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其解法,题型一:运用所学的原理(具体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或说明。,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运用给定具体原理,分析阐明某一实际问题(原理指向较清晰,因此要把每一个原理一定要记牢,这是近几年常见的命题方式)。 答题时应采取“三步曲”:第一步:理解题意,分开答,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第二步:联系答。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明理论上的科学性、政治上的正确性、实践上的有效性。第三步:综合答,承前启后,得出结论,明确表态。,例题1:2010高考浙江卷40全国法律法规对行政裁量权规定了一定的范围和幅度,但有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执法基准,这为
2、行政机关滥用行政裁量权提供了可能。比如,道路交通法第99条规定,机动车行驶超速的罚款从200元到2000元,执法人员应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合理做出处罚。而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如本应罚款300元,执法人员却因素质、心情等原因处罚1000元的现象,群众对此非常不满。规范行裁量权,为政府权利设限,增强政府共公信力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主动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规范行政量权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将上了一个台阶。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普遍的认可,政府权威进一步提高。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地方政府对权力自我设限的做法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提高了政府权
3、威的道理。(10分),答案: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先写原理和方法论,可以得基本分,切记!) 政府的权威和权力既对立又统一。行政机关裁量权过大易导致权力滥用,甚至滋生腐败,损害其威望和公信力。行政机关对权力自我设限,虽然会缩小行政裁量权的自由度,但能够使权力运行更公开、透明、规范,工作效率更高,群众更加认可政府。(理论联系材料,做到有理有据。) 因此,地方政府对权力自我设限,不是削弱而是提高了政府的权威。(得出结论,表态。),例题2: 中共十五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
4、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请用主次矛盾的原理加以分析说明为什么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参考答案: 复杂事物包含的多个矛盾地位和作用不平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还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先写原理和方法论,可以得基本分,切记!)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抓重点就是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以
5、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论联系材料,做到有理有据。) 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社会各种矛盾的解决,才能统筹兼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得出结论,表态。),题型二:运用某一单元或某一课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或说明。,此类题型的特点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所要运用的知识在设问中也无明确的体现,需要考生自己去体会、去分析。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学生感觉无从入手,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蛮不讲理”,废话连篇。因此要求我们尽量从材料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哲理。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
6、论材料”,例题: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世界奇迹,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温饱问题的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产业结构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并把协调发展列为2004年经济工作的一项总体要求,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保证。 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简要说明党和政府为何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参考答案: (1)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是
7、一个复杂的系统,与诸多因素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必须使各个方面“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2) 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我们要从整体着眼,同时又要搞好局部。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社会其他方面的相应发展,到一定时候,社会就会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处境。 (3)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温饱问题的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产业结构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重点,统筹兼顾。,题型三:上述材料如何体现哪些哲学道理或上述材料的哲学依据(一般是哪
8、一单元或哪一课的原理)?,此题型和题型二一样,考生需自己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础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发挥的自由度大,难度大,灵活性、综合性强。从答题上看,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所谓归纳,就是命题体现了哪些我们所学的知识点原理,也就是把命题内容翻译成知识点原理,所谓演绎,即命题材料是怎样体现你所归纳的知识点原理的,通俗地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例题1:2010年高考山东卷28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
9、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答案: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10、。 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16分),例题2:(2009年泉州市质检卷)A镇政府实施“文化富民工程”,通过宣传、教育、管理,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减少了村民乱扔垃圾的现象,实现了村容整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减少了赌博、封建迷信等陋习,促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推动了农村的改革发展。 请运用“认
11、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任选两个角度,分析该镇政府实施“文化富民工程”措施的哲学依据。(12分),答案: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该镇政府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文化繁荣,推动了农村的改革发展。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该镇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克服农村中的各种陋习,引领农民的慰想和行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含生产力发展状况时_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该镇政府通过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文化生产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厉史的主体,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
12、线。该镇政府在文化建设中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促进了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考生只要答出其中2点即可,每点6分,共12分。),题型四:运用所学的某一单元或某一课原理,分析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例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
13、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解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不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参考答案: 联系是普遍的(先写原理),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再写该怎么办)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先写原理),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
14、深化的过程 ;规律是客观的,(先写原理)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再写该怎么办),题型五:是如何做到的?,此类题型的特点是,材料不问“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是考查“怎么做”,因此答题时要注意: 1。不需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必须回答“怎么做”;2。回答时必须把观点和材料相结合,切忌观点和材料成了两张皮;3。答题时注意多角度思考,把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结合起来。,例题1: 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政府救济,更要*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
15、,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参考答案:该地区的做法是: (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求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的真切了解。 (2)辨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做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办起与之配
16、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的实际的正确把握。 (3)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坚持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做出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政府救济,更要*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中等,说明了这一点。,例题4:胡锦涛总书记到闽西老区之行的前后还来到漳州和厦门,在漳州亲切看望了在这里创业发展和为海峡两岸经贸发展做出贡献的台商。在厦门,实地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慰问了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干部群众,他勉励同志们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不断开创福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动各项事业实现更大发展。 请你结合信息资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