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规范练 32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规范练第 64 页 下图表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分布。据此完成第 13 题。1.图中 A、B、C 三地所在的土地类型依次是 ( )A.草地、林地、耕地 B.耕地、草地、林地C.林地、耕地、草地 D.草地、耕地、林地2.导致甲地年平均气温线弯曲的因素是( )A.冬季风 B.地势 C.天气 D.纬度3.图中 D 地沼泽地广布的自然因素是 ( )气温低,蒸发弱 有凌汛现象 地势低平 河网稠密 夏秋雨多 地下有永久冻土A. B.C. D.答案 1.D 2.B 3.D解析第 1 题,根据东北地区的轮廓,结合气温和降水量等值线分析,图中 A 地降水少、气温
2、较低,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东部,主要是草地。B 地位于东北平原的松嫩平原,以耕地为主。C 地位于长白山地区,以林地为主。故选 D 项。第 2 题,甲地等温线向南凸,气温比两侧低。结合轮廓判断,甲地为小兴安岭,海拔高。故选 B 项。第 3 题,图中 D 地位于三江平原,沼泽地广布的自然因素是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对。河流有凌汛现象,地表积水多,对。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对。河网稠密,对。夏秋雨多,地下有永久冻土,不易下渗,对。故选 D 项。农业水土匹配系数是反映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时空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全国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为 1.441。下图为某年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匹
3、配格局示意图。据此完成第 45 题。4.图示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的总体特点是( )A.东部优于西部B.耕作区优于林区C.南部优于北部D.水土资源匹配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能使图示地区水土资源不匹配程度减轻的是( )A.水稻的播种面积增加B.使用陈旧的大型农田水利设施C.农田灌溉面积增加D.发展节水农业答案 4.A 5.D解析第 4 题,读图可知,东部的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整体上要大于西部,主要是受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小的影响,而且东部平原地区的耕地面积较大。选 A 项。第 5 题,发展节水农业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该地区水土资源的不匹配程度。选 D 项。下图为 201
4、3 年我国四个地区各类耕地比重统计图。据此完成第 67 题。6.据图可知( )A.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在全国最大B. 25以上坡耕地比重小的地区 ,灌溉设施多C.耕地比重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D.中部地区 25以上坡耕地面积小于东部地区7.关于四个地区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有( )A.东部地区人均耕地多,西部地区人均耕地少B.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旱涝灾害发生频次高于东北部地区C.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中部地区机械化水平高D.东北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耕地面积相等 ,农业生产差异小答案 6.C 7.B解析第 6 题,设全国耕地面积为 S,有灌溉设施的耕地=S本区耕地占全国比重有灌溉设施的
5、耕地占本区比重。据此推算,西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在全国最大,A 项错;东北地区 25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比重小,而且该区域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小,说明灌溉设施较少,B 项错; 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比重最大,而且该区域 25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比重最大,C 项正确; 中部地区 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D 项错。第 7 题,结合我国人口分布可知,东部地区人均耕地少,西部地区人均耕地多,A 项错;东北部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比重最小,说明本地区农业发展不需大量灌溉,本区农业发展水分较充足,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化,夏季有季风气候带来的降水,所以旱涝灾害发生频次较低,B 项正确;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比重
6、大 ,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比重小,说明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C 项错;东北部与中部地区水热条件差异显著,故农业生产差异较大,D 项错。双塔灌区是疏勒河三大灌区之一。该灌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水资源较丰富。读某年双塔灌区农作物单方水净产值表,完成第 810 题。作物类型用水定 额(米 3/公 顷 )每吨水净产值(元) 单位面积净产值(元/公顷) 作物种植面积(公顷)小麦 8 700 0.13 1 164 1 414玉米 8 700 0.70 6 057 246棉花 8 700 3.62 31 493 5 390油料 10 500 0.35 3 630 506蔬菜 12 300 1.81 22 31
7、3 604瓜类 6 500 4.30 23 861 5 3938.双塔灌区农业得以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土壤肥沃 B.地势平坦C.昼夜温差大 D.水源充足9.为了在不对当地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该地区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如下规划,最合理的是( )A.减少玉米种植面积 B.增加棉花种植面积C.增加小麦种植面积 D.增加蔬菜种植面积10.双塔灌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土地荒漠化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土地盐碱化 旱涝灾害频繁 水资源短缺A. B.C. D.答案 8.D 9.B 10.C解析第 8 题,由材料可知,双塔灌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该地深居内陆,
8、距海遥远,气候干旱,降水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只有在有灌溉水源的地区才能发展农业生产,该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为水源,故选 D 项。第 9 题,读统计表可知 ,棉花单位用水定额少,经济效益高,为了在不对当地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该地区应当增加棉花的种植面积,减少单位面积净产值低的小麦面积,故选 B 项。第 10 题,双塔灌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严重,发展农业生产,进行灌溉,容易导致土地盐碱化,该地不易发生洪涝灾害,故选 C 项。我国某省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 14 ,年降水量约 1 400 毫米。右图为该省耕地分布状况示意图
9、。据此完成第 1112 题。11.该地的地形( )A.以平原为主B.以低山丘陵为主C.以高原为主D.以盆地为主1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当地农业发展应( )开展多种经营 实行立体布局 扩大种植规模延长农业产业链A. B.C. D.答案 11.B 12.A解析第 11 题,该省 25以下有坡耕地比重超过 50%,25以上陡坡耕地比重约 15%,耕地中坡耕地面积较大,说明该地地形崎岖,多山地丘陵。第 12 题,该省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故该省位于南方地区。从地形、气候条件分析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立体布局,利用优势农产品优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下面图 2 为
10、图 1 中 M 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 1314 题。图 1图 213.M 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洪涝灾害频率增加 气候由暖干变为冷湿 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剧A. B. C. D.14.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扩大开垦,提高湿地生产能力 退耕还湿,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绿色农业 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A. B. C. D.答案 13.D 14.C解析第 13 题,M 地区的湿地面积减小,农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说明湿地对河流的调蓄作用减弱,会导致洪涝灾害频率增加;气候在短期内变化不明显 ;
11、环境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农田及建设用地增加导致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加剧,故 D 项正确。第 14 题,若扩大开垦,将导致环境更加的恶化;退耕还湿,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有助于环境的保护;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对环境保护有利;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助于提高生产率,但对于环境保护作用不大。故 C 项正确。15.(2018 山东重点中学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玫瑰精油是制造高级香水的主要原料,大约 4 000 千克玫瑰花出 1 千克玫瑰精油,玫瑰精油素有“液体黄金” 之称。全球品质最好的玫瑰花来自保加利亚的“玫瑰谷”。玫瑰谷是一东西长 130 千米、南北宽 15 千米、海
12、拔约 350 米的狭长地带。玫瑰谷北边是高出谷地 1 600 米的巴尔干山脉,西南边距离地中海较近,西南边山地有很多缺口。在我国有两个玫瑰谷:一是北京门头沟玫瑰谷,二是海南三亚玫瑰谷。材料二 玫瑰喜冷怕热、爱阳又忌阳、开花期忌阳,喜水足肥丰、排水性能较好的土壤,玫瑰生长期和开花期均需足够的水。每年 2 月正当玫瑰发芽时,玫瑰谷里气候温和;56 月正值玫瑰开花时,雨水充足,多云天气较多,几无烈日,空气湿度较大,常有露水,这种天气既延长了开花期,又抑制了花中油质和易挥发成分的散失,这对于提高玫瑰精油的产量和质量非常关键。(1)分析黑海保加利亚沿岸海区冬季波涛汹涌的原因。(2)试分析保加利亚玫瑰谷盛
13、产优质玫瑰的有利条件。(3)三亚玫瑰精油的品质明显不及保加利亚,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4)北京玫瑰精油的消费量很大,有人建议在北京门头沟扩大玫瑰花的种植规模 ,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合理?请阐明理由。答案(1)黑海西北部是辽阔的欧洲大陆,冬季气温低,形成高气压 ,而黑海是一个辽阔的内陆海,其东南部是干旱炎热的阿拉伯沙漠地区,冬季气温相对较高,形成低气压,两地气压差异大,形成强烈的偏北风。黑海西北侧山脉之间发育有几条大河,河谷地形的狭管效应加剧了偏北风的风势,造成黑海保加利亚沿岸海区冬季波涛汹涌。(2)玫瑰谷地处中纬度,北部的巴尔干山脉阻挡了冬季南下的寒风 ,山谷地带气候温和;巴尔干山脉南坡光
14、照强;河谷地带土壤肥沃 ,排水条件好; 玫瑰发芽时,地中海的暖湿气流顺着南部山地缺口进入山谷; 玫瑰开花时,雨水充足,谷地内多云天气较多 ,几无烈日 ,光照弱,空气湿度较大,晚上气温降低,常有露水,花期长。(3)纬度低,气温高; 热量充足,有机质分解快; 降水季节变化大。(4)合理。理由: 接近市场,可降低运费; 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 ,增加经济收入;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或不合理。理由:种植玫瑰需占用大量耕地,大城市周围耕地面积狭小;种植玫瑰需水量较大,扩大种植规模可能会与城市争水。)解析第(1)题,黑海西北部是辽阔的欧洲大陆,冬季形成高气压 ,东南部是干旱炎热的阿拉伯沙漠地区,冬季形
15、成相对的低气压,河谷地形的狭管效应加剧了偏北风的风势。第(2)题,有利条件应主要从玫瑰的生长习性入手,结合气候、地形、光照、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应主要从玫瑰的生长习性、三亚与保加利亚主要自然环境的差异方面分析。第(4)题, 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若认为合理,应主要围绕经济效益去思考;若认为不合理,应围绕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去思考。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为我国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分布。在古代,人们就在该地区筑东西向的“横塘”、南北向的“溇港”(拓挖的河沟),逐步形成了 “横塘纵溇”的水系格局。杭嘉湖地区植桑养蚕历史悠久,塘边植桑,桑叶喂蚕。与北方蚕区一年养蚕 23
16、 次相比,本区一年养 45 次。自唐朝以来,丝绸业一直是该区域的特色产业,素以“丝绸之府” 著称,丝绸产品享誉国内外。(1)简述古人在该区域修建“横塘纵溇”的主要功能。(2)分析杭嘉湖地区丝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3)为使该地区的丝绸业做大做强,专家与学者纷纷献策。一是立足国内市场 ,发挥优势谋发展;二是立足国际市场,加大创新谋发展。对此从地理的角度谈一谈你的见解。答案(1)沟通水系、疏缓急流,利于蓄水和排水,减少旱涝灾害 (旱引涝排);加强区间联系,便于部分河段水路运输。(2)自然条件: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桑蚕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桑树种植广,饲料丰富。社会经济条件: 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生产经
17、验丰富 ;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河网密布,交通便利;丝绸产业规模较大,市场需求量大;政府支持,技术与产品创新。 (答出 3 点即可)(3)(针对国内外市场的发展趋势)将两种发展思路整合,发挥区位优势(传承丝绸文化), 加大创新投入(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创造出名优产品(进一步开拓国内与国际市场)。解析第(1)题,“横塘纵溇”就是沟渠纵横、四通八达的水系。从减轻旱涝灾害和水运两方面分析“横塘纵溇”功能。第(2)题,杭嘉湖地区丝绸业的区位条件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其中自然条件主要是指桑蚕养殖条件好,原料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则包含种植经验、劳动力、市场、政策等。第(3)题,丝绸业做大要考虑传承丝绸文化,发挥当地的区位优势 ,科学设计;而做强则要结合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将两种发展思路整合,加大创新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创造出名优产品,才能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