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贝类养殖学 Mollusca Aquaculture,课程教学目的、要求,贝类养殖学为水产养殖专业的重要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贝类养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晓贝类养殖原理及养殖技术,了解贝类养殖产业的发展动向和趋势,为今后从事贝类养殖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课程目录及学时分配,绪论 2学时 第一章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 10学时 第二章 固着型贝类的养殖 3学时 第三章 附着型贝类的养殖 6学时 第四章 匐型贝类的养殖 6学时 第五章 珍珠的养殖 5学时 生产实习* (贝类育苗、养成) 4 周*与理论课程同时进行。,主要参考书目,1、陈义,1954
2、年.无脊椎动物学.商务印书馆 2、张玺,1955年.贝类学纲要.科学出版社 3、朱元鼎,1965年.东海鱼类志.科学出版社 4、椎野季雄,1974年.水产脊椎动物.培風館 5、山东省水产学校主编, 1979年.年贝类养殖学。农业出版社 6、缪国荣主编,1990年. 海洋经济动植物发生学图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7、蔡英亚等,1995年.贝类学概论(第二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8、梁象秋等,1996年.水生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9、齐钟彦等,1998年.中国经济软体动物(第一版).农业出版社 10、王如才等,1998年.海水贝类养殖学(第一版).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1、楼允东主编。组织
3、胚胎学。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绪论,一、贝类养殖学的定义、研究范围与目的 二、学习贝类养殖学的重要性 三、适养贝类殖的选择标准 四、贝类养殖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 五、养殖模式与方式 六、我国贝类养殖学的发展简史 七、我国贝类养殖与国外的主要差距 八、我国贝类养殖今后的努力方向 作 业,1、定义:研究贝类(主指海水贝类)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2、研究范围(内容):包括养殖贝类的生物学与生态学,人工育苗、大规格苗种培育、商品贝养成与加工及期间涉及的养殖设施、养殖技术与管理等。3、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经验,人为控制养殖贝类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促使其个体迅速增长
4、、数量增多,产量提高,起到丰富贝类资源,满足国内消费者需要和出口创汇的目的。,一、贝类养殖学的定义、研究范围与目的,二、学习贝类养殖学的重要性,1、贝类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2、贝类种质资源丰富,养殖空间辽阔,商品价值较高,发展潜力巨大。 3、贝类养殖具投资小、成本低、收效快、产量高、易推广等特点,既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4、大力发展贝类养殖业对于满足人民对贝类产品的需求,促进贝类养殖产业及相关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5、继承前人经验与成果,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与方向。,1、商品价值高(经济、营养价值): 营养价值高;肉质风味(色、香、味、形)好;消费者爱好
5、。 2、经济效益: 生长迅速、生命周期短(达到商品规格快)、移动性较差、养殖成本低;产值高(产量高、价格高),经济效益显著;作为捕捞补充,为非主捕产业。 3、发展潜力: 苗种来源容易、饵料易解决;是否适养或驯化后适养(检测指标:温度、盐度、水质条件、抗病力、成活率等);市场销路、加工与储藏能力;依据现有技术和资金能力可发展的面积。以上三点是衡量是否可开展贝类养殖的唯一标准,也适用于这个水产增养殖业。,三、适养贝类殖的选择标准,四、贝类养殖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一)、基本原理: 通过人工干预的办法,排除可能对养殖贝类生长的不利因素, 并尽可能满足养殖贝类获得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的最优化生长 需要
6、。 (二)、一般方法与途径 1、基本流程: 2、生态了解与控制:理想的、可生存的、短期最高或最低允许 3、对设施与饵料的要求: 4、日常管理与防疫治病: 5、环境处理、维持与修复:,五、养殖模式与方式,(一)模式 1、精养(集约化):完全人控 2、半精养 3、粗放式养殖 4、放牧式养殖 (二)主要方式 1、底播养殖 2、筏式养殖 3、工厂化养殖 4、沉箱养殖 5、笼养,六、我国贝类养殖学的发展简史,(一)我国海产贝类养殖的历史渊源 (二)我国古代养殖的悠久历史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02年),牡蛎养殖;代表性著作:屠本峻编著,1596a,闽中海错疏明郑鸿图,业蛎考,为养殖成就最高者。 (三)
7、我国当代海产贝养殖大发展的标志与时期,七、我国贝类养殖与国外的主要差距,1、整体养殖技术较为落后育苗稳定性不高;病害防治比较薄弱;养民素质普遍偏低;商品品质良莠不齐,质量隐患严重;增殖放流效果较差, 2、装备机械化程度较差,集约化水平低下3、基础研究薄弱,可养面积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八、我国贝类养殖今后的努力方向,1、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研究贝类的生态、生理等生物学原理,为促进贝类生长、防除敌害和进行贝类人工育苗提供理论基础。为稳步地发展贝类养殖生产,应加强对贝类病敌害和病理研究。 2、进行新品种的培育工作 利用科学上的新技术和新手段,动摇贝类遗传性,进行杂交、选种、育种工作。从而培养出优良的养
8、殖品种。国外在多倍体育种方面发展较快,已积累了丰实经验,在我国多倍体育种才刚刚起步。迫切需要开展这方面研究与生产。 3、开展养殖技术的革新 不断改进养殖方法,进行生态系养殖。实行贝虾、贝藻、贝参等混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养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集约化程度以及加工机械化。 4、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也是提高贝类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后应积极开展增殖理论与增殖技术研究。增殖放流的对象是产量较低,人工控制程度较差或较难进行集约养殖的种类。,作 业,1、贝类养殖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及目的? 2、我国发展贝类养殖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为什么? 3、选择贝类养殖种类的标准? 4、试述贝类与人类的关系?,贝类与人类
9、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一、有益方面二、有害方面,1、食用,贝类味美可口、营养丰富,含 大量易被人类消化吸收的蛋白 质、无机盐类和各种维生素等 营养物质。经常食用的贝类有: 鲍、香螺、东风螺、玉螺、泥 螺、牡蛎、贻贝、扇贝、蚶、 蛏、蛤、杂色蛤仔乌贼、章鱼、 鱿鱼、田螺、螺狮、蚬和陆生 的蜗牛等。,2、医药,我国古代很多贝类的记载都出自本草,至今很多 贝类仍为中医所使用,如石决明、瓦楞子、淡菜、蛤壳、紫或贝子、海嫖峭等。国外有很多从贝 类提取抗病毒、抗菌和抗肿瘤的药物。如从鲍鱼肉 中分馏出来的可抗病毒和抗菌“鲍灵I”和“鲍灵” 和 从硬壳蛤中提取可抑制肿瘤的药物等。也有用珍珠 粉治疗溃疡疾;用乌贼
10、墨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等报 道。,3、在工业和工艺美术方面,石灰原料(牡蛎等) 钮扣和螺甸的原料(马蹄螺等) 工艺品和玩赏品(冠螺、水字螺、虎斑宝贝、卵梭螺、瓜螺、贞洁芋螺 ) 纺织品的原料(栉江珧 、贻贝类的足丝) 紫色或黑色的原料(骨螺科紫色腺,头足纲乌贼分泌的黑汁) 珍珠是名贵的装饰品,又是名贵的药材。,4、农肥和饲料,一些小型的贝类还可以做为农肥和饲料,用以饲养家禽可以促使其多产蛋,近年来养虾业发展常利用些小型瓣鳃纲为饲料,一些宝贝的贝壳古代常做货币使用等。,(二)有害方面,1、有毒和传染疾病的贝类 2、对农业的危害 3、对港湾建筑、交通运输和工业的危害,冠 螺,大马蹄 螺,水 字 螺,
11、虎斑宝贝,卵梭螺,瓜螺,俗称油螺。壳面较光滑,桔黄色,杂有棕色斑块,被有薄的污褐色壳皮。前沟短宽,足大。无厣。 生活于数米水深的泥砂质海底。见于我国台湾、福建、广东沿海。其卵群俗称海波罗。肉肥大供食用。壳可作汤匙、勺子等器或加工成装饰品。,贞洁芋螺 Conus virgo Linnaeus,螺旋部低矮,略突出于体螺层。缝合线明显。体螺层上部宽大,前端尖瘦。壳口较平。体螺层的下半部有弱的螺肋,其肋上具有微小粒状突起。壳表黄白色。前端为紫色,壳外被有黄褐色壳皮。壳口狭长,与壳高近等,内面瓷白色。内、外唇直。厣角质。暖水性种类。见于我国台湾和西沙群岛,在低潮线附近可采到。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区。
12、,(一)、我国海产贝类养殖的历史渊源,1、考古发现(贝丘遗址,20余种)、古代文献记载,可分清种属的就有20余种,尔雅提到到过河蚌能产生珍珠。 2、蚶(主指泥蚶、毛蚶、魁蚶)是最早被利用的海洋生物(贝丘遗址中的主要品种,尔雅最先记载,后本草著作、记载海产的笔记及沿海地方志均有记载,对其开展人工养殖盛于明清,其中不易腐败、易于外运,是大量生产的主要原因) 。 3、贻贝生产记载在明代典籍中比较多见,早有“南人好食、北人不多识”的记载,其主产地在福建和广东。 4、江珧(杨妃舌)的采集在秦代以前,宁波奉化地区为古代采集胜地。 5、牡蛎的采集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 6、蛏的记载始见于唐代的本草
13、拾遗,后世文献则多见其养殖方面的记载,说明蛏的生产很早就由天然采集向养殖方向转变。 此外,食用鲍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观赏宝贝也很早旧有关于其分类的著作相贝经。,(三)我国当代海产贝养殖大发展的标志与时期,1、20世纪50年代初期:滩涂贝类养殖的恢复时期。以长江以南沿海地区滩涂养殖逐渐发展为标志。 2、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 牡蛎养殖获得迅速发展和珍珠生产进入工厂化时期。 以广东沿海牡蛎养殖中各种水泥附着器的使用,提高了产量;珍珠 贝人工育苗成功,中国珍珠贝养殖及育珠技术基地的建立为标志。 3、20世纪70年代: 贻贝养殖的发展时期,迎来第二次养殖浪潮。 以贻贝人工育苗成功及养殖发展速度空
14、前为标志。 4、20世纪80年代: 滩涂贝类苗种培育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时期。 以福建的缢蛏、蛤仔土池育苗技术取得成熟为标志,开拓了贝类苗种生产新领域。 5、20世纪90年代至今: 高新技术快速应用时期。 以牡蛎三倍体产业化的成功开发、生态安全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为标志。,泥蚶 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壳卵圆形,坚厚,顶突出,放射肋发达,共有1820条,有细密铰合齿。完表面白色,被有褐色薄皮,内面灰白色。栖息浅海软泥滩中。我国南北沿海均产。供鲜食或酱油醉渍。壳供药用。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省早已人工养殖,是我国著名经济海产之一。,魁蚶Arca inflata Re
15、eve,俗称赤贝、血贝 (Ark shell),壳肉呈桔红或杏黄色,营养丰富。主产地为黄海北部的大连及丹东沿海。,栉江珧 Atrina pectinate,俗称大海红、大海荞麦,江珧科Pinnidae我国黄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以福建东南海域产量较多。除鲜食外,可加工干制成著名的“干贝”,也可制作罐头。贝壳可做贝雕原料。,贻贝Mytilus edulis linnaeus,英文名:Mussel 壳呈楔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广而圆。一般壳长68厘米,壳长小于壳高的2倍。壳薄。壳顶近壳的最前端。两壳相等,左右对称,壳面紫黑色,具有光泽,生长纹细密而明显,自顶部起呈环形生长。壳内面灰白色,边缘部为蓝
16、色,有珍珠光泽。铰合部较长,韧带深褐色,约与铰合部等长。铰合齿。不发达。后闭壳肌退化或消失。足很小,细软。 自然分布主要在黄、渤海沿岸。,厚壳贻贝 Mytilus coruscus,俗称“壳菜”。中国古书上称“东海夫人”。属温带好浪性种类。壳厚,生长纹粗,壳表棕褐色,足丝粗硬,壳内面呈紫红色或浅蓝色。适应水温432度,最适水温1527度,最适盐度24.635.8。主要生长在海岛的东北面有海浪冲击的岩礁上。,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俗称“菜恋”。属亚热带、广盐性种类。壳表翠绿色,生长纹细,足丝较细软,壳内面呈瓷白色。适应水温1035度,最适水温2030度,最适盐度14.5 29 。,
17、近江牡蛎 Ostrea rivularis,长牡蛎Ostrea gigas,俗称:蚝、白蚝、海蛎子、蛎黄、蚵。 长牡顿壳大而坚厚,呈长条形。背腹缘几乎平行,壳长为高的3倍左右。大的个体壳长达35厘米,高10厘米。也有长卵圆形个体。右壳较平,环生鳞片呈波纹状,排列稀疏,层次少,放射肋不明显。左壳深陷,鳞片粗大,壳顶固着面小。壳表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壳内面白色,瓷质样。壳顶内面有宽大的韧带槽。闭壳肌痕大,马蹄形。 长牡蛎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但以广东。福建较多,为南方沿海主要养殖品种之一。,杂色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a,缢蛭 Sinonovacula constricta,大竹蛏 Solen grandis Dunker,耳乌贼科Sepiolidae,胴部短,背部中央与头愈合,末端呈圆形。内壳退化。鳍大,位于胴部两侧的中部,略呈圆形,如耳,故名。,蛎敌荔枝螺 thais clavig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