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打包4套) 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打包4套新人教版.zip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打包4套新人教版.zip
2018_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最后一次讲演教案新人教版20190304245.doc
2018_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20190304246.doc
2018_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案新人教版20190304247.doc
2018_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教案新人教版20190304248.doc
  • 全部
    • 2018_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最后一次讲演教案新人教版20190304245.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20190304246.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案新人教版20190304247.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教案新人教版20190304248.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13 最后一次讲演知识与技能 1.了解演讲的方式,把握讲演词的主要特点。2.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容,感知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悟、自主体会、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感受闻一多追求真理、大义凛然的精神气概。学习重点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学习难点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学法指导朗读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环节一新课导入我们在享受今天美好生活的时候,是否想到了那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到 1946 年,缅怀为争取和平民主献出宝贵生命的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感受闻一多先生这位优秀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大勇的民主战士,为争取民主和平、在反对独裁的行动中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环节二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 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9 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 年 7 月赴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5 年 5 月回国,曾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任教。1923 年 9 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 年 1 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还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1944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 年 7 月 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2.背景链接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 年 7 月 11 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 15 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2环节二自主学习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3.文体知识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讲演词有以下特点:第一,考虑听众对象,要有针对性。第二,观点集中、鲜明。第三,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讲演词的结构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体都有三部分内容: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注;中间部分是对讲演主旨的阐述,是重点;结尾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和鼓舞。二、字词积累诬蔑(wū miè) 屠杀(tú) 恐怖(bù) 挑拨离间(jiàn)卑鄙(bǐ) 卑劣(liè) 赋予(yǔ) 蛮横(mán hènɡ)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声。卑劣:卑鄙恶劣。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挑拨离间: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 3、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1)学生听读,注意感受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提示:注意体味讲演的气势与感情,画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2)学生大声朗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2.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3.这篇讲演词有什么特色?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4.理清讲演思路并概括每部分内容。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 段):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揭露了其虚伪的本性。第二部分(4、5 段):分析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第三部分(6~12 段):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1、深层探究1.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敌人的卑劣无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表现在三个方面:(1)李先生只不过说出和写出“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就“竟遭此毒手” ,可见敌人的卑劣无耻。3环节三合作探究(2) “要打要杀” , “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更见敌人的卑劣无耻。(3) “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污蔑人” ,嫁祸于共产党以推其罪责,最是卑劣无耻。2.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3.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革命的末日来临的?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恐怖、慌、害怕指出——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 4.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 ,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5.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体现在 6—10 自然段。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6.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表达——自己的决心: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献身。2、语言赏析同学们,一篇富有战斗力的讲演词,能够征服现场听众,引起强烈的共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刚才所听的朗读,大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的表现力。1.分析下列三组句子,分别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1)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2)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3)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学生反复朗读,师生交流:(1)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达了肯定的观点,强烈的讽刺,鲜明的爱憎。(2)设问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观点上的认同。(3)感叹句。表达强烈感情,对反动派的憎恶、痛恨之情溢于言表。2.用讲演者的口吻反复朗读下面的语句,体会人称变换的作用。(1)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2)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3)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4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1)充分表现出讲演中和群众的亲密情感及一起战斗的态度。(2)对敌人厉声质问,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3)表达出对敌人的极端蔑视。3.文中多处运用了修辞方法,找出来并批注,体会其作用。(1)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2)无耻啊!无耻啊!(3)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分别运用了对比、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更好地表达出讲演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强烈的感情,增强了讲演的感染力。4.质疑问难:你还有哪方面的疑问,提出来一起探讨。(1) “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结合背景材料想一想,这里的“光明” “黑暗”分别指什么?“光明”指民主和平运动的胜利。 “黑暗”指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2)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跨出了这大门,就没想着再回来, “前脚跨出大门”是指走出去,“后脚跨进大门”是指退回来。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3、探究写法1.前面,我们侧重领会了本文的思想内容,课后布置同学们朗读课文,大家一定深有体会,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讲演词有什么特色?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这样的特色是怎样形成的呢?对进步力量和对反动派讲的话,语气和措词的感情色彩截然不同。例如:对敌人:无耻。对李先生:光荣2.在讲演中,作者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句、设问句和反问句,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篇讲演词运用了 40 多个感叹号,把讲演者的思想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给了听众,造成了使之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强烈的效果。设问、反问及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是这篇讲演词的一大特点。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听众的思想与讲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地涌动和撞击,达到强烈的共鸣。这篇讲演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量。3.在讲演中人称的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对敌人用“你们” ,对正义力量用“我们” ,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地与敌人展开面对面地交锋。4.短句较多,语言口语化。口语又叫口头语,是大多数人日常交际时口头使用的语言,它的特点是词汇大众化,句式简短,少用关联词语。演讲多用口语。5.饱含激情的语句。5合作探究讲演词的开头和结尾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吸引听众和达到讲演目的的关键。该文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结尾,使听众振聋发聩、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高超的讲演技巧。同学们对此应认真体会琢磨,并逐步学会善于选取恰当的语句作为讲演的精妙结尾!文章主旨闻一多先生在这次即席讲演里,揭露并痛斥了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鄙行径和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真理一定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环节四 点拨归纳教学板书痛斥——敌人的卑劣赞扬——李先生的光荣 临危不惧最后一 揭露——虚伪的本质 坚持真理次讲演 指出——末日来临 勇于献身号召——进步青年环节五拓展延伸环节五拓展1.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建设四化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警惕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立志成才,献身四化,这样才能无愧于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2.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武力征服中国失败后,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的妄想,以“我们这一代人的回答”为题,写一篇演讲稿。3.推荐课外阅读: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X k B 1 . c o m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6延伸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九二五年四月教学反思《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讲演稿,全文感情强烈,言语流畅,慷慨激昂,义正词严。如果按照一般课文处理,本文的特色就要大打折扣。怎么教读此文呢?上课时要求学生轮读这篇文章。主要在于通过朗读来体验讲演者的感情。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闻一多先生怒斥国民党政府的心情,在必要时我对某些词语的重读或音节加长进行了指导,并启发学生理解为什么演讲中多用问句和感叹句。通过朗读、模仿演讲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演讲中,再现当时的场景,犹如身临其境,创造一种近似于现场一般的氛围,能使学生通过这种参与,来直接体验,并能从中感悟讲演者的情感,学习讲演者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这是本堂课成功之处。 1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格物致知”精神。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2.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探求真知的科学实验精神。学习重点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争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学法指导引导点拨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环节一新课导入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可见,实践精神有多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讲述实践精神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环节二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 年出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祖籍山东日照。197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用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这种新粒子命名为“J 粒子”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背景链接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 。这已不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二、字词积累丁肇中(zhào) 朱熹(xī) 彷徨(pánɡ huánɡ) 中庸(yōnɡ) 论语(lún) 袖手旁观(xiù)2环节二自主学习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致知:获得知识。致,获得。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本文指不作任何探究实验的消极观察。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3、整体感知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找出文章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环节三合作探究一、深层探究1.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1)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2)实验方法: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②“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3.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呢?为什么?不够重视。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4.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5.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必不可少的。6.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3环节三合作探究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有计划地探索。二、论证结构弄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的论证思路。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论证。然后,分析科学上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得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以探索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接着,作者指出, “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三、论证方法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正反结合论证有力、充分。1.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作者在课文第 4 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 11 段举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 12 段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在讲道理上,课文第 3 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 6~10 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 13 段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2.对比论证。作者还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4环节三合作探究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3.作者现身说法。现身说法,举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体验,亲切而有说服力。文章主旨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环节四点拨归纳教学板书提出问题(引论):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本论)致知精神 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解决问题(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环节五拓展延伸1.积累下列名言。 (1)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 (2)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6)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7)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2.交流阅读感悟。 学过本文后,你有什么新的感悟或体会,把你的感悟或体会写下来。教学反思5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议论文的阅读,重点是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让学生在接受文本特点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并形成学生自己的能力,强调学会运用,强调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因此,教学中,我从具体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感知课文,引导他们发现并抓住提纲性的语句,然后经过讨论、分析,并对文章特点作精要的概括,使学生学有所获。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1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重要抉择和贡献。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 1.抓住关键句,理解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2.体会这篇演讲稿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王选先生抉择的智慧,专注于科研、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并为将来建设祖国做好准备。学习重点把握文章主旨,明白作者把大力扶植年轻人作为重大正确抉择的重要意义。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演讲特色,感受作者对年轻人寄予厚望的情感。学法指导讨论法,研读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环节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听说过“北大方正”吗?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 1986 年投资创办,凭着以王选为核心的科研人员的奋力拼搏,在中国 IT 产业发展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2007 年集团总收入超过 400 亿元。核心人物王选,就是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在成功的道路上有过怎么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他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环节二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王选(1937—2006) ,江苏无锡人,生于上海,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开创者和决策者。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誉为“当代毕昇” ;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 ,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 195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 2001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背景链接本文节选自 1998 年 10 月王选在北京大学的一篇演讲稿。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王选的一生中有过八次重要抉择,每次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本文节选的是第六个选择的部分。课文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深入浅出,既是讲的专业,所谈的问题又带有普遍性。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自信、执着,流露出他的自强奋进、开拓进取,以及他甘做人梯、扶植新秀的崇高精神。3.演讲词的特点。(1)针对性 撰写演讲词,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题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 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2环节二自主学习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同时,演讲又要注意环境气氛,既要注意当时的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场合:是庄严的会议或重大集会,是同志间的座谈和讨论问题,是欢迎国宾,还是一般的友人聚会。不同的场合,演讲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讲法。 (2)鲜明性 演讲的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好的演讲总是以其精密的思想启发听众,以鲜明的观点影响听众,给听众以鼓舞和教育。 (3)条理性 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所讲内容虽丰富、深刻,但散乱如麻,缺乏逻辑性,亦会影响讲话效果。 (4)通俗性 演讲的语言,总体说来应该通俗易懂,明白畅晓。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句子不要太长,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具有说话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 (5)适当的感情色彩 演讲既要冷静地分析(即晓之以理) ,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即动之以情) , 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 二、字词积累抉择(jué) 开辟(pì ) 剥削( xuē ) 强词夺理(qiǎng) 趋势(qū) 堕落(duò) 署名(shǔ) 名人逸事(yì)抉择:挑选;选择(用于较正式的场合或书面)。扶植:栽种;扶持培植。比喻以某种手段培养人才或某种势力的壮大。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堕落:思想和行为向消极的方向倾斜。阳奉阴违: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招摇撞骗:本义是假借名义,进行蒙骗欺诈。此处是作者的自谦之词。 强词夺理:无理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3、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王选作了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抉择的演讲。2.按演讲的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学生思考,交流:第一部分(1):开头。开场白,介绍自身情况,引出演讲话题。第二部分(2~7):主体。具体阐述“我”一生中的第六个重要抉择。第三部分(8):结尾。向大家提出希望:把自己溶在大集体里面,最终完全体现自我价值。3.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进行这个抉择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3环节二自主学习原因: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结果:创造条件让年轻人多出成果。环节三合作探究一、深层探究1.这篇演讲是如何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引用微软原董事长比尔·盖茨的话,并把自己跟李素丽比照,阐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接着运用太阳的比喻,拉近了演讲者与现场听众的距离。这样幽默生动的开场白,引起下文,为提出演讲话题做铺垫;活跃了现场气氛、有吸引听众的效果。2.研读课文,说说作者做出第六个抉择的原因或条件、影响或结果以及意义分别是什么?第六个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原因或条件:是历史规律影响或结果:倡导老师不要剥夺学生的劳动成果,为学生创造成长的平台。意义: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向未知的领域探索进取,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积极做贡献。3.作者阐述重要抉择,为什么在第 7 段列举名人和凡人的差别?作者通过列举生活中人们所认为的名人与凡人的差别,让人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偏见,从而告诫自己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4.从王选的这篇演讲稿中,你能看出王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你从他身上能学到什么?王选站立在 IT 时代最高点,领跑于同行最前列,却不以“权威”自居,不以“名人”自诩,不以“功高”自傲。身居高位却心静如水,成就显著却心态平和,审视自己目光清醒,推介新人不遗余力,真心实意,对自己近乎有些苛刻的自省、自警和自律意识,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二、论证方法在演讲中,作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一系列论证方法。结合具体例子,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作具体分析。(1)举例论证。作者列举“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出了 25 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它就有很好的扶植年轻人的传统”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的观点。(2)引用论证。作者引用比尔·盖茨的话证明自己 60 岁脱离第一线的必要性。引用名人名言,说服力强。4环节三合作探究总之,在这篇演讲词中,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三、语言赏析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有很多幽默的语言,找出例句,体会其作用。1.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但是我到 61 岁才这么干的,以前一直是奋斗过来,所以现在也是可以谅解的。作者把自己为方正做宣传工作称作“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幽默风趣,能引起现场听众的兴趣。2.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运用一连串的对比,罗列出名人和凡人的差别,运用生活中的口语,轻松幽默。总结:作者在演讲中,幽默风趣,既准确说明了演讲的实际情况,又引起现场听众的浓厚兴趣,拉近了演讲者跟听众的距离。四、探究写法 1.主题鲜明,层次清晰 真正成功的演讲,首先要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人。这种思想不是人云亦云的随声附和,而是经过自己头脑思考而来的真知灼见。这点在王选教授的演讲中表现得尤为充分。课文始终围绕“人生中的重要抉择”来写,避免说教,注重用实例和事实说话,深入浅出。 2.语言通俗,真挚感人 这篇演讲以精辟的见解和诙谐的表述,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精彩绝伦的语言魅力。不但有科学原理,而且有人生哲理;不但有学术的穿透力,而且有情感的震撼力;不但有理论的清晰度,而且有语言的幽默感:这一切构成了王选演讲的独特风采。 文章主旨本文运用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抉择,表现了作者专一勤奋的态度和对未来年轻人的期盼,将一生的发展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突出了他爱岗敬业的高尚品质。环节四点拨归纳教学板书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引出话题:人生选择(扶植年轻人)举例论证扶植年轻人的好处 大力如何扶植年轻人 自身经验不扶植年轻人的坏处 扶植 总结必须扶植年轻人 年轻人总结话题:鼓励年轻人奋斗5环节五拓展延伸1.读完这篇演讲词,你有什么样的感悟?结尾处王选的观点,启示我们:一个完整的人生,要求一个人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具有集体责任感。只有这种人,才能完全体现自我价值。2.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根据这段话写一篇演讲词。 教学反思本篇课文篇幅较长,要掌握的字词也较多,但是这是由划时代人物王选教授作的报告,内容集中,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色,语言也通俗易懂,所以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合理安排教学步骤,自然也能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分析王选此次抉择的主客观条件和思考过程,希望学生能从中明白抓住机遇、正确抉择对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习王选人生抉择的智慧。1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25 周年知识与技能 1.了解顾拜旦及奥林匹克运动。2.品味理性、真挚、有力的语言。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句,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演讲的语言特点。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体育,用体育精神来激励自己生活、学习的激情。学习重点体会演讲词言简意赅,慷慨激昂的语言特色。学习难点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感受奥林匹克复兴人们的喜悦,掌握演讲的技巧。学法指导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环节一新课导入看到奥运健儿在奥林匹克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举动,我们总是热血沸腾。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顽强拼搏,奋力争先。同学们,你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吗?知道“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是谁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25 周年》 ,走进奥林匹克的世界。环节二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顾拜旦(1863—1937) ,出生于法国巴黎。他是国际奥委会第二任主席,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 。他是奥林匹克会徽、会旗的设计者,运动员誓词的起草者。他赋予奥运火炬崭新的时代意义,他主张奥林匹克运动是“自由超越的领域” ,并确立了他终生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1928 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有著名诗作《体育颂》 。2.背景链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冲击了原定在 1916 年举行的第六届奥运会,中断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燃烧的战火,使巴黎日益受到威胁。1915年国际奥委会将总部从巴黎迁到了瑞士洛桑。本文是顾拜旦 1919 年 4 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 25 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在此之前,奥林匹克运动在西方世界被蒙上一层阴影,暴露出不少弊端,比如裁判不公、服兴奋剂、以车代步等,这类事件在顾拜旦看来显然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使他忧虑不安,他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的危机,因此他大声呼吁,希望世人能全面、充分地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崇高理想。2环节二自主学习3.了解奥林匹克奥林匹克运动(Olympic Games) ,即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领导的国际社会运动,也是一种融体育、教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持续性、世界性的活动。其核心骨干组织系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各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思想,以奥运会为周期的活动体系。奥林匹克运动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体育运动和奥运会为主要活动内容,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字词积累浩劫(jié) 襁褓(qiǎnɡ bǎo) 萦绕(yínɡ)拙劣(zhuō) 枷锁(jiā) 奠定(diàn)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无可指摘: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3、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下面问题:1.第 1 段, “五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五年前”是指 1914 年。这一年曾在巴黎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20 周年。2.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实质是什么?平和、自信。3.作者认为如何才能将奥林匹克精神变成现实?大众参与。4.顾拜旦倡导的近代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哪些内容?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促进教育,推动社会的进步。5.这篇演讲稿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请你梳理文章的思路。 第 1 段,总领全文,指出奥林匹克主义在经历战争后即将扮演崭新的角色。第 2~3 段,指出平和与自信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有力支撑;第 4~5 段,说明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体育运动的不同之处及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原因;第 6~7 段指出如何将奥林匹克精神变成现实——大众参与;第 8~10 段,畅想美好前景,确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如阳光普照大地,必将拥有沉甸甸的收获。 1、深层探究1.奥林匹克精神与一般的体育运动精神有什么不同?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 。他认为,一般的体育运动只能带给运动员心理上自得其乐的愉悦感,奥林匹克给人们的将是美感、荣誉感。通过比较,更突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3环节三合作探究2.作者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的原因是什么?(1) “我们来到了历史的转折关头” ,人类渴望进步,但又常常误入歧途。 (从整个人类的进步着眼)(2)对教育的方法、方式和内容不满,希望通过复兴奥运会来改革教育,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均衡、协调的发展。可以说,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3.顾拜旦以什么样的理念开创了奥林匹克时代?把运动功利主义同古希腊遗留下来的一呼百应的体育观结合起来。4.课文最后一段应如何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时势依然严峻。①奥林匹克运动只是贵族的活动,大众被排除在外;②人们渴望进步,但又常常误入歧途;③青少年因落后的教育失去平衡。这些都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违背。(2)即将破晓的黎明。奥林匹克精神已逐渐被青年所崇尚,它必将以现代化产业发展所赋予的各种形式为地位最低下的公民所享受。(3) “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比喻沉甸甸的收获,作者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5.请你用一句话,结合全文概括一下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又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它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带来美感和荣誉感,它可以让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推动社会的进步。 2、语言赏析1.尝试演讲,揣摩下面的句子,应用怎样的语气演讲呢? (1) “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应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呢? 用赞颂的语气,喜悦的语气。 (2) “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 ,找出应重读的关键词语。 “包括” “超越”这几个关键词语需要重读。 (3) “请允许我详细阐述一下二者的区别”应用怎样的语调朗读呢? 运用平和的语调。 (4) “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应用怎样的语调语气朗读呢? 语调逐渐上扬,用赞美的语气。 2.品味下列句子,结合句子内容体会语言特色。(1)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这就是为何我们要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并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顾拜旦不满“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的现状,希望通过复兴奥运会,重启奥林匹克来改变传统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语言富有理性。(2)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4环节三合作探究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作者满怀激情,想象奥林匹克精神对运动员积极地影响,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情感真挚,感染力强。(3)但是,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作者用铿锵有力的语言阐述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巨大作用。态度坚定,给人以信心。小结:这篇演讲稿,语言富于理性、真挚、有力,充满激情,增强了说服力与感染力。3、探究写法1.用词准确。如第 1 段, “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 “崭新角色”把“奥林匹克”当作人来写,准确阐明了奥林匹克主义在当今的意义与以往不同。 2.表达生动感人,富有感召力。如:第 4 段描述奥林匹克主义带给参与者的快乐, “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会是怎样的情景” ,最后一段,畅想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未来:“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3.运用对比,观点鲜明。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说理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如奥林匹克精神与一般体育运动的区别;又如课文第 5 段,将当时对青少年的错误教育和作者提倡的教育观进行对比,有力证明了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复兴体格训练,通过体育竞赛和奥林匹克精神教育青年的重要性、必要性。 文章主旨作者用诗歌般的语言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史,阐明了全新的奥林匹克理念和近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真正内涵,表达了对奥林匹克运动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环节四点拨归纳环节四点拨归纳教学板书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25 周年回顾历史,展望前景讲演内容 阐述奥林匹克精神内涵迎来光明,憧憬未来环节五拓展延伸1.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Higher, Faster, Stronger)。奥林匹克格言,亦称奥林匹克座右铭或口号,系奥林匹克运动宗旨之一。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顾拜旦一位密友迪东于 1895 年提出的。他将5这句话刻在他所办学校的门楣上。顾拜旦对此颇为赞赏,经他提议,1913年获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准,将它定为奥林匹克格言。1920 年它又成为奥林匹克标志的一部分。2.这篇演讲,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精神已经发展为当前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内涵,它激励着更多健儿在赛场内外拼搏奋进。处于新时代的中学生,从奥林匹克精神受到怎样的启发呢?努力学习,顽强拼搏,不怕困难,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教学反思问题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特点,所设计的几个问题能带动学生思考,锻炼了学生把握主要问题、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但是这篇演讲的时间是一百年前,学生对当时令人恐怖的社会环境不太了解,很难感同身受。授课时应该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也可以放一些关于“一战”的影片,以加强对背景的理解,方便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