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西湖龙井.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5812998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湖龙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西湖龙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西湖龙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西湖龙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西湖龙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西湖龙井茶 第 1 部分 苗木DB3301/T 005西湖龙井茶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 1 部分:苗木; 第 2 部分:栽培技术; 第 3 部分:加工技术。 本标准代替 DB3301/T 005.1-2004龙井茶 第 1 部分苗木。 本标准与 DB3301/T 005.1-2004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表 1 苗木的分级删除一级分技数单项; 增加 4.6 的内容。 本标准由杭州市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湖区农业局,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西湖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学文、洪守霞 、姚建明、 洪祥宝、 陈凤仙。 本标准 1999 年 5 月首次发布,2004 年 11 月第一次修订,200

2、9 年 11 月第二次修订。 本标准主要修订单位:杭州市西湖区农学会、杭州市西湖区农业局,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西湖分局。 本标准主要修订人:商建农、孙伟强、姚岚、伍海燕。 西湖龙井茶 第 1 部分 苗木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西湖龙井茶园苗木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部分适用于西湖龙井茶园无性系 1 年生商品苗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3、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767 茶树种苗 植物检疫条例 3 要求 3.1 本标准中所涉及的术语符合 GB 11767 中的术语定义。 3.2 苗木分级以一足龄高,茎粗,侧根长为主要依据,着叶数参考指标,分为一级,二级。低于二级标准的苗木不得作为生产性商品苗出圃。 3.3 苗木插穗应来自于适制西湖龙井茶的良种母本园。 3.4 苗木的分级应符合表 1 的规定。表 1 苗木的分级级别 苗 高 cm茎 粗 mm侧根长 mm着叶数 片 检疫性病虫害 一级 30 3.0 12 8 无 二级 3020 3.01.8 124 86 无 4 试验方法 4.1 苗高:用卷尺测量苗木自根颈处至顶芽基部的长

4、度。 4.2 茎粗:用游标卡尺测量距根颈 10cm 处的主干直径。 4.3 根长:用卷尺测量从原插穗表皮至根末端的长度。 4.4 着叶数:起苗时苗干上保存的真叶片数。 4.5 病虫检疫按国务院(植物检疫条例)的产地检疫规定进行。 5 检验规则 5.1 组批 以相同自然条件、管理方法进行培育的同一苗圃、同一品种、同一等级、同一天起的苗木为一批。 5.2 抽样方法 样本从起苗捆扎的苗木中随机取样,按表 2 规定的比例进行。表 2 苗木抽样表批 量 数 ( 株 ) 样 本 数 ( 株 )100000 3005.3 对抽取的样本苗木逐株检验,同一株中有一项不合格就判为不合格。根据检验结果,计算出样本

5、中的合格株数和不合格株数,当不合格株数 5%时,判该批为合格。当不合格株数 5%,判该批不合格。对不合格批重新分级后按 5.2 重新抽样检验。 5.4 质量仲裁及合格证颁发 5.4.1 供需双方对种苗质量有异议时,双方可协商解决或由法定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后进行仲裁。 5.4.2 生产单位对检验合格的种苗,应由本单位质检部门核发合格证书,严禁不合格种苗或低一级作高一级种苗出圃(场)销售。 6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6.1 标志 每批苗木应挂有标签(可与合格证合二为一)。标明苗木品种、生产单位名称、等级、数量、批号、出圃(场)日期、产品标准号等。 6.2 包装、运输 6.2.1 苗木应以 100

6、株扎成一小捆,500 株扎成一大捆。可散装,也可用篓筐盛装。运输时,苗木根部注意保湿,防止发热。 6.2.2 苗木在装车时,不能堆压过紧实,堆放过高,装车后及时启动,视天气情况要设防风、防雨淋、防晒措施。 6.2.3 向外调运的茶苗应经过植物检疫部门检验并随车附带合格证书。 6.3 贮存 6.3.1 起苗后的苗木应放在库棚内,防止风吹,日晒,雨淋,贮存期一般不超过 3 天。 6.3.2 起苗后来不及种植的茶苗,应进行假植。假植的苗在 7 天内移植完。西湖龙井茶 第 2 部分 栽培技术DB3301/T 005西湖龙井茶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 1 部分:苗木; 第 2 部分:栽培技术; 第 3 部分

7、:加工技术。 本标准代替 DB3301/T 005.2-2004龙井茶 第 2 部分栽培技术。 本标准与 DB3301/T 005.2-2004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8321.1GB/T 832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七)改为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18650-2002原产地域产品 西湖龙井茶改为 GB/T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 删除 3.3.2 中坡度 25,梯面宽应在 2m 的内容; 第 4 章种植品种选择,改变品种排序,把龙井 43 号提到第二位,放在龙井长叶前。 7.3 中把中耕除草改为翻耕除草,同时 7.3.1 和 7.3.2 把

8、浅耕和中耕移到前面; 表 2 中干茶产量把 7501500 改为750; 删除原 8.3.3 的内容; 11.1 改为: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增加 11.2 防治措施内容。 本标准由杭州市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湖区农业局,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西湖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学文 洪守霞 姚建明 洪祥宝 陈凤仙 本标准 1999 年 5 月首次发布,2004 年 11 月第一次修订,2009 年 11 月第二次修订。 本标准主要修订单位:杭州市西湖区农学会、杭州市西湖区农业局,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西湖分局。 本标准主要修订人:商建农、孙伟强、姚岚、施基国、伍海燕。 西湖龙井茶

9、第 2 部分 栽培技术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西湖龙井茶园建园规划、种植品种选择、定植、树冠管理、土壤改良管理、施肥、水分管理、冻害防冶及病虫草害防治。 本部分适用于西湖龙井茶园栽培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7172 土壤水分测定法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8650 地理

10、标志产品 龙井茶 3 建园规划要求 3.1 西湖龙井茶生产区域 茶园位于 DB3301/T 005.3-2009 附录 A 中规定的龙井茶西湖产区范围。 3.2 地域自然环境 3.2.1 产地应选择在生产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生产区域。 3.2.2 土壤:茶区土壤属黄红壤及其变种;其中黄泥沙土土种为多,母质以花岗岩和凝灰岩为主。土壤 pH4.56.5。 3.2.3 环境:符合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3.3 开垦 3.3.1 坡度 15以下平缓坡地直接开垦。 3.3.2 坡度 15以上 25以下山坡、陵地,修筑等高水平梯坎,梯面宽应在 3m5m。 3.3.3 翻垦深度应

11、 50cm 以上。 4 种植品种选择 选用龙井群体种、龙井 43 号、龙井长叶种等从龙井群体种中选育并经审定的适制西湖龙井茶的茶树良种。 5 定植 5.1 定植时间 5.1.1 秋季定植:10 下旬至 11 下旬为宜。 5.1.2 春季定植:2 月中旬至 3 月上旬为宜。 5.2 定植密度 5.2.1 单条播:行距 120cm150cm、株距 33cm,每丛茶苗 2 株3 株,每公顷茶苗 6 万株左右。 5.2.2 双条播:大行距 150cm,小行距 30cm,株距 20cm,每丛茶苗 2 株3 株,每公顷基本苗数 8 万株左右。 5.3 基肥 茶行确定后,按茶行开种植沟,深 50cm、宽 6

12、0cm,种植沟分二层施足底肥底层厩肥,中层饼肥拌磷肥,每公顷厩肥 30t45t,加饼肥 2.5t3t,施后覆土。上层 25cm 处土不拌肥料,间隔一段时间后种植茶苗。 5.4 栽种 5.4.1 根据种植规格,按规定的行、株距开好定植穴,现开现栽,保持穴内土壤湿润。 5.4.2 栽种茶苗时,将茶苗放在穴中间位置, 一手将土填入穴内,一手将茶苗轻轻一提,使茶苗根系自然舒展;再分 23 次填土, 压实后适当加细土到茶苗“泥门”, 同时浇足“定根水”每 50 公斤水加人畜粪液 24 勺提高土壤湿度。 5.4.3 移栽定植后防旱,保苗,保持土壤湿润,适时浇水,发现缺株及时补齐,有条件地方应用软柴禾,稻草

13、,桔杆覆盖种植行。 6 树冠管理 6.1 定型修剪 6.1.1 定型修剪一般分三次完成。修剪时间;第一次在茶苗定植 (晚秋或早春) 时进行,第二次在栽后的第二年秋季进行,第三次在定植后第三年春茶后进行(或以采代剪)。 6.1.2 修剪高度与方法:第一次在定植后 3 天4 天后用整枝剪剪去茶苗顶端(留 15cm20cm左右)。第二次离地(30cm40cm)处修剪。第三次在离地(45cm50cm)处,用篱剪剪去上部枝条剪口要光滑。 6.2 轻修剪 6.2.1 轻修剪的对象是成龄茶园,通过剪去冠面突出枝和晚秋新枝,减少细弱枝,促进生长枝侧芽多发,控制树冠高幅度,便于采扎。 6.2.2 轻修剪每年可进

14、行 12 次,宜在春茶后(5 月上旬)或秋末(10 月中、下旬)进行。 6.2.3 方法:用篱剪剪去树冠面(3cm5cm)的枝叶,剪除突出枝,晚秋新梢。 6.3 重修剪 用整枝剪将生产茶树离地(30cm40cm)处以上枝条全部剪去,重新培育树冠,在春茶后进行。6.4 台刈 用台刈剪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枝条在离地 10cm 左右处全部刈去,在春茶后进行。做到切口光滑,倾斜,枝干不开裂。 7 土壤改良与管理 7.1 地力指标 土壤有机质含量 1.5%以上,pH 4.56.5,并有一定量的速效氮、磷、钾营养元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的沙壤。 7.2 深翻改土 7.2.1 每年或隔年一次,在 10 月秋茶结束后

15、进行。 7.2.2 在茶行两侧深耕,深度 30cm50cm。 7.2.3 结合深耕,每公顷施 1.5t2t 饼肥,15t20t 有机肥(厩肥、堆肥)等,和 0.5t1t磷肥。 7.3 翻耕除草 7.3.1 浅耕在春茶前(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 (结合除草)深度 6cm10cm。 7.3.2 中耕在春茶采摘结束后(5 月上中旬)进行,深度 10cm15cm。 7.3.3 伏耕在 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进行,深度 15cm20cm。 7.3.4 中耕结合除草,春茶后的中耕如杂草多应及时铲除,或用除草剂,先除草再中耕,幼龄茶园茶树根部周围杂草应用手工拔除。除草剂不得喷洒在茶苗、茶树植株上。 7

16、.4 铺草 在高温干旱的夏初和秋末在茶树行间铺草,每公顷 15t20t,以增进肥力。 8 施肥 8.1 施肥时期 8.1.1 春茶前催芽肥,2 月中旬(惊蛰前)施下。 8.1.2 夏茶前追肥,春茶结束的 5 月上旬(立夏后)施入。 8.1.3 秋茶前追肥,夏茶结束后 6 月下旬至 8 月下旬期间(小暑前)分期施。 8.1.4 秋冬季施基肥,结合深耕在 10 月上中旬(立冬前)施。 8.2 施肥量 8.2.1 幼龄茶园:以氮为主,磷、钾配合。每年三要素用量见表 1。表 1 每年三要素用量 千克/公顷树 龄 纯 氮 N2磷 酸 P205钾 肥 K2O12 年 2045 2545 71534 年 4

17、590 2545 41056 年 90135 4565 4108.2.2 成龄茶园:以氮为主,辅以磷、钾。施用量根据茶树及干茶产量情况确定,见表 2。 表 2 成龄茶园氮、磷、钾肥施用量 千克/公顷干 茶 产 量 纯 氮 N2磷 酸 P205钾 肥 K2O90% 湿 害 分枝少,芽叶稀,生长缓慢,枝条发白。叶色变黄,树冠矮小,多病虫害逐渐枯死。9.3 旱害预防 9.3.1 成龄茶园通过深翻改土,铺草,浅耕等办法保持土壤水分。 9.3.2 幼龄茶园应采取浅锄保水,追施粪肥,灌水,种植绿肥等措施,抗旱保苗。 9.4 湿害预防:低洼积水茶园,根据地形横纵连通的排水沟,沟底宽 10cm20cm,沟深6

18、0cm80cm,使积水易于排出。 9.5 土壤水分测定按 GB 7172 的规定执行。 10 冻害的防冶 10.1 冻害分级与症状,冻害一般分为五级,其分级及症状见表 4。 表 4 冻害分级与症状 冻害分级 症 状 表 现 一 级 枝梢或叶片尖端,边缘变黄褐或红色,略有损伤。 二 级 枝梢大部分受冻,成叶变褚色,顶芽和上部腋芽变暗褐色。 三 级 秋梢受冻变色,出现干枯现象,部分叶片呈水渍状淡绿无光泽。四 级 茎干基部冻裂,当年新梢全部受冻,枝梢易失水干枯 五 级 叶片枯萎,凋落,树枝冻裂,根系裂皮,变黑,腐烂。 10.2 冻害预防 10.2.1 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 10.2.2 适地适栽,

19、选择良好的地形地势。 10.2.3 营造防护林带。 10.2.4 加强肥水管理,基肥秋施,适当增加施肥量,增施磷、钾、镁、锌肥,晚秋控制施用化学氮肥,增强树势,提高抗寒能力。 10.2.5 加客土,增厚活土层。 10.2.6 冻害来临前,茶园铺草,或行间覆盖黑色地膜提高地表温度。 10.2.7 掌握好留叶时期,春末夏初时留叶叶片成熟,抵抗低温能力强,利于茶树安全过冬。 10.3 冻后护理 10.3.1 及时剪除受冻曲未落或冻焦的枝梢与枯枝,清理蓬面,对冻害较重的应进行深修剪或重修剪。 10.3.2 春季萌芽后“倒春寒”受冻害的茶树进行根外追肥,喷施叶肥,恢复茶树生机,促进茶芽萌发,新梢生长。

20、11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11.1 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1.2 防治措施:实行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中心,物理防治为补充,化学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11.3 农业防治 11.3.1 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 11.3.2 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危害芽叶的病虫。 11.3.3 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 80cm,减轻毒娥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 11.3.4 秋末宜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11.3.5 将茶园根附件的落叶及表

21、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11.4 物理防治 11.4.1 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蓑娥类、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 11.4.2 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 11.4.3 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 11.5 生物防治 11.5.1 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因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11.5.2 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11.6 化学防治 11.6.1 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 11.6.2 宜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

22、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建议侧位低容量喷雾。 11.6.3 限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甲基对硫磷(甲基 1605)、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杀虫眯、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混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11.6.4 严格按照 GB 4285、GB/T 8321 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11.6.5 非生产季节宜选用矿物源农药。第 3 部分 加工技术前 言 DB3301/T 005西湖龙井茶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 1 部分 苗木; 第 2 部分 栽培技术; 第 3 部分 加工技术。 本标准代替 DB3301/T 0

23、05.3-2004西湖龙井茶 第 3 部分 鲜叶与加工技术、DB3301/T 005.4-2005西湖龙井茶第 4 部分 商品茶。 本标准与 DB3301/T 005.3-2004、DB3301/T 005.4-2005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 DB3301/T 005.3-2004、DB3301/T 005.4-2005 二个标准合并为 DB3301/T 005.3-2009一个标准,其中 DB3301/T 005.4-2005 中商品茶的要求更改为成品茶的分级要求;标准名称改为:西湖龙井茶 第 3 部分 加工技术; DB3301/T 005.3-2004 中,删除原 5.1.2,5.4.1

24、,5.4.3,5.4.4,5.5.1,5.6.1 的内容及 5.5 分批采摘中批次的规定、附录 A.1.4,A.6.3,A.6.4 中部分文字; 本标准的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B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杭州市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湖区农业局、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西湖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学文、洪守霞、姚建明、洪祥宝、陈凤仙。 本标准 1999 年 5 月首次发布,2004 年 11 月第一次修订,2009 年 11 月第二次修订。 本标准主要修订单位: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杭州市标准化研究院、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西湖分局、西湖区农业局。 本标准主要修订

25、人:商建农、许燕君、林长安、孙伟强、姚岚、施基国、伍海燕。 西湖龙井茶 第 3 部分 加工技术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西湖龙井茶茶鲜叶、茶鲜叶采摘、加工技术和产品茶的分级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西湖龙井茶原料选用、加工和成品茶分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T 8302

26、茶 取样 GB/T 18650 地理标志产品 龙井茶 GB/T 23776 茶叶感官评审方法 DB3301/T 121 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工艺规程 3 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茶鲜叶 按附录 A 中规定的龙井茶西湖产区内,茶树良种上采摘下的幼嫩芽叶。 3.2 摊青 茶鲜叶进入摊青室进行摊翻处理,使茶鲜叶均匀失水率 15%20%。 3.3 青锅 利用高温钝化鲜叶中酶活性,促进内含物转化和水分散失,使茶叶在热力和手工压力作用下,整理成条,呈自然扁平状,初步成型、干燥。 3.4 辉锅 控制一定的锅温,进一步对茶叶做形、固色、干燥、使茶叶达到扁、平、光、直、润滑、色气好。 3.5 炒制手

27、法 采用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范围内的鲜叶,用传统“十大”手法手工制作茶叶。“十大”手法是:抓、抖、搭、榻、捺、推、扣、甩、磨、压。“十大”手法在炒制时根据实际情况交替使用、有机配合,做到动作到位,茶不离锅,手不离茶。具体定义按 DB3301/T 121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工艺规程中的规定。 4 茶鲜叶 4.1 茶鲜叶质量的要求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初展,芽叶完整,色泽嫩绿、新鲜、匀净。 4.2 茶鲜叶原料应清洁、卫生。 4.3 茶鲜叶品质分五级:特、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级要求见表 1。 表 1 茶鲜叶质量分级要求等 级 要 求 特 级 一芽一叶初展,芽叶夹角度小,芽长于叶

28、,芽叶匀齐肥壮,芽叶长度不超过2.5cm。 一 级 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以一芽一叶为主,一芽二叶初展在 10以下,芽稍长于叶,芽叶完整、匀净,芽叶长度不超过 3cm。 二 级 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一芽二叶在 30以下,芽与叶长度基本相等,芽叶完整,芽叶长度不超过 3.5cm 三 级 一芽二叶至一芽三叶初展,以一芽二叶为主,一芽三叶不超过 30,叶长于芽,芽叶完整,芽叶长度不超过 4cm。 四 级 一芽二叶至一芽三叶, 一芽三叶不超过 50,叶长于芽,有部分嫩的对夹叶,长度不超过 4.5 cm。 4.4 茶鲜叶盛装、运输、贮存 4.4.1 采摘下的茶鲜叶根据特、一级二级、三级四级,选用 1k

29、g,1.5kg ,2kg 透气性好采茶专用茶篓盛装,采满一篓换一只篓,不能压茶鲜叶,保持茶叶的新鲜度,不日晒,雨淋,不准用塑料袋等其它工具盛放茶鲜叶。 4.4.2 茶鲜叶应及时用专用茶叶篾篓装运,及时摊放在篾垫、竹篇上,场地要通风,避免阳光直射,又要能够门窗可关闭,适时轻翻,使之均匀萎凋失水。 5 茶鲜叶采摘 5.1 采摘方法 5.1.1 单手提采 掌心向下,用拇指和食指夹住鱼叶上的嫩茎,向上轻提,芽叶折落掌心。 5.1.2 双手提采 快速采收芽叶的方法,采法与单手提采相同。采摘的顺序是从下采到上,从外采到内,用双手交替进行。 5.1.3 打顶采摘 幼年茶树 23 龄,更新复壮茶树最初 1 年

30、2 年,采去枝条顶部的芽叶,做到采顶留侧、采高养低,以扩展树冠。 5.1.4 成年茶树芽叶伸展先达标先采,后达标后采。 5.2 采摘标准 采摘茶鲜叶的质量应达到表 1 鲜叶品质分级。 要做到及时按标准采摘,保证芽鲜叶的质量。 5.3 采摘要求 5.3.1 每批采摘茶鲜叶要求达到“嫩、匀、净、鲜”四字要求。 5.3.2 采摘每批茶鲜叶要求做到“三不采”(不采紫色芽叶、不采病虫芽叶、不采碎叶),“四不带”(即不带老叶、不带老梗、不带什物、不带夹蒂)。 5.4 采摘时间 5.4.1 因茶树品种、立地条件不同,早发园先采,后发园后采;成年园先采,幼年或更新园后采。 5.4.2 开采期宜早不宜迟,强调偏

31、早;当芽叶在茶园树冠面有 5%达到采摘标准时,即开采。 5.4.3 春茶,一般宜在 3 月中旬至下旬开采,每天或隔天采一批。 6 加工 6.1 基本要求 加工场地、炒制人员、炒制器具按 DB3301/T 121 的要求执行。 6.2 加工工艺 6.2.1 炒制工序: 摊放、青锅、摊凉、辉锅、筛分、挺长头、分筛整理。 6.2.2 炒制手法:抓、抖、搭、榻、捺、推、扣、甩、磨、压。 6.2.3 西湖龙井茶加工工艺流程:鲜叶摊放 摊放叶分筛 青锅 回潮 二青叶分筛 辉锅 干茶分筛 复辉 复筛归堆 贮藏。十道工序相辅相成,摊放是前提,青锅是基础,辉锅是关键。各道工艺技术规范见 DB3301/T 121

32、。 6.3 西湖龙井茶在制品失水率要求分别为: a)青锅前经摊放后,摊放青叶失水率达 15%20%; b)青锅后的称二青叶,失水率 52%左右; c)二青叶摊凉后集中回潮 40 分钟60 分钟。经过分筛成 23 档(筛面、中筛、底筛)分别盛放,同时要簸去片末; d)先辉筛面、再中筛、后底筛,复辉后的干茶含水率不超过 6.5%。 6.4 西湖龙井茶在制品质量感官特征: a) 摊放后青叶:叶色暗绿,叶质软,芽叶自然萎瘪,散发清香; b) 二青叶:叶色呈浅绿润,芽叶呈平扁舒展且挺直,叶质实,茶叶朵朵分明,不粘结,匀整具有清香; c)干茶:特级色嫩绿匀润,扁平光润,挺秀尖削,匀整,匀净。 6.5 西湖

33、龙井茶在制品的检验抽样按 GB/T 8302。 7 西湖龙井茶产品质量分级要求 7.1 产品茶分级 产品按其品质不同,分为精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级别。 7.2 成品茶分级要求 7.2.1 感官品质分级要求 7.2.1.1 经炒制成品的西湖龙井茶的各级感官品质要求应符合表 2 规定。 表 2 要 求 项目 精品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扁平 扁平光滑、挺秀尖削 扁平光润、 挺直尖削 扁平光润、挺直 扁平挺直,尚光滑 扁平、尚光滑 尚挺直 色泽 嫩绿鲜润 嫩绿鲜润 嫩绿尚鲜润 绿 润 尚绿润 整碎 匀整重实、芽峰显露 匀整重实 匀整有峰 匀整 尚匀整 外观 净度 匀齐洁净 匀净 洁净 尚

34、洁净 尚洁净 香气 嫩香馥郁 清香持久 清高尚持久 清 香 尚清香 滋味 鲜醇甘爽 鲜醇甘爽 鲜醇爽口 尚鲜 尚醇 汤色 嫩绿鲜亮、 清澈 嫩绿明亮、 清澈 嫩绿明亮 绿明亮 尚绿明亮 内质 叶底 幼嫩成朵、匀齐、嫩绿鲜亮 芽叶细嫩成朵,匀齐,嫩绿明亮 细嫩成朵,嫩绿明亮 尚细嫩成朵,绿明亮 尚成朵,有嫩单片,浅绿尚明亮 无霉变,无劣变,无污染,无异味。 其它要求 产品洁净,不得着色,不得夹杂非茶类物质。 7.2.1.2 感官品质审评方法按 GB/T 23776 规定和实物标样进行。实物标样为每个级的最低标准,每两年配换一次,保持品质相对稳定,实物标准样制作规程见附录 B。 7.2.2 理化指标分级要求 7.2.2.1 理化指标的分级要求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表 3 理化指标 单位:要 求 项 目 精品、特级、一级、二级 三级 水 分 6.5 7.0总 灰 分 6.5 7.0水浸出物 36.0粉末和碎末茶 1.0注:碎末茶为推荐指标(碎茶筛孔径 1.60mm) 7.2.2.2 理化指标检验的方法按 GB/T 18650 中有关方法执行。 7.3 质量安全卫生指标 西湖龙井茶的质量安全卫生指标应符合 GB 2762、GB 2763 的规定、检验的方法按 GB/T 18650中相关方法执行。 7.4 标识要求 产品名称标注为:“西湖龙井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