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奋斗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0 后”写作的兴起与文学的新变化 张颐武最近,大冰、卢思浩、张皓宸、沈煜伦、苑子文、苑子豪等年轻畅销书作者的新书,在短期内占据了当当、京东等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半壁江山。而“80 后”的张嘉佳更是成为最近最引人注目的作家。这些人在传统的纯文学领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关注,但他们在“80 后” 、 “90 后”的读者中都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这些以“90 后”为主的作者很多都是以篇幅短小、语言幽默与温和的小感伤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日常生活,这些作品有一点像过去的所谓“小小说
2、” 。但他们的写作很接近短小的段子,用一个小故事来表现温情和感伤的混合复杂的情绪。这些作者的作品受到年轻读者的欢迎绝非偶然。一方面是生活环境的影响。 “90 后”生活在中国发展比较顺畅的时候,温饱有余,受过较好的教育,没有遭遇大喜大悲,过着庸常的生活,日常生活中失个恋可能就是大事。反观过去,牺牲、苦难、生活的艰窘都是稀松平常的事。他们的体验和前几代人不同,但同样有许多生活的挑战。因此写作是在当下的环境中出现。另一方面则是读者的需要,这些作者面对的读者主要是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结婚生子、毕业就业、考试升学,有着人际关系、抗压能力不足等一系列的困扰,需要有文学作品来给他们更多的
3、抚慰和激励。与韩寒、郭敬明这些早年成名的“80 后”作家相比,张嘉佳等虽然年龄接近,但写作显然和他们不同,他们和“90 后”的作者的写作相当接近。 “90 后”作家出来较晚,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磨炼,从写段子开始,对市场的运作很熟悉,有高度的敏锐性。他们的作品中反叛性不强,就是生活的平常性,人物也是不好不坏,有点小感伤、小同情,又有调侃机智,似乎对社会看透了的感觉。没有大喜大悲,写的就是生活中恋爱失恋等小波澜,这也是全球的中产生活的一种常态的表达。韩寒、郭敬明接触现实和“90 后”还是有所不同,当时的文学界对这几位作者有相当的关注。但今天的新的作家则似乎仅仅存在于一个新的阅读空间之中,似乎完全
4、和传统的文学界井水不犯河水,是完全平行发展的。有人就此说到纯文学不存在了,这显然是不合乎实际的。文学随着上世纪 90 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分化,一部分是纯文学,另一部分是通俗文学。90 年代末到 21 世纪初期间又产生了网络文学,目前这三部分是平行发展。莫言、刘震云、苏童等都在写作,纯文学仍然是很庞大的一块,2012 年中国作家莫言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90 后”以及以张嘉佳为代表的一些“80 后”作家的作品都和纯文学关系不大,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些年轻的畅销书作家,主流文学界和批评家们很少发声。当下这些年轻畅销书作家写的短小故事和段子,跟传统文学的结构模式不一样,
5、没什么可比性,而且传统的纯文学在“90 后”当中也没什么影响力。现在看来,虽然当下的“90 后”作家和纯文学没有多少关系,但日后会有“90 后”纯文学作家的出现。现在的“90 后”写作能否成为经典也要看时间的检验,谁能脱颖而出,哪部作品能够流传千古,还要时间和历史去检验。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节选自 2016 年 1 月 13 日天津日报 )1. 下列所举现象,不属于标题所说“文学的新变化”的一项是A. “90 后”畅销书作者的作品以及以张嘉佳为代表的一些“80 后”作家的作品热销。B. 以“90 后”为主的畅销书作者喜欢用小故事来表现温情和感伤的混合复杂的情绪,表现日常生活。
6、C. 莫言、刘震云、苏童等一批作家在坚守纯文学传统,并且取得不菲成果。日后还会有“90 后”纯文学作家的出现。D. 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一些走通俗路线的作品得到肯定,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经典。2. 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大冰、卢思浩等年轻畅销书作者虽在传统纯文学领域几乎未受任何关注,但在“80 后” 、“90 后”读者中却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他们的新书短期便占据当当、京东等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半壁江山即为实证。B. “90 后”写作的兴起并得到热烈反响,与 “90 后”作者、读者过着庸常的生活,在生活中不轻易表露大喜大悲的激烈情绪有关。C. 尽管是“80 后”作家,
7、但张嘉佳与韩寒、郭敬明这些早年成名的 “80 后”作家相比,写作上有着明显不同,倒是和“90 后”作家的写作相当接近。D. 韩寒、郭敬明的写作在当时的文学界曾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如今的“90 后”作家却基本上与传统的文学界井水不犯河水,彼此平行发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90 后”以及以张嘉佳为代表的一些 “80 后”作家虽然也关注现实,但他们和莫言、刘震云等作家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路径不同,其创作价值与传统文学相比望尘莫及。B. 一批年轻畅销书作者在“80 后” 、 “90 后”的读者中引发了相当大的反响,但喜爱纯文学作品的读者对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关注。C.
8、 “90 后”作家作品反叛性不强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磨练,熟悉市场,高度敏锐,另一方面作品反映的是生活平常性的内容,无法体现反叛性。D. 80 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的生活困扰使得他们需要有文学作品来抚慰和激励,而一些“90 后”作家作品中的内容恰好契合了这种心理需求。【答案】1. C 2. B 3. D【解析】试题分析:【1 题详解】C 项错误,纯文学属于传承发展,不是“ 新变化”;“日后还会有90 后 纯文学作家的出现”是猜测期待,并非事实或必然趋势。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2 题详解】B 项对“ 没有遭遇大喜大悲 ”理解不当。 “大喜大悲”指
9、的是伟大的胜利、惊天的成就和牺牲、苦难、生活的艰窘。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3 题详解】A 项原文说“没什么可比性”,没有低评任何一方的价值。B 项曲解。 “这些人在传统的纯文学领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关注”指的是“主流文学界和批评家们很少发声”的事实。C 项“无法体现反叛性”文中无提及且不合逻辑。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下山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
10、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他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他眼
11、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我们这个乌力楞氏族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
12、,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 。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 ,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氏族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和安草儿是最后起身的,不过我们不像其他
13、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们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我回到屋里,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
14、觉得孤单的。【注】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 。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安草儿:是文中女主人公的孙子。妮浩:鄂温克族萨满教女巫,1998 年大兴安岭火灾,她跳神求雨而死。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第段等来“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既指下文的干旱恶劣天气,又指面对时代变化,村里的人是否下山的思想狂风。B. 小说第段,面对大旱,玛克辛姆和柳莎的一 “哭” ,和安草儿的一“笑”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前者的无助及后者的顽强。C. 小说开始便是比喻的、完成式的、叹息着的句子
15、,有一种来自命运本身的苍茫意味,简约、直接,使忧伤与诗意洋溢而出,为整部作品确定了基调。D. “火”运用双关手法,一指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的火种,代表原生态生活;一是喻指“我”对故土火一般的跳动的热情。5. 小说中“我”生活的环境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有何作用。6. 小说结尾处写“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你觉得“我”孤单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答案】4. B 5. (1)特点: 原始落后。地处偏远。清新干净。自然古朴。(2)作用:环境上: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即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情节上:为下文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搬离故土下山生活的情节作铺垫。人
16、物上:在如此环境中长年生存,体现了“我”坚守、顽强的形象,以及对故土的热爱。主题上:暗示了随着社会进步,对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的故土是“守”还是“离”的普遍矛盾。 6. 观点一:我认为“我”孤单,文中属于正话反说,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原因:环境上:这是一个地处偏远、落后孤绝的生活环境,身处其中,自然会有一种“孤单”之感。人物上:“我”是一个九十高龄的长者,看到许多同村人纷纷下山离自己而去,人越来越少而觉得“孤单” 。主题上:“我”固守偏远落后之地而心灵孤单,从而能引发读者思考固守的价值性,达到加深文章主旨的效果。观点二:我认为“我”不孤单。原因:环境上:这一片土地上黑夜的星星、坑洼的山路、清新的空
17、气、火种等等无不烙进了“我”的生命,有了它们的陪伴, “我”不孤单。人物上:“我”从心底热爱这片长久生活的土地,因此坚定地选择留在山上,拒绝山下更方便的生活条件, “我”的选择证明“我”不孤单。主题上:故土虽偏远落后,但因为热爱,值得坚守。 “我”不孤单与这一主题暗合。【解析】【4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 项, “小说第段,面对
18、大旱,玛克辛姆和柳莎的一哭 ,和安草儿的一 笑 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前者的无助及后者的顽强”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说“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 ,由此可知,玛克辛姆的哭和大地干旱有关,而柳莎的哭和大旱无关,同时也并没有体现无助;文中写安草儿笑冲“我”笑,这“笑”不能体现出顽强。故选 B 项。【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我 生活的环境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就要求明确“我”住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是什么样子,根据文本的信息概括生活
19、环境的特点,然后在分析这一环境在情节上、人物形象上以及主题上的作用。从文中来看, “我”生活在山里, “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 “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由此可知,山里的环境比较恶劣;如“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 “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 。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 “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 ,这些内容表现山里的原始落后和自然古朴;如“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 ,这些内容表现出山里空气的清新干净;相比较人们搬往的山下,山里是偏远和落后的,等等。考生根据文中圈出的
20、内容概括山里的环境即可。然后再来分析这些环境的作用,可以从情节、形象以及主题的角度分析。这些环境是人们生活的地方,文中交代了人们生活的环境也就为下文人们搬迁和“我”的不愿搬迁做了铺垫,如写环境的清新干净原始和自然,为“我”不愿搬迁做了铺垫,如写环境的落后、恶劣、地方的偏远为人们搬离这个地方到山下生活做了铺垫,这是情节上的作用。从形象上来看,人们都搬离了山里,而“我”却依然守着这片土地,内心不觉得孤单,这表现出“我”对故乡的热爱和坚守。从主题上来看,文中人们搬离山里和“我”守在故土其实反映的是现代社会中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对故乡是“守”还是“离”这一问题的纠结,反映的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考生围绕这些
21、方面答题即可。【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结尾处写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你觉得我孤单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考生要分析句子中的“孤单”一词是什么意思,然后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孤单”或“不孤单” ,再结合文章内容从环境、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 “孤单”即单身无靠,感到寂寞,既指身体上的的寂寞,也指心灵上的寂寞。从文中来看, “我”生活在山里,这个地方偏远、原始、落后,村里的人纷纷搬到山下,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从身体
22、上来说, “我”是孤单的,只有我们两个人固守着故乡这块贫瘠而落后的土地,内心也是“孤单”的,如果考生认可“孤单”一说,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如果认为“我”不孤单,可以从“我”拥有什么角度分析,从文中来看, “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 “我的驯鹿没有犯罪” “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 “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 “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 “我守着的这团火” “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由这些内容可知, “我”拥有这块土地上黑夜的星星、坑洼的山路、清新的空气、火种,可见“我”不孤单, “我”热爱这块土地,虽然它贫瘠落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我”的情感就有了寄
23、托,所以“我”是不孤单的。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褒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借助要核对原文,明辨技巧,这道
24、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 ;
25、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 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句话并不是泛说,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的结论。我于 1915 年到北大,在文科中国哲学门中当学生。蔡先生在 1917 年初到北大当校长。有一天,我在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走过,蔡先生不知道有什么事也坐在过道中,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
26、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1918 年,我有一件事需要北大的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正常手续办来不及了,我决定直接去见校长。校长室单独在一个大院子中,我走进院门,院子中一片寂静,校长室的门虚掩着,门前没有一个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我推开门走进去,外间是一个大会客室兼会议室。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我推开门进去,看见蔡先生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我走上前去,站在他的身旁,他亲切地问:“有什么事吗?”我把一封已经写好的信递过去,他看了信说:“这是好事,当然出证明书。 ”我说:“请校长批一下。 ”他提起笔批了几个字,亲切地交待说:“你拿着这个到文书科,叫他们开
27、一个证明书。 ”我就退出来到文书科去了。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蔡先生在几分钟之内不但解决了我的问题,也把我引到了这个境界的大门口。事后,有同学告诉我说,文书科的人说,你是越级,学校要有处置,我说, “蔡先生到北大是来办教育,不是来做官。我是他的学生,不是他的下级,有什么越级不越级的。 ”我一笑置之。当时大多数的学生及社会一般人都知道,蔡先生到北大并不是来做官的,当校长并不违反他的“三不主义
28、” (“三不”的第一“不”是不做官) 。(节选自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7. 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蔼然仁者”是指和善仁爱的气象,也就是比什么言都有效的不言之教。B. “春风化雨”原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在文中用来比喻良好的教育。C. “一介寒儒”原指门第低微的读书人,照应蔡先生不要排场,不摆架子。D. “萧然物外”是指蔡先生的内心凄凉寂寞,对当时的社会失望而超脱世事。8. 第段的画线词语“没有”反复出现,分析其表达效果。9. 作者评价蔡元培先生为“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而文中所选取的材料却很平凡,对此加以分析。【答案】7. D 8. 强调蔡先生不要校长排
29、场,也不摆校长架子的和善气象。 9. 作者通过叙写初见蔡先生与请先生开证明两件平凡的琐事,表现出蔡先生蔼然仁者、慈祥诚恳、书生本色、超然物外的气象(感受到了蔡先生“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作者以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使读者对蔡先生的感受更加形象直接。【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境分析其内涵。回答本题时,一定不能就词语论词语,词语的含义是以文本为依托的,所以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能脱离文本内容。本题中,D 项, “萧然物外”“指
30、蔡先生的内心凄凉寂寞,对当时的社会失望而超脱世事”错误,从文中来看,并没有这方面的意思, “萧然物外”的意思是形容极为超脱,不为俗情杂物所烦扰。 “物外”指自身以外的一切。因此该词应指蔡先生的超脱世俗,不为俗情杂物所烦扰的性格特征。故选D 项。【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段的画线词语没有 反复出现,分析其表达效果” ,题干中给出暗示,即“反复出现” ,文中的内容反复出现即为强调,考生要找出反复出现的“没有” ,结合内容分析其要强调什么,即解答该题,还应当把握“没有”一词出现的语境,如文中“没有一个
31、保卫人员,也没有服务人员” “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 ,因此这里是在强调蔡先生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的和善气象。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评价蔡元培先生为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而文中所选取的材料却很平凡,对此加以分析”, 解答该题,首先应就文章明确作者选取了哪些小事,然后分析这些小事表现了蔡先生的哪些性格特点,如第二段写“我”初见蔡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蔼然仁者、慈祥诚恳” ,让“我”想到“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
32、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 ,如第三段写“我”找蔡先生开证明,身为校长却“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蔡先生在几分钟之内不但解决了我的问题,也把我引到了这个境界的大门口” ,根据这些内容可以总结出这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最后分析其作用是使读者对蔡先生的感受更加形象直接即可。答题步骤要明确,概括要得当。 失分点提醒:回答本题时,学生的失分之处在于忽略对写作手法的概括。学生可以回答出平凡的材料可以反映蔡先生的和蔼慈祥,却概括不出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
33、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 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 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 :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 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 (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
34、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 ;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
35、七日夜,不能拔,引去。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
36、、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窾会:kun hu 要害,关键)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B.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C.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
37、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D.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合/璁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服阕:服丧期满除去丧服。服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戴孝,通过穿孝服佩黑纱或戴白花等形式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B.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诸葛亮出师表里“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中的“有司”就是这个意思。C. 擢:本义为抽引,拉拔;引申为选拔、提升官职。如“擢发难数”的“擢”为拉、拔之意;而“擢奇”的“擢”即指选拔。D. 谥: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
38、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始于西周。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胡世宁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宁王有造反意图,他非常愤恨,大胆上书,劝谏皇上遏制宁王宸濠的势力。B. 胡世宁通晓军事,擅于谋划。在赴京途中,他出谋划策,成功防守,从而化解了贼寇攻城的危机。C. 胡世宁为官公正,推贤举能。他积极举荐在考评中被罢黜的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又为受牵连被罢官的副使施儒、杨必进进言。D. 胡世宁处事严正,坚持自我。在与李承勋、张璁等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不因个人情感而轻易更改主张、附和他人言论。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39、。(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世宁当即骑马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也没能攻克,就撤 退离开了。(2)(胡世宁)与人说话,言语迟钝说不出什么,(但)等到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首先把握该段的大概意思,再根据句子的一些标志,如句末语气词、连词、句首发语词、对称句式等进行断句,或者根据主谓宾等进行断句。该句的意思是他和李承勋交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起初因议论“大礼”和张璁意见一致,张璁感激他,想引荐他来帮助自己。世宁却不肯依
40、附他,议论政事常常和他意见相抵触。句中的“而”是表转折的连词,其前断开。 “持议”意为“持论” ,中间不可断开。“以议礼”是“合”的状语,不必把“始以议礼”和“与张璁合”分开。 “附会”是“世宁”的谓语, “论事”是“牴牾”的主语,因此“论事”和“牴牾”中间要断开。【11 题详解】试题分析:D 项, “给予褒扬的称号”不当,谥号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考生要在平时多加积累。【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C 项,张冠李戴,在考评
41、中被罢黜的是副使施儒、杨必进,受牵连被罢官的是都御史马昊、陈九畴。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 C 显然把文中的人物“马
42、昊、陈九畴”和“施儒、杨必进”对调了,从而出现了张冠李戴的问题。【13 题详解】试题分析:(1)关键点:驰,骑着马;拔,攻克;引去,撤退。 (2)关键点:呐,通“讷”,言语迟钝;具疏,撰写奏章;窾,关键,要害。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时记住“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字顺,调补贯” ,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驰” 、 “拔” 、 “引去” 、 “呐” 、 “窾”等。参考译文: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
43、年榜进士。他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并且懂得军事,被任命为德安推官。岐王初登王位,随从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多次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发檄文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抓捕他。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丧期满后他奔赴京城。途径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世宁当即骑马奔驰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也没能攻克,就撤退离开了。升任江西副使。正在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纵蛮横,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世宁非常愤恨。正德九年(1514)三月他呈上奏疏书说:“皇上(应该)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止息祸乱的根源,消除意外的的变故。 ”宸濠知道
44、这件事后非常愤怒,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一定要杀掉世宁。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拘捕遣送江西。潘鹏拘捕了世宁所有家人,并紧急追捕世宁。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世宁于是逃命到京城,自首住进了锦衣卫的牢狱。在狱中他三次(或多次)上书陈述宸濠谋反的情况, (但皇上)最终都没有察看。被关押了一年多后,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人交相呈上奏章搭救, (他才被放出) ,被贬往沈阳戍守。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反,世宁从贬戍地被起用,担任湖广按察使。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巡视安抚四川,因为父亲去世,就回家守孝了
45、。世宁为人严肃庄重,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而推荐贤达人士,却惟恐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因受牵连被罢官,副使施儒、杨必进在考评中被罢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时弊压抑,他都接连上章举荐。与人说话,他言语迟钝说不出什么, (但)等到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他和李承勋交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起初因议论“大礼”和张璁意见一致,张璁感激他,想引荐他来帮助自己。世宁却不肯依附他,议论政事常常和他意见相抵触。朝中众大臣都忌惮他,但皇帝对他却始终恩礼不衰。九年(1530)秋天去世,被追赠为少保,谥号端敏。(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秋尽杜甫秋尽东行且未回 ,茅斋寄在少城隈,
46、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注宝应元年,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B. “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的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C. 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作者渴望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D. 颈联中“
47、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15.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4. C 15. 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 、 “寄” 、 “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对亲友的怀念。 “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 。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
48、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 项, “淡泊洒脱的品格”错误。 “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 “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故选 C。【15
4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注意根据诗中的重点词语“北人来” “为客” “未回” “老却”等分析,思念家乡的愁苦。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两句运用袁绍的典故,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和人生苦闷的态度。“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 ,两句则是突出一种读亲友的无限怀念。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彰显出自己长期漂流在外的苦闷与无奈。【点睛】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