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5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762413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5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5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5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5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5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 05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精讲】“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 2017年高考大纲修订版新增加的考点,2017 年和2018年高考课标卷均有考查,预测 2019年高考课标卷依然考查。一、论点。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陈述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

2、码的要求;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千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论点的位置有五个:文题、开头、文章段落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有的论述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值得注意的是,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

3、陈述句。二、论据。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使用论据的要求: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

4、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2三、论证。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第一,论述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1)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表明自己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这些看法和主张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实践,确实是自己所独有的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或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要使读者感到有新意,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必须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开篇提出怎样的

5、问题,结篇要归结到这一问题。在论证过程中,不能离题万里,任意发挥,或者任意变换论题。如果有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要与中心论点有关联,要从属于中心论点。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议论文的逻辑性很强,论证必须紧扣中心,首尾一致。“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在立论的过程中,需要提到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2)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

6、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定得出错误的论点。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第二,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式结

7、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第三,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引用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3性和说服力)(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

8、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5)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6)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7)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

9、特殊性的论点。(8)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9)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现行的几套高考语文试卷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上有不同的设题形式,主要为主观解答题或客观选择题。【真题解读】一、 (2018 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

10、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 ,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 “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 “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

11、传统,以4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 “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 “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 ,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 “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

12、”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 “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 ,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 “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 “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 ;“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 “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

13、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 “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D. 文章论证“照着讲” “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答案】A5二、(2018 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所谓“被遗忘权” ,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14、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 “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

15、同, “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 “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 ,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 ,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

16、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 ;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6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

17、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理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 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 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 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答案】.D 三、 (2018 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

18、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

19、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7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

20、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

21、言,是意义重大的。(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B. 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C. 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D. 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答案】C8【仿真考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清末民初以后,中国传统哲学需要进行现代转型似已成为共识。但 20世纪 9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对此观点又提出了疑义: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这

22、种借用西方话语和模式来进行所谓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是以西方化为现代化,乃是中国学人的一种“自我阉割” ;也有学者认为“古典式学问不仅比现代式学问高贵,而且比现代式学问高明” ,将古典性与现代性对立起来,主张一种没有现代性干扰的古典性。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学术文化上的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关系问题。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的时代性是指该文化在社会发展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它反映的是世界各民族在相同时代或相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落后与先进之别;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各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特别是各自的不同传统。我国近代以来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应分两个不同阶段。一是 19世纪末

23、 20世纪初这一阶段。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落后,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感到需要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和新文化,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在这种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乃是落后向先进学习的过程,因而可看作是古今问题,而不是中西问题。冯友兰先生说:“在中国近代史中,所谓中西之分,实际上是古今之异。以中学为主,对西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古释今;以西学为主,对中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今释古。 ”二是 20世纪末 21世纪初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已处于国家强盛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因而,现代的中西关系就不再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关系。我们学习西方不

24、再是追求西方化、西学化,而是追求国际化、世界性等。从文化的民族性来说,确实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西文化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彼此各有特色。学习西方文化,我们要吸收、9利用和超越西方文化,以形成自己更高水平的民族文化。贺麟先生既不主张全盘西化,又反对中体西用,提出了“化西”的中国哲学。他认为,正如宋明理学不是“佛化”的中国哲学,而是“化佛”的中国 哲学,现今的中国哲学也不能是“西化”的中国哲学,而只能是“化西”的中国哲学。 至于古代与现代的关系,我们所理解的古代经典实际上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也就是古代 经典“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沟通” 。比如,我们所理解的古希

25、腊、柏拉图已不是当时的古希腊、柏拉 图,而是我们此时的古希腊、柏拉图,我们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已不是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我们 对古代经典进行理解,这种理解永远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陌生性与熟悉性的综合、他者与自我 的综合。(摘编自洪汉鼎正确把握文化上的中西古今关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代以来的学者认为,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是对中国传统的抛弃。B. 时代性是判断文化先进与落后的因素,民族性是各种文化不同特质的区分因素。C. 中国向西方学习科技、文化,应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不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D. 贺麟认为如今的中国哲学是“化西” ,原因是宋明理学乃

26、“化佛”的中国哲学。【答案】B【解析】A 项,张冠李戴,原文“近代以来”本是指“近代以来”的“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 ,而不是指“近代以来”的“学者” 。C 项,曲解文意。依据原文, “中国向两方学习科技文化”的过程前一阶段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后一阶段是“双向交流” 。D 项,强加因果,贺麟只是类比,而不直接归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先树“靶子” ,提出了两种错误观点,并指出了错误的根源。B. 文章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古代和现代等关系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人分析。C. 文章以冯友兰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批驳了开头提到的两个错误观点。D. 完成批驳

27、后,文章又分析了如何把握文化上的中西和古今,对此提出了正确的观点。【答案】C【解析】C 项,以偏概全,冯友竺的名言只能批驳第一种错误观点:乃是中国学人的一种“自我阄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部分研究者未能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从而造成错误观点流传。B.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双向交流两个阶段。10C. 只要我们坚持“化西”而不是“西化” ,中国哲学就一定能够超越西方哲学。D. 经典通过现代人的解读,能够完成古今的思维沟通,完成经典与现代的结合。【答案】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历来多种多样

28、,划分方式也难以归一。在这里,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应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在中国, 诗经可以说是现实型文学的源头。 诗经以赋、比、兴为基本艺术表现方法。比兴中含有一定的象征因素。但就总的倾向看, 诗经具有突出的写实精神。其后, 史记 、杜甫的诗作、白居易的诗作、明清小说等等,体现出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班固认为史记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是“实录”之作;白居易主张“以似为工,以真为师”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曹雪芹也强调“实录其事” 。这些观点说明了现实型文学的基本创作原则。从理想型文学

29、来看, 楚辞最早体现了其基本倾向。 楚辞既有现实的抒写,也有寓意象征,但更主要的是奇异的幻想,表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理想精神。其后,李白诗作狂放奇幻,超然于生活之上,纵横于仙境之中。 西游记、 聊斋志异 、 牡丹亭等都体现出幻想奇异、超越现实的特征。再看看象征型文学,庄子中的寓言与神话,以幻想形象暗示难以捉摸的人生哲理、哲学精神,带有突出的象征意味。在以后的体现禅趣的山水诗作中,通过水光山色、阴晴变幻写出自然、人生意境,追求“韵外之致” 、 “味外之旨” ,暗示耐人寻味的哲理禅意。王维的一些诗作即如此。柳宗元西昆酬唱集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象征型文学的某些特征。西方最早的文学古希腊神

30、话、史诗和戏剧,也初步具有了三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神话主要是幻想的产物,但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认识客观世界的。荷马史诗在神话传说基础上把人神化,又使神具有人的性格,表现了人们借助想象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与要求,既具有浓厚的理想精神,又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现实;古希腊戏剧中也有大量的作品是从农村酒神祭礼和民间滑稽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个时期的文学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人物悲剧的死亡,既是宿命的,也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在西方中世纪文学中,宗教文学广泛运用象征手段,其整个形象体11系也是一种总体象征。英雄史诗描写英雄人物战胜妖魔鬼怪,歌颂民族祖先的业绩。骑士

31、传奇描写爱情、荣誉、忠诚、奇遇,富有奇幻浪漫情调。三种文学类型的形成,是人类文学创作活动的产物。在作为文学类型发展初始阶段的古代文学活动中,各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结构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摘编自文学作品的类型与题材 ,有删改)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作品虽然外在形态多种多样,但都是反映创作主体对于现实的反应的意识形态。B. 早在中国古代文学活动发展的初期,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就已初步形成了。C. 像王维一类的山水田园诗人心怀哲理禅意,他们通过描写自然来展现各自人生意境。D. 在中国诸多现实型的文学作品中,只注重写实的诗经可成为其佼佼者和代表者。【答

32、案】A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提出三种文学作品类型后,通过中、西古代文学的作品反映其特征并对其发展历史对进行了说明。B. 文章借助诸多例子论述了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也反映出它们常对立统一、共存于同一作品中的事实。C. 第二段中所举作品都很具代表性,旨在说明各文学类型在中国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征。D. 第三段写希腊神话、骑士传奇和古希腊悲剧主要是为悲剧人物具有象征性提供论据。【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2A. 从西游记和荷马史诗等作品可以看出,理想型文学的形象往往是虚构的、超越现实的。B. 在古代文学活动中,中国和西方的文学作品在具体内

33、容上虽有差异,在类型上却有相通之处。C. 由于宗教因素,西方神话、史诗、戏剧等文学作品在表现理想性、现实性的同时,也都具有神学性。D. 在人类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类型经常结合在一起,没有完全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答案】C【解析】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C 项“也都具有神学性”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依据。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邹国为中心、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当地土著东夷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区城性文化。邹鲁优良家风,远承虞舜以孝悌治家的风尚,又直接受到了泰伯、周

34、文王、周公几代人培育的家风的熏陶,寓继承于发展之中,做到了根深而叶茂。在这样一种文化大传统和家风小传统的背景下,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拥有最优秀的家教。他们的家教,一半出自母教:孔子、孟子自幼丧父,全靠母亲抚养、教育成人。孔母、孟母是母教的典范。孔子、孟子仰承母教而成长。待到他们成家生于以后,必将慈母的家教发扬光大于门庭之内,再结合他们的家教理念而予以创新发展,这就形成了孔孟二氏家风。颜子、曾子因为父亲健在长寿,不走孔孟家风形成之路;他们二人情况类似,都是父子同入孔门学习,直接受孔子的教诲和影响而形成各自的家风。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更大一些。孔子的圣

35、人家风由一则“庭训”的典故可见一斑。孔子的家教具有示范效应,孔子后人从这则家教策例中提炼概括出了诗礼家风,世代发扬传承,历两千五百余年而不表。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子秉承师教,克己复礼。颜子知学、好学、乐学,不会因为生活穷困而失去学习的乐趣,连孔子都承认颜子好学超过了自己。修德、好学、守礼是颜子为人的三大特点,也是颜子奠定的颜氏家风的三个支撑点。颜子三十五世孙颜之推撰写颜氏家训 ,将修德、好学、守礼的精神纳入颜氏家训,使其世代相传,到明清时期就变成了复圣家风的内核。13曾子父子二人共同开创的曾氏家风,以孝悌、修身、耕读为其三大特征。曾子以孝著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以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

36、之业,作孝经 ”。这说明曾子与孝道、 孝经关系密切,是孔门孝道的主要传承者和发扬者。曾子重视修身,善于反省,以“吾日三省吾身”为其修身特点。曾子与父亲务农为生,一则流传甚久的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传说故事,说明曾家过的是晴耕雨读的生活。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耕读家风,或许就创始于曾氏父子。孟母教子有方,留下了“三迁择邻” “断机教子”等故事。孟子主张人的一生应该进“礼门” ,走“义路” ,居“仁宅” ,培养浩然之气,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这是孟子开创的孟氏家风的基本内涵。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培育的家风,可以称为圣人家风。但是,圣人家风不以富与贵的家境为基础,不是高不

37、可攀,而是来自普通的家庭。孔子、孟子出自幼年时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待到孔子、孟子成贤成圣,他们的家风就直接转换成了圣人家风。(摘编自王钧林邹鲁文化与圣人家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邹鲁文化是区域性文化,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土著东夷文化,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B. 曾氏家风重视孝道,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孔子称赞曾子传承和发扬孝道。C. 孟子的母亲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教育孟子。D. 在其他家族的家风尖传后,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在明清时期变成了复圣家风的内核。【答案】A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把邹鲁深厚文化作为立论

38、的前提,阐述了圣人的家风,层次分明,逻辑严密。B. 文章列举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故事,论证曾氏家风三大特征的互相传承和发展关系。C. 文章在论述中引用经典语句,表明了重视文化内涵的立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 文章呈“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总论点,中间几个分论点,结尾总括论点。【答案】B14【解析】B 项“论证曾氏家风大特征的互相传承和发展关系”错,文章列举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故事,是为了论证曾氏家风的耕读的特征,不是为了论证孝梯、修身、耕读的互相传承和发展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邹鲁家风根深而叶茂,与其远承虞舜治家风尚,又直接受到了周文王等人的培育有关系。B. 如果孔子、孟子没有得到典范的母教的熏陶感染,后来就可能难以形成孔孟二氏的家风。C. 颜子、曾子的家庭情况有些相似,但与孔子、孟子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与孔孟不同的家风。D. 孔子、孟子出自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这说明普通家庭或困难家庭更容易形成优良的家风。【答案】D【解析】D 项“这说明普通家庭或困难家庭更容易形成优良的家风”推理无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