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课 命名记,诗海探珠,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美文佳作欣赏,第10课 命名记,月夜忆舍弟杜 甫戍鼓断人行, 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 况乃未休兵。,【注】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赏析】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凄凉图景。“断人行”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作者所写的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的景。明月本
2、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望明月,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后四句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繁,生死茫茫更难预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思考】 前四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基础自主学案,三、词语辨析
3、 (1)声明表明 声明:公开表明态度或说明真相。 表明:表示清楚。 例:云南村民患癌与铬渣无关,福建闽江死鱼水域无污染,近期两个热门新闻几乎同时有了官方_,但却都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连续两天谈判,这也_双方都已经意识到了时间的紧迫性。,声明,表明,(2)风气风尚 风气:着重指习气,是现时流行的、较普遍的爱好或习惯。风尚:着重指在一定时期内大家共同崇尚、尊重的风气。 例:攀比是一种不良的社会_。 自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以后,社会风气、道德_已开始好转。,风气,风尚,四、词语释义 起承转合: _ 千奇百怪:_ 恍然大悟:_ _,旧时文章章法的术语。泛指文章的作法,又用于比喻呆板固定的文章格式或议
4、论的框框。,形容各种各样奇怪的事物。,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喧宾夺主:_ _ 聚精会神:_ _ 踏破铁鞋: _ 腼腆:_,客人的声音压倒了主人的声音。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喧,声音大。,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会,集中。,比喻为找某种东西历尽困难,花费极大的力气。,羞愧、不自然的样子。,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王鼎钧,1925年生,山东临沂人。1949年到台湾,先后在广播、电视、报纸副刊工作,并在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新闻写作。其间在中国时报担任专栏主笔,为20世纪50 年代及60年代台湾重要的杂文作 家,70
5、90年代台湾散文的扛 鼎人物。,1978年赴美,在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担任双语教材编辑。1990年退休。曾从事诗歌、小说、剧本、评论等各种文体写作,最后定位于散文。王鼎钧为人性喜独处冥思,作品亦沉潜幽微,寓意耐人索解。为基督教徒,佛经读者,有志以佛理补基督教义之不足,用以诠释人生,建构作品;,被誉为台湾散文“崛起的山梁”、“一代中国人的眼睛”。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碎玻璃等,小说单身汉的体温、王鼎钧自选集、钟等。写作技法文路、讲理、作文七巧及作文十九问等,1976年曾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年选。,2资料链接 王鼎钧在台湾是身体力行将小说与戏剧技巧融入散文
6、的代表人物,对文体的混合有首开风气之功。他自称“在媒体间忘返、在媒体中忘倦”,发现媒体特性处处影响文学作品之形式及内容,发为论述,促进媒体及文学之圆满合作,亦主张作家对报纸广播电视不能过分依赖,在当时皆言人所未言。,所作论述得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之三昧,可读性高,可谓雅俗共赏。王鼎钧的文学生命十分丰富。论时代,他历经抗战、内战、台北时期和纽约时期;论文学潮流,眼见写实主义挂帅、现代主义挂帅到后现代。文学发展的道路曲折,有左翼导向、党部导向、学院导向、本土导向和市场导向几个阶段,兼收并蓄,取精用宏,以“良工式古不违时”自我经营,颇耐时潮淘洗。,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 1老崔在美国为什么要给儿子另取
7、名字?其取名过程有哪些转折?其中反映了哪些方面的中西文化差异? 【提示】 因为老崔儿子的名字因中西发音不同而遭到同学的哄笑。其取名历程,首先是请美国老师命名,然后借鉴其他美国孩子的命名,最后通过冥思苦想为孩子取了“爱德华”一名,结果在通知老师其名时又遭与校长祖父同名的尴尬。,其中反映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对人名称呼上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心态,中国人重视名号,而西方人则视为平常。 2这篇文章幽默风趣的风格表现在什么地方?请举例分析。 【提示】 这篇文章幽默风趣的风格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孩子名字的千奇百怪、为儿子命名时的笑料百出。,二是作者语言的幽默风趣,如描写给老师送红包时的那段文字:“话犹未了,她尖
8、尖的手指早把红色的封套倒提起来,钞票像一条小鱼滑出来,钻进了老崔的掌中,没有水声,只有轻微的震动。孔老师还能享受这种震动,比美在音乐会上捉住了乐声。”这个“倒提”既幽默又形象,把孔老师生怕沾染这礼物的小心翼翼的滑稽模样给写活了,而用小鱼比喻钞票更是鲜嫩秀气,而将孔老师巧妙解脱困境如释重负的心情比作享受音乐会美妙的音乐,既形象又美妙,让人发出会心的微笑。,3“好生美丽浪漫的侠,怎么会跟这般不堪的东西换位,简直是橘逾淮而为荆棘了”句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名师点拨】 “侠”在中文里令人想到的是行侠仗义,多么美好的名字啊,确实是“美丽浪漫”的,可是一到了英语中却成了“粪便”。发生
9、变化属于正常,可是没有想到竟然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不能不让人郁闷,人们常说“橘逾淮而为枳”,可是这不是为“枳”,简直是为“荆棘”了。作者在此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仿“橘逾淮而为枳”新造一个“橘逾淮而为荆棘”,准确地表达了老崔此时此刻的心情。,细剖深析 楼主 根据课文,举例说说中西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哪几种。 沙发 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
10、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板凳 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
11、,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三楼 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本文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作者在叙事情节中采用简短句式,借鉴相声艺术中的“包袱”艺术
12、,将故事细节层层设置,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如写孩子的老师在接红包时就十分有趣。“她尖尖的手指早把红色的封套倒提起来,钞票像一条小鱼滑出来,钻进了老崔的掌中,没有水声,只有轻微的震动。”借此来说明老师不收红包,即不看重钱,和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不一样。只是语言生动幽默,让人在笑声中意识到这一点。,写作素材积累,其次,修饰手法灵活运用,增强了喜剧效果。如“萝卜头儿满地滚,没有自己园里种的那一棵”“觉得他翩翩如恋枝之蝶,依依如觅食的松鼠”等等,实在是妙语连珠,轻快自如。 随堂练笔 请你将学校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选择几例用幽默的语言呈现出来。,美文佳作欣赏,脚 印王鼎钧 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
13、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 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 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你该还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捡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车中、船中、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纵然桥已坍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铺上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浮上来。,想想看,有朝一日,我们要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坚果;花市灯如昼,长街万头攒动,我们去分开密密的人腿捡起脚印,一如我们当年拾起挤掉的鞋子。想想那个湖!有一天,我们得砸破镜面,撕裂天光云影,到水底去收拾脚印,一如当年采
14、集鹅卵石,在那个供人歌舞跃的广场上,你的脚印并不完整,大半只有脚尖或只有脚跟。在你家门外、窗外、后院的墙外,你的灯影所及,你家梧桐的阴影所及,我的脚印是一层铺上一层,春夏秋冬千层万层,一旦全部涌出,恐怕高过你家的房顶。,有时候,我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激动;有时候,我也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怀疑。我固然不必担心我的一肩一背能负载多少脚印,一如无须追问一根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可是这个传说跟别的传说怎样调和呢?末日大限将到的时候,牛头马面不是拿着令牌和锁链在旁等候出窍的灵魂吗?以后是审判,是刑罚,他哪能有时间去捡脚印;以后是喝孟婆汤,是投胎转世,他哪能有能力去捡脚印?,鬼魂怎能如此潇洒、如此淡泊、如此个人主义
15、?好,古圣先贤创设神话,今圣后贤修正神话,我们只有拆开那个森严的故事结构,容纳新的传奇。 我想,拾脚印的情节恐怕很复杂,超出众所周知。像我,如果可能,我要连你的脚印一并收拾妥当。如果捡脚印只是一个人最末一次余兴,或有许多人自动放弃;如果事属必要,或将出现一种行业,一家代捡脚印的公司。,至于我,我要捡回来的不只是脚印。那些歌,在我们唱歌的地方,四处有抛掷的音符,歌声冻在原处,等我去吹一口气,再响起来。那些泪,在我流过泪的地方,热泪化为铁浆,倒流入腔,凝成铁心钢肠,旧地重临,钢铁还原成浆还原成泪,老泪如陈年旧酿。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16、也许,重要的事情应该在生前办理,死后太无凭,太渺茫难期。也许捡脚印的故事只是提醒游子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镜花水月,回首都有真在。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站,当然就是故乡。 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吗?似乎不能,所有的方士都试验过,失败了。但我想有个秘方可以再试,就是这名为捡脚印的旅行。,这种旅行和当年逆向,可以在程序上倒过来实施,所以年光也仿佛倒流。以我而论,我若站在江头、江尾想当年名士过江成鲫,我觉得我二十岁。我若坐在水穷处、云起时看虹,看上帝在秦岭为中国人立的约,看虹怎样照着皇宫的颜色给山化妆,我十五岁。如果我赤足站在当初看蚂蚁打架、看鸡上树的地方,让泥地由脚心到头顶感动我,
17、我只有六岁。,当然,这只是感觉,并非事实。事实在海关人员的眼中,在护照上。事实是访旧半为鬼,笑问客从何处来。但是人有时追求感觉,忘记事实,感觉误我,衣带渐宽终不悔。我感觉我是一个字,被批判家删掉,被修辞学家又放回去。我觉得紧身马甲扯成碎片,舒服,也冷。我觉得香肠切到最后一刀,希望是一盘好菜。我有脚印留下吗?我怎么觉得少年十五二十时腾云驾雾,从未脚踏实地?,古人说,读书要有被一棒打昏的感觉,我觉得“还乡”也是。40岁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你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说是两个旅行的人住在旅店里,认识了,闲谈中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的家乡有座高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
18、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一天,不知怎么,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你已经遗忘了太多的东西,忘了故事,忘了歌,忘了许多人名地名。怎么可能呢?那些故事,那些歌,那些人名地名,应该与我们的灵魂同在,与我们的人格同在。你究竟是怎样使用你的记忆呢?,那旅客说:你想我家乡的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一笑,不愠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的高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
19、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真快,真简单,真干净!种种成长的痛苦,萎缩的痛苦,种种期许,种种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昨日今我一瞬间”,时间不容庸人自扰。这不是大解脱、大轻松,这是大割、大舍、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我想躺在地上打个滚儿恐怕也不能够,空气会把我浮起来。,【赏评】 有故乡,就有乡愁。宣称自己没有故乡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人还是不能真正逃离故乡。而既然所有的故乡都从异乡演变而来,那么乡愁究竟是什么?作者的乡愁是理想的,作者的乡愁也是略带着写低迷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脚印,我们如何让自己的脚印更多更有力,这是我们读完这篇文章引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