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省黄平县且兰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 12 月份考试高一历史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一、选择题(共 30 小题,共 60 分) 1.平遥古城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是( )A 与自然环境契合 B 天人合一的理念C 安土重迁的观念 D 家族中心的传统2.“接下来的公元前 4 世纪首先是一个政治上衰落的时代(雅典)所有类型的人都可以跻身高层,政府办事机构的设置就是为了供人挑选,就像是一个市场上的货摊一样。”这一局面体现了( )A
2、 城邦制度优越 B 财产等级分明C 地域选区合理 D 民主政治泛滥3.互联网上发布着这样一首诗:“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房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口口口口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口口口口处应该填写( )A 遵义会议 B 南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土地革命4.太平天国推行乡官制,设总制与监军两级,多由太平军文官担任,监军以下乡官全由当地人担任。时人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也承认:“到处遍立乡官,是我民尽为贼助。”这表明乡官制( )A 推动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巩固 B 赢得了当地开明士绅的支持C 提高了太平天国的行政效率 D 分化了清朝内
3、部的统治力量5.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楚歌生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用,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A 北伐失利 B 安庆保卫战失利C 天京变乱 D 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6.总的说来,经过改革,旧日的氏族贵族奴隶主不再成为一支政治力量,贵族特权也烟消云散,这就是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津津乐道的“任职优先不属于某一特殊阶级”。这意味着( )A 奴隶主贵族被赶出政治舞台 B 雅典国家性质发生变化C 官职向全体国民开放 D 公民享有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7.南朝刘勰在其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中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也是欧洲文明发展的重要
4、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中国的官僚制度逐步取代世卿世禄制中国确立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体系古罗马正式颁布了第一部成文的法典梭伦改革将雅典引向民主政治的轨道A B C D 8.1880 年 7 月法国政府规定:“凡 1880 年 7 月 6 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当时法国( )A 宪法规定议会有特赦的权力 B 希望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C 国民议会中君主派力量强大 D 欲借助工人力量建立共和政体9.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的力
5、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 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B 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C 坚持“城市中心论”D 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10.下列十二铜表法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前者是习惯法,后者是成文法 前者是在平民的强烈斗争下出现的,后者是统治者积极革新内政的结果 两者都是在罗马帝国时代制定的法律,有利于帝国的扩张 罗马法是以前者为开端,后者为总结A B C D 11.日本今井武夫在支那事变的回想中写道:“在中国事变的开头,日本方面有一部分人以为一个回合就可以使中国军订立城下之盟。这种思想如白日梦一样消逝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事变”是指“九
6、一八”事变B “事变”促成了中国全面抗战局面的形成C “事变”引发了美日关系破裂D 长沙会战导致了日本“白日梦的消逝”12.“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其中“舵手一易齐桨橹”是指( )A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B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C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D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13.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
7、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的发生源于( )A 重农抑商政策 B 天朝上国思想C 闭关锁国政策 D 君主专制统治14.2009 年是英国“光荣革命”胜利 320 周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 )A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确立B 资产阶级革命任务的基本完成C 近代内阁制和政党政治的形成D 以“法治、臣民”为特征的近代社会完全形成15.下列史料记载中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B “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C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 “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1
8、6.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A 反法西斯战争开始出现转折 B 德国陷入两面夹击困境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形成 D 日本战败即将宣布投降17.“只要两个价值体系与战略上的利害关系无法兼容,就不会有和平的一天;但只要核武器发挥遏制作用,战争就不会发生。”材料描述的是( )A 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抗 B “二战”期间盟国与法西斯的对抗C 冷战期间美苏的对抗 D 冷战后美国与恐怖主义的对抗18.1987 年 5 月 10 日母亲节,一些台湾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 T 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9、A 在国共内战中部分“老兵”被迫离乡 B 台胞期盼当局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 海峡两岸曾经长期对峙,处于隔绝状态 D 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19.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 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B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C 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 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1963 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言外之意是戴高乐不满意( )A 布雷顿森林体系 B 美国控制西欧C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D 欧洲共同体21.世界
10、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主要是因为( )A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B 若干政治力量发展壮大C 联合国实力得到加强 D 人们对和平的向往22.1969 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后,8 月 20 日,苏联驻美大使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希望美国保持中立。可美国决定“应设法将苏联的意图尽早通知中国”。这一事件表明( )A 美国放弃抵制中国的政策 B 美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C 美国慑于中国强大而示好 D 美国把苏联当做主要威胁2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列举了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准备实施的措施,有学者认为这些措施是“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下列属于这些措
11、施并最终得以落实的做法是( )A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苏维埃政权B 颁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C 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成立公社组织D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24.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分别颁布于 1912 年、1949 年、1954 年B 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C 分别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性质D 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的成就25.“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
12、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的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A 同盟力量的差距 B 意识形态的对立C 军事力量的失衡 D 经济水平的差距26.“再过十一天,全人类就将告别旧千年,迎来新千年。今天漂流海外四百多年的游子,终于重新跨进祖国温暖的家门。这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中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步。”上述文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台湾光复 B 解放海南岛 C 香港回归 D 澳门回归27.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正如全球通史中所述:“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
13、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下列说法符合材料的有( )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欧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A B C D 28.下图是 1949 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其中建交国数量最多时的主要原因是( )A 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B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 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D 不结盟政策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29.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的“
14、分歧”主要是围绕( )A “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B 和平法令中的规定C 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 土地法令中的规定30.观察下面的漫画,其反映的突出主题是( )A “一国两制”获得成功应用 B 国际反华势力支持“台独”C 讽刺“台独”势力自不量力 D 解决台湾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分卷 II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3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88 年英国发生了没有流血的光荣革命,有学者在谈到这次革命时说:“光荣革命给英国历史留下最深刻的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材料二法国历史大
15、事记(部分)1804 年法国改制为帝国,第一执政为皇帝1814 年波旁王朝复辟1830 年巴黎爆发七月革命,七月王朝建立1848 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1852 年路易波拿巴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恢复帝制,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1870 年巴黎爆发九月四日革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法国最终确立共和制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发展的方式,内容和政治思想背景方面分析说明英、法两国民主政治的特色。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随着护国政体的确立,共和制已名存实亡。共和制试验失败的原因在于,这种政权形式如同
16、无国会国王专制一样,都违背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二者恰好相对,分别代表着两种极端,在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行不通妥协换来暂时的政治稳定然而,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复辟解决是不可能根除冲突的,因为它回避了冲突的根源国家主权所属问题光荣革命吸取了 40 年代革命和 1660 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法国在共和制确立前的政权演变过程如下:法兰西王国(8431792)(包括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
17、七月王朝(1830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请回答:(1)材料一中英国近代国家政体的确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出现反复较量的原因是什么?较量过程所围绕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为什么比前两个共和国“长寿”?(3)英法两国的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较量充满着曲折性、长期性和反复性,但民主最终取代了专制。你从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33.理论指导、史料研习、问题讨论和社会调查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完成下列问题:(1)理论指导: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是什么?
18、(2)史料研习“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1913 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 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 19.3%,到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 955 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的 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依据材料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3)问题讨论某实验中学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结合上图讨论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答案1.D2.D3.A4.A5.C6.D7
19、.C8.B9.B10.B11.B12.C13.C14.B15.D16.B17.C18.D19.C20.B21.B22.D23.A24.D25.D26.D27.B28.C29.A30.C31.英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基于传统政治制度之上的和平渐进变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以议会内阁为核心。政治思想背景:英国受保守主义及和平渐进思想的影响。法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发展是通过不断革命的方式,发展道路曲折、反复。确立了共和政体: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总统与内阁。政治思想背景:法国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以及受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的影响。32.(1)阶段:共和制度、护国
20、政体、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等四个阶段。原因:资本主义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强大;封建势力还有相当的社会基础。根本性问题:国家主权所属问题。(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共和派掌握了政府的关键职位;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各个集团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议会中占据了多数的席位。(3)历史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民主制度的确立是世界各国的仁人志士通过长期斗争获得的成果;民主必将取代专制,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各国国情不同,不同民主政体的确立也因国情而异。(任答两点即可)33.(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2)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一次成功实践;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3)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中国: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