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蜜蜂的病害蜜蜂的病害种类较多,主要有:白垩病,蜂麻蝇,黄曲霉病,蜜蜂慢性麻痹病,蜜蜂孢子虫病,蜜蜂螺原体病,蜜蜂囊状幼虫病,蜜蜂蛹病,小蜂螨,雅氏大蜂螨。 (一) 白垩病白垩病又名石灰子病,是蜜蜂幼虫的一种顽固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国台湾省发现较早,在我国南方省份 80 年代末期也开始流行此病。近些年来传播蔓延较快,给养蜂生产造成很大危害。1病原 致病菌为子囊球菌,菌丝雌雄异株,两者结合进行有性生殖,形成膨大的子囊球,其内充满着孢子囊,里面具有大量的子囊孢子。孢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干燥状态下可存活 15 年之久。2症状发病初期,病虫成为无头白色幼虫,体色与健康幼虫相似,体表尚未形成菌丝;中期,
2、幼虫柔软膨胀,腹面长满白色菌丝;后期,整个幼虫体布满白色菌丝,虫体萎缩并逐渐变硬,似粉笔状。死虫尸体有白色、黑色两种。工蜂将虫体由巢房内拖出到巢门前的地面上和蜂箱底部,工蜂及雄蜂幼虫均可感病,雄蜂幼虫尤为严重。大幼虫阶段易感,巢房盖被工蜂咬破,挑开后可见死亡幼虫。 感染子囊球菌的幼虫,前 3 天无明显症状表现,少数幼虫体表长出白色菌丝,多数幼虫在第五天死亡。在蜜蜂幼虫体内病变分为 6 个阶段。孢子静止期(348 小时)这一时期在幼虫中肠内可发现孢囊,孢子球已散布在食物中,孢子粘结在孢子球上呈静止状态。孢子萌发期(372 小时)孢于在肠道内开始萌发,孢于萌发时膨大为球型,然后伸出发芽管,此时中肠
3、组织未遭侵染,仍属正常。菌丝增殖期(2472 小时)孢子萌发后,在中肠内食物团里形成菌丝,并有孢子产生,此时中肠组织仍无病变出现,接种 4872 小时,菌丝由肠道内壁穿透围食膜侵入真皮细胞。穿透肠壁期(7296 小时)接种 72 小时后,菌丝体生长旺盛,且有菌丝团穿透肠壁,中肠外壁真皮细胞有穿孔,部分细胞受破坏,45 天后,中肠受到破坏并发现整团菌丝自马氏管穿出。 体腔增殖期(72120 小时)苗丝穿透肠壁或马氏管后,即在体腔内不断增殖,引起脂肪体、气管和肌肉发生病变。穿透体壁期(96120 小时)菌丝在体腔内大量繁殖,同时侵染体壁,体表充满菌丝,雌雄菌丝在体外交配产生孢囊。3诊断方法 若发现
4、死亡幼虫呈白色或黑色,表面覆盖白色菌丝或黑色孢子粉时,挑取幼虫尸体表层物涂于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大量白色菌丝和孢囊及孢囊孢子时,则可确诊为白垩病;4流行特点白垩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当巢内温度下降到 30,相对湿度 80以上时,适于子囊孢子生长,春夏季多雨潮湿季节易流行。白垩病是通过子囊孢子传播的,被污染的饲料、死亡幼虫尸体或病脾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当蜜蜂幼虫吞食了混入饲料中的子囊孢子或菌丝后,孢子即在消化道中萌发,长出菌丝,穿透肠壁,破坏消化道,幼虫表现明显症状,蜂群间的传播是通过盗蜂和迷巢蜂将污染的饲料喂给健康幼虫。此外,养蜂员不遵守卫生操作规程,随意将
5、病群中的巢脾调入健康群而传染。 5防治方法采取换箱换脾和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措施。首先取出病群内所有病虫脾及发霉变质的蜜粉脾,换以清洁的蜂箱和巢脾供蜂王重新产卵。换下的巢脾用二氧化硫(燃烧硫黄) 密闭熏蒸消毒 4 小时以上,可按每 10 张巢脾放入硫黄 35 克计算,也可用 4甲醛溶液消毒巢脾,浸泡 24 小时或喷脾再密闭 48 小时。加强饲养管理,蜂群应安置于干燥通风向阳的地方,避免在箱底积累潮气,时常扩大巢门帮助蜂群通风,尤其是雨后帮助蜂箱干燥更为重要。 治疗可用:优白净,将药液作 100 倍稀释,抖落巢脾上的蜜蜂喷脾,每脾约 10 毫升,每天喷喂 1 次,用药两次停1 日,再用药两次为一个疗
6、程,间隔 45 天,再作第二个疗程防治,病幼虫可得到治愈。灭白垩一号,为一种高效杀真菌药剂,用法是,取药 1 包(3 克) 用少量温水溶解,加 50的糖水 1 升,充分搅匀,喷喂 40 脾蜂,每 3 天 1 次,连续用药 45 次为一个疗程。 (二)蜂麻蝇蜂麻蝇又名宽额诺蝇、肉蝇。是以幼虫寄生于蜜蜂体内, 取食其血淋巴和肌肉为生的一种内寄生蝇。除寄生于蜜蜂外,尚有丸花蜂及其他一些野生蜂。在我国发现于内蒙古、新疆、湖北及黑龙江的部分地区。1形态特征 成虫银灰色,体长 69 毫米。头部复眼之间有白色条纹,侧额和侧颜均覆有黄色的毛,下颚须细长, 黄色,触角也为黄色,额很宽,雄性约占头宽的 13。胸部
7、背面暗灰色,雄性纵条略明显,在雌性中几乎没有纵条。翅透明,腋瓣几乎纯白,边缘带黄色,平衡棒白色,呈烧瓶状。雄性蜂麻蝇的腹部具有大的黑斑和粉被,第二背板有 3 个常融合的黑斑。 雌性腹部完全被黄灰色粉所覆盖。刚孵化的小幼虫,体长为 0.70.8 毫米,宽 017 毫米,幼虫在蜜蜂体内发育为老熟幼 虫,体长 1115 毫米,宽 3 毫米。虫体中间粗壮,两端尖细,呈乳白色。蛹为围蛹,长 0.40.7毫米。 2生物学特性雌性和雄性蜂麻蝇通常在蜂场以外的地方活动,而受孕的雌蝇则盘旋在蜂场上空,喜欢在涂有蓝色、白色、灰色和有光泽的蜂箱盖上栖息。在蜜蜂飞翔中,当雌蝇迅速追上蜜蜂时,便在蜂体上产下幼虫。幼虫以
8、锐利的上颚刺穿蜜蜂腹部节间膜,钻入蜂体内,吸食其血淋巴和肌肉。受危害的蜜蜂 29 天死亡,多数在 45 天死亡。幼虫在蜂体内2吃光胸部肌肉和腹部各器官,最后仅剩下一个几丁质外壳。幼虫由寄主头胸部连接处或其他部位钻出,潜入土壤中化蛹。716 天羽化为成虫,完成一个生活周期需 1530 天,以蛹越冬。蜂麻蝇多发生在夏季,侵袭青壮年蜂。受危害蜜蜂初期表现疲乏无力,飞行速度缓慢,最后则完全失去飞翔能力,无力地在蜂箱前地面上爬行,身体出现痉挛、颤抖,仰卧而死。受害严重的蜂群,被害率可高达 2844,每天死亡蜜蜂有数百只至数千只,严重影响蜂群的发展和采集力在沼泽地带、滨湖沿海地区、杂草丛生的低洼地区发生尤
9、为严重。 3诊断方法取病蜂或死亡的蜜蜂 2030 只,去掉头部和第一对足,然后打开胸腔,用放大镜观察,若有蜂麻蝇幼虫寄生,即可在蜜蜂胸部肌肉中见到。 4防治方法 杀灭成虫和幼虫利用蜂麻蝇喜欢栖息于蜂箱盖的习性而又不能辨别水面或其他物面的特点,可在蜂箱上放一白瓷盘,其内盛满水,使其落入水中淹死。清除病蜂和死蜂将蜂群内的蜜蜂抖落于蜂箱外,健康蜂则迅速回巢,而被蜂麻蝇寄生的病蜂因行动缓慢留在蜂箱外,然后将病蜂和死蜂集中起来烧毁,消灭其幼虫。 三) 黄曲霉病黄曲霉病又名结石病,是危害蜜蜂幼虫的真菌性传染病。该病不仅可以引起蜜蜂幼虫死亡,而且也能使成年蜂致病。分布较广泛,世界上养蜂国家几乎都有发生,温暖
10、湿润的地区尤易发病。 1病原主要为黄曲霉菌,其次为烟曲霉菌。这两种真菌生活力都很强,存在于土壤和谷物中。黄曲霉菌成熟的菌丝呈黄绿色,烟曲霉菌的成熟菌丝呈灰绿色。以孢子传播,分生孢子圆形或近似圆形,大小为 36 微米,呈黄绿色。 2症状患病幼虫初呈苍白色,以后虫体逐渐变硬,表面长满黄绿色的孢子和白色菌丝,充满巢房的一半或整个巢房,轻轻振动,孢子便会四处飞散。大多数受感染的幼虫和蛹死于封盖之后,尸体呈木乃伊状坚硬。成蜂患病后,表现不安,身体虚弱无力,行动迟缓,失去飞翔能力,常常爬出巢门而死亡。死蜂身体变硬,在潮湿条件下,可长出菌丝。3诊断方法 若发现死亡的蜜蜂幼虫体上长满黄绿色粉状物,则可取表层物
11、少许,涂片,在 400600 倍显微镜下检验,若观察到有呈球形的孢子头和圆形或近圆形的孢子及菌丝时,即可确诊为黄曲霉病。4流行特点黄曲霉病发生的基本条件是高温潮湿,所以该病多发生于夏季和秋季多雨季节。传播主要是通过落入蜂蜜或花粉中的黄曲霉菌孢子和菌丝,当蜜蜂吞食被污染的饲料时,分生孢子进入体内,在消化道中萌发,穿透肠壁,破坏组织,引起成年蜜蜂发病。当蜜蜂将带有孢子的饲料饲喂幼虫时,孢子和菌丝进入幼虫消化道萌发,引起幼虫发病。此外,当黄曲霉菌孢子直接落到蜜蜂幼虫体时,如遇适宜条件,即可萌发,长出菌丝,穿透幼虫体壁,致幼虫死亡。 5防治方法 蜂场应选择干燥向阳的地方,避免潮湿,应时常加强蜂群通风,
12、扩大巢门,尤其雨后应尽快使蜂箱干燥。对患病蜂群的巢脾和蜂箱消毒,撤出蜂群内所有患病严重的巢脾和发霉的蜜粉脾,淘汰或用二氧化硫(燃烧硫黄) 密闭熏蒸。患病蜂群喷喂优白净或抗白垩一号药物治疗,方法及用量均同白垩病。 (四) 蜜蜂慢性麻痹病慢性蜜蜂麻痹病又叫瘫痪病、黑蜂病。是危害成年蜂的主要传染病,在我国春季和秋季大量死亡的成年蜜蜂中,有较大部分是由慢性蜜蜂麻痹病引起的。1病原为慢性蜜蜂麻痹病病毒;该病毒寄生于成年蜜蜂的头部,其次是胸、腹部神经节的细胞质内,在肠、上颚和咽腺内也含有此病毒。2症状病蜂症状表现出两种类型。一种为“大肚型“ , 即病蜂腹部膨大,蜜囊内充满液体,内含大量病毒颗粒,身体和翅颤
13、抖,不能飞翔,在地面缓慢爬行或集中在巢脾框粱上、巢脾边缘和蜂箱底部,病蜂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另一种为“黑蜂型”,即病蜂身体瘦小,头部和腹部末端油光发亮,由于病蜂常常受到健康蜂的驱逐和拖咬,身体绒毛几乎脱落,翅常出现缺刻,身体和翅颤抖,失去飞翔能力,不久衰竭死亡。在一群蜂内有时出现两种症状,但往往以一种症状为主,一般情况下,春季以“大肚型“ 为主,秋季以“黑蜂型“为主。 3诊断方法症状诊断若发现蜂箱前和蜂群内有腹部膨大或身体瘦小,头部和腹部体色暗淡,身体颤抖的病蜂,即可初步诊断为慢性麻痹病。样品送检慢性蜜蜂麻痹病易与其他成年蜂病症状相混淆,不易确诊。要做出正确诊断,可将样品寄送到蜂病诊断中心,通
14、过血清学检验加以确诊。4流行特点传播途径试验查明,在患麻痹病蜂的蜜囊内含有病毒颗粒,如果按健康蜂的分食习惯,把整个蜜囊所容纳的病毒分给同伴时,则足以使数只蜜蜂受感染。此外,病蜂群中的花粉也含有大量慢性麻痹病病毒。因此,可以看出,麻痹病在蜂群3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蜜蜂的饲料交换;而在蜂群间的传播则主要是通过盗蜂和迷巢蜂。地理分布和危害该病在我国发生十分普遍。从发病程度来看,一个地区,甚至一个蜂场发病情况差异也较大,重者每日每群死蜂数百至数千只,蜜蜂大量死亡,蜂群群势严重下降。有的造成整群蜂死亡,导致蜂场破产。发病轻微的病群,有时仅有少数病蜂出现,蜂群经转地后,遇到较好的蜜源条件,往往可以得到暂时自
15、愈,但遇到适宜的发病条件时,病情仍会复发。因此,该病不仅直接影响蜂蜜和王浆的产量,降低收入,而且严重阻碍蜂群发展。 发病的季节特征 在北京地区 45 月份为麻痹病的春季发病高峰期,适宜发病的温度为 1421,相对湿度为 4550;910月份为秋季发病高峰期,适宜发病的温度为 145195, 相对湿度为 6070。从全国来看,一年之中也有春季和秋季两个发病高峰期, 发病时间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推迟。在我国南方麻痹病最早出现在 l2 月份,而东北最早出现在 5 月份,江浙地区 3 月份开始出现病蜂,而在西北则于 56 月份开始出现病蜂。6防治方法对慢性蜜蜂麻痹病的防治,目前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6、更换蜂王对患病蜂群的蜂王,可选用由健康群培育的蜂王更换,以增强蜂群的繁殖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仍是目 前行之有效的措施。杀灭和淘汰病蜂 采用换箱方法,将蜜蜂抖落,健康蜂迅速进入新蜂箱,而病蜂由于行动缓慢,留在后面,可集中收集将其杀死,以减少传染源。补充营养饲料 对于患病蜂群可喂以奶粉、玉米粉、 黄豆粉,并配合多种维生素,以提高蜂群的抗病力。药物防治(1)升华硫:升华硫对病蜂有驱杀作用,对患病蜂群每群每次用 10 克升华硫,撒在蜂路、框梁或箱底,可有效地控制麻 痹病的发展。(2)抗蜂病毒一号:本晶为黄色或淡黄色结晶粉末,无臭,味微苦,不溶于水、冷乙醇,稍溶于热乙醇,溶于二甲基亚砜。 试验证明该药对
17、蜂安全,对慢性麻痹病病毒具有显著抑制效果,对健康蜜蜂有明显保护作用,防治效果可达 90以上。 (五) 蜜蜂孢子虫病蜜蜂孢子虫病又叫“微粒子病 “,是蜜蜂的一种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欧美一些国家发生较普遍,在我国一 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东北地区蜂群越冬时间长,发病较普遍而且严重。患孢子虫病的蜜蜂寿命缩短,产蜜及产王浆能力明显下降。 1病原蜜蜂孢子虫病是由蜜蜂孢子虫引起的,它寄生于蜜蜂中肠上皮细胞,以蜜蜂体液为营养发育和繁殖,有二种生殖形态,即无性裂殖和孢子生殖。在蜜蜂体外以孢于形态存活,孢子长椭圆形,大小为小 655 微米 X1.726 微米。孢子虫孢子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蜜蜂的粪便
18、中可存活 2 年;58温水中存活 l0 分钟,在 4甲醛溶液中能活 1 小时,用甲醛蒸气及冰乙酸蒸气处理 1 分钟就可将孢子虫杀死,在 2氢氧化钠溶液中也仅能存活 15 分钟。在直射的阳光下,经 1532 小时才能杀死孢子虫;在 10的漂白粉溶液里,需 1012 小时才能杀死;而在 1的石炭酸溶液中,只需 10 分钟就可将其杀死。2症状 患病初期,蜜蜂的外部症状表现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才逐渐表现出症状,如行动缓慢,萎靡不振。后期则完全失去飞行能力。病蜂常集中在巢脾下面边缘和蜂箱底部,也有的病蜂爬在巢脾框梁上。由于病蜂常受到健康蜂的驱逐,致有些病蜂的翅边缘出现缺刻。也有的病蜂在蜂箱巢门前和场
19、地上无力爬行。病蜂体色较正常蜂暗淡,以意大利蜂为例,病蜂腹部末端暗黑色,第一、二腹节背板呈棕黄色略透明,中肠灰白色,环纹模糊,失去正常弹性。正常中肠淡褐色,环纹清晰,弹性良好。病蜂体内白细胞通常较正常蜜蜂减少 50左右。3诊断方法蜜蜂的检验从疑似患孢于虫病的蜂群中抓取 10 只带病状的工蜂,拉出消化道,剪取中肠,放入研钵内加 10 毫升蒸馏水研磨,制备悬浮液,取 1 滴涂于载玻片上加盖片,置 450600 倍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长椭圆形孢子,则可确诊为孢子虫病。如果是干的病蜂样品,则可去掉蜂的头部和胸部,取其腹部研磨并加 10 毫升蒸馏水制备成悬浮液,经纱布过滤,上清液以 4000 转分离心
20、5 分钟,取沉淀物涂片镜检。以上方法同样适用于对雄蜂的检验。蜂王的检验检验蜂王是否患病,采取活体检验法。抓取蜂王,将其扣在小玻璃杯内或纱笼中,下面铺张白纸,使蜂王排泄粪便,然后再将蜂王送回原群,取少许粪便涂片,加 1 滴蒸馏水盖片镜检。 蜂蜜的检验(1) 涂片法:取待检样品蜜 1 份,用水做倍比稀释,涂片镜检。 (2) 沉集法:取待检样品蜜 l 份,用 9 份水稀释,混匀后,以 4000 转分离心 5 分钟,取沉淀物涂片镜检。 孢子虫孢子与其类似物的区分 (1)酸处理,用似区分孢子虫和真菌孢子:涂片制备液,加 1 滴浓盐酸,置室温或 30温箱内 2030 分钟,孢子4虫孢子外壳破裂,有的则完全
21、被酸溶解而消失,而真菌孢子却保持原状不变。(2)酒精乙醚等量混合液,用以区分孢子虫和脂肪球:涂片制备液加几滴酒精乙醚等量混合液,待蒸发干后,再加1 滴蒸馏水,镜检结果,孢子虫孢子尚存,而脂肪球溶解消失。(3)苏丹染色液处理,用以区分孢子虫和真菌孢子、脂肪球及花粉粒:涂片制备液加几滴苏丹 染色液,数分钟后镜检,结果是孢子虫孢子无色,真菌孢子染成浓淡不等的红色,脂肪球橙黄色,花粉粒呈蓝黑色。4流行特点发病规律 孢子虫病的发生与温度及蜜源关系密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发病高峰期出现在春季。江苏、浙江发病高峰期为 34 月份,华北、东北和西北为 56 月份,而广东、广西、云南和四川发病高峰期出现在
22、l2 月份。在南方夏季高温炎热季节和北方的晚秋气温低的季节,孢子虫病的病情指数急剧下降,看不到病状表现。发病轻微的蜂群如遇丰富的蜜源条件,病情可暂时得到控制。冬末春初,患病蜂群成蜂死亡数量高于增殖数量,同时还伴随着蜂王的丧失或交替,此时气温低,外界若尚无蜜源,蜜蜂在蜂群内排泄粪便污染巢脾,蜜蜂在清理巢房时受到感染,幼年蜜蜂发病率较高。与发病相关因素蜂群越冬饲料不良,尤其是在蜂蜜中含有甘露蜜的情况下,易引起蜜蜂消化不良,促使孢子虫病发生,在蜂群内工蜂、雄蜂和蜂王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工蜂感染率最高,其次是蜂王,在工蜂中又以青壮年蜂感染率最高,而幼年蜂和老龄蜂较低;幼虫和蜂蛹则不感病。在蜂种之间,存在
23、抗病性差异,西方蜜蜂发生较普遍,而东方蜜蜂很少发病。 传播途径蜜蜂孢子虫病传染的唯一途径是消化道感染。被病蜂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病害传染的主要来源。试验查明,1 只感病 12 天的工蜂体内含有 2000 万3000 万个孢子虫,而感染 42 天的蜜蜂中肠里孢子虫含量可达 4000 万6000 万个。这么大数量的孢子虫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蜂箱、巢脾、蜂蜜、花粉及水源,尤其是当病蜂伴有下痢症状时,污染更为严重,当健康蜂在进行清理活动或取食蜂蜜、花粉、采水时,孢子便经蜜蜂口器进入消化道,并在肠道内发育繁殖,新的孢子体与肠壁坏死细胞一起脱落,排出体外,由此继续传播蔓延。病害在蜂群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盗蜂和
24、迷巢蜂,尤其是蜂场的转运,蜂群集中于火车站及放蜂场地,蜂群排列过分拥挤,加之蜂群新到一个地方,认不清本群巢门,常常误入他群,引起发病,用含有孢子虫孢子的蜂蜜喂蜂,造成重复感染,被孢子虫污染的蜂箱和巢脾未经消毒处理,重复应用而引起感染;养蜂员在检查蜂群或取蜜时,随意调换巢脾等活动都会造成病害的传播和蔓延。 5防治方法加强饲养管理蜂群越冬需要优质的饲料,越冬蜜中不能含有甘露蜜;北方蜂群越冬室温以 24为宜,并具有干燥和通风的环境条件;早春应及时更换病蜂群中的蜂王。严格消毒对养蜂用具、蜂箱及巢脾等,在春季蜂群陈列以后要彻底消毒;蜂箱及巢框可用 23氢氧化钠液清洗,也可用火焰喷灯灼烧;巢脾可用 4甲醛
25、溶液或冰醋酸消毒。 药物防治 (1)药物预防:根据孢子虫在酸性溶液中受到抑制的特性,选择柠檬酸、米醋、山楂水,分别制成酸性糖浆,浓度是 1 千克糖浆内加柠檬酸 1 克、米醋 50 毫升、山楂水 50 毫升,早春结合对蜂群奖励饲喂,任选其中一种喂蜂。(2)药物治疗:国外报道,烟曲霉素对孢子虫病有良好疗效。国内因无此药,科技人员从我国现有的药物中筛选出保蜂健粉剂,使用浓度为 0.2。将药粉 1 包溶于 500 毫升糖浆内,傍晚对蜂群喷喂,隔日 1 次,3 次为一疗程,可防治 24 群(10框群)。间隔 1015 天可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治疗。 (六)蜜蜂螺原体病 1病原 蜜蜂螺原体是一种呈螺旋状,无细
26、胞壁的原核生物,菌体直径 017 微米。 2症状患病蜜蜂爬出箱外,在地面上蹦跳、爬行,失去飞翔能力,三五只蜜蜂集聚在一起,行动缓慢,不久死亡。死蜂大多双翅展开,吻伸出,发病严重时,不仅青壮年蜂死亡,而且刚出房不久的幼年蜂也爬出箱外死亡,蜂群群势下降很快。该病常与病毒和原生动物孢子虫混合感染,对蜂群危害更大,患病蜜蜂消化道变化不尽相同、有的中肠膨大呈灰白色,有的缩小呈褐色,后肠有的充满稀黄色粪便,有的充满混浊水状液。3诊断方法显微镜诊断,取病蜂 10 只加蒸馏水 10 毫升,研磨,制备病蜂悬浮液,5000 转分离心 5 分钟,取上清液少许涂片,置暗视野显微镜下 1500 倍即可观察到螺原体的形态
27、及运动状态,若发现晃动的小亮点并拖有一条丝状体,即为蜜蜂螺原体,从而可确诊此病。4流行特点 地理分布蜜蜂螺原体病分布较为广泛。调查表明,转地放蜂的蜂场,发病率高,病情严重,而定地饲养的蜂场,发病率低,病情较轻。传播途径用饲喂和微量注射法接种蜜蜂螺原体,均可使健康蜂感病,证明该病是通过消化道侵入蜂体引起蜜蜂死亡的。在蜂群内,被污染的饲料和蜂具是该病的传染源。据国外报道,从植物花上也分离到蜜蜂螺原体。试验证明,花螺原体对蜜蜂有致病性。5该病与其他病害的相关性蜜蜂螺原体单独感染蜜蜂发病的较少见,而常与其他病害如孢子虫病、麻痹病等混合发生,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蜂群群势下降严重。因此,在防治时,应采用
28、综合措施。5防治方法室内测定表明,蜜蜂螺原体对抗生素类药物敏感,但由于该病通常与孢子虫病、病毒病混合感染,因此只用抗生素防治效果较差,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药物防治 春季在对蜂群进行奖励饲喂时,加入保蜂健、抗病毒一号和磺胺类药物预防。发病初期,再根据病原种类应用相应的药物对症治疗(用量和方法参照孢子虫病、麻痹病和美洲幼虫腐臭病防治药物部分) 。加强饲养管理经常保持蜂群内有充足的饲料贮备,越冬饲料要求优质、量足。春季注意对蜂群保温并做到通气良好,以防止巢内湿度过大,秋季对巢脾和蜂具进行消毒(4甲醛溶液消毒) 。选育抗病蜂种 淘汰抗病力差的蜂种,选育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新蜂王,保持蜂群群势,增强抗病
29、力,更换陈旧巢脾和老弱蜂王。 (七)蜜蜂囊状幼虫病 蜜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囊雏病、囊状蜂子。 1病原为囊状幼虫病病毒。它主要感染幼虫使其致病死亡,也可在成蜂体内繁殖,但不表现症状。2症状试验证明,病毒一般在 12 日龄小幼虫阶段侵入,而在 56 日龄大幼虫阶段出现明显的症状,头部离开巢房壁翘起,形成钩状幼虫,虫体由苍白色逐渐变为淡褐色,由于虫体后部皮下渗出液增多,呈现典型的囊状袋。在封盖期死亡的幼虫,工蜂将巢房盖咬一小孔或启开拖出巢房,未被拖出的死幼虫,体色由淡褐色变为深褐色或黑色,后期呈一干片,似龙船状。死虫无臭味,也无粘性,很容易被工蜂清理。蜂群发病常有二种类型,一种是蜂群中通常出现近百只死亡
30、幼虫,工蜂采集活动正常,称为“慢性型“ ;另一种是早春或晚秋,蜂群繁殖时患病,蜂群内出现大批幼虫死亡,工蜂表现不安,采集力明显下降,甚至整群飞逃,称为“急性型“ 。3诊断方法箱外观察当蜜蜂开始采集活动时,可以看到从巢内拖出的病死幼虫,在蜂箱前也可观察到零散的死亡幼虫,可疑为本病。 蜂群检查打开蜂箱,提出封盖子脾,发现巢房盖有大的不规则孔洞或已被工蜂开启露出患病幼虫上翘的头部, 拉取病虫,可见虫体末端明显的囊状袋,虫体苍白色,无味、无粘性,可初步诊断为本病。样品送检如需作进一步确诊,可将病虫或死虫寄送到蜂病诊断中心。寄送方法分为:(1)成蜂标本的寄送 对患成年蜂病的蜂群可取蜂群内巢脾上或蜂箱底部
31、带有典型病状的蜜蜂及在蜂箱前面爬行的垂死蜜蜂和死亡蜜蜂2030 只,装入小纸袋内,作好记录和标记,然后将标本装入小木盒内邮寄,注意不要用酒精浸泡。(2)幼虫标本的寄送第一,割取一小块有病虫或死虫的巢脾,装入小木盒内寄送。 第二,挑取单个幼虫若干只装入已消毒好的小玻璃管内,封口后寄出。注意,凡是供作微生物检验的标本,均不能加任何防腐剂,也不能用化学剂处理。 4流行特点研究查明,蜂群中的病死幼虫以及被污染的饲料(蜂蜜和花粉) 、巢脾和蜂具是囊状幼虫病的主要传染来源,而患病蜂群内带毒的工蜂是病害的传播者。当工蜂在清理病死幼虫尸体时感染带毒,在饲喂幼虫时,便将病毒传播给健康幼虫,使其发病。试验证明,囊
32、状幼虫病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侵入,而通过成年工蜂的饲喂和清理活动传播的。病害在蜂群间的传播是通过蜜蜂在采集活动中的相互接触将病毒带给健康蜂群, 此外,蜂场上的盗蜂和迷巢蜂以及巢脾的相互调动等人为活动也能传播。囊状幼虫病的发生与气候、蜜源和蜂种有关。在我国南方,中蜂囊状幼虫病每年出现两个发病高峰,广东、福建在 34 月和 1112 月;江西、湖南出现在 45 月和 1011 月;北方发病较晚,一般出现在 56 月,夏季病情逐渐减轻,强壮的蜂群,病情可以自愈,但在秋后或翌年春季又会复发。发病与蜜源和巢内贮蜜以及蜂数密集程度也有关系,如在早春蜜源缺乏,特别是蜂群内缺少贮蜜,而幼虫又缺乏蛋白质饲料时,容易
33、发病,且病情较重;相反,当外界蜜源丰富,巢内贮蜜和花粉充足,蜂群内蜂数密集(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 ,发病较轻并且容易自愈。不同蜂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如西方蜜蜂较东方蜜蜂抗病力强,就是在东方蜜蜂同一品种之间,也存在抗病性不同的种群,在生产实践中,已应用抗病性强的种群开展抗病育种和选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5防治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第一,早春和晚秋,外界气温较低,应注意蜂群保温,晴天翻晒箱内保温物,以增加蜂群温度。减少检查蜂群次数,以免影响巢温。调整蜂群内蜂脾关系,使蜂数略多于巢脾或保持蜂脾相称。 第二,当蜂群内饲料不足时,要及时补充饲喂,以保证蜂群正常生活需要,尤其在蜂群大量繁殖期间,应补充些
34、营养物质,如花粉、维生素以增强蜜蜂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第三,将病群内的蜂王用笼扣起,暂时断子。巢脾上的病死幼虫被工蜂清除,减少病原的积累,打断传染链,减轻病情。 第四,蜂箱可用 12氢氧化钠水溶液洗刷消毒,空脾可用 4甲醛溶液浸泡消毒 24 小时,花粉脾可用冰醋酸6蒸气密闭熏蒸消毒。具体作法可参照本书化学消毒部分。 高效巢脾消毒剂,主要成分为二氯异氰尿酸钠,为一种广谱含氯消毒剂。对蜜蜂安全,对囊状幼虫病病毒效果较高,对美洲幼虫腐臭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污染的巢脾也有消毒效果。具体消毒作法是浸泡消毒,将 100 片药溶解于2000 毫升水中,浸泡巢脾 20 分钟后,用摇蜜机将药液摇出,另换清水浸泡 2
35、 次,每次 510 分钟,尔后晾干备用。选育抗病品种从发病蜂场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蜂王,同时淘汰病群中的雄蜂。培育的蜂王用于替换病群中的蜂王,这样经过几代选育,可降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率。 药物防治对于患病蜂群可选用下列药物防治:第一,半枝莲(又名狭叶韩信草 )50 克。第二,贯众 50 克,金银花 50 克,甘草 25 克。将药放入容器内加适量水,一般以淹没药为宜,煎煮后,过滤,取滤液,按 l:l 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药液糖浆喂蜂,上述每一剂量可喂 1015 框蜂。 第三,抗病毒 862,系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和中草药的混合制剂,治疗中蜂囊状幼虫病效果可达 80以上,对意蜂囊状幼虫病具有同样
36、疗效。试验证明,应用抗病毒 862 结合巢脾消毒和更换蜂王等综合措施,防治效果可达 90以上。(八) 蜜蜂蛹病蜜蜂蛹病又称”死蛹病“,是危害我国养蜂生产的一种新的传染病。患病群常出现见子不见蜂,造成蜂蜜和王浆产量明显降低,严重者全群死亡。1病原为蜜蜂蛹病毒。 2症状死亡的工蜂蛹和雄蜂蛹多呈干枯状,也有的呈湿润状,病毒在大幼虫阶段侵入,发病幼虫失去自然光泽和正常饱满度,体色呈灰白色,并逐渐变为浅褐色至深褐色。死亡的蜂蛹呈暗褐色或黑色,尸体无臭味,无粘性,多数巢房盖被工蜂咬破,露出死蛹,头部呈“白头蛹”状。在患病蜂群中也有少数病蛹发育为成年蜂,但这些幼蜂由于体质衰弱,不能出房而死于巢房内。有的幼蜂
37、虽然勉强出房,由于发育不健全,出房后不久即死亡。患病蜂群,工蜂行动疲软,采集力明显下降,分泌蜂王浆和哺育幼虫能力降低,所以对蜂蜜和蜂王浆产量影响很大,病情严重的蜂群出现蜂王自然交替或飞逃。 3诊断方法症状诊断(1)蜂箱外观察:患病蜂群工蜂表现疲软,出勤率降低,在蜂箱前场地上可见到被工蜂拖出的死蜂蛹或发育不健全的幼蜂,可疑为患蜂蛹病。 (2)蜂群内检查:提取封盖巢脾,抖落蜜蜂,若发现封盖子脾不平整,出现有巢房盖开启的死蜂蛹或有“插花子脾“ 现象,即可初步诊断为患蜂蛹病。鉴别诊断蜜蜂蛹病的病状常易与蜂螨、巢虫危害造成的死蛹以及囊状幼虫病、美洲幼虫腐臭病病状相混淆,可根据其特征加以区分。 受蜂螨危害
38、的蜂群常出现幼蜂翅残缺或蜂蛹死亡,此种情况可在蜂体及巢房内的蜂蛹和幼虫体上检查到较多数量的大蜂螨和小蜂螨;受巢虫危害的蜂群,一般是弱群受害较重,常出现成片封盖巢房被工蜂开启,死蜂蛹头部外露,呈”白头蛹“ 状,拉出死蛹后可见到巢虫;囊状幼虫病多出现在大幼虫阶段,死亡幼虫呈典型囊状袋,头部上翘,而蜂蛹病无此症状,受美洲幼虫腐臭病危害的蜂群也会出现死亡蜂蛹,其典型特征是死蛹吻伸出,而患蛹病死亡的蜂蛹无此病状。 样品送检 如需确诊,可将死亡蜂蛹寄送到蜂病诊断中心,做血清学诊断。4流行特点传播途径蜂群中的病死蜂蛹以及被污染的巢脾是蜜蜂蛹病的主要传染源,患病蜂王是该病的又一重要传染途径。发病时间发病时间:
39、云南、福建出现在 12 月份,四川在 24 月份,江西、浙江在 34 月份,陕西在 46 月份,甘肃68 月份。发病程度和危害情况各地区和各蜂场之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有个别蜂群少量蜂蛹死亡,如此时外界蜜粉源丰富,蜂群群势较强,辅以更换蜂王措施,病情则可得到控制。严重病群,由于大量蜂蛹死亡,采集蜂数量减少,蜂群生产力下降,蜂蜜和蜂王浆的产量大幅度降低。若发病率高达 3050,则蜂群完全失去生产能力,并且很难维持蜂群的生存,最终导致整群蜂死亡。 发病相关因素(1)与温度的关系:蜜蜂蛹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调查表明,蜜蜂蛹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 1021,早春寒潮过后,易发生蛹病。(2)与蜜源和
40、饲料的关系:在外界蜜粉源充足,蜂群内有充足的优质饲料贮备,蜂群群势较强的情况下,不易发生蛹病;当早春或晚秋外界7蜜粉源缺乏或使用劣质饲料喂蜂,蜜蜂处于饥饿状态营养不良,遇阴雨或寒潮时易发生蜂蛹病。(3)与蜂种及蜂王年龄的关系:意蜂发生较普遍,受害较重,喀蜂和东北黑蜂发病较轻,中蜂则很少发生,就蜂王年龄而论,一般说来,老蜂王群易感染,年轻蜂王群发病较少。5综合防治技术选育抗病品种,更换蜂王 蜜蜂品种之间抗病性有差异,同一品种不同蜂群抗病力也不一样,在病害流行季节,有些蜂群发病严重,有些蜂群发病轻微,而有些蜂群却不发病。在生产实践中选择无病蜂群作为种蜂群,培育蜂王,用以更换病群的蜂王,以增强对蜂蛹
41、病的抵抗力。加强饲养管理,创造适宜蜂群发展的环境条件保持蜂群内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蜂数密集,加强蜂巢内保温,经常保持蜂群内有充足的蜜粉饲料,当外界蜜粉源缺乏时,需给蜂群喂以优质蜂蜜或白糖,并辅以适量的维生素、食盐。此外,还应注意保持蜂场卫生,清扫拖出蜂箱外的死亡蜂蛹,集中烧毁,以消灭传染源,同时注意勿将病脾调入健康群,避免造成人为传染。 消毒措施每年秋末冬初患病蜂场应对换下的蜂箱及蜂具用火焰喷灯灼烧消毒。对巢脾用高效巢脾消毒剂浸泡消毒,100 片药加水 2000 毫升,浸泡巢脾 20 分钟,用摇蜜机将药液摇出,换清水 2 次,每次 10 分钟,摇出清水后晾干备用。药物防治巢脾和蜂具经消毒处理并
42、换以优质蜂王的蜂群,喷喂防治药物蛹泰康,每包药加水 500 毫升,每脾喷 1020 毫升药液,每周 2 次,连续 3 周为一个疗程,病情可得到治愈。 (九) 小蜂螨小蜂螨主要寄生于蜜蜂幼虫和蛹体,很少寄生于成蜂体,而且存活时间仅为 12 天。小蜂螨不但可以造成幼虫大批死亡,腐烂变黑,而且还会造成蜂蛹和幼蜂的死亡,蜂群内出现死蛹。出房的幼蜂残缺不全,蜂群群势迅速削弱,甚至全群死亡。 1形态特征 小蜂螨的个体发育分 4 个阶段。即卵、幼虫、若螨和成螨。 卵 小蜂螨的雌螨可产两种卵,一种为无肢体卵,个体较小,卵产下后不久即变成浅褐色,不能孵化,最后干枯死亡,另一种卵为有肢体卵,透过卵膜可以看到卵内幼
43、虫肢体。卵为卵圆形,白色透明,长 065 毫米,宽 054 毫米,腹面中央稍凹陷,形状似紧握的拳头,刚产下的卵,经 1530 分钟,即孵化为幼虫。幼虫破壳后的幼虫为椭圆形,身体白色,具有 3 对足,爬在巢房壁上,身体隆起,处于静止状态,体长 0.54 毫米,宽038 毫米,此时,第四对足被包在卵膜内尚未显露,经 2024 小时后伸出第四对足,进入前期若螨阶段。若螨分前期若螨和后期若螨。前期若螨具有 4 对足,体呈椭圆形,乳白色,体长 0.6 毫米,宽 038 毫米。体背生有许多细小刚毛,螯肢也逐渐形成。经 4448 小时,静止蜕皮变为后期若螨。体为长椭圆形,长 09 毫米、宽 06毫米,可区分
44、出雌雄性别,体乳白色,身体密布刚毛,胸叉明显,经 4852 小时,静止蜕皮变为成螨。成螨雌螨体呈长椭圆形,体色由黄色变成褐色,体长 102 毫米,宽 053 毫米,前端较窄,后端较钝,体背部被一整块骨板所覆盖,身体密布刚毛,腹面具有马蹄形胸板、棒状生殖板、钟形肛门板,肛门开口于中央。雄螨略小于雌螨,体长 095 毫米,宽 056 毫米,体色淡褐色,腹面的脚板与生殖板合并,后端呈楔形,与肛门板的距离较雌螨的大,螯肢内侧有一极细的输精突。2生物学特性生殖特性雌性小蜂螨进入幼虫房后,4552 小时开始产卵,蜜蜂幼虫封盖 100110 小时是小蜂螨雌螨的产卵高峰期,以后产卵力逐渐下降。蜜蜂幼虫封盖 2
45、08 小时后产的卵多为无肢体卵,不能孵化。一般情况下 1 只雌螨能产 16 粒 卵,多数产 13 粒。 生活周期卵期 1530 分钟,幼虫期 2024 小时, 前期若螨 4448 小时,后期若螨 4852 小时,从卵到成螨整个发育周期为 4.55 天。温度影响小蜂螨发育的最适温度为 3l36,一般 可存活 810 天,有的可达 1319 天,9.812.7,小蜂螨则很难长时间生活,只能活 24 天;4450高温之下,24 小时则全都死亡。运动性 小蜂螨的足很长,行动敏捷,常在巢脾上迅速爬行。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在阳光或灯光下小蜂螨会很快从 巢房里爬出来。 寄生性 小蜂螨主要寄生于子脾上,靠吮吸蜜
46、蜂幼虫或蛹体的血淋巴生活。雌螨潜入即将封盖的幼虫房产卵,当一 个幼虫或蜂蛹被小蜂螨寄生死亡以后,又从封盖房的穿孔内爬出来,重新潜入其他幼虫房内产卵繁殖,在封盖房内重新繁殖成长的小蜂螨,随着新蜂一起出房。小蜂螨在成蜂体上仅能存活 l2 天,利用这一特性,可采用断子方法防治小蜂螨。3诊断方法8熏蒸检查法用一小玻璃杯从巢脾中央抠取 50100 只蜜蜂,其内放一浸渍 051 毫升乙醚的棉球,熏蒸 35 分钟,待蜜蜂昏迷后,轻轻振摇几下,再将其送回原群内,蜂螨则粘在玻璃杯壁上或掉落到下面,根据蜂数及落螨数计算寄生率。封盖巢房检查法提取封盖子脾,用镊子挑开封盖巢房,利用小蜂螨具有较强趋光性的特点,可迎着太
47、阳光,仔细观察巢房内爬出的小蜂螨数量并计算其寄生率。 4发生规律 小蜂螨越冬地区调查表明,蜂螨顺利越冬的温度 指标为月平均温度在 14以上,生物学指标为越冬期间蜂群内无绝对断子期,小蜂螨可越冬的温度指标为月平均温度不低于 5,生物学指标为越冬期间,蜂群内绝对断子期不超过 10 天。根据小蜂螨越冬所需要的温度和生物学指标,结合我国自然条件和实地调查查明,广东、广西以及福建、浙江、江西南部为小蜂螨的越冬基地;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云南、四川、贵州及河南南部为小蜂螨的可越冬区。消长规律小蜂螨的消长规律与大蜂螨有所不同,它在一年中的消长与蜂群的繁殖状况及群势有关。在北京地区,每年 6 月之前,
48、蜂群中很少见到小蜂螨,但到 7 月以后,小蜂螨的寄生率急剧上升,到 9 月份即达到最高峰。11 月上旬之后,外界气温下降到 10以下,蜂群内基本查不到小蜂螨。 5防治方法防治大蜂螨的方法也适用于小蜂螨。在药物防治方面 除了螨扑、速杀螨和敌螨一号外,升华硫对小蜂螨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时,抖落封盖子脾上的蜜蜂,然后用纱布包着升华硫粉,均匀涂抹于封盖子脾的表面。每隔 710 天 1 次,连续 23 次。此法也可结合取蜜时进行。两种杀剂联合使用在蜂群内通常有大蜂螨和小蜂螨共同发生和危害,损失大,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将两种杀螨剂联合使用,悬挂“螨扑“ 高效杀螨片于蜂群内用以杀灭蜂体上和巢脾上的大蜂螨
49、和小蜂螨,但不能杀灭封盖巢房内的螨,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结合使用升华硫涂抹封盖子脾,也可结合使用敌螨一号或速杀螨,可收到彻底防治的效果。蜂群内断子防治法根据小蜂螨在蜂体上仅能存活 12 天,不能吸食成蜂体血淋巴,而在蛹体上最多也只能活 10 天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割断蜂群内幼虫的方法防治小蜂螨,取得了理想效果。即采取幽闭蜂王 9 天,打开封盖幼虫房并将幼虫从巢脾内全部摇出,即可达到防治小蜂螨的目的。同巢分区断子防治法蜜蜂研究所最近研制一种能使蜂群气味和温度正常交换而小蜂螨又无法通过的纱质隔离板,将蜂群分隔成两个区,使各区造成断子状态 23 天,使小蜂螨不能生存,此法防治效果可达 98以上。具体做法是,采用一个与隔王板大小相同的隔离板,置于继箱和巢箱间(若为卧式箱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