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分离,性状分离,+环境,遗传规律中基本概念理解,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遗传因子,显性遗传因子(D) 隐性遗传因子(d),显性性状,隐性性状,(2)遗传因子成对出现,纯合子(DD,dd)杂合子(Dd ),(3)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配子中只有一个遗传因子。,(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基因分离定律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予后代。,该定律适用于真
2、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生物; 细胞核遗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离定律,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实质),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高茎,矮茎,P,F1,F2,减数分裂,受精,等位基因,配子,减数分裂,F1配子, 时间:,减数后期, 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实质:,等位基因的分离, 基因变化特点:,独立性,分离性,随机组合性,AA,AA:Aa=11,Aa,AA :Aa:aa=1:2:1,Aa:aa
3、=1:1,aa,全显,全显,全显,显性:隐性=3:1,显性:隐性=1:1,全隐,显隐性状的判断方法方法一:亲代是相对性状,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方法二:双亲的性状相同,后代出现了新的性状,则后代新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双亲的性状是显性性状。,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方法:(1)纯合子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杂合子可产生多种配子。 (2)纯合子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3)纯合子中不含有等位基因,杂合子中含有等位基因。,遗传规律的实验验证:,a自交法:,b.测交法:,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为杂
4、合体, 不发生性状分离则为纯合体,提醒:此方法一般用于植物,且要求后代数量要多。是最简单的方法。,提醒:此方法一般用于动物,且要求后代数量要多。,c.花粉鉴定法.,杂合子连续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显性纯合子的比例,显性纯合子的比例,一、伴性遗传,某些疾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比如:人类的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XY染色体电镜照片,XY染色体配对示意图,XY 染 色 体,色觉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XbY XBXB,XBY XBXb XBY XbXb,XBXB XBXb XBY XbY
5、XBXb XbY,XBXb XbXb XBY XbY,1,2,3,4,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3、交叉遗传女病父子必病,男正母女必正,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方式: 遗传特点:,伴X显性遗传,连续遗传 男性少于女性 交叉遗传 男病母子必病 女正父子必正,(宁夏理综)29(14分)已知猫的性别决定为XY型,XX为雌性,XY为雄性。有一对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决定猫的毛色,B为黑色,b为黄色,B和b同时存在时为黄底黑斑。请回答(只要写出遗传图解即可):(1)黄底黑斑猫和黄色猫交配,子代性别和毛色表现如何? (2)黑色猫和黄色猫交配,子代性别和毛色表现如何?,某种雌雄异株
6、的植物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狭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和b均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株个体,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 (2)若后代全为宽叶,雌、雄植株各半时,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 (3)若后代全为雄株,宽叶和狭叶个体各半时,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 (4)若后代性比为11,宽叶个体占3/4,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人类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关遗传学研究备受关注。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 (1)上图为两种遗传病系谱图,甲病基因用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4无致病基因。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2的基因型为_,-
7、1的基因型为_,如果-2与-3婚配,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例1、,例2、,解析据图母亲有病,子女均有病,子女有病,母亲必有病,所以为细胞质遗传。,解析据图患者的母亲没病,所以非细胞质遗传;再根据患者父亲儿子均为患者,所以为Y染色体遗传。,10、为了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性,某医生向学员分析讲解了下列有白化病和色盲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设白化病的致病基因为a,色盲的致病基因为b。请回答:,(1)写出下列个体可能的基因型:8 ;10 。(2)若8和10结婚,生育子女中只患白化病或色盲一种遗传病的概率为 ;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 。(3)若9和7结婚,子女中可能患的遗传病是 ,发病的概率为 。,
8、F2,结合方式有16种 基因型9种 表现型4种,9黄圆: YYRR YyRRYYRr YyRr,3黄皱:,YYrr Yyrr,3绿圆,: yyRRyyRr,1绿皱:,yyrr,一、棋盘法,3、对孟德尔解释的验证测交,测交 杂种一代 双隐性类型黄色圆粒 x 绿色皱粒 YyRr yyrr,配子,基因型,性状,YyRr,Yyrr,yyRr,yyrr,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 : 1 : 1 : 1,香豌豆(Lathyrus odoratus)花色遗传,1.互补效应(complementary effect)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
9、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 的比例。,P 白花CCppccPP白花 F1 紫花CPPp F2 9紫花(C_P_):7白花(3C_pp+3ccP_+1ccpp),9:7,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当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A和B)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白花甜豌豆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紫花甜豌豆 B.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的比例一定不是3:1 C.AaBb的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甜豌豆之比为9:7 D.若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5,则亲本基因型只能是AaBb
10、和aaBb,C,9:6:1,2.积加效应(additive effect)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的比例。,南瓜(Cucurbita pepo)果形遗传P 圆球形AAbb圆球形aaBBF1 扁盘形AaBbF2 9扁盘形 6圆球形 1长圆形(A_B_): (3A_bb+3aaB_ ):(aabb),15:1,3.重叠效应(duplicate effect) 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的影响,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 F2产生的比例,荠菜果形的遗传 P 三
11、角形T1T1T2T2 卵形t1t1t2t2F1 三角形T1t1T2t2 F2 15三角形(9T1-T2- +3T1-t2t2 + 3t1t1T2-) : (1卵形 t1t1t2t2 ),12:3:1。,4.显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dominance),P 白皮WWYY wwyy 绿皮F1 WwYy白皮 F2 12白皮) : 3黄皮 : 1绿皮(9W_Y_+3W_yy) (wwY_) (wwyy)当W存在时,Y的作用被遮盖,当W不存在时,Y则表现黄色,当为双隐性时,则为绿色。,9:3:4。,5.隐性上位作用(epistatic recessiveness) 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
12、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F2的分离比例为,玉米胚乳蛋白质层颜色的遗传P 红色CCprprccPrPr白色F1 CcPrPr紫色 F2 9紫 : 3红 : 4白(C_Pr_) (C_prpr) (3ccPr_+1ccprpr),13:3。,6.抑制作用(inhibiting effect)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这对基因为显性抑制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蚕的黄色茧(Y)对白色茧(y)为显性,抑制黄色出现的基因(I)对黄色出现的基因(i)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现用杂合白茧(YyIi)相互交配,后代中的白色茧与黄
13、色茧的分离比为 A 3:1 B 13:3 C 1:1 D 15:1,基因互作各种类型的比率列表如下:,表型模写因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类似于某基因型引起的表型变化的现象。例如,果蝇的突变型残翅是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残翅幼虫 长翅。长翅营养不良残翅。人的隐性遗传病-短肢畸形,妇女妊娠3-5个月服用反应停安眠药短肢畸形。(臂腿部分缺失),高 温,已知野生型果蝇为长翅,突变型果蝇为残翅,长翅基因(E)对残翅基因(e)完全显性,若用一定高温处理残翅的果蝇的幼虫,后来幼虫长大、化蛹、羽化为成虫,结果表现出野生型的长翅, 设计实验探究“是高温诱导残翅基因(e)突变为长翅基因(E)”还是“环境温度改变影响了残翅果蝇幼虫的正常发育”。请写出实验思路、实验预期及结论。, 实验思路: 取该野生型果蝇与异性残翅果蝇杂交, 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果蝇的幼虫,观察子代果蝇的翅型。 实验预期及结论若子代有长翅果蝇, 则该野生型果蝇为高温诱导残翅基因(e)突变为长翅基因(E) 若子代全为残翅, 则为环境温度改变影响了残翅果蝇幼虫的正常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