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讲座 如何围绕目标解决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讲真话察实情温家宝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的讲话,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关于毒奶粉事件的笑话,一些奶业公司的老总关于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被判无期徒刑这样评价:“应该重判。我们都是在奶粉中加点三聚氰胺卖,你怎么在三聚氰胺中加点奶粉就当奶卖了呢?”,类似事件,金华的“毒火腿”,平遥古城的“毒牛肉”,台湾的“塑化剂”,儿童食品的20多种添加剂。“地沟油”、“染色馒头”事件消除这些现象不是靠罚款所能达到目的的,这有赖于民族道德品
2、质的提高。当然我们德育课程正是肩负着这个历史重任。,品德与生活的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社会 的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生品社课程设计的思路是:,品生课的三条轴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社课的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课时目标的制定与达成的问题。,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
3、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上课的依据,对教学实施起着导向作用,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在听课以及参与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中发现许多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存在着肤浅化、表面化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们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群体,缺少相关的培训以及可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地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就无法做到准确描述并加以实施。其后果是整体的教与学的过程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一板块我们先从深入理解课堂教学目标入手,结合目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阐述怎样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关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4、目标 1.整体认识教学目标,明确区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这样三个不同层次。其中课程教学目标是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它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我们可以看出,课程目标只是对于学科教学活动的一种原则性的规定,为了使总的要求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体系的各个部分中去,还需要对实际的教学活动目标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设定,这种设定就是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子目标,它概括、扼要地说明本单元教学结束后要达到的结果。一般来说单元教学目标也是比较概括的,也可以从课程标准或者教师用书中寻找相
5、关依据。,课时教学目标则是在充分分析教材和具体学情的基础上,对教学预期目的的一种明确、具体的描述。因此,不同教师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制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可以不同,甚至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班级授课时制定的课时教学目标也可以不同。从某种层面上讲,课时教学目标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功底,反映了教师对课标的了解程度、对教材的挖掘深度以及对于学情的把握程度,它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一节课的“指南针”。,2.正确理解新课程中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发展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目标,也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载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和落实知识、
6、能力目标是不能忽视的。,过程与方法则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新提出的一个维度,它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师不仅要重视学习行为的结果,还要重视学习过程,应让学生亲历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应该不是孤立的、空泛的说教,而是和其他两维目标融合在一起的。,(二)目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空泛化 教学目标空泛化主要表现为混淆了教学目标的课程、单元、课时的三个层次,盲目将课程教学目标或单元教学目标套用为课时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教学缺少具体的方向。 教学目标空泛化另一方
7、面表现为教师盲目罗列数条甚至十几条的课时教学目标,面面俱到,在实际教学中很难一一达成和落实。,2.割裂三维目标 新课程对于教学目标采用三维方式描述,但这是立体化的三个维度,是同一事物的三个侧面。它们彼此之间是互相联系、彼此依存的,而不是各自独立、彼此割裂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割裂三维目标,要么对其进行课堂教学时间的简单分配,前面教学主要进行知识技能学习,中间加入过程与方法培养,最后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么教师将教学任务或活动加以割裂或生硬的“嵌套”,某个任务完成某一特定维度的目标。,3教学目标描述模糊化 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实施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对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应该尽量做到具体
8、、可操作性、可测量,以实现其对教学的有效指导。但从目前的许多教学设计看,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上存在着模糊化的现象。有的表现为动词使用不准确,如乱用“了解、理解、掌握”等动词。有的表现为教学目标描述空泛化、不具体。,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所制定的教学目标,除了存在上述三个问题之外,还存在着盲目套贴新课程标签,空喊“自主、合作、探究”等口号,游离学生实际,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客观求实地反映学生应达到的实际水平等问题。,(三)合理制定学科教学目标,增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目标分解。前面提到,教学目标体系是自上而下逐步具体化的,目标分解过程也就是不断将其具体化的过程。 其次,我们需
9、要确定教学的起点。 再次,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确定教学目标的重点。,第六单元 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单元目标:1.懂得安全、健康、文明生活的基本常识。形成珍爱生命的态度,树立安全意识,懂得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体验健康文明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尊重为了人们的安全健康而工作的人们,初步养成关心公共健康文明的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养成文明习惯。2.掌握自救自护的方法,能够自觉遵守安全规则。3.通过调查、体验、讨论等活动探究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题一、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 课题4、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与小学生相关的交通规则。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
10、觉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2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意识,初步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态度。知道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大小伤害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珍爱生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3尝试小组合作学习,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能通过调查访问获取信息。,预期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果的最起码要求,是教学效果中可预期的那一部分。无论怎样的生成都离不开有效地预设,教学目标的制定仍然应该作为我们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如果这一底线坚守不住,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问题。,存在的问题:(一)活动的设计更多的是出于教师自己的考虑,没有真正顾及学生的实际。
11、在教学中,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和资源非常有限,教师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自己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学过程得以有效地展开。在设计活动过程中,有的教师没有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过多的考虑活动的形式,活动过于花哨,华而不实;有的教师虽然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往往更多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为了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来考虑活动的设置,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影响了活动的成效。,(二)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1教学的大部分活动仅仅停留于“口头表达”。教师经常会采用讲故事、讨论交流、辨析明理等活动来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仅仅停留于“颈部以上的活动”往往并不能够触及学生的
12、心灵,也无法让学生从思想认识上真正接受、认同这些道理和规则。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这些未必是他们生活经历后的切身体验。,2即使教学活动跳出了“口头表达”的框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为他们把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当作是“主-客”关系,只是在活动中单向地获得别人的一些信息,而没有意识到应该在互动和沟通中主动地构建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3教师指导上的缺失也是导致活动不能深入学生心灵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三,活动仅仅是再现生活,而没有高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儿童的现实生活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可是尽管教师对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原则观念上认同,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
13、也尽可能地使自己的教育活动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对于学生交流中反映出来的一些积极或消极的信息,很少有教师能够提炼出一些有意义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问题的思考:(一)是儿童自己的,不是成人的一切教育的核心都是人的发展,课堂要实现由知识中心向人的发展为中心转变,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必须深入地研究、了解并关怀这个“人”。这个“人”首先是学生,他们是真实的,生活着的,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是独立于世的,而不是成人的附庸、任人打造生产的产品。教师不应该以知识代言人、占有者的身份,按成人预设的目标、教
14、程去实施教与学,同时又按社会与成人的既定的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二)是孩子们全身心体验的,不是游离于其外的 课堂上,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表达和构建。但如果活动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就无法从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又如何会有表达和构建?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参与、亲历活动。,首先,当学生主体直接参与实践活动的时候,所获得的经验和体验是最直接、最真实的。 其次,活动只是教与学的中介。 活动前要让学生明白活动目的和意义以及自己在活动中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对于活动中生发的问题,要能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领。,
15、(三)是来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引领生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但课程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也就是说:教育活动应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三、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问题一:穿新鞋走老路,牵着学生鼻子走,主宰整个课堂。问题二:“霸权主义”在课堂中频频出现。问题三: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教师缺乏自信。 问题四:新课程实施灵活性大,教师难以驾驭。问题五:新课程强调主体参与,教师“全身而退”。 问题六: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更多采取“拿来主义”。,问题的思考
16、:(一)教师要做一个平等的参与者 (二)教师要做一个亲切的交流者(三)教师要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 (四)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五)教师要定向发展自身的教育个性,四、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问题。,问题一:从根本上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二: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估计不清(或高或低)问题三: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再现。,问题的思考: 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学切入点。孔子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品德课的任课教师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明白一些道理,掌握一些相关的社会生活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丰富和发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生
17、活经验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当讲必讲,不当讲的无需讲。,五、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在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问题一:盲目生成,忽视预设问题二:守株待兔,一厢情愿 问题三:刻意追求,违背规律问题四:缺乏引领,无所适从,问题的思考:(一)课堂教学必须有充分的预设(二)营造氛围,尊重有效生成(三)重视对话中的生成性资源。(四)课堂
18、因预设而精彩,因生成而美丽。,六、教材的使用问题。,其一:新教材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展示生活时间,是教学活动的指引和提示,但有的教师却认为教材是在图解道理,教学中的看图说话、说图就图、就事论事等现象曲解了图例的功能。,其二,教师对教材空白的意义和功能未能全面把握,往往采取简单的操作方式。如有的针对应试的需要,让学生记录统一的正确答案;有的关注语言的表达,上成“语文课”;有的侧重于绘画技巧的指导,上成“美术课”;有的忽视引导学生吸纳合作学习的成果,学生展现的只是个人零碎的观点。,其三,教材向学生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而有的教师却把教材中的生活事件当作必须实施的全部内容,忽视了资源提示的作用,致使学
19、生在头脑中“复制”教材所呈现的一切,而不是“凭借”它激活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结论,转化为自己的心智结构。,其四,教材通过一定的顺序呈现活动,但并不等于教学流程必须与之完全一致。一些教师却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压抑了自身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能在遵循“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场景和特定情境的需要,做出大胆合理的调整。,其五,在对教参的理解和运用方面,教师过于关注教材每课的参考而忽视教材整体的说明,关注终结性教学目标而忽视形成性教学目标,关注操作性教学建议而忽视指导性教学建议,关注照搬式运用而忽视创造性运用。 (击鼓传花),其六,教师对教材的同构是需要的,但往往忽视对教材的异构,不能从激
20、活教材促进师生发展的角度立足实际开发教材,导致教材很难与学生实际相对接,影响了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其七,教师对教材根本不理解。误解教材,没弄明白,无端的把教材降低或拔高。,问题的思考:(一)教材中的图例使用不是看图说话。(二)教材中的生活事件是资源提示不是全部内容。,新教材的主要功能是“激活”,是要成为一种“活性因子”,以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也就是说教材只有通过教学才能被充分激活而成为学生的发展资源。这个激活的过程需要教师摒弃教教材的思路,确立起自己作为教材开发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教”,能够在具体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