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变 动 实 质 评 价生产模式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瓦解经济结构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 对外交流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政策和状态被打破国家政策从“抑商”向“扶商”转变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从五大视角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
2、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
3、封建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3)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4)从经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特点(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城市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半殖民地色彩,中西方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3)水平
4、: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每一次社会生活的变迁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1.(2018江苏南通三模9)下面是 18661913 年上海华商部分机器厂情况统计表,该表可以表明( ) 18661894 年 18951913 年 类 别 设厂数(个)设立资本(元) 设厂数 设立资本(元)轧花机制造 3 300 14 2520 缫丝机制造
5、 1 400 9 5600 纺织、针织机修配 8 13370 A近代民族企业的资本雄厚 B清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C甲午战后纺织业自主发展 D民族重工业得到初步发展【答案】D2.(2018浙江暨阳联谊学校 3 月联考题9)中外日报1897 年 9 月 21 日载:“宁波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日本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1897 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的主要原因是( )A宁波在 1895 年开辟为通商口岸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C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6、【答案】B【解析】宁波是在 1842 年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故 A 项错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故 B 项正确;“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是在民国时期,故 C 项错误;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民国初年,故 D 项错误。 9.(2018吉林长春一模9)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脚踏车 机器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89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生活方式普遍
7、西化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答案】C【解析】 “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没有涉及社会等级关系,故 A 项错误;“人力车”的普遍存在,得知生活方式不可能“普遍西化” ,故 B 项错误;从“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等体现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故 C 项正确;表格中各种交通工具不能说明消费人群,故 D 项错误。10.“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 ”材料揭示了( )A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 B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C信息传递方 式的变
8、化 D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答案】C1 (2018北京高考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1550 年以前 5915511722 年 11317231861 年 16718621911 年 369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 B C D【答案】B【解析】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的增多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与商人地位提高无直接关系,故错误,正确;根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 18621911 年市镇数量明显增多,这与近代列强侵略,开放通
9、商口岸有关,故 正确;材料中时间是 1911 年,这时并未建立民国政府,故 错误,选择 B 项符合题意。2 (2018江苏高考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 ,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D3 (2018海南高考8)1903 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
10、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 ,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 “新式学堂学生” “城市青年 ”发 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 B 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 ”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 C 项错误;1903 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 “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 D 项正确。4 (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8) 开平煤矿正式投
11、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A5 (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8)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 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 ;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 ”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12、【答案】B【解析】材料中提到“协造” ,福州船政局应该是从官办转为官督商办,也就是协办,并没有转为商办,故 A 项错误;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由“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 ”到此后造船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 方式”反映了经费来源的变化,目的在于缓解经费压力,故 B 项正确;从 1879 年以前“所造之船均 派拨各省 ”到后来“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 ”,说明所造之船自始至终没有投入市场,故C 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福州船政局的造船业,不能由此推断近代轮船制造业的状况,故 D 项错误。 11 (2016上海高考21)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
13、人,道平生不道之事。 ”其主要原因是(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张謇办厂经历的艰辛, “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 ,反映出阻力来自外部。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是缺少机器技术,属于内部原因,故 A 项错误;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是劳资矛盾,属于内部原因,故 B 项错误;经营管理的弊端,属于内部原因,故 C 项错误;民族企业受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外部原因,也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阻碍,故D
14、项正确。12 (2016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 “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答案】D13 (2016上海高考34)1912 年 12 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
15、,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 ( )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B女性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答案】D 项 3 分 ,A、B 项 1 分,C 项 0 分【解析】材料中女性“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 ,平等意识日益增强,但没有反映出最终没有获得参政权的结局,故 A 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女性 “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 ”,为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但没有反映出最终没有获得参政权的结局,故 B 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部分女性反对的是袁世凯剥夺其参政权,故 C 项错误;
16、女性的努力和最终结局的反差,说明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故 D 项是最佳选项。 3(2018武汉调研)19 世纪 70 年代末,开平煤矿和基隆煤矿为了运煤,需要修铁路。1880 年清廷要求群臣对修铁路发表意见,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称铁路运兵“果真朝发夕至,臣恐或有连合诡谋,使我四面受敌” ;“似为外国谋非为朝廷谋也” “筑铁路会贻害耕地、房屋、坟墓 ”“民间必不乐从” “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 。以致朝廷 1881 年发表上谕,不再讨论修铁路之事。材料表明( )A清政府内部改革决心不足 B清王朝内部腐败十分严重C清王朝沦为“洋人的朝廷”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A4 “到
17、 1900 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 6.8%,先辈们用短短三 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 )A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B 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 D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答案】A【解析】1900 年之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有大的提高原因主要是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推动作用,故 A 项正确。5(2018黄冈质检)荣家企业史料中记载: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我国洋庄销路早已绝迹,而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处均庆丰收,所产面粉销路甚
18、滞,美国面粉售价极廉广东、汕头、福州、厦门等处华粉销路悉数被侵占。材料反映了( )A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B一战结束后,民族面粉业陷入了萧条C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涌入了中国市场D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答案】B 6下表呈现的内容反映了( )注:*外国资本为 1914 年,官僚资本为 1911 年,民族资本为 1911 年,计算增长率时各按其本身年数。*包括“伪满洲国资本 ”。A民族资本发展受到多种阻碍B政局动荡导致经济持续下滑C一战以后民族工业迅速萧条D官僚资本占据国民经济主导【答案】A【解析】表格数据表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在中国近代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对中国民族资
19、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故 A 项正确。19111936 年的经济呈增长趋势,故 B 项错误。民族工业在1936 年以前并没有迅速萧条,故 C 项错误。官僚资本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故 D 项错误。 7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 1912 年到 1936 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 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 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 年占进口总额的 7%,1936 年则增至 47%。这( )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B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C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D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答案】C8下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
20、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表推断( )时间广告量报纸1926.121930.11 1932.5 1934.6洋货商品广告量(条 /天)30 29 43 17申报 占总商品广告比例 (%)27 21.8 53.8 22.4洋货商品广告量(条 /天)15 15 17 20商务日报占总商品广告比例 (%)41.7 46.8 41.5 38.5A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B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C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D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答案】D9(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1929 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宣布采用万国公制(另定市制的度量衡作为辅助),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要求各省于 1933
21、 年全部完成。此做法 ( )A顺应了列强经济侵略需求B旨在为关税自主创造条件C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D促成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采用西方的度量衡法,是与世界接轨的进步措施,这为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故 C 项正确。10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答案】C【解析
22、】材料没有提到近代交通的作用,故 A 项错误;“到清末及民国”不仅包括辛亥革命,也有其他与近代化相关的事件,故 B 项错误; “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可以看出与民众的生活为核心,经济活动 (农事节律)相关联,故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科技的作用,故 D 项错误。11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国民政府于 1934 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学者和官员被督促去研读 19 世纪政治家曾国藩的著述,培养精忠报国的精神。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意识到了
23、人民力量的强大B国民政府为应对日本入侵积极准备C国民政府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D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民众素质的提升【答案】D12(2018长郡中学月考)民国初年,西式服装被称为“文明装” ;1930 年,仅上海就有大小西服店 420余家,大部分都附设工场;到 20 世纪 40 年代,上海的西服店和女式洋装店已达千余家。这反映出上海当时( )A西方人口流入日益增多 B日益受西方思想的冲击C经济实力走在全国前列 D最早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上海当时西式服装的盛行,没有反映出西方人口的流入,故 A 项错误;西式服装的盛行,反映出中国人的服饰日益受西方思想的冲击,故 B 项正确;材料没
24、有反映出这一变化与经济实力的关系,故 C 项错误;上海服饰的变化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但没有体现出“最早” ,故 D 项错误。 示例二:选择第三、四条信息。主题:甲午战争后,政论性报刊成为各派政治主张宣传的重要手段。论证: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报刊,办报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 时务报等。这一现象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相关。维新派借助报刊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20 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刊物,传播革命思潮,鼓舞国民精神, 民报成为其重要舆论宣传阵地。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
25、前加剧,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革命派报刊的创办,大大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舆论准备。总之,为寻求富国强民之路,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办报成为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示例三:选择第五、六条信息。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的舆论工具。论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红色中华创刊,刊登中央政府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讲话,对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积极进行宣传。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正式建立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该报的创刊,使党的政策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抗战时期解放日报创刊,大量刊登党在抗战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日益壮大,急需大型日报加强对各地宣传和工作指导,该报应运而生。该报成为党在抗战时期教育人民群众、指导革命工作的武器。总之,中共革命报刊的创立,宣传了党的理论主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