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届《全品高考》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3-现代世界与中国 听课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770093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全品高考》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3-现代世界与中国  听课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9届《全品高考》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3-现代世界与中国  听课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9届《全品高考》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3-现代世界与中国  听课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19届《全品高考》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3-现代世界与中国  听课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19届《全品高考》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3-现代世界与中国  听课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一 20 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线索一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一场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美国通过实施罗斯福新政, 运用政权力量对国家经济进行全面干预,不仅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而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线索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十月革命后,苏俄为巩固政权, 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又转而推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0 世纪 30 年代,“斯大林模式”确立,使苏联有能力集中全国的人力、

2、物力和财力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虽经历多次改革,但其弊端并未被彻底革除, 最终导致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考点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 主干整合时期 特征 发展历程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商品流通: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3)评价积极:在“战时 ”这一特殊背景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消极: 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带来

3、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列宁时代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实行粮食税。 工业: 政府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3)意义: 苏俄(联)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斯大林时代“斯大林模式”(1)确立: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及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实施, 确立了

4、斯大林经济体制(2)主要表现: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3)评价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 建立、健全工业体系 ,实现工业化。1937 年,苏联的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 ;忽视消费品生产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日益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5、: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 特别是军事工业)(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深化理解1.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及经验教训(1)特点: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 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 特点 根本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与“共产主义”相结合,共产主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全面运用,否定了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战胜国内外敌人,同时实现从“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

6、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巩固工农联盟 ,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政策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 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力量 ,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 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练 1 1926 年上任的商业人民委员米高扬宣称:“应当说,农民自发势力、农民谷物

7、市场完全为我们所控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其实质是 ( )A.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管理经济B.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C.采用行政命令解决经济问题D.正式建立“斯大林模式”练 2 1930 年 3 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由 1929 年 12 月的 20%猛增到 58%。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 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000 万户农民退出农庄。据此可知 ( )A.苏共中央部分修正了农业集体化进程B.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C.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苏联农业决策D.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2.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

8、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 ,更不能轻易改变改革的方向。(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练 3 1956 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前来访问的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说:“ 先生,您在着手大规模改革, 这当然好!我只是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还可能会坠入沟中。”这从侧面反映了 ( )A.英国对苏联社会

9、主义改革的敌视B.赫鲁晓夫改革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C.西方国家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D.“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练 4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 1990 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 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解体主要是由于西方的和平演变B.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C.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D.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突破高考考法 1 创设新情境,通过比较来分析苏联工业化的社会效应例 1 2016全

10、国卷 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 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式 1 1924 年之前,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 91 份, 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 年后有 60 多家外资企业开工, 但到 1929 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0.6%。这反映了 ( )A.战争局势阻碍政策推行B.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C.苏联经济发展速

11、度放缓D.“斯大林模式”完全确立考法 2 依托文献、数据材料,通过统计分析的形式,考查苏联工业化的特点例 2 2015全国卷 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 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 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式 2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 3 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的两家公司。斯大林承认,苏联约 2

12、/3 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C.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考法 3 依托历史现象,深刻理解苏联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及影响例 3 2018全国卷 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 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式 3 据统计,到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 2/3 的外汇收入来自向

13、西方出口石油及油气产品,同时又大量进口西方的机械设备、粮食和食品,1984 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就达 2680 万吨。这一状况 ( )A.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B.使得苏联保持国际收支平衡C.弱化了苏联经济的更新能力D.提高了美、苏世界经济话语权考点二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主干整合特征 发展历程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主义政策的失败(1)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 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具体原因:“ 自由放任 ”政策、股票投机过度、盲目生产、无序竞争等因素共同导致(2)特点:

14、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破坏性严重(3)影响: 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的开始(1)背景: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 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败(2)特点: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措施: 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通过社会立法实行社会保障(4)影响: 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续表)特征 发展历程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1)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

15、很大的发展 ,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3)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深化理解1.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及其评价(1)新政的影响经济:以 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为核心的经济措施是“新政”的主体。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经济的模式,使其从自由放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为国家干预型的市场经济模式。社会保障:开展紧急社会救济,以直接救济为主, 实施“以工代赈”, 制定社会保障法。其实质是国家干预社会生活,让联邦政府为个人和社会

16、福利承担重要的责任。环保:建立环境保护机构和组织,环境保护立法, 实施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促进了美国资源保护体系的初步形成。积极地扩充总统的权力;构建“大政府”,设立新的总统办公室;扮演“议长”角色, 频频使用否决权;使最高法院成为“罗斯福法院”;使以国会为中心的近代总统制向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过渡得以实现。外交:从拒绝承认苏联到美苏建交;从“恶邻外交”到“睦邻外交”;从孤立主义到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并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评价:罗斯福新政虽然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但是这些调整顺应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在资本主义类型现代化国家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因此影响深远。罗斯福新

17、政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开端。练 1 1939 年,罗斯福政府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国际问题上。凯恩斯说:“ 你们的战备,远非一种牺牲, 而是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他认为 ( )A.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改善了民众生活B.美国在战争中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罗斯福建立军事经济体制,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D.罗斯福新政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经济危机练 2 美国报纸评论:总统手中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限制竞争、给工人制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等内容。这些都在强烈地暗示其与法西斯主义本质上具有

18、一样的特征。 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 )A.终结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B.使联邦政府的权力扩大C.呼应了法西斯的对外扩张D.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冲突2.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四种经济思想或政策(1)重商主义:盛行于 17、18 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增加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维护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2)自由主义: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 19 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3)凯恩斯主

19、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4)“混合经济”政策: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 “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练 3 1929 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 40 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 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 个国家提高关税。这体现出 ( )A.重商主义的盛行促使世界市场发展B.凯恩斯大力倡导国家干预经济

20、C.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D.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突破高考考法 1 依托历史数据统计,深刻理解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危害例 1 2018全国卷 以下为 1929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类别 19291930 年 19301931 年烟煤业 -12.3 -19.1金属矿业 -6.6 -18.3制造业 -7.2 -11.3据该表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式 1 下表反映出 ( )19291933 年世界贸易统计(单位: 亿美元)年份 1929

21、 年 1930 年 1931 年 1932 年 1933 年金额 686 556 397 269 242A.各国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B.各国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C.大国的经济实力严重衰弱D.经济危机产生了深远影响考法 2 依托主干知识,综合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例 2 2015全国卷 1935 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式 2 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写信等方式向国会提出特别咨文,把过去破例向国会提出立法草案的

22、做法, 变成了一种经常性行政活动。为创办和管理大量公共工程,罗斯福还临时增设许多新的独立机构和附属机构。这些变化导致美国 ( )A.权力结构的调整 B.“自由放任”政策结束C.国家结构的失衡 D.经济危机最终解决 主题 11 创新引领社会进步 主题串讲1.制度创新(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创新:宗法制、分封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等。(2)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创新:古希腊城邦制度;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4)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创新:英国议会制

23、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5)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创新:工厂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混合经济”政策、“福利国家”制度等。(6)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创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平赎买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思想更新(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派的创立, 儒学思想的创立与发展。(2)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康有为的维新改良思想;民主与科学。(3)20 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24、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5)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主要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3.科技创新(1)中国科技创新的成就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历法、医学等。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高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航天工程、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2)世界科技创新:三次科技革命、牛顿力学体系、相对论、量子论、细胞学说和进化论。 综合突破练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知识产权制度发源于欧洲。1624 年,英国

25、议会通过垄断法, 授予发明者对发明的独占经营权,到 1851 年, 根据该法共颁发了 13 023 项专利。此后,美、法、德、日等国纷纷颁布专利法, 对工业发明、注册商标、文学艺术等予以保护。1883年和 1886 年,欧美国家经过谈判,先后签订巴黎公约和伯尔尼公约,签约国依据自愿原则遵约。1898 年, 美国修改专利权法,延长了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1967 年在联合国框架下成立了专门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 世纪 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将商业方法、软件程序等纳入了保护范畴,各国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也日益趋同。20 世纪 80 年代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单方面把国际贸

26、易和知识产权保护挂钩,使用惩罚性的贸易保护政策严惩他国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世贸组织成员签署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协定对各成员有约束性的强制力 ,规定各成员可以在世贸组织框架下进行知识产权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并设定了旨在约束成员行为的惩罚机制。摘编自西方专利制度发展历程简论材料二 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成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开始。此后 30 多年, 中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以及 30 多部相关法律法规。19851994 年, 中国先后成为巴黎公约关于集成电路的知识产权保护条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录音制品公约和

27、专利合作条约的成员国(签字国) 。中国于 1992 年和 2000 年两次修改专利法,在专利保护范围、保护期限、专利人权益及保护等方面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更趋一致。摘编自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发展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说明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与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相似之处,说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 探究突破练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现代化的一个侧面是社会对变动的适应力。仅只有变动并不足以促成现代化,变动与适应相结合, 才是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变动可以改造社会,使它向好

28、的方向发展;但它也可以摧毁社会,使之成为一堆废墟。“变”不一定是好事, 只有对变动的迅速适应,才体现社会的生命力。因此,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变动的速度, 也取决于社会对变动的适应能力。变动和适应间的平衡机制,是现代化过程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摘编自钱乘旦变动与适应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专题十二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线索一 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

29、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苏联解体后,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线索二 从区域集团化到经济全球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广的层面发展。考点一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

30、极化趋势 主干整合特征 发展历程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初期)(1)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2)表现: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军事上, 北约与华约对抗(3)影响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 世纪 5090 年代)(1)表现: 欧洲、日本、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等力量的崛起与发展(2)影响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促

31、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与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1)原因: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2)表现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洲:1993 年欧洲联盟成立 ,国际地位提高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 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特点: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 “一超多强”的局面;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深化理解1.对两极格局特点的正确认识(1)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斗争,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双方的意识形态矛盾与国

32、家利益冲突集合在一起 ,关系错综复杂,但两个阵线都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大局。(2)世界大战威胁、局部争端不断与和平稳定并存。从长远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发动的和平演变攻势起主导作用。(3)世界军备竞赛迅速发展。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军费持续增长,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 “冷战”是双方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 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练 1 据统计,1938 1953 年, 联共( 布)党史简明教程印刷了 301 次,共 4280 万册, 被译成了 67 种语言,印数最多的是俄文版。这一现象是 ( )A

33、.史学繁荣的标志 B.政治体制的产物C.国际斗争的需要 D.社会主义的胜利练 2 1970 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 13 轮外长谈判,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同年 8 月,勃兰特总理实现访苏。这反映了 ( )A.两极格局的形势出现缓和B.苏联在军事上超越美国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联邦德国外交实现独立自主2.对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认识(1)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源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2)新的国际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均衡的基础上的各国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3)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 )的强弱。(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

34、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立足点与出发点。练 3 美国学者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材料旨在强调 ( )A.权力、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较普遍B.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利益C.宗教冲突在当今世界已基本消除D.文化只是表达冲突的载体练 4 20 世纪 70 年代,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开始推行“新东方政策”: 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 暂时解决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联邦德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战后美国和联邦德国关系的变

35、化C.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的缓和D.联邦德国谋求政治大国的野心3.理解大国关系的深入调整及其影响(1)调整在“冷战”时期,大国之间的关系以敌对和对抗为主基调。“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后, 国际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个大国为了适应这个变化,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 大国关系中出现了合作与斗争并存的新特点。自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大国纷纷建立多种战略伙伴关系。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战略关系”同“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以军事合作为基础的,是共同对付第三国的。现在这种新型的大国关系则具有鲜明的“冷战”后的时代特

36、点:不以军事合作为基础,而是着重于政治、经济、军事、安全、贸易、环保、科技等众多领域共同合作的需要;不针对第三国,不妨碍同第三国发展关系,推动整个大国关系的发展;不结盟, 不搞对抗,以平等互利的对话解决存在的分歧与争端。(2)影响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关系的调整及重新定位,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一种表现,又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大国关系这种重大而深刻的调整,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 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练 5 作为西方强国的美国从世界史的角度认识到苏联正以一切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因而改变了原先那种对待

37、德国的敌意态度,而视其为一个未来的政治伙伴。为此美国 ( )A.促成德法矛盾缓和 B.经济上援助联邦德国C.扩大军备竞赛规模 D.与苏联关系破裂练 6 右图是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箱子上写着“Nuclear War”, 用双手按住箱子的是表情惊恐的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两人,标题为“Lets get a lock for this thing”。该漫画主旨所对应的历史背景是 ( ) A.局部战争的激烈战况伤害了美苏利益B.第三世界的崛起对两极格局形成冲击C.欧洲一体化成为美苏合作的历史契机D.超级大国争霸将世界置于核危险之中 突破高考考法 1 依托数据统计图表,考查学生对二战

38、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分析能力例 1 2018全国卷 下图反映了 19451975 年间联合国会员国的变化情况, 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国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式 1 以下为某一时期美国军费开支增长率(比上年同期增长的%)。年份 1966 年 1967 年 1968 年 1969 年 1970 年 1971 年增长率 14.8 22.9 14.7 0.7 -1.0 -3.6年份 1972 年 1973 年 1974 年 1975 年 1976 年 1977 年增长率 0.4 -3.1 3.5 9.0 3.6 8.5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9、 ( )A.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军费支出B.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政府战略调整使增长率走低C.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导致军费开支居高不下D.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由激烈到缓和,再到紧张考法 2 依托主干知识,综合考查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及影响例 2 2015全国卷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 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式 2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基辛格提出五极世界理论。认为在未来十年乃至 20 世纪以后的岁月里, 世界上将存在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西欧。这说明,基辛格认

40、为 ( )A.美国失去大国地位 B.两极格局走向尾声C.中国融入世界潮流 D.日本成为政治大国考法 3 依托历史现象,深刻理解世界格局变动对经济秩序的影响例 3 2017全国卷 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 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 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式 3 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 美国主导对日改革

41、。以 1948 年为界,前一阶段以激进为主, 包括土地改革、解散财阀、刷新内政等一系列民主化措施;1948 年后减缓了对日本的政治改革,转向经济复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B.日本战后经济急需恢复和发展C.美国和苏联“冷战”冲突加剧D.为了配合马歇尔计划正常实施考法 4 依托历史图片设置的情景,考查学生对政治格局变化的认识和理解例 4 2014新课标全国卷 下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式 4 右图是有关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的政治漫面。该漫画的主题是 ( )A.恐怖事件给地球环境

42、带来灾难B.基地组织造成了世界局势紧张C.恐怖袭击使美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D.美国借反恐大力推行霸权主义考点二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主干整合特征 发展历程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二战后初期)(1)过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2)影响确立了二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

43、展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20 世纪6090 年代)(1)欧盟: 1993 年成立,促进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 ;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2)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3)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0 世纪 90年代以来)(1)原因: 科技发展;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成立 ;两极格局瓦解;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2

44、)评价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 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吸引外资 ,引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3)存在的问题它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化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世界贸易组织(20 世纪90 年代以来)(1)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世界经济的发

45、展(2)成立: 1995 年 1 月 1 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 ,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中国加入: 中国于 2001 年底加入,有利有弊, 但利大于弊 深化理解1.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多种经济领域;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 ,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2)影响:经济上 :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 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政治上

46、: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的图谋。文化上: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 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安全上: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同时也可能增加各国的经济风险。练 1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强调:“冷战”后的世界发展已经表明, 同质文明之共通性,已取代政治意识形态与传统势力平衡的考虑,成为合作与结盟的首要基础。冲突与暴力即便会发生在同质文明的国家与集团内, 但此类冲突较文明间冲突也更为温和,不易扩大。作者主要强调的是 ( )A.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其他形式

47、的冲突B.同质文明易形成成功的区域一体化C.同质文明的内部差异性逐步地消失D.同质文明比其他文明具有先天优势练 2 英国于 1961 年、1967 年两次提出申请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均遭法国否决。1973 年, 英国终于加入欧共体。2011 年,英国议会下院投票否决公投决定是否退出欧盟的动议。2016 年,英国经过全民公投, 成为第一个退出欧盟的国家。材料表明 ( )A.欧洲一体化曲折发展B.英国社会盛行孤立主义C.欧洲民族矛盾激化D.英国经济的衰退局势加重2.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1)开始起步阶段(1518 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初步形成

48、阶段(19 世纪初期至中期):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3)最终形成阶段(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4)陷入困境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两次世界大战、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5)制度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二战后,美元体系、自由贸易体系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它把经济全球化推进到制度化阶段。(6)全面发展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两

49、极格局瓦解后,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等因素, 交通、贸易生产、金融、信息技术、文化等向全球化发展,使经济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练 3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台湾地区所依赖的国际贸易结构主要是和甲、乙两国进行三角贸易。20 世纪 50 年代, 台湾地区对甲国出口农产品,进口硫酸盐等原料和消费品,由乙国进口援助物资。20 世纪 70 年代,从甲国进口的电子原料、零件等的数量大为增加,在台湾地区加工后以乙国为主要市场。在此结构中, 台湾地区对甲国贸易逆差,对乙国贸易顺差。甲、乙两国分别是 ( )A.日本、美国 B.菲律宾、美国C.美国、日本 D.日本、新加坡练 4 某位学者在 2015 年 12 月说,经过近 70 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 2%左右, 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 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此言论意在说明 ( )A.降低关税有利于经济发展B.发展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