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自然科学小论文阅读(一)一、文体特征通览什么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介绍科学领域某方面的探索、研究的文章,其作者一般是杰出的科学工作者,他们在文中为读者提供自己研究领域里的丰富信息和专业化思考,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以及全新的境界。可以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激发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人们的科学探索精神。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小” 。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
2、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三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的重要标准。作者要在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所得到的新成果,在深入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把握对象阅读文章,寻找核心议题;理清思路理清说明的条理和说明的顺序,理解重点难点;说明方法弄清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科学人文内涵体会科学精神、感悟人文内涵。二、知识要点梳理中国建筑的特征1 有 关 常 识 :作者是梁思成,这是一篇科普作
3、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2 识 记 字 音 字 形 :石墁(mn) 翚(hu) 戗(qing )兽 檩(ln)子 接榫(sn ) 穹窿(qing lng) 3 了 解 词 义 :戗兽:垂脊上的兽形装饰构件。戗:支撑斜脊的斜梁。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像鸟一样展翅飞翔,像野鸡一样振翅高飞。革,翅膀。翚:野鸡。作为生物的社会1 有 关 常 识 :作 者 刘 易 斯 托 马 斯 是 美 国 医 学 家 、 科 普 作 家 , 同 时 又 是 美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 他 的 代 表 作品 是 细 胞 生 命 的 礼 赞 , 这 部 书 是 一 个 医 学 家 、 生 物 学 家 关 于 生 命 、
4、 人 生 、 社 会 乃 至 宇 宙的 思 考 。2 识 记 字 音 字 形 :鳟(zn)鱼 木屑(xi) 迄(q)今 蜂窠(k ) 毗邻(p ln) 阈(y)值蚁冢(y zhng ) 霎(sh )时间 苜蓿(m xu) 鲱(fi)鱼 3 了 解 词 义 :微 薄 : 微 小 单 薄 ; 数 量 少 。毗邻:(地方)毗连。蹩 脚 : 质 量 不 好 , 本 领 不 强 。庞 然 大 物 : 外 表 上 庞 大 的 东 西 。苦口婆心: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宇宙的未来1 有 关 常 识 :本 文 是 史 蒂 芬 霍 金 1991 年 1 月 在 剑 桥 大
5、 学 的 一 次 演 讲 录 。 这 篇 演 讲 , 从 古 代 巫 师 的预 言 , 谈 到 近 代 宗 教 的 预 言 , 然 后 过 渡 到 自 己 对 宇 宙 未 来 的 预 言 , 结 构 严 谨 , 重 点 突 出 。2 识 记 字 音 字 形 :模 棱 ( m lng) 沮 丧 ( j sng) 尴 尬 ( gn g) 坍 ( tn) 缩 混 沌 ( hn dn) 流 逝( sh) 辐 ( f) 射3 了 解 词 义 :模棱两可:(态度、意见等)含糊,不明确。臭名昭著:坏名声人人都知道。昭著:明白显著。感恩戴德:感激别人的恩德(有时含有讽刺意味) 。戴:尊敬、推崇。微不足道:指意
6、义、价值等小得不值一提。混沌: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园林与昆曲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 ,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
7、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苏 州 园 林 , 精 致 雅 洁 , 亭 阁 居 高 , 绿 树 葱 茏 , 充 溢 着 浓 郁 的 诗 情 画 意 和 文 人 意 识 。 这种 浸 透 着 精 神 因 素 的 物 质 景 观 , 是 东 方 审 美 情 趣 的 凝
8、聚 和 物 化 , 形 成 一 种 品 位 极 高 、 自 成体 系 的 中 国 园 林 文 化 。 园 林 的 主 要 功 能 , 是 供 人 们 在 充 满 诗 情 画 意 的 氛 围 中 , 获 得 赏 心 悦目 的 审 美 满 足 和 愉 悦 的 心 理 效 应 。 春 雨 冬 雪 , 夏 蝉 秋 虫 , 在 四 时 不 同 的 园 林 景 观 之 中 , 人们 会 触 发 许 多 遐 思 和 联 想 , 兴 发 许 多 相 聚 、 雅 集 等 人 际 活 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在情景交融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了
9、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昆曲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静态”艺术为动静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总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昆曲和园林,都发轫于具有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 ,昆曲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与园林艺术共
10、具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欣赏苏州园林,需要进入一种“虚境” 。无比皎洁的月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曳的树影筛成动人的水墨,也许就在此时,又添了一声青蛙自荷叶上跳入水中的响动。欣赏园林之境,不是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是无法进入角色的。欣赏昆曲,又何尝不是如此。要知道,昆曲唱演和欣赏的最佳形式,从来就是粉墙花影,笛箫鼓板,三五知己,花前品茗,梅下饮酒,箫竹盈耳,拍曲应和,情兴倍添。昆曲清唱和表演艺术,在它的形成阶段并非剧场艺术,而是园林里的艺术。而要真正品赏园林,又当是蕉窗听雨般的情致,而人文化的蕉窗听雨情致,便是有着同样意味的昆曲了。1下列对园林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11、是( )A 没 有 昆 曲 , 苏 州 也 不 是 苏 州 , 昆 曲 的 发 祥 地 , 正 是 在 分 不 清 究 竟 是 “城 中 园 ”还 是“园 中 城 ”的 苏 州 。B卅六鸳鸯馆、濯缨水阁与藕香榭,精致雅洁,为昆曲的演唱提供了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环境。C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苏州园林艺术的登峰造极,使得昆曲艺术也走向艺术的高峰。D在情景交融中,园林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释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艺术特点,是为了展现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 。B作者列举
12、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的例子,印证了昆曲的发祥地正是苏州。C文章最后阐述了欣赏昆曲和园林都需要进入一种“虚境” ,充分展现了昆曲和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的特点。D文章深入挖掘昆曲和园林的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并追溯到太湖文化的特点,表现了两者的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人听过昆曲,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很少,可看出昆曲佶屈聱牙。B人们聚集在苏州园林,兴发一些活动,主要是从事昆曲的吟唱。C昆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只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因而具有幽雅、细腻等艺术风格。D欣赏昆曲,也要用很
13、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才能进入角色,进入一种“虚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建筑似乎一直在追求着曲线的性格:汉魏古拙,唐辽遒劲,两宋舒展,明清严谨,其间还有地方风格的差异。本来中国建筑的木结构是以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规划来显示其理性精神的,但就在结构最要紧的屋顶上又突出显示了奇特的浪漫情调。这一现象非常生动地表现出那种理性中有浪漫的传统美学精神,它说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质,审美可以运用逻辑这样一种人的能动力量。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人对诸如圆通、婉转、湿润、缱绻等品格的追求,总是在可能借助的审美对象中着意加以抒发,屋顶曲线就是审美意识的借题发挥。理性与浪漫的交织,最典型的莫过于园林艺术了
14、。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种种引人入胜之处早已蜚声世界。这里着重要说的是在所谓模拟自然、咫尺山林的诗画意境中的审美主导精神。传统园林不乏奇特而浪漫的造景题材:汉武帝的上林苑、建章宫,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西汉梁孝王兔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清圆明园“移天缩地在君怀” ,集中了江浙名胜;避暑山庄概括了江南塞北、长城内外的雄奇景物。私家园林虽没有这种气派,但也力求在不大的空间内表现出多种意境,经常在匾联中加以阐释。题材如此驳杂,画面如此变幻,但最终还是清醒的理性在指导创作。所谓意境如果没有游赏者参加共同创造,单纯的花木山水庭阁实在活力不大。它必须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创造
15、出诸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涉门成趣,曲径通幽等多变而流动的画面,把游览者置于时间的推移序列过程中,只有达到“步移景异” ,才能触景生情。造园的手法很多, 园冶的作者声明“造园无格” ,不过“得景随形” , “俗则屏之,嘉则收之”而已。与日本园林相比,这一点就更加清楚。日本园林受佛教影响很深,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意境,精巧而素雅,富有出世感。中国园林则以园冶总结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说得最透,它体现了入世的进取力量。日本园林可居可悟,而中国园林更多的是可赏可游。这种入世的理性,以康熙皇帝御制避暑山庄记谈得最为切实:“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至于玩
16、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此亦古人因物而比兴,不可不知。 ”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得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这种积极进取的,既是理性分析的,又是浪漫想象的生动交融,才是中国园林的主导精神。因而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尽量创造丰富而流动的画面,提供可供驰骋想象力的广阔场地,也才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手法。(原文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在不同时代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如汉魏的古拙、唐辽的遒劲、两宋的舒展以及明清的严谨等,它们又是中国建筑对曲线性格追求的体现。B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一方面通过木结构的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
17、规划来显示,另一方面则是借助屋顶的浪漫情调来表达。C中国建筑木结构的特色表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质,审美可以运用逻辑。D中国人对建筑品格的种种追求,总是在可能借助的审美对象中着意加以抒发。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理性与浪漫交织的特点,在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画意境中表现得最为典型。B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题材丰富多彩,画面变幻无穷,其表现出来的浪漫特征最终还是在清醒的理性指导下完成的。C为了让游人能够步移景异,触景生情,中国园林创造出诸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涉门成趣,曲径通幽等多变而流动的画面。D 避暑山庄记对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方法做了详细而生动的解说,强调了游赏
18、者在参与园林意境创造中的重要性。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都有各自的建造理念和不同的审美表现,但对理性与浪漫的和谐统一却是共同的追求。B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非常强调游赏者在园林意境美创造中的作用,一个园林缺失了游赏者的再创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失去活力。C日本园林深受佛教影响,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形式,注重居住环境的精巧和素雅,强调人在其间获得的出世体验。D中国园林既是理性的,又是浪漫的,既注重自然环境的特点,也强调人工创造的能动性,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一1 C【 解 析 】 C 项, “苏州园林艺术的登峰造极,使得昆曲艺术也走向艺术的高峰”说法错误,相
19、关信息在文章第七段,原文为“昆曲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 ,文章只是说二者的鼎盛时期差不多,而昆曲艺术的高峰,并不是苏州园林艺术高峰使然的。2 D3 D【 解 析 】 A 项, “昆曲佶屈聱牙”推断不对,文中第二段只是说“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这并不能说昆曲佶屈聱牙;B 项, “主要是从事昆曲的吟唱”与原文表述不符,文中第五段“人们会触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第六段说“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
20、” ,并没有说主要是从事昆曲的吟唱;C 项, “只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表述有误,从文中来看,不仅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 ,选项说法属于强加因果。 二4 B【 解 析 】 B 项,文中说“本来中国建筑的木结构是以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规划来显示其理性精神的,但就在结构最要紧的屋顶上又突出显示了奇特的浪漫情调” ,由此可见,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并没有从两方面来表达。5 D【 解 析 】 D 项, 避暑山庄记 讲的是中国园林入世的理性。6 C【 解 析 】 C 项, “追求静观内省的形式”一句偷换概念,把原文中的“ 意境”换成了“ 形式”; 另外, “精巧和素雅”指的是园林的特点,而非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