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08课 咬文嚼字-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777271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8课 咬文嚼字-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08课 咬文嚼字-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08课 咬文嚼字-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08课 咬文嚼字-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08课 咬文嚼字-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第 8 课 咬文嚼字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jio 咀嚼 嚼舌 嚼蜡 咬文嚼字Bxin 涎水 盛筵 舷梯 娴熟C z 锱铢 缁衣 辎重 淄水Dqin 王嫱 风樯 墙垣 稼穑【答案】C【 解 析 】 A 项 , “咀 嚼 ”中 “嚼 ”读 “ju”。 B 项 , “盛 筵 ”中 “筵 ”读 “yn”。 D 项 ,“稼 穑 ”中 “穑 ”读 “s”。2下列词语中,字形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A玩索 剥琢有声 斩截 刻苦自励B因缘 打破岑寂 鲁莽 清沁肺腹C俗滥 推陈翻新 流涎 索然无味D平添 不即不离 凝练 锱铢必校【答案】C3依次填入下

2、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为了让自己的提案 保护未成年人的具体措施 更加科学严谨,他经过几天反复地调研和思考,又 地进行了五次修改。在本次座谈会上,大部分专家都认为,对现代诗歌的欣赏不要过分的 ,否则就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而使文学欣赏变得像动物解剖。大连故事剧组人员认真研究剧本,对每一个镜头都进行 ,力求真实、全景式地为观众展示出一幅震撼心灵的史诗画卷。A咬文嚼字 精雕细刻 字斟句酌B字斟句酌 精雕细刻 咬文嚼字C精雕细刻 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 D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 精雕细刻【答案】D4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

3、读者促膝谈心,全文虽然没有统一的中心,但结构并不松散,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B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C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D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答案】A【解析】本 题 考 查 理 解 文 意 , 筛 选 整 合 文 中 信 息 的 能 力 。 A 项 , “全 文 ”“没 有 统 一 的 中心 ”不 对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但这里的蔬菜新鲜并且价格低廉,如果

4、你有足够的耐心,那你也不妨和商贩们讨价还价一番,往往你就能用令你满意的价格买到你想要的蔬菜。B如今,转基因技术正不可阻挡地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尽管生物学界一再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但生态学家、伦理学者和普通民众仍心存疑虑。 C设置交通技术电子监控设备测速却不公开位置,容易形成设置执法陷阱行为出现,助长执罚经济现象的盛行。D红学专家们对谁是红楼梦 后四十回的作者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说法,但现在一般采用是高鹗续写这一说法为准。【答案】B【解析】A 项 , 关 联 词 语 位 置 不 当 , “不 但 这 里 的 蔬 菜 新 鲜 并 且 价 格 低 廉 ”中 的 “不 但 ”应 调 到 “这 里 的 蔬

5、 菜 ”后 面 。 C 项 , “形 成 ”与 “行 为 出 现 ”搭 配 不 当 , 可 将 “形 成 ”改 为 “造 成 ”或 “诱 发 ”“导 致 ”。 D 项 , “但 现 在 一 般 采 用 是 高 鹗 续 写 这 一 说 法 为 准 ”句 式 杂 糅 , 可 把 “为 准 ”删 去 , 或 者 改 为 “但 现 在 一 般 以 高 鹗 续 写 这 一 说 法 为 准 ”。 6 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 字而境界全出。 ”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A润 点 火 笑 B潜 翻 蓝 笑C 润 翻 蓝 春 D潜 点 火 春【答案】A7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美学中的“狂欢”是一种感受世界的方式,在狂欢的特定氛围中,颠覆了等级, , ,粗鄙和嘲讽成为主要的表现风格。狂欢打破了原有的秩序, , 。 “狂欢”是几千年来全体民众的一种伟大的世界感受, , 。创造新的世界它使人解除了恐惧使世界接近了人,使人接近了人形成了人与人的新的平等的关系让人们在一种新的关系中释放自我,宣泄重负高贵与神圣同卑下与粗俗相妥协A B C D【答案】D【解析】本 题 考 查 语 言 表 达 连 贯 的 能 力

7、 。 做 连 贯 题 要 根 据 上 下 文 的 语 境 来 确 定 内 容 , 另外 还 要 兼 顾 句 式 。 从 “颠 覆 了 等 级 ”一 句 来 看 , 应 紧 接 其 后 , 既 符 合 逻 辑 , 句 式 也 协调 , 排 除 了 A、 B 两 项 , 从 “狂 欢 打 破 了 原 有 的 秩 序 ”来 看 , 可 知 应 紧 接 其 后 , 这 样便 排 除 了 C。8阅读下面的文字,简要概括作者和郭沫若在“咬文嚼字 ”上的不同点。要求:字数不超过 70 字。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

8、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 “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 “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 “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答案】郭沫若的观点是注重语言本身,即形式;作者认为情感应该起主要作用,他强调要注重情感的表达效果。9当代著名文学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方法时,主张“牛嚼 ”(反复钻研

9、)和“鲸吞”(广泛阅读)。某校举办辩题为“牛嚼与鲸吞孰优孰劣”的辩论会。假如你是参赛辩手,选择一方观点,写一段 80 字左右的辩词。要求语言简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答案】示例一 读书旨在讲究质量。只有“牛嚼” ,才能汲取内容的精华,做出正确的判断,产生自己的见解。杜甫曾云:“精能尽其妙。 ”而“鲸吞”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可见, “牛嚼”优于“鲸吞” 。示例二 只有“鲸吞” ,才能博览群书,去芜存菁广泛吸纳,兼收并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诸葛亮读书就“独观其大略” 。而“牛嚼”只能咬文嚼字,视野狭窄。因此,我方主张“鲸吞”优于“牛嚼” 。【解析】本 题 考 查 学 生 语 言 表 达 鲜

10、 明 、 生 动 、 简 明 的 能 力 。 表 达 时 , 首 先 要 理 解 “牛 嚼 ”和 “鲸 吞 ”的 含 义 , 并 根 据 自 己 的 阅 读 体 验 , 选 择 你 认 为 更 好 的 一 种 方 式 , 然 后 选 择 恰当 的 修 辞 鲜 明 地 表 达 自 己 的 观 点 即 可 。 10 下 面 一 段 文 字 是 某 年 高 考 中 一 位 考 生 对 一 对 孪 生 小 姑 娘 的 肖 像 描 写 , 如 果 按 照 朱 光 潜 先生 的 分 析 , 你 认 为 存 在 什 么 问 题 ? 怎 么 改 更 好 ?这 是 一 对 孪 生 小 姐 妹 , 看 样 子 也

11、 就 十 岁 左 右 , 个 子 长 得 差 不 多 高 矮 , 穿 戴 也 都 完 全 一 样 。两 个 人 都 是 苹 果 脸 儿 , 樱 桃 嘴 儿 , 浓 黑 的 眉 毛 下 镶 嵌 着 一 双 乌 黑 的 杏 核 眼 , 一 笑 两 个 小 酒 窝 ,两 个 人 都 扎 着 两 个 羊 角 辫 , 辫 上 都 扎 着 红 绸 蝴 蝶 结 【答案】这 段 文 字 虽 然 文 通 字 顺 , 描 写 也 很 细 致 , 但 有 点 “千 人 一 面 ”之 嫌 , 这 种 情 况 朱 光潜 先 生 给 它 起 了 个 名 字 叫 “套 板 反 应 ”。 朱 先 生 非 常 反 感 这 种

12、做 法 , 他 说 “一 个 人 的 心 理 习 惯如 果 老 是 倾 向 套 板 反 应 , 他 就 根 本 与 文 艺 无 缘 ”“套 板 反 应 和 创 造 的 动 机 是 死 敌 ”“一个 作 者 在 用 字 用 词 上 离 不 掉 套 板 反 应 , 在 运 思 布 局 上 面 , 甚 至 于 在 整 个 人 生 态 度 方 面 也就 难 免 如 此 ”。修 改 示 例 两 个 小 姑 娘 个 头 一 般 髙 , 模 样 差 不 多 , 都 穿 着 粉 红 色 连 衣 裙 , 都 扎 着 羊 角 辫 , 辫上 扎 着 红 绸 蝴 蝶 结 , 跑 起 来 就 像 一 对 蝴 蝶 追 着

13、 两 朵 鲜 花 飞 。 这 是 一 对 孪 生 小 姐 妹 , 不 细 看 很难 分 清 谁 是 姐 姐 谁 是 妹 妹 : 一 个 眼 睛 虽 大 , 却 显 得 沉 静 秀 气 另 一 个 大 眼 睛 乌 溜 溜 地 左 顾 右 盼 ,显 得 更 天 真 活 泼 【解析】本 题 考 查 理 解 文 章 内 容 和 语 言 表 达 。 第 一 问 和 第 二 问 是 紧 密 相 连 的 , 第 一 问 是基 础 , 要 在 第 一 问 提 出 的 问 题 的 基 础 上 修 改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

14、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 ,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 ;“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 ,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

15、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这些实例, “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 ,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

16、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 “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 “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 “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

17、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 ,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

18、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1本文开篇引述了郭沫若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和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的修改,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答案】对比。由引述例子开篇,先列举郭沫若改字改得好的例子,接着列举郭沫若改得不好的另外一个例子。二者对比,引出本文论题“咬文嚼字” 。引用同一名家的事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解析】先 分 析 郭 沫 若 修 改 的 语 句 在 形 式 和 情 感 表 达 上 体 现 的 区 别 点 , 再 分 析 引 述 与 全文 的 关 系 。2作者第二段中引用水浒 里的文字多余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不多余。以水

19、浒里的用语为依据,强调了“你这”式带有强烈的憎恶色彩,证明了文中所列举郭沫若改字的第一个例子,即将“你是”式改为“你这”式符合人物的情感,是正确的。【解析】回 答 问 题 时 , 先 明 确 观 点 , 然 后 分 析 具 体 的 作 用 , 即 “你 这 ”这 个 句 式 表 达 的情 感 。3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句话强调了哪些方面?有何具体作用?【答案】(1)强调的重点: 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原则,即 “调整思想和情感” 。(2 )作用:这句话是文章的主要观点,是贯穿全文的总的思想。4有人认为朱光潜先生赋予“咬文嚼字”这个成语一种新的

20、意义,你认为这个 “新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个“新的意义”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在文字应用上,咬文嚼字就是要“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即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嚼”有玩赏的意思,咬文嚼字就是要对作品语句进行玩赏、品鉴。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情与辞朱光潜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

21、,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出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 ,这仍是一种心情。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合体表达出来

22、。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 。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 ,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是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 ”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

23、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练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就大概说,文学作品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 “情溢乎辞” “辞溢乎情” 。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也就说出十分,那是“情尽乎辞” ;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那是“情溢乎辞” ;心里只感觉到七八分,口里却说出十分,那是“辞溢乎情” 。就常识说, “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不过, “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不在陈述而在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

24、穷” 。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象就没有发挥的机会,虽然“观止于此” ,究竟“不过尔尔” 。拿绘画来打比方,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选择与安排之中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糟糠。(选自谈美谈文学 ,有删改)1下列关于“情与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情”无法直接用“辞”来表现,不借助事、理、物是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这意味着“情”最终必须转化为思想。B “

25、情”是一种自然状态,只要将其融合到思想之中,就是文学的艺术;“辞”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它是思想情感的载体。C文学作品可以依据作者写出来的话是否完全把心里的感觉说尽,大体分为“情尽乎辞” “情溢乎辞” “辞溢乎情”三种。D从常识上讲, “情尽乎辞” ,也就是作者写出来的文字能把心里所有的感觉完全表现出来应该是文学的理想。【答案】B【解析】B 项, “只要将其融合到思想之中,就是文学的艺术”不合文意,还缺少“达之于辞”这个必备条件,原文是说“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必须具有抒情性并表现某种心灵上的感触,这种感触可

26、以是明显的或微妙的,甚至可以是难以表达的。B艺术来源于自然,艺术根据自然,经过文学家的熔铸雕琢,选择安排,而不是无中生有地胡乱创造,结果就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C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因此一个作家不能仅信赖自己的生糙的情感,让情感“自然流露” 。D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 ”这句名言表达出来的关于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答案】B【解析】B 项,文学只是艺术的一种,艺术“经过文学家的熔铸雕琢”错。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缺少情致的文字,那

27、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B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这是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又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C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这种“情溢乎辞”的文学作品的意味更加深永,还可让读者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D用绘画来比喻文学创作的高明之处在于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在表达某种感情时,文字越多就越啰唆,而语言越简省就越生动有趣。【答案】D【解析】D 项,原文中并未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判定文学作品是否生动,关键是做到以有限寓无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谈 静朱光潜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

28、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

29、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 ,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

30、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 ,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

31、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

32、所未见到的。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原文有删改)【注】本文系朱光潜给

33、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1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 ”。请根据文意,说明 “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感知的对象。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反应。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在“两个字含义极广”后面对它进行了解释,解释分为三层:一层是“眼见颜色,耳闻声音” ;一层是“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 ;一层是“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然后举例予以说明。筛选归纳文中信息有时要通过划分语句的层次去获取答案。2 下 面 是 两 个 推 论 句 , 但 作 者 省 略 了 推 论

34、的 中 间 环 节 。 请 根 据 上 下 文 的 意 思 , 分 别 补 写 出句 中 所 省 略 的 内 容 。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答案】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 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3比较第 5 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答案】都表现了一种幽美的情境。都是在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都能从中看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审题,只比较两者的“相同点” ,相异点就不应涉及。鉴赏诗歌的形象,除自己的理解、感受、体味以

35、外,常常要与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结合起来。第 5 段作者引俳句后说“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 ”,然后又说“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 ;在举了中国诗人的例子后,说“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 。4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 为第一部分,45 为第二部分,6 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 2 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答案】感受、静趣、裨益。【解析】回答本题可先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然后再进行提炼,第一部分主要讲感受和感受的作用,所以可提炼出“感受”二字;第二部分主要讲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以及能领略到趣味大约

36、是因为静中较容易见出趣味,所以可提炼出“静趣”二字;第三部分主要讲静的修养的益处,所以可提炼出“裨益”二字。5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 300 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 )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2 )从说明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答案】(1)本文的主旨是关于静的修养。能够领略静趣的人,才能在尘世喧嚷中蓦然获得无穷妙悟。心静不仅能使人领略乐趣,于人的身心也有极大裨益。赏析应当紧扣文本进行,角度可以多样,例如:A主题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 “静”是全文的中心与枢纽。所有的范例、事理都体现出文章的主题思想,文章的内容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段落层次也围绕着主题来安排。B主题与个人修养的关系。 “静”是个人修养

37、的重要组成部分。忙里可“偷闲” ,闲中能觅静,它全在于个人的修炼。静中领略的趣味,不仅使自己受益,也给朋友带来快慰。C从结构技巧的角度谈主题在文中的展开方式。全文先谈“感受” ,再从“心界的空灵”所获得的“静趣” ,引出“静修”于人身心都有裨益的结论。D从表现技巧的角度谈主题在文中的展开方式。如人生哲理、物理定律的妙用,生动范例(自然现象、社会场景)的精选,俳句、诗句的引用等对于阐释主题的作用,以及由此所启发的读者对静的审美理解和艺术享受。 (2 ) 抓住话题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文由 “感受”入手,引出“静趣” ,再到静修的好处,后面的内容以前面的阐述为基础,说理层层递进。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中,而范例大多来自现实生活,以及人们熟悉的文学作品,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容易理解。书信的形式和谈话的方式,以及亲切平和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亲和力,使文章的观点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