咀,以酒四斗漬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 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10治脾寒飲食不消, 勞倦氣脹, 噫滿憂恚不樂, 檳榔散方 o 檳榔 (八枚皮子並用) 、人參、茯苓、陳麴、厚朴、麥蘗、白朮、 吳茱萸 (各二兩) o 右八味治下篩, 食後酒服二方寸匕, 日再一方用橘皮二兩半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11溫脾丸, 治久病虛贏, 脾氣弱, 食不消喜噫方 o 黃蘗、大麥蘗、吳茱萸、桂心、乾薑、細辛、附子、當歸、大黃、麴、 黃連 (各一兩) o 右十一味, 末之, 蜜丸如梧子, 每服十五丸, 空腹酒服, 日三麻豆散, 主脾氣
7、弱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12不下食, 餌此以當食方 o 大豆黃 (二升) 、大麻子 (二升熬令香) o 右二味治下篩, 飲和服一合, 日四五, 任情多少 o 脾胃俱虛 o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 足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 病苦胃中如空狀 o 少氣不足以息, 四逆寒, 泄注不已, 名曰脾胃俱虛也, 治腹脹善噫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13食則欲嘔, 泄澼溏下口乾, 四肢重, 好怒, 不欲聞人聲, 忘誤喉痺補之方 o 黃連 (一兩) 、禹餘糧 (二兩) 、白朮 (三兩) 、大麻子 (五兩) 、乾薑 (三兩) 、 桑白皮 (八兩) 、大棗 (二十
8、枚) o 右七味 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分四服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14治脾胃俱虛, 苦飢寒痛方 o 人參、當歸、桂心、茯苓、桔梗、芎藭 (各五兩) 、厚朴、甘草、橘皮、 吳茱萸 (各二兩) 、白朮 (五兩) 、麥蘗 (一升) o 右十二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15治脾胃虛冷, 白朮散方 o 白朮、厚朴、人參、吳茱萸、茯苓、麥蘗、麴、芎藭 (各三兩) o 右八味治下篩, 酒服, 方寸匕, 食後, 日三, 一方加大腹橘皮, 凡身重不得食, 食無味,心下虛滿, 時時欲下, 喜臥者
9、, 皆針胃管太倉 o 服建中湯及服此平胃丸方, (建中湯方出第十九卷中) o 杏人 (五十枚) 、丹參 (三兩) 、苦參、葶藶、玄參 (各二兩) 、芎藭、 桂心 (各一兩) o 右七味末之, 蜜丸如梧子, 酒服五丸, 日三, 以知為度 o 崔文行平胃丸, 治丈夫小兒食實不消, 胃氣不調, 或溫壯熱結, 大小便不利者,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16有病冷者, 服露宿丸, 熱藥後當進此丸, 調胃方 o 大黃 (二兩) 、小草、甘草、芍藥、芎藭、葶藶 (各一兩) 、杏人 (五十枚) o 右七味末之, 蜜丸飲服, 如梧子, 五丸, 日三, 一歲兒二丸, 漸加之, (千金翼有昌蒲
10、當歸乾薑茯苓麥門冬細辛為十三味無杏人) o 論曰, 凡病宿食, 在上管當吐之, 脈數而滑者實也, 有宿食不消, 下之愈, 胃中有澼, 食冷物即痛, 不能食, 有熱物即欲食, 大腹有宿食, 寒慄發熱如瘧狀? 宿食在小腹者, 當暮發熱,明旦復止, 寸脈緊即頭痛風寒, 或腹中宿食不化, 寸口脈緊者, 如轉索左 o 右無常, 脾胃中有宿食不消, 寸口脈浮而大, 按之反澀尺中微而澀, 故知宿食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17大麴蘗丸, 主消穀斷下溫和, 又寒冷者長服不患霍亂方 o 大麥蘗、麴 (各一升) 、附子、乾薑、當歸、人參 (各三兩) 、赤石脂 (一兩) 、 桔梗、女萎
11、(各二兩) 、吳茱萸、皂莢 (各五兩) 、蜀椒 (二兩半) 、 烏梅 (五十枚) o 右十三味末之, 蜜酢中半漬梅一宿, 蒸三斗米下去, 核擣如泥, 和藥蜜和擣三千杵 服十丸, 日三, 下甚者, 加龍骨阿膠艾各三兩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18消食斷下丸, 寒冷者常服之方 o 麴、大麥蘗 (各一升) 、吳茱萸 (四兩) o 右三味末之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 日三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19乾薑散, 治不能食, 心意宜然忘食方 o 法麴、乾薑、豉、蜀椒、大麥蘗 (各一升) o 右五味,合治下篩, 食後服五方寸匕, 日三, 以能食為度, 消食
12、丸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20治數年不能食方 o 小麥蘗、麴 (各一升) 、乾薑、烏梅 (各四兩) o 右四味, 末之, 蜜和服十五丸, 日再, 加至四十丸, 寒在胸中及反胃番心者, 皆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21麴蘗米散, 主消穀能食, 除腸中水氣臚脹方 o 法麴、杏人、麥蘗 (各五兩) o 右三味, 治下篩, 食後酒服, 一合, 日三 脾勞第三 (論一首方二首) o 論曰, 凡脾勞病者, 補肺氣以益之, 肺王則感於脾, 是以聖人春夏養陽氣, 秋冬養陰氣, 以順其根本矣, 肝心為陽, 脾肺腎為陰, 逆其根則伐其本, 陰陽四時者, 萬物之
13、終始也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22治脾勞實四肢不用, 五臟乘反脹滿, 肩息氣急不安, 承氣泄實熱半夏湯方 o 半夏、宿薑 (各八兩) o 茯苓、白朮、杏人 (各三兩) o 竹葉 (切一升) 、橘皮、芍藥 (各四兩) 、大棘 (二十枚) o 右九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分四服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23治脾虛寒勞損氣脹噫滿, 食不下通噫消食膏酒方 o 豬膏 (三升) 、宿薑 (汁五升) 、吳茱萸 (一升) 、白朮 (一斤) o 右四味, 擣茱萸木等二物, 細細下篩為散, 內薑汁膏中煎, 取六升 o 溫清酒一升進方寸匕, 日
14、再 o 肉極第四 (論一首、方六首) o 論曰, 凡肉極者主脾也, 脾應肉, 肉多肌合, 若脾病則肉變色, 又曰至陰遇病為肌痺, 肌痺不已, 復感於邪, 內舍於脾, 體癢淫淫如鼠走其身上, 津液脫, 腠理開, 汗大泄鼻端色黃, 是其相也, 凡風氣藏於皮膚, 肉色則敗, 以季夏戊已曰傷於風為脾風脾風之狀多汗, 陰動傷寒, 寒則虛, 虛則體重怠墮, 四肢不欲舉, 不嗜飲食, 食則咳, 咳則 o 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 不可以動轉, 名曰厲風, 裡虛外實, 若陽動傷熱, 熱則實? 實則人身上如鼠走, 唇口壞, 皮膚色變, 身體津液脫, 腠理開, 汗大泄, 名曰惡 而須決其綱紀, 知其終始陰陽動靜 o
15、肉之虛實, 實則瀉之, 虛則補之, 能治其病者, 風始入肉皮毛肌膚筋脈之間, 即須決之, 若入六腑五臟, 則半死矣 o 扁鵲曰, 肉絕不治, 五日死, 何以知之, 皮膚不通外不得泄, 凡肉應足太陰, 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肌肉唇反者氣盡則肉先死, 使良醫妙藥, 終不治也 o 治肉熱極肌痺淫淫, 如鼠走身上, 津液脫腠理開, 汗大泄為脾風, 風氣藏於皮膚,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24肉色敗, 鼻見黃色, 麻黃止汗通肉解風痺湯方 o 麻黃、枳實、細辛、白朮、防已 (各三兩一作防風) o 生薑、附子 (各四兩) o 甘草、桂心 (各二兩) 、石膏 (八兩) o 右十味 口父咀,
16、 以水九升, 煮麻黃, 去沫, 下諸藥煮取三升, 分三服 o 治肉極虛熱, 肌痺淫淫, 如鼠走身上津液開泄, 或痺不仁, 四肢急痛,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25西州續命湯方 o 麻黃、生薑 (各三兩) 、當歸、石膏 (各二兩) 、芎藭、桂心、甘草、黃芩、防風、 芍藥 (各一兩) 、杏人 (四十枚) o 右十一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先煮麻黃, 除沫, 下諸藥煮取三升, 去滓 o 分四服, 日再 o 治肉極熱, 則身體津液脫, 腠理開, 汗大泄, 厲風氣下焦腳弱, 越婢湯, 方出第七卷中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26治肉熱極則體上如鼠走, 或如
17、風痺, 唇口壞, 皮膚色變, 石南散主諸風大病方 o 石南 (三十銖) 、署預、天雄、桃花 (一作桃人) 、甘菊花、 芍藥 (各一兩一本作甘草) 、黃耆 (十八銖) 、山茱萸 (一兩十八銖) 、 真朱 (十八銖) o 、石膏 (二兩) 、升麻萎蕤 (各一兩半) o 右十二味治下篩, 酒服方寸匕, 日再食後服 o 治肉極虛寒為脾風, 陰動傷寒體重怠墮, 四肢不欲舉, 關節疼痛不嗜飲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27虛極所致大黃耆酒方 o 黃耆、桂心、巴戟天、石斛、澤瀉、茯苓、柏子人、乾薑、蜀椒 (各三兩) o 防風、獨活、人參 (各二兩) o 天雄、芍藥、附子、烏頭、茵芋
18、、半夏、細辛、白朮、黃芩、栝樓根、 山茱萸 (各一兩) o 右二十三味 口父咀, 絹袋貯, 以清酒三斗漬之, 秋冬柒日, 春夏三日, 初服 漸漸加, 微痺為度, 日再, 治肉極虛寒卒中風, 口噤不能言,四肢緩縱, 偏攣急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28注五臟恍惚, 喜怒無常, 手腳不隨方 o 獨活、茵芋、黃芩 (各三兩) 、甘草、防風、芍藥、芎藭、麻黃、葛根 (各二兩) 、 人參 (一兩) 、烏頭 (三枚) o 右十一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竹瀝四升合, 煮取四升, 分四服, 日三, 夜一 o 肉虛實第五 (論一首、方二首) o 論曰, 夫肉虛者, 坐不安席, 身危變動,
19、肉實者, 坐安不動, 喘氣 o 肉虛實之應主於脾, 若其腑臟有病從肉生熱則應臟, 寒則應腑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29治肉虛坐不安席, 好動主脾病, 寒氣所傷, 五加酒方 o 五加皮枸杞皮 (各二升) 、乾地黃、丹參 (各八兩) 、杜仲、 石膏 (各一斤一方作石床) 、乾薑 (四兩) 、附子 (三兩) o 右八味 口父咀, 以清酒二斗漬三宿, 一服, 七合, 日再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30治肉實坐安席不能動作, 喘氣, 主脾病, 熱氣所加關格, 半夏湯除喘方 o 半夏、宿薑 (各八兩) 、杏人 (五兩) 、細辛、橘皮 (各四兩) 、
20、麻黃 (一兩) 、 石膏 (七兩) 、射干 (二兩)o 右八味 口父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須利下, 芒消三兩 o 秘澀第六 (論一首、方四十二首、灸法十五首) o 論曰, 有人因時疾差後, 得秘塞不通, 遂致夭命, 大不可輕之, 所以備述, 雖非死病, 凡人不明藥餌者, 拱手待斃, 深可痛哉, 單複諸方,以虞倉卒耳, 凡大便不通, 皆用滑膩之物及冷水並通也, 凡候面黃者, 即知大便難 o 跌陽脈浮而澀, 浮則胃氣強強, 澀則小便數, 浮澀相搏, 大便則堅, 其脾為約,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31脾約者, 其人大便, 堅小便利而渴, 麻子人丸方 o 麻
21、子人 (二升) 、枳實 (八兩) 、杏人 (一升) 、芍藥 (八兩) 、大黃 (一斤) 、 厚朴 (一尺) o 右六味末之, 蜜丸如梧子, 飲服五丸, 日三, 漸君至十丸, (肘後外臺無杏人)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方)32治關格大便不通方 o 芒消 (二兩) 、烏梅、桑白皮 (各五兩) 、芍藥杏人 (各四兩) 、麻人 (二兩) 、 大黃 (八兩) o 右七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分三服, 一本無烏梅, 加枳實乾地黃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33治大便秘塞不通神方 o 豬羊膽無在以筒灌三合許, 令深入即出矣, 出不盡, 須臾更灌,
22、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 亦妙, 又椒豉湯五升, 和豬膏三合灌之佳, 臨時易可得即用之, 又煎蜜成煎如人指大, 深內穀道佳, 又無灰濃酒半升鹽三錢匕鍊成如上法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34三黃湯治下焦熱結不得大便方 o 大黃 (三兩) 、黃芩 (二兩) 、甘草 (一兩) 、梔子 (二七枚)o 右四味 口父咀, 以水五升, 煮取一升八合, 分三服, 若大秘加芒消二兩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35淮南五柔元治秘澀及虛損不足, 飲食不生肌膚, 三焦不調和榮衛, 利腑臟補三焦方 o 大黃 (一升三斗米下) 、前胡 (二兩) 、半夏、蓯蓉、芍藥、茯苓、
23、當歸、葶藶、 細辛 (各一兩) o 右九味末之, 蜜和合, 擣萬杵為丸, 梧子大, 食後服十五元, 稍增之, 日再, (崔氏云令人喜飯消穀益氣有憂者加松實半兩菴 半兩服之緩中不如意便服之又有黃 芩一兩)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36大五柔丸主臟氣不調, 大便難, 通榮衛, 利九竅消穀益氣力方 o 大黃、芍藥、枳實、蓯蓉、葶藶、甘草、黃芩、牛膝 (各二兩) 、桃人 (一伯枚) 、 杏人 (四十枚) o 右十味末之, 蜜和丸, 如梧子, 一服三丸, 日三, 加至二十元, 酒下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37濡臟湯, 主大便不通六七日, 腹中有燥
24、屎, 寒熱煩迫, 短氣汗出脹滿方 o 生葛根 (二升) 、豬膏 (二升) 、大黃 (一兩) o 右三味 口父咀, 以水七升, 煮取五升, 去滓, 內膏煎取三升澄清, 強人頓服贏人再服, 亦治大小便不通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方)38治大便不通方 o 商陸、牛膝 (各三斤) 、大戟 (一斤) 、大豆 (五升) o 右四味 口父咀,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以大豆五升煎令汁盡, 至豆乾 o 初服三枚, 以通為度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39 又方 o 蜜和胡鷰屎內大孔中, 即通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40又方 o 水四
25、升蜜一升合煮熟, 冷, 灌下部中, 一食頃即通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41又方 o 鹽半合蜜三合, 合煎如餳, 出之, 著冷水中, 丸如檳榔, 形如指許大, 深內下部 立通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42治大便難方 o 單用豉清醬清羊酪土瓜根汁灌之, 立通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方)43 又方 o 以醬清漬烏梅灌下部中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44又方 o 桑根白皮、榆根白皮 (各壹把) o 右二味 口父咀,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半, 分三服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
26、0 方)45 又方 o 桃皮三升水五升, 煮取一升, 頓服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46 又方 o 水一升煮羊蹄根一把, 取半升頓服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47 又方 o 常煮麻子取汁飲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48 又方 o 常服蜜煎五合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49又方 o 豬脂和陳葵子末為丸, 如梧子, 每服十丸, 通即止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50 又方 o水服桃花,方寸匕,無桃花,白皮亦得 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脾臟上)70 方)51
27、又方 o 常服車前子及葉並良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52 又方 o 擣葵根汁生服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53又方 o 好膠 (參寸) o 白 (壹把) o 右二味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半, 頓服之, 即下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54又方 o 葵子、牛酥 (各壹升豬脂亦用得) o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葵子, 取一升, 內酥煮, 一沸待冷, 分二服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55 又方 o 葵子汁和乳汁等分服之, 立出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56 又方 o 醬
28、清 (三升) 、麻油 (二升) 、 白 (三寸) o 右三味合煮令黑去滓, 待冷, 頓服之,一方不用醬清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57芒消丸治脹滿不通方 o 芒消、芍藥 (各一兩半) 、黃芩 (一兩六銖) 、杏人、大黃 (各二兩) o 右五味末之, 蜜丸如梧子, 飲服十五丸, 加至二十丸, 取通利為度 o 日三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58又方 o 通草、朴消 (各四兩) o 郁李人、黃芩 o 瞿麥 (各三兩) o 車前子 (五合一方六兩一方二升) o 右六味 口父咀, 以水八升, 煮取二升半, 分二服, 一方用絹袋盛煮, 頓服二 (備急
29、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59又方 o 獨頭蒜燒熟, 去皮, 綿裏, 內下部中, 氣立通, 又削薑裹鹽導之, 及乾薑鹽杏人擣丸導之, 並佳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60治脹滿閉不下方 o 吳茱萸 (一升) 、乾薑、大黃、當歸、桂心、芍藥、甘草、芎藭 (各二兩) 、人參、 細辛 (各一兩) 、桃白皮 (一把) 、真朱 (半兩) 、雄黃 (十八銖) o 右十三味 口父咀,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去滓, 內雄黃真朱末, 酒一升微火 服一升, 得下即止 o 走馬湯, 主一切卒中惡心痛腹脹, 大便不通, 方出第十三卷, 心腹痛篇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30、 (脾臟上) 70 方)61巴豆丸, 主寒癖宿食久飲飽不消, 大秘不通方 o 巴豆人一升, 清酒五升, 煮三日三夕, 碎大熟, 合酒微火煎, 令可丸如胡豆, 欲取吐下者服二丸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62練中丸,主宿食不消大便難方 o大黃 (八兩) 、葶藶、杏人、芒消 (各四兩) o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食後服七丸,稍加,(肘後名承氣丸)o 便難,灸第七椎兩傍各一寸七壯 o 又灸承筋二穴各三壯,在中央陷內 o 大便不通,灸俠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腸遺隨年壯(一云二寸半),又灸大敦四壯? 在足大指聚毛中 o 大便閉塞, 氣結心堅滿, 灸石門百壯 o後閉不通,灸足大都
31、隨年壯 o 治老人小兒大便失禁, 灸兩腳大指去甲一寸三壯,又灸大指奇間各三壯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63治大小便不通方 o 葵子 (末一升) 、青竹葉 (一把) o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五沸, 頓服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64又方 o 葵子 (一升) 、榆皮 (切一升) o 右二味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三服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65又方 o 葵子一升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去滓, 內豬脂一升, 空腹分二服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66 又方 o甑帶煮取汁,和蒲黃方寸匕,日三服 o
32、(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脾臟上) 70 方)67 又方 o豬脂一斤,以水二升煮三沸,飲汁立通 o(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脾臟上)70 方)68治大小便不利方 o 葵子 (一升) 、消石 (二兩) o 右二味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分再服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69治小兒大小便不通方 o 擣白花胡葵子末, 煮汁服之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方)70又方 o 末雞屎白, 服一錢匕 o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 灸榮衛四穴百壯, 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 o 腹熱閉時, 大小便難, 腰痛連胸, 灸團岡百壯, 穴在小腸輸下二寸橫三間寸灸之 o 大小便不通, 灸臍下一寸三壯 o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上 (脾臟上) 70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