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平中学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分值:100 分 时间:90 分钟1、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1、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创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現象( )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 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2、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提到“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在史记历书中说“敬授民时”。这说明古代帝王们( )A.认为天象直接关系皇家的命运 B.十分注重其统治的合法性
2、解释C.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 D.重视农业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3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A.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 B.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C.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 D.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4.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睉芜杂”的表
3、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史治渐档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5. “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 ,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 )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 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6.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4、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7.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 “以左右望” ,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8.北宋前中期,在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篱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 ,以“佣身债力” ,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则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5、.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9.何尊是西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的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 ,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与尚书中的洛诰 、 召诰等 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据此可知( )A. 中国人的世界观已形成 B. 西周初年的疆域东至洛邑 C. “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 D. 考古与文献必须互为印证10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C政府
6、强化了市场管理 D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11、 曹操在给汉献帝上表论田庄主田畴时说:“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 ”由此可知,部分田庄在东汉后期 ( )A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B起到了维护地方稳定的作用C激化了田庄内部的阶级矛盾 D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12、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 “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 (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 B 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 C 坊市制度已
7、不复存在 D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13、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稿的公子”的地位一样。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C.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14.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 ,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 。对此恰当的解释是( )A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 B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C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 D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15.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
8、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 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 40.9%。这一变化( )A表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推动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16.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由于日本自身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 “替代方案”是指( )A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B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C与西方列强共同掀起瓜分狂潮 D与西方列强共同统治朝鲜17.对下图数据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
9、统一是推动科技发明的决定因素 B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潮流C世界其他国家科技从落后到赶超中国 D科技发明升降取决于中西方关系变化18.1902 年 7 月,上海中外日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在征婚广告中,男方希望女方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主要反映这一时期( )A追求婚烟自由已经成为社会风尚 B传统婚姻已经完全向近代婚姻转变C婚姻的主婚权全部由当事人掌握 D西学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19、1935 年某地银行成立,其行歌中写道:“开发资源,促进生产,建国建省,舍此末由。调节荣枯,平衡盈绌,备用财富,欲其畅流。鼓起服务精神,
10、抛却利润观念,惟桑梓繁荣是问,惟大众福利是谋”由此可见当时当地( )A.通货膨胀严重 B.银行以营利为目的 C.开始有近代金融机构 D.政府鼓励发展实业20、1912 年,上海某时尚杂志登载文章:“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衫则仿西制而无领,袖则短,只笼其臂半。裤则紧贴其股与腿。皆以亮纱及轻纨制之,肤雪玉肌,显豁呈露。裙之料,则以最薄之纱,虽着如未着。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 ”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 A.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 B.上海服装质地优良 C.当时女性盲目崇洋 D.作者态度相对保守21.1950 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
11、瑞士、芬兰等 8 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A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22.19 世纪末天演论被介绍到中国后,曾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而到“五四”以后,进化论思潮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调侃和奚落。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近代中国的新潮流 B进化论观点被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所否定C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有很强的排斥性 D世界大战暴露出西方国家弱肉强食的特性23.克利斯提尼的政治活动,集中于雅典宪法的改造。他的第一步改革是重划选举区,把雅典国家分为十个区域,代替过去的四
12、大部族。这一改革的最重要结果是( )A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 B消除了自由公民之间的政治矛盾C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 D摧毁了旧贵族所依托的氏族秩序24.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 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些都反映出(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 B人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25. 卢梭认为,分权是对人民主权法则的反动,分走了本应完全属于人民的权利,制约了本应至高无上的人民意志。由此看出卢梭思想中( )A强调民主与法治原则 B践行社会契约 C主张直接民主 D反对分权学说26.据史
13、书记载,公元前 432 年的斯巴达公民大会上,首先是外邦使节发言,然后是斯巴达内部的辩论,发言者为国王阿基达马斯和主持会议的监察官,结果国王的主张遭到失败。这说明斯巴达城邦 ( )A监察官拥有实权 B国王阿基达马斯与监察官矛盾尖锐C公民大会有否决权 D公民大会辩论的结果受外邦使节影响27.古代罗马人关于“法”留下了很多论述,其中体现“法治”原则的是 ( )A.一切法律都和任何财产有关 B.因为法律统治执政官,所以执政官统治人民C.我因感觉到上帝的旨意而笔削于法律 D.法律的功能在于命令、禁止、允许和惩罚28.复旦大学历史学者黄洋指出,雅典民主是从公元前 508 年建立起来的。公元前 11 年。
14、雅典通过政变建立的寡头政府仅仅维持了四个月,民主制就恢复了。公元前 104 年,斯巴达占领雅典后扶持的“三十僭主”寡头政体也仅仅统治了十个月就被民主政体所取代。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 )A.建立过程中充满曲折 B.受到外部力量的干扰C.得到雅典民众的拥护 D.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29.黑格尔认为宗教改革的实质内容就是:人通过自己本身被规定,要去自由地存在。这表明宗教改革( )A.打破了中世纪的宗教世界观 B.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发展C.开启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D.结束了教会统治30.雅典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头;每位公民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就职的时候,都要宜督“保护法律,忠于
15、法律”。这些做法主要体现出( )A.法律在公民心中威严神圣 B.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C.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D.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31.1689 年颁布的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1694年颁布的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次议会;1701 年颁布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顶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英国上述法案的颁布突出表明( )A.责任制内阁正式建立 B.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C.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 D.国王真正成为“虚君”32.2008 年底,由国内 15 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
16、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 )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 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33.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 年增加了 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 是对斯大林模
17、式的维护34. 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说:“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避免对绝世价值做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 下列各项中体现“近代世界智慧”的是( )A.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B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两极格局的形成 D.欧洲共同体的成立35.人口迁徙有利于世界联系加强。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表:欧洲移民表 (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 3420 万 亚洲俄国地区 18001939 1200 万 阿根廷 18561932 640 万 加拿大 18211932 520 万 美国是欧
18、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 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 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A B C D36.1932 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召开帝国经济会议,制定了“帝国特惠制” ,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帝国特惠制”的建立( )A. 体现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原则 B. 是针对经济发展的困难而制定C. 客观刺激了世界贸易额的增长 D. 力图建立国际经济发展新秩序37.某 19741976 年任美国驻苏大使的沃尔特斯托塞尔认为,像麦克林美国派之类的软摇滚或歌手兼
19、作词者米歇尔的巴黎自由人等,能够对受压抑已久的苏联民众产生巨大冲击。因此,他建议政府派出唐麦克林、琼尼米歌尔和詹姆斯泰勒等歌手前往苏联巡回演出,去赢得苏联民众。斯托塞尔此举主要表明( )A美国政府经济影响力的下降 B苏联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C用艺术外交来改变美苏关系 D意图影响苏联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38、有学者指出 21 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C世界各地
20、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D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39、法国国民阵线在 2012 年的总统选举中要求脱离欧元区,恢复边境控制。 2016 年 6 月,英国通过公民投票选择脱离欧盟。2017 年 1 月,美国特朗普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明确指出,“从现在开始,将只能是美国第一”;“我们将遵循两条简单的基本法则:买美国货、雇美国人”。上述现象反映出( )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受挫 B.经济区域集团内部矛盾重重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受到挑战 D.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40、1991 年历史学家卢卡克斯指出:“20 世纪现在已经结束了。它持续了 75 年,从1914 年到 1989 年。它的两个主要事件
21、是两次世界大战。苏联革命、原子弹、殖民帝国的结束、共产主义国家的确立、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欧洲和德国的分化所有这些事件都是两次大战的结果。 ”由此可见,该学者历史研究的思路是 ( )A摆脱了对具体年代的关注 B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C不再以一百年为一个世纪 D强调世界影响性的重大事件二、非选择题(41 题 20 分,42 题 10 分,选做题 10 分,共 40 分。 )41.(2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官俸,历代更厚薄不同,而要以近代之薄为最甚。古代官俸,多用谷物,货币盛行以后,则钱谷并给。又有实物之给,又有给以公田的。明初尚有此制,不知何时废坠,专以银为官俸。而银价折合甚高
22、,清朝又沿袭其制,于是官吏多苦贫穷。内官如部曹等,靠印结等费以自活,外官则靠火耗及陋归。上級官不亲民的,则诛求于下属。京官又靠外官的馈赠,总而言之,都是非法。现代的官俸,较之清代,已稍觉其厚。然究尚失之于薄。而下级的公务员尤甚。材料二 1789 年 9 月 25 日, 美国国会通过明文规定:“新一届从议员选出之前,任何有关改变参议员和众议员的任职报酬的法律,均不得生效。”美国总统即使再有权力。也没有给定工资标准、给自己加薪的权利。1990 年 11 月 5 日,美国联邦公务员可比性工资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规定了以私企为参照确定美国公务员工资的制度。法案列出了制定公务员工资标准的四项指导原则:(
23、1)在同一地区,一定要毫不折扣地体现同工同酬;(2)在同一地区,工资等级差别取决于岗位性质和工作表现;(3)联邦政府公务员必须与同一地区私营企业同等工作性质的职工工资标准一致;(4)必须彻底消除任何联邦政府公务员与私营企业职工工资不平等的现象。普通公务员不管何种理由所有项目工资之和超过高一级工资标准,该工资不得支付。丁则民欧美公务员制度研究(1)依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官员俸禄制度的変化趋势,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0 分)(2)依据材料二,归纳近代美国公务员任职待遇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得以推行的原因。(10 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材料“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
24、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选考题:共 10 分。请考生从两道历史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历史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公元前
25、 111 年,罗马元老院向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宣战。在战争中,罗马司令官接受朱古达大批贿赂,士兵出卖武器,纪律松驰,士气涣散,战争伊始便屡遭失败。拖延不决的战争引起了广大平民,特别是骑士的不满。利用这一形势,马略许诺尽快结束战争,在骑士和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为执政官。随后,马略进行了著名的军事改革。在早期,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而符合征兵财产要求的公民越来越少。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 16 年。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使得士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的衣食都有了着落,将之前悬而未
26、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役结合在了一起。马略接受了罗马军团逐步向方阵队形演变的趋向,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战术组织。他强化了长矛兵的地位,将长矛方阵置入军队主力之中。他将重步兵按照训练程度重新划分了军团,还极大强化了远程火力和骑兵。事实证明,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维护奴隶制国家确有实际效果,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略军事改革的背景。 (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略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5 分)44、(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0 分)材料 海
27、湾战争结束后,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迅速上升。同年,苏联解体,原先由苏联支持的一批中东国家也纷纷转向。这进一步放大了美国的“海湾出争”红利。 这些红利绝不仅仅体现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还体现于金融、经济等诸多方面。恰恰在此时,中东地区的极端思想和极端势力开始大幅抬头。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冷战”结束导致美苏不再有竞争压力。双方都减少了对当地的投入。这使得一批原本依靠大国支撑的政权纷纷垮台。造成基层治理普遍失序。甚至出现失败国家如“黑鹰坠落”事件后的索马里。在“冷战”结束、多个国家政权垮台的背景下,中东原本在高度内部及外部压力下维持的“生态平衡”逐渐弱化并最终解体。据邓媛海湾战争后遗症整理(1)根据
28、材料,概括海湾战争后中东局势的变化。(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地区局势发生变化的原因。(5 分)安平中学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答案1、 (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1-5ABCCD 6-10BDACB 11-15BBACC 16-20BCDDD21-25CDDDD 26-30CBDBA 31-35BCDDB 36-40BDDCD41.(20 分)(1)趋势:厚薄不同,逐渐走低;经历了从实物到货币的变化;官员常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收入。(5 分)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封建机构庞大臃肿;最高统治集团生活奢侈);商品经济的发展;
29、官僚制度的弊端(監察制度不健全)。(任一点 2 分,共 5 分)(2)特点: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制定程序;利益回避;工资标准参照私企,有严格规定;同工同酬:实行工资封顶制度。(任一点 2 分,三点 5 分)制度保障:法律保障;公民素质;政党监督。(任一点 2 分,共 5 分)42. (10 分)【观点一】“重文轻式”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2 分)论述;政治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制据势力,清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经济上: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
30、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上: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以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文化上: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繁荣。(8 分)【观点二】“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2 分)论述: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探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
31、阶级“强干羽枝”的思想。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政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快策。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服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商武精神遭到削弱。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长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8 分)43.(10 分) (1)背景:军纪散漫,贪污现象严重;兵源不足;罗马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5 分)(2)主要内容:确定服役年限,明确军饷报酬;进行兵种改革。 (2 分)意义:扩大兵源,增强军队战斗力;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罗马版图的扩大及向帝国的转变。 (3 分)44、(10 分)(1)变化:美国主导了中东地区的局势;一批中东国家政权纷纷垮台,局势混乱;中东地区极端势力大幅度抬头;原有的政治生态平衡崩溃。(5 分)(2)原因:海湾战争导致大国在中东地区力量对比失衡;“冷战”结束后外部和内部压力的减弱;“冷战”结束后中东地区原有矛盾的暴露;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利益角逐的加剧。(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