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豌豆基腐病症状 又称豌豆立枯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种子染病引起烂种,幼苗茎基部或根颈部变为褐色至红褐色缢缩、腐烂。子叶染病在子叶上产生红褐色近圆形病斑。茎基部和根颈部染病产生红褐色椭圆形或长条形病斑,后病部逐渐凹陷,当扩展到绕茎一周后,病部收缩或龟裂,致幼苗生长缓慢、折倒或逐渐枯死。湿度大时长出浅褐色蛛丝状霉。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uhn 称立枯丝核菌 AG 一4 菌丝融合群,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苗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初生菌丝无色,后为黄褐色,具隔,粗 812um,分枝基部缢缩,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0.1 一0.5mm,无色或浅
2、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57(m)。此外,Pythium debaryanum Hesse 称德巴利腐霉,也可引起基腐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 23 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病菌发育适温 24,最高 4042,最低 13-15,适宜 pH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或反季节栽培易诱发本病。该菌除为害豆类外,还可侵染瓜类、茄果类、白菜、油菜、甘蓝等。防治方法 (1)选用红花豌豆、内软 1 号、豌豆苗(龙须菜)等耐寒品种。(2)选择排水良好、向阳的场地育苗,采用无病土作床土,如用旧哇育苗,床土要充分翻晒。(3)施用
3、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适当施入石灰以调节土壤酸碱度自微酸性至中性,石灰施用量据土壤 pH 确定,一般 667m2菜施 100kg。(4)加强苗床管理,做好苗床保温工作,防止低温、寒流侵袭。白天在幼苗不受冻的前提下,尽量多通风换气,促幼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苗床浇水要看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确定,严防大水漫灌,避免床内湿度过高。(5)提倡施用移栽灵混剂,该剂杀菌力强,且能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对不良条件抵抗力。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淋 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 倍液或 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500 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 1500 倍液、15恶霉灵水剂 450 倍液;立枯丝核菌和腐霉菌混合发生
4、时,可用 72.2普力克水剂 800 倍液加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喷淋,每 m223L。视病情隔 710 天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豌豆黑斑病症状 豌豆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近地面的茎和英。叶片染病初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斑,中间黑褐色至黑色,具 23 圈轮纹,其上生很多小黑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茎部染病茎上产生条斑,病部呈黑褐色,茎部以上茎叶变黄枯死。英染病初生不规则形紫斑点,病部具分泌物,褐色至黑褐色,干后呈疮痂状,侵入种子引起斑点。病原 Ascochyta pinodes (Berk.et Bloxam)Jones.称豆类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Mycospha
5、erella pinodes(Berk.et B1.)Stone 称豌豆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座球形,大小100 一 140um,子囊圆筒形至椭圆形,大小 586212(m),子囊孢子卵形或椭圆形,大小17.27.9(m)。分生孢子无色,双细胞,大小12173.55.5(m),平均为 12.34.5(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地表越冬。翌年病菌通过风、雨或灌溉水传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引致发病。种子带菌可 随种子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用病种子育苗,苗期可见子叶染病,后蔓延到真叶上,田间发病后,病斑上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或农事操作进行
6、传播,引致再侵染。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豆荚,单独脱粒留种,播种前用 56温水浸种 5 分钟,进行种子消毒。(2)适时播种,不宜过早。提倡高畦栽培,适当密植,合理施肥,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3)发病初期喷洒 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结合防治豌豆其它叶斑病及早喷洒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加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 500 倍液、50复方硫菌灵 800 倍液,隔 10 天左右 1 次,连续 23 次,注意喷匀喷足。豌豆褐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荚。叶片染
7、病产生圆形淡褐色至黑褐色病斑,病斑边缘明显。斑上具针尖大小的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茎染病病斑褐色至黑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稍凹陷,向内扩展波及到种子,致种子带菌;种子病斑不明显,湿度大时呈污黄色或灰褐色。我国褐斑病是常发病害,生产上黑斑病、基腐病、褐斑病常混发。病原 Ascochyta pisi Libert 异名 Diplodia macrophomoides Camara 称豌豆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球形或扁球形,大小 100-180100120(m),器壁膜质,孔口圆形,成熟时释放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近圆形,双胞,无色,大小 101435(m),每个细胞内具 1
8、 个油点。病菌发育适温 1526,最高 33,最低 8。除为害豌豆外,还可侵染蚕豆和菜豆。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附着在种子上或随同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播种带菌种子,长出幼苗即染病,子叶或幼茎上出现病痕和分生孢子器,产出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潜育期 68 天。田间 1520及多雨潮湿易发病。防治方法 (1)重病田与非豆科蔬菜实行 23 年轮作。(2)选留无病种子,或将种子在冷水中预浸 45 小时后,置入 50温水中浸 5 分钟,再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播种。(3)选择高燥地块,合理密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抗病力。(4)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进行深翻,减少越冬菌源。(5)
9、发病初期喷洒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或 40多硫悬浮剂 800 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30绿叶丹可湿性粉剂 500800 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隔 7-10天防治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豌豆锈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茎部。叶片染病初在叶面或叶背产生细小圆形赤褐色肿斑,破裂后散出暗褐色粉末,后期又在病部生出暗褐色隆起斑,纵裂后露出黑色粉质物。茎部染病后,病症与叶片相似。病原 Uromyces pisi (Pers.)Schrot 称豌豆单胞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是转主寄生菌。夏孢子、冬孢子堆在豌豆或
10、其他豆类作物上,锈孢子器、性子器在大戟属观赏植物上,在豌豆上有许多生理小种。有报道:Uromyces ervi(Wallr.)Westnd.称野豌豆单胞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也可侵染豌豆。U.ervi 系单主寄生菌,锈孢子器多生在叶背、叶柄、茎或荚上,杯状,包被白或黄色,边缘外翻;锈孢子球形至椭圆形,密生瘤,浅黄色,大小 16251421(m)。夏孢子堆生于叶两面、叶柄或茎上,肉桂色;夏孢子球形至椭圆形,具刺,黄褐色,大小 18331827(m)。冬孢子堆与夏孢子堆类似,黑褐色;冬孢子亚球形,褐色,大小 23381524(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北方以冬孢子附着在豌豆病残体上越冬,翌春萌发
11、时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传播到寄主叶面,萌发时产出芽管,直接侵入豌豆,后在病部产生性子器及性孢子和锈子腔及锈孢子,然后形成夏孢子堆产出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秋季形成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南方以夏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并完成侵染循环。锈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品种及播种期等有密切关系。该菌喜温暖潮湿,气温 1424,适于孢子发芽和侵染,夏孢子迅速增多,气温 20 一 25易流行,所以多数豌豆产区都在气温回升后发病,尤其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云南冬春气温高,早播的年前即开始发病,形成发病中心,到翌年 23 月后,雨日多,易大发生;从土质和地势看,低洼积水、土质粘重、生长茂
12、密、通透性差或反季节栽培的发病重。植株下部的茎叶发病早且重。早熟品种生育期短,可避病。防治方法 要采用综合防治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1)适时播种,南方防止冬前发病,减少病原基数,生育后期避过锈病盛发期。(2)选用早熟品种,在锈病大发生前收获。(3)合理密植,及时开沟排水,及时整枝,降低田间湿度。(4)不种夏播豌豆或早豌豆,减少豌豆冬春菌源,冬播时清水洗种也可减轻发病。(5)发病初期喷洒 30固体石硫合剂 150 倍液或 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 2500 倍液、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 500 一600 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0001500 倍液、50萎锈灵乳油 800 倍液、50硫磺悬
13、浮剂 200 倍液、25敌力脱乳油 3000 倍液或 25敌力脱乳油 4000 倍液加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隔 10 天左右1 次,连续防治 23 次。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 10抑多威乳油 3000 倍液或 40杜邦福星乳油 9000 一 10000 倍。豌豆霜霉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面出现褪色斑。菌丛孢子层生于叶背或叶面,以叶背面居多,白色至淡紫色。嫩梢上叶片受害较重。最后叶背面的淡紫色霉层布满全叶,致叶片枯黄而死。病原 Peronospora pisi H. Sydow in Gaumann和 P.viciae de Bary 称豌豆霜霉和蚕豆霜霉,均
14、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 34 根丛生,高e37760um,主轴粗 412um,叉状分枝 49 次,顶枝直或微弯,大小 4211.42.5(m)。孢子囊椭圆形,浅黄褐色,大小 15291324(FAm)。卵孢子黄褐色,表面具齿状凸起,齿间网状,球形,大小 25.242um。英国文献认定两菌为同物异名。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从子叶下的胚茎侵入,菌丝随生长点向上蔓延,进入芽或真叶,形成系统侵染后产生大量孢子囊及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经多次再侵染形成该病流行。一般雨季气温 2024发病重。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地
15、留种。(2)实行 2 年以上的轮作。(3)清除田园,病残体集中烧毁,及时耕翻土地。(4)按配方施肥,合理密植。(5)药剂防治 用 35甲霜灵拌种剂以种子量的 0.3进行拌种;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1:1:200 倍式波尔多液或 9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72克露或 72霜脲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 8001000 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 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 1000 倍液,隔 ko 天左右 1 次,防治 1 次或 2 次。豌豆枯萎病症状 又称尖镰刀菌萎凋病,主要发生在土温较高和较干燥的地区。是维管束病害。病 株地上部
16、黄化,矮小,叶缘下卷,由基部渐次向上扩展,多在结荚前或结荚期死亡。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pisi (Van Hall)Snyder Noctus undata;Ophiusa mayeri; O.subaenscens; O.velata; Phalaena archesia; Remigia jugalis; R. pellita。别名鱼藤毛胫夜蛾、云纹夜蛾。分布在河北、河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云南;非洲、日本、朝鲜、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新加坡等。寄主 大豆、鱼藤等。为害特点 幼虫在植株上部为害叶柄或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把叶吃
17、光,致大豆落花、落荚,影响产量。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 1822mm,翅展 4650mm。头胸、前翅暗褐色。前翅内线较粗,褐色外斜,末端的外侧具 1 黑斑点,中线褐色波浪状,外线黑色,环纹系棕色小圆点,在 Cuz 脉处内折明显,达肾纹后缘,肾纹大,灰褐色,亚端线浅褐色,波浪形,在翅脉间具黑点,端线黑色;后翅暗褐黄色,外线黑褐色,翅外缘中部具 1 褐斑。卵 乳白色至灰绿色,半圆形,大小 1mm。末龄幼虫 体长 5057mm,细长,具 3 对胸足,2 对腹足,1 对尾足。头黄褐色,具点刻构成纵条纹,腹部土黄色,亚背线、气门线紫褐色细点线,在第 1 腹节亚背面具 1 黄白色眼形斑。体色变化大。蛹 长
18、2024mm,宽56mm,黄褐色至红褐色。体表具白粉。生活习性 山东年生 3 代,一代发生在 7 月为害春大豆,第二代于 8 月中至 9 月上旬发生,为害夏大豆,第三代 9 月中至 10 月上旬发生,以第二代为害重,河南郑州 7 月中旬为害重。幼虫行动迟缓,有吃卵壳的习性,末龄幼虫吐丝缀叶化蛹。防治方法 参见豆小卷叶蛾。烟青虫学名 Heliothis assulta Guenee 鳞翅目,夜蛾科。别名 烟夜蛾、烟实夜蛾。分布在华北、华中、华东及全国大部分烟田及菜田,新疆、西藏也可采到。寄主 蚕豆、豌豆、青椒(甜椒、灯笼椒、柿椒、大椒、辣椒)、番茄、南瓜、烟草、玉米等。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青椒,以
19、幼虫蛀食蕾、花、果,也食害嫩茎、叶和芽。果实被蛀引起腐烂而大量落果是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形态特征 与棉铃虫极近似,区别之处:成虫体色较黄,前翅上各线纹清晰,后翅棕黑色宽带中段内侧有一棕黑线,外侧稍内凹。卵稍扁,纵棱一长一短,呈双序式,卵孔明显。幼虫两根前胸侧毛(L1、L2)的连线远离前胸气门下端;体表小刺较短。蛹体前段显得粗短,气门小而低,很少突起。生活习性 全国均有发生,代数较棉铃虫少,在华北一年 2 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卵散产,前期多产在寄主植物上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处,后期产在尊片和果上。成虫可在番茄上产卵,但存活幼虫极少。幼虫昼间潜伏,夜间活动为害。发育历期:卵 34 天,幼虫 1125 天,蛹 1017 天,成虫 57 天。防治方法 参见棉铃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