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琵琶行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4、背诵课文。重点 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难点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课堂模式内容提要 时间设计意图方法、策略个人备课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新授 课内练习(及检测)一、抽查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二、仔细阅读课文,探讨如下问题:问题探讨(1)找出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明确:第一段开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 “枫叶” “荻花” “瑟瑟”更妙,红红的枫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
2、红一白,冷暖相间,无需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闭目而思:微风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和着暮色苍茫,美不胜收。然诗人美不起来,乐不起来,今天诗人要送别一位挚友,此景虽美,而离别在即,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寥寥几笔勾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第一段结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月朦胧,水渺茫。离愁无法排解,苦闷难以消除。既道出了诗人的心情,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第二段的最后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读之令人为之陶醉,曲罢,此时的月亮不再“茫茫” ,它是那样的“白” ,白得清澈,白得爽朗,白得多情
3、。乐曲声停,但又似乎没停,如丝如缕,如泣如诉,萦绕在诗人的耳畔,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当时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第三段“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人去船空,本就寂寞难耐,然而此时,孤舟却又被寒冷的江水萦绕,被清冷的月色笼罩,让人如何受得了?“清冷的月色”寒冷的江水”既点染了孤寂悲凉的气氛,也描摹出了琵琶女那凄凉孤寂的内心世界。第四段“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这几句写诗人谪居之环境:低洼潮湿,黄芦苦竹丛生,杜鹃悲啼不绝,猿声哀怨不断,何等艰苦恶劣,何等苍凉悲凄。既写出了诗人谪居之处环境的恶劣苍凉,点
4、染悲凉的气氛,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孤寂、苦闷和无奈。问题探讨(2)找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思考下列问题:勾画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里的动词,想一想从这一系列的动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自主合作探究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明确: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句子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动词有:寻 问 移 邀 添 回 呼 唤等,表现了当时诗人急切、欣喜的心情。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明确:因为琵琶女当时心里很矛盾矛盾,也很含羞。也表现了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问题探讨(3)找
5、出文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句子,一共弹了几次?诗人有何感受?有何作用?明确:共三次演奏。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诗人深深被吸引,侧面烘托琴技。 (一闻琵琶邀相见 )第二次:“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 六幺(详写), 同情琵琶女,顿感迁谪意,正面描写琴技之高,点明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 (再闻琵琶诉沦落 )第三次:“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略写),诗人感伤而“青衫湿” 。侧面烘托琴技高超,琴声悲凄感人。 (三闻琵琶青衫湿 )问题探讨(4)阅读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部分,探讨品味: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曲调旋律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怎样变化的(旋律特点)?能从这种变化过程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吗?总评或反思备注 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模式位置也可以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