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乡渔鼓艺人口述史.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5815428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乡渔鼓艺人口述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乡渔鼓艺人口述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乡渔鼓艺人口述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乡渔鼓艺人口述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乡渔鼓艺人口述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乡渔鼓艺人口述史中华女子学院11安乡渔鼓艺人口述史消逝的渔鼓罗璐璐安乡渔鼓艺人口述史2安乡渔鼓艺人口述史3图片所有权归本稿作者安乡渔鼓艺人口述史4主题:安乡渔鼓安乡渔鼓(来源于百度百科):安乡渔鼓据县文学史所述,它在唐代就已传入县境,宋、明两代得以发展,清朝盛行,沿自今天,已有千多年历史。据调查统计,目前仍有四十多台渔鼓艺人分布在黄山头镇、焦圻镇、官垱镇、大鲸港镇、深柳镇、安康乡、安障乡、安全乡、安福乡、安凝乡、安生乡、安裕乡等地从事演出活动。 安乡渔鼓截竹筒三尺许为鼓腔,一端蒙以皮革或油膜。左手抱鼓、钹,简板靠肩,右手下三指击鼓,上拇食指执竹竿敲钹,配合简板击节为拍,自唱自伴。 安乡渔鼓是

2、典型的民间口头创作的说唱文学(因为安乡渔鼓盲人从艺较多,口头传授说唱文本),俗称安乡渔鼓派。 安乡渔鼓以唱为主,“念” 、“表”、“白” 皆俱。唱词多系整齐的七字句,首句起,双句押韵,有的一、二、四句押韵,有的分段转韵,也有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选题经过与原因:这次口述史的选题有三次变化。第一次是想借湘西支教之便做关于湘西民俗的主题,但因为湘西冻雨支教推迟到年后,就临时改变主题。也是顺着民俗的思路想做关于家乡的民俗的内容。当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常德丝安乡渔鼓艺人口述史5弦,在搜集常德丝弦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自己出生的小县城也有一门极具特色的艺术安乡渔鼓。渔鼓没有常德丝弦那样受到如此大的关注,虽然现今

3、当地政府也比较重视,2009年安乡渔鼓被安乡县人民政府公示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是渔鼓仍然面临着后继无人,即将消失的尴尬局面。既是为了完成这次口述史,也是这门曾经广受喜爱的艺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宣传(该信息来源于百度百科)。口述者:褚宏鉴,安乡县政府公示的安乡渔鼓继承人。常德市首届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的鼓王。1939年出生于湖南省安乡县官垱镇。现年72岁。有三儿三女。现独自一人居住在官垱镇的老房子里。口述时间:第一次:2011年1月26日星期三下午 1:303:30第二次:2011年1月30日星期日下午2:00 3:00采访人:第一次:罗璐璐第二次:罗璐璐 周欣口述史内容(因老人说得比较

4、随意,经确认后按时间顺序做了调整):我是个农民,这些文艺方面我蛮爱好。而且农村里面也比较缺乏文艺生活。当时学这门艺,一是因为我的爱好,二也是因为家里十口人要吃饭。为了挣钱。安乡渔鼓艺人口述史6我是六岁发的蒙,跟着私塾先生读了一年半的书。当时读书就是给你一本书,一天教两句。跟着先生念,要会背了,认识这些字了就可以了。再后来就是讲书,告诉你这几句是什么意思。但是我没有念到那个时候。因为没钱念书,八九岁就回家务农了,在家帮着收收肥。十六岁结了婚,前三年没有孩子,从十九岁到二十八岁这九年一连生了六个孩子。几乎每一年半一个孩子。后来父亲死了,又有不少孩子要抚养,还有一个妻子,一个未出嫁的妹妹。吃饭的人多

5、,劳力又少,当时每家都分的有粮食的指标,我们家十个人的指标,吃不完,但是还是要拿钱去买。拿不出钱来,家里很艰难。当时渔鼓是个很挣钱的手艺,在东西都是几毛几分一斤的时候,打一次几个小时能拿到三块钱。(现在打一次三个小时左右,也可以拿到三四百块钱。)在茶馆里会有艺人表演,就偷偷学艺,我的记性好,听了的词就能记着,回家了可以默写出来。而且我吃得苦,别人都割了谷午睡的时候,我就在桌子边铺上纸写,两边铺上毛巾不让汗滴到纸上。我平时也很注意观察,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都是听着的,会编到自己的词里面。(现在老先生也写了些颇具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词,如浪子回头金不换、敬老歌等等。)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渔鼓也做了宣传

6、的工具。我们当时也写过一些批斗刘少奇,邓小平那些人的渔鼓词。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人家要说什么就说什么。当时大队里四处都装上了喇叭,他们把我的渔鼓录下来,天天在喇叭里放。我也不多想,他们要录我就去录。开大会前,他们也请我上去先打上一段渔鼓,安乡渔鼓艺人口述史7他们说打上一段渔鼓词,比在台上说什么都有效。文化大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渔鼓很时兴,我当时是这附近为数不多的打渔鼓的人,于是四处的大队都邀请我去打鼓,当时也有很多年轻人也来学艺。我也不是小气人。有人来打个伴,也是好事。所以当时也收了不少徒弟。但这些弟子们现在大都都转业了,要不就打起了大鼓,要不就去打工了。当时总是先教打鼓,我就跟他们说,“你先把鼓

7、打好,不用担心不会词水(方言,指渔鼓词)。”但也总有些人徒弟不太聪明,我对他们也不客气,要他们回家打好了鼓再来。我一开始学的是三棒鼓,那时候才六七岁,正月放假的时候就学。后来又学起了渔鼓,再后来也开始打起了大鼓,现在算起了打大鼓大概也有十来年了。年纪大了,打大鼓要轻松些。这也是个适应的过程。这些鼓也都只是调子不同,其他的都差不多。我都是拿起来就能打的。我也会做道场。现在哪家人家里“老”了人(方言,死了人的意思),也会请我去做道场。(老先生有一个像螺号一样的东西,吹起来“呜呜”的,很是响亮,是做道场时用来招鬼的。)后来常德市首届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我被上面选送去参加比赛,上面还开着车来接我过去比

8、赛。当时心里很激动,但是这个鼓王拿起来也很玄,演出的时候,有字幕,是要对字的,说错了观众都知道。怕词水说错。又有很多闪光灯,晃眼。抢答题我抽到是“农村新旧变化”,要把这个主题临时编一段词安乡渔鼓艺人口述史8唱出来,我一直到打鼓的时候才想出来,当时就想起了年轻时挑大堤,肩膀都磨破的事,用词唱了出来,就过关了,没想到还拿到了“鼓王”的称号。(虽然如此,老先生对自己写的敬老歌还是很有信心的。)我在里面加入了很多故事,全本打下来要一个小时,但是比赛是有时间限制的,他们说不行,太长了,最多只能打八分钟。我又把它缩短到只有八分钟。但是我的发声是很清楚,调子很准,下面的人都听得明白。(比赛结束,老先生拿到了

9、一面金灿灿的鼓王旗。他把它小心地卷起来,插在床架上,一起放好的,还有比赛时戴着的一顶黑色帽子,颇有旧上海的风范。)我拿了奖。附近的人也认识我了。有时候电视台的记者也来录些东西,做些采访。我对这些也是很支持的,现在学这个渔鼓的没有几个了,我不想把它带到土里去。但是现在年轻人不爱这个了,我们也做改良。有一次,我打渔鼓,有人给排了一个表演在前面。我们也在想些办法。我们这个渔鼓表演起来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做宣传很好,很起作用。口述史总结:在网上我跟我的联系人交流的时候,他总是说“现在这样热心的年轻人不多了。”、“你在做一件很好的事。”。我想这不仅是褒奖,也是表现了老一辈人对渔鼓这门快失传的艺术的喜爱、惋惜和望其复苏的希冀。现在知道渔鼓的人不多了。特别是在年轻人里面。而真正能打渔鼓的艺人又多有些安乡渔鼓艺人口述史9年纪了。这是很危险的现状。就像褚老先生一直提到的“我不想把它带到土里去。”没有人希望这样一门艺术默然消逝。通过这次口述史,我不仅了解到一种可以让弱者发声的方式,感受到在宏大叙事为主时其发挥的作用,也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到我们对艺术所担负的责任。这次口述史论文的完成不会是终点,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乡渔鼓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