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后一片叶子 (2 课时)课前预习:通过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相关课程标准:“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新词、成语. 2初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小说的线索。.3细读文本, 把握贝尔曼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物身
2、上所体现的可贵品质。4体会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情节安排的匠心。5精彩语段赏读,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评价任务:1进行朗读,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读出来,并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2再次阅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组织学生讨论交流,3反复品读,体味环境描写的作用;领会情节安排的匠心。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知道 2011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妈妈 ”吴菊萍吗?(学生讲述,老师适当补充) 2011 年 7 月 2 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台,接着被窗沿挂住,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这可是在 10 楼,楼下的
3、邻居都惊呆了。坚持了一分钟左右,妞妞还是掉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尺桡骨断成三截,预计半年才能康复。逃过一劫的妞妞在 10 天后苏醒过来,开口叫了“爸爸、妈妈”。 颁奖词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2备用资料最美教师张丽莉2012 年 5 月 8 日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正当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一群学生准备过马路时,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冲了过来,与前方停在路边的另一辆
4、客车追尾相撞,被撞客车猛力冲向正要过马路的学生。危险瞬间,本可以躲开逃生的女教师张丽莉,奋不顾身去救学生,自己被卷入车轮下,双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张丽莉的事迹迅速传遍佳木斯市、黑龙江省、全国各地,她的伤情也牵动着人们的心,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为这位“最美女教师” 祈祷、祝福。最美司机吴斌5 月 29 日中午,在无锡驶往杭州的浙 A19115 大型客车上,司机吴斌如往常一样平稳地驾着车,车上的乘客们也怀揣着或回乡或出门的喜悦,安静地等待着行程的终点。但他们谁都没想到,一场飞来横祸即将降临。11 时 40 分左右,当车行驶至锡宜高速公路宜兴方向阳山路段时,伴随着一声巨响,一块大铁片像炮弹一样从对向
5、车道迎面飞来,在击碎挡风玻璃后,残忍地砸向了吴斌的腹部和手臂。车上的监控录像记录下了这短暂而令人震撼的一幕:被击中的一瞬间,吴斌本能地用右手捂了一下腹部,看上去很痛苦,但他没有紧急刹车或猛打方向盘,而是强忍着巨痛让车缓缓减速,稳稳地停住。打起双闪灯,拉好手刹,解开安全带挣扎着站起来,打开车门疏散乘客,并叮嘱他们:“别乱跑,注意安全。 ”而他在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后,整个人瘫倒在了座位上。直到这时,车上的许多乘客才意识到,自己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认识一位异国的最美画家-贝尔曼。二自学检测1读准下列字音转弯抹(m)角 昵(n)称 蹑(ni)手
6、蹑脚咆哮(xio) 窗槛(jin):窗子栏杆(kn门槛)瞥(pi)着 对瞅(chu) 邋遢(t)-指名朗读,纠正后齐读2解释下列成语蹑(ni)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不速之客(邀请)-个别回答3.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由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备用资料:欧亨利( 18621910)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 300 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小说集白菜与皇帝 、 四百万 、 西部人心 、 市声 、滚石 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 、 警察与赞美诗 、 带家具出租的房
7、间 、 麦琪的礼物 、 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 ,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三. 文本速读,简述梗概提示:(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
8、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课堂交流、补充、完善明确:1情节发展开端(第 1 至 11 节):年轻画家乔安西不幸被感染肺炎,病情很重。 发展(第 12 至 36 节):乔安西不听劝慰,望叶等死。高潮(第 37 至 50 节):不落的藤叶使乔安西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 51 至 55 节):脱离乔安西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时间安排:1、十一月的一天乔安西病倒老贝尔曼准备画“杰作”2、一天早晨乔安西病重老贝尔曼冒着雨雪画出“杰作”3、第二天早晨乔安西丧失生存信念老贝尔曼得病4、第三天天色刚明乔安西重拾生存信念老贝尔曼病危进医院5、第四天乔
9、安西脱离危险老贝尔曼去世四快速浏览文本,梳理线索-每组选一代表简要概述(明线和暗线)-评议 ,选出优胜者明确明线:乔安西病重乔安西病危乔安西转好乔安西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五反馈设计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段文字。要求: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有适当的情境描写。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内容2小说的线索3词语解释-一筹莫展 不速之客二文本研习,认识人物1问题一:小说描写了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明确:休易、乔安西、医生、贝尔曼。主人公应该是贝尔曼。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
10、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2问题二如何认识贝尔曼的形象?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的?分角色朗读,第 3136 段,体会老贝尔曼的个性特征。课堂讨论,交流明确: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突出了贝尔曼是一个疏懒、酗酒、唠叨、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得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的老人,但他善良具有同情心,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小说在人物的内在美和人物的外在特征方面形成对比。小说有三处描写:他的唠叨和做模特(直接描写) ,病倒(医生的间接描写) ,去世(休易的间接描写) 。另外,整体上看,作者还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3问题三: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
11、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篇小说是否具有这样的特点,请说说你的理解。课堂讨论,交流明确意料之外:没想到这个丑陋疏懒暴躁的老头能不顾个人安危冒雨画叶子情理之中:性格发展的必然,善良,有爱心。前文伏笔“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了”;与休易对话时的前言不搭后语;在休易的房间“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 ”【出乎意料:生命垂危的乔安西终于脱离险境,而本来健康的贝尔门却突然病逝;合乎情理:乔安西的转危为安是合乎情理的贝尔门创作这个杰作是合乎情理的贝尔门
12、患病致死也是合乎情理的。 】三片段赏读,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齐读三段文字他们上楼时,乔安西已经睡着了。休易把窗帘拉到窗槛上,做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贝尔曼穿着一件蓝色的旧衬衫,坐在一翻转过身的岩石充当的铁锅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了。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夜晚同
13、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 2标出景物描写部分,课堂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以雨雪交加的天气,烘托出我们悲凉、失望的心情,并为下文贝尔曼的得病做铺垫.营造了低沉悲凉的氛围,并暗示那片仍旧依附在茎上的孤零零的“藤叶”是画上去的.四总体回顾,问题探讨问题一:如何理解“最后一片叶子”?明确:对乔安西而言:表层义:叶子的飘落;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 “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 “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的往下飘”“惟恐那个虚弱的像枯叶一般的乔安西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牵连,真会撒手而去”“当她与尘世和友情的联系一片片的脱离时,那个玄
14、想似乎更有力的掌握了她” 。对贝尔曼而言:“ 绝笔”。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主题得到升华:艺术家的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价值。是小说的线索问题二: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提示:(结合文章中具体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进行品读,并归纳总结)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五反馈设计1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最后一片叶子
15、的结尾具有 , 的特点。小说描写贝尔曼这个人物时,有两处间接描写,一是 ;二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26 题。春光美 周海亮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对不起, ”女孩急忙停下来, “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没关系的, ”老人轻轻地笑, 【“我知道,
16、你只是有些不便。 ”】“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 “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难道不是吗?”“当然不是。 ”老人说, “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我可以看得见这朵花,然而你看不到。可是这朵花因为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它们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
17、拒绝开放吗?”“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都会结成种子。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你还可以去触摸春天。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您是说,用爱吗?”“是的,孩子。只有用爱才能真正感受春天,读懂春天。我知道你看不见春天,可是你的心里,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温暖
18、而美好的春天吗?只要你还相信春天,那么对你来说,这世上就还有春天,你的心中就会万紫千红。我说的对吗,孩子?”“可是我不知道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奶奶,你愿意把你看到的告诉我吗?”“当然可以,孩子,我很乐意你的面前有一朵花儿,蓝色的花儿,五个花瓣你的旁边有一棵树,树长出嫩绿色的叶子再旁边有一个草坪,碧绿的草坪,有人在浇灌再往前,是一条卵石甬道,鸽子们飞过来了,轻轻啄着人们的手心”女孩听得很是痴迷。她的表情随着老人的讲述而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天真和幸福的。似乎,女孩真的看到了整个春天。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她步履轻松。她像春的精灵。然后,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
19、。她说:“虎子,我们该回家了。 ”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选自青年博览 (有删改)2.细读全文,题目“春光美”中的“美” ,除了景色美之外,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 分)答: 3.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 分)(1) (春天)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答: (2)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答: 4.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5 分)(1)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答: (2)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答: 5.文中的女孩,是因为明白了什么道理,才由先前的“畏畏缩缩”变得“步履轻松”的?(4 分)答: 6.文章独具匠心,直
20、到最后才告诉读者,老人也是一位盲人。说说这样结尾有哪些妙处?(4 分)答: 参考答案2 (4 分)老人善良美好的心灵、老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老人讲述的深刻道理、女孩走出阴影变得积极乐观。 (答到一点得 2 分,答到两点得 4 分)3 (4 分) (1)指(小花)不美,也暗指女孩的残缺卑小,表现作者对残缺卑小生命的怜爱。 (答到其中两点即得 2 分) (2)指小女孩情绪低落,流露出小女孩的悲观心理。 (答到一点得 2 分)4 (5 分) (1)委婉含蓄, (1 分)体现了老人对盲女孩的尊重, (1 分表现了老人的善良和爱心。 (1 分) (2)运用比喻, (1 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老人对女孩的
21、希望和鼓励:虽残缺卑小,但仍然要像花儿一样勇敢开放,乐观地生活。 (1分)5 (4 分)花儿的开放与残缺、卑小无关,任何生命都是有价值的,都可有所作为;(2 分)一个人只要用心、用爱去感受世间万物,就能体会生活的美好。(2 分)6 (4 分)这样结尾使读者觉得老人的形象更高大;(2)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 分)板书设计自然生命的延续叶子 精神支点画作 杰作、绝笔人间真情、真爱、信念教学反思对贝尔曼的性格分析,学生理解得较为到位.因为有阿长与山海经 慈母情深 养母,学生对欲扬先抑的手法比较熟悉.相对而言,对侧面描写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与休易的对话部分,开始,学生对贝尔曼的前言不搭后语,对贝尔曼的发火不能正确理解,后经启发诱导,部分同学能够借此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几处景物描写,看似很随意,实则体现作者的匠心.在理清了明暗两条叙事线索后,细心的同学才明白了这些描写的作用.对于含泪的微笑,只是一提,在对欧亨利的作品还缺少最起码的了解的时候,让初一的学生理解这一总的特色,可能性似乎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