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院系:物理工程学院班级:物理学类二班学号:20112200207姓名:李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人隐私安全移动互联网是全球在过去半个世纪的第 5 个新技术周期,新的技术周期将带来巨大的财富,基础设施公司,平台公司,应用、服务与内容公司都将收获巨大的财富与利益,并将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庞大的就业机会。但是在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里,风险是与机遇并存的。移动互联网凭借其便携性、移动性、私人性等特点正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更高质量的网络服务,但是移动互联网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也正将用户更多的个人隐私暴露在网络之中。一方面,移动互联网能够利用搜集到的用户信息并进行数据挖掘以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更
2、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用户的信息也正在被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商或其他商家在用户授权或未授权的条件下收集以及使用着,而且这些个人信息还存在着透过网络泄漏或者是被非法盗取使用的威胁,可能对用户造成十分严重的伤害。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用户对个人信息和网络隐私安全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与网络泄漏事件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对隐私问题的关注与争辩,甚至影响了用户采纳移动互联网业务或服务的意向。因此,若想更好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我们必须尝试解决潜在的移动互联网行为隐私问题,以避免由于隐私安全问题而造成客户不愿意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及服务的情况发生,从而促进移动互联网更好的发展。安
3、卓开源带来信息使用风险安卓系统手机软件收集用户信息造成信息泄露一事在央视 315晚会上被集中曝光。高德地图、公信卫士、蓝盒子科技等软件公司以及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力美广告、掌阔移动等都在央视的调查中相继出现。在央视曝光后,高德地图、公信卫士等对此作出回应,称调查所用版本已是过去时,现在所用版本已经不存在调查中表述的问题。高德地图也表示,之前通过明文传输的形式与微博等社交平台对接,并没有出现用户信息泄露的情况。Android 系统的开源特性可以让应用自主决定开机启动方式及获取那些设备信息,很多应用用户名及密码都以明文方式储存记录,用户信息泄露的风险也由此而来。如何合理利用而不是滥用用户信息成为未来
4、移动开发者需要长期面对的课题。此次央视集中曝光了安卓系统手机软件的问题。Android 的开源特性可让应用自主决定开机启动方式及获取那些设备信息,很多应用的用户名及密码都以明文方式储存记录。一位不愿具名的移动互联网投资人士表示,由于谷歌 Android系统本身的开放性,这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开放而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苹果 iOS 系统或其他手机操作系统也会通过手机软件来收集用户的信息。这位投资人认为,收集用户信息并不违法,需要考量的是收集信息的用途,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扣上信息泄露的帽子。“如果是通过收集用户信息是为了通过跟踪用户行为去改善软件,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便利。这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利用收集的用
5、户信息用以牟利或转卖,这自然是违法的。”另一个维度上,对信息的解析也是考量是否构成用户信息泄露的一个标准。“从技术上而言,如果是针对大规模的用户信息做行为分析,这并不会触及到单个用户的信息泄露。”这位投资人表示。此次央视曝光安卓系统手机软件收集用户信息造成信息泄露一事,对安卓手机应用产业链提了一个醒。在这个产业链中,由于开源的特性,免费应用为了盈利会推送大批量广告通知消息。社交软件用户名及密码、短信内容、通信录、个人地理位置和行为等也容易被收集及利用。在央视曝光之前,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移动总经理徐龙曾提醒用户警惕手机变成“手雷”。他建议,由政府主导,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对手机 应用商场和手机应用
6、软件加强管理,建立绿色、安全、诚信的产业环境,确保用户手机信息安全。“总体上,央视曝光是个好事。收集用户信息并泄露隐私的大多是不正规的小软件公司,而规模化运作的大软件公司则不敢做这种事。通过曝光可以纠正一些不正当的做法,对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是个好事。”舒义表示。直接因此受益的是手机安全厂商。比如金山等安全厂商在 315晚会曝光手机软件窃取用户隐私后接着表示,“金山手机毒霸第一时间全面彻底拦截。金山手机毒霸具备智能隐私权限管理,可保证用户隐私不泄露。”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专家建议,手机用户开机手机安全软件的“隐私监控”权限管理功能,可以保护手机隐私安全。对于以后安卓生态链的发展,舒义认为,最重要的是
7、行业自律。对于开发者而言,则是要更加重视信息使用的合规性问题。“合理合法使用信息、不侵犯用户隐私,是开发者需遵守的原则,但并非指不调用任何信息,否则手机应用将无法运行。”大众点评的负责人表示。舒义认为,要做到行业自律,对于移动广告平台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把广告做好,一是广告内容优良尽量不引起用户反感,二是避免恶意推送广告的问题。在央视曝光后,很多用户表示,安卓手机信息泄露太可怕,会考虑转用其他系统的手机。个人位置信息泄露带来的问题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将近 60%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可读取自己地理位置信息的应用程序,尽管他们对隐私风险和个人安全心存担忧。专注于风险和安全管理的非营利团体 IS
8、ACA 进 行的这项调查显示,智能手机用户的主要担心是广告商读取他们的信息,以及个人安全的潜在风险。斯坦福大学隐私研究员瑞恩卡洛(Ryan Calo)表示,研究人员不知道用户为何心存担忧却仍然使用这些应用程序,但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并称之为“隐私悖论”(privacy paradox)。地理位置应用越来越受欢迎,但是地理位置数据却尤其敏感,因为这些数据可以辨识特定的用户身份。隐私保护机构“民主与科技中心”研究员艾伦布劳尔雷克(Aaron Brauer-Rieke)表示:“大多数人都有一个白天工作数小时的地方,也有一个晚上睡觉的家庭地点,因此一两天之后,通过这些数据就可以知道我们是 谁。”专家认为
9、,有趣或有用的新技术的吸引力最终将压过用户的怀疑与担忧。雷克说:“这些应用非常有用,因此很自然我们被吸引了。但我认为,我们也应当了解和控制我们的信息被如何使用。”ISACA 的调查发现,尽管地理位置数据带来的隐私影响越来越受关注,但将近半数的用户并不知道哪些数据被收集,或者这些数据如何被共享。隐私 担忧绝非杞人忧天。目前任职于安永、曾担任ISACA 主席的马里奥斯达米亚尼迪斯(Marios Damianides)说:“很清楚,这些数据被收集,被出售。”用户地理位置数据经常被通过第三方广告网络共享,最近纽约时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执法机构对此越来越重视。消费者会因为地理位置信息受到影响,但企业同样会受到影响。达米亚尼迪斯说,ISACA 通过自己的调查数据,向企业宣传他们在可辨识身份的用户信息方面的负有的职责,以及这些信息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尽管用户心存忧虑仍然使用地理位置应用,但雷克表示,如果这些忧虑得不到解决,他们随时可以关闭这项服务。他说:“如果企业任由这种地理位置信息的不信任感发展下去,企业也会受到伤害。终有一天,应用开发者需要采取措施,明确解释他们使用地理位置数据的原因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