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根据注释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2借助工具书与文本注释掌握 “是” “封”等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明确本文涉及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重点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等文言现象,能结合具体文句做出准确判断。3体味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辞令。赏析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形象特征。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介绍文言文的主要特点(如单音词居多、存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多种语法现象) ;指出与初中学习的不同之处(初中理解大意即可,不注重具体的文字翻译);强调文言翻译原则(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并做出
2、示范。2高中第一篇文言文,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学习文言的方法。3师生探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形象特征,并做出评价。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把握文言文的主要特点,明确初中高中文言学习的不同。初步把握文言学习的方法。二预习基础上解决词句方面的问题,对文本文言现象做进一步归纳整理。三师生串讲文章,学习贯彻文言翻译遵循的原则。预习任务一根据课文内容,参照课文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字词。二结合注释了解左传常识。三识记,归纳整理1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解释下列课文中的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朝( )亡( )厌( )国( )戍( )夕(
3、 )危( )师( )及( )辞( )2积累文言实词“是” “封”及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找出文中所在句,解释语境义)。是封之3识记文中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供) (3)秦伯说。 (说悦) (4)失其所与,不知。 (知智)4识记文中的古今异义词。执事:古:办事的官吏;今:做事。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持某项活动的主人。 行李: 古:出使的人;今:出门带的包裹、物品。夫人:古,那人;今,妻子。 5识记词类活用现象(1)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2)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3)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
4、词,驻军)(4)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5)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6)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向东边,在东边)(7)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损害)6识记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2)倒装句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 (状语后置句)(3)省略句 许之。 敢以烦执事。自主检测1注音。氾( )佚( )缒( )逢( )阙( )秦 杞( )子2翻译下列句子。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问题意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考查落实关键词句的理解翻译。二反复朗读,小组讨论,体味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
5、人的外交辞令。赏析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形象特征,并做出评价。预习任务一了解背景材料(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 240 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2)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
6、,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耳过郑(公元前 637 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
7、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4)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5)郑楚结盟(公元前 632 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
8、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阅读回答思考探究:烛之武为什么能成功说服秦伯?试分条说明。自主检测1晋文公为何不愿向秦军进攻?用文中语句回答。1 翻译下列句子。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问题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