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 和平的祈祷,第5课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目标重点 1.了解双层叙事结构下的跌宕起伏的情节。 2.准确把握索科洛夫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3.领会作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历经苦难,人性升华的主题。,栏目索引,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窒闷( ) 胡诌( ) 脸颊( ) 邂逅( ),1.读准下列加颜色字的字音 (1)单音字 军衔( ) 瓦砾( ) 梗概( ) 嗜好(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答案,xin,l,n,sh,zh,zhu,ji,xi hu,答案,(2)多音字,翘,翘尾巴( ) 翘首( ),吓,恫吓( ) 吓人( ),粘,粘连( ) 粘结
2、( ),qio,qio,h,xi,胳,胳膊( ) 胳肢窝( ),累,累赘( ) 积累( ) 劳累( ),解,解放( ) 押解( ) 解数( ),zhn nin,li li li,ji ji xi,2.请先选一个准确的词语填在句子的横线上,然后比较一下近义词的异同 (1)爆发暴发 从5月25日开始,一股强降雨袭击湖北各地,25日晚,五峰各地普降暴雨,导致山洪 ,河水猛涨,五峰消防官兵紧急营救被洪水围困的老人。 据美国媒体报道,5月27日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区 森林大火,整个城区烟尘弥漫,多达5 000人被迫撤离。 比较异同:,答案,爆发,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又有细微区别
3、,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辨析:在感情色彩上,“暴发”多含贬义,有讽刺味。如:此人穷困潦倒,一夜之间暴发了。“爆发”多为中性词,可用于地理现象,如:火山爆发。在表达的意义上,“暴发”是突然发作的意思。“爆发”多指事件突然发生。,暴发,答案,(2)狙击阻击 他们成功地 了敌人。 我们准备明天凌晨 敌人。 比较异同:,狙击,狙击: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是进攻性的偷袭,呈主动状态。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它是公开、不需要隐蔽的行为。,阻击,答案,(3)震荡振荡 他回到上海,心神 ,悲愤难消。 风暴潮与天文潮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出现了明显的潮周期 。 比较异同:,震荡,振荡,震荡:外力
4、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的重大影响,不能平静。振荡:主要是物理学用语,指电流的周期性变化。,品读感悟,答案,1.主人公索科洛夫有着怎样的遭遇?在面对这些遭遇时他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答案 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喜)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回家后的感觉:穿心的悲痛悲)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象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喜)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悲)找到新儿子(重点描写喜)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
5、想)。,答案,2.索科洛夫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遭遇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答案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历尽苦难而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答案,3.小说既然主要叙述了索科洛夫的遭遇,可是标题为什么不是“索科洛夫的遭遇”而是“一个人的遭遇”?,答案 因为这里的“一个人”不仅是指索科洛夫,还有凡尼亚,更有无数受难的普通家庭,索科洛夫、凡尼亚只是其中的代表,“一个人”其实就是整个民族,“一个人的遭遇”其实就是整个民族的遭遇。,4.小说叙述故事,采用了双重叙事视角,哪双重视角?采
6、用这双重视角叙述有何好处?,答案,答案 第一个视角是小说中的“我”,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我”的存在印证了索科洛夫的叙述,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而且“我”插入在文中的感受文字,也代表了作者的感受,从而点出了作品的主题,引发读者的共鸣思考。第二个视角是另一个“我”,指索科洛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故事,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给人强大的感染力。这种故事中套着故事,使得内容厚重,表现了苏联人民的苦难及苦难中的坚韧。,1.作者简介,相关链接,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1922年,肖洛霍夫来到莫斯科,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并参加了文学团体“青年近卫军”。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其间遭受了家
7、破人亡的悲剧。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其中静静的顿河因在描绘顿河流域农村的史诗性作品中,成功地表现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侧面而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2.背景展示 一个人的遭遇发表于1956年。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曾为随军记者,战争结束时,他遇见了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并根据这位军人讲述的不幸遭遇,创作了这篇小说。小说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当代苏联军事文学新浪潮的开篇之作。,返回,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交流释疑,1,1.索科洛夫在
8、知道儿子牺牲后为什么没有哭?反而在了解到凡尼亚流离失所以及凡尼亚喊他“爸爸”后流泪了?,答案,答案 索科洛夫没有哭,是因为他的眼泪早已流干了,在经历了那么多亲人死去后,他的情感几近麻木,他对生活濒临绝望,这时他想哭也哭不出来。 而在了解到凡尼亚的遭遇以及凡尼亚喊他“爸爸”后流泪,是因为凡尼亚的遭遇及喊声再次触动了他那颗本已麻木、干涸的心,唤醒了久藏于心的父爱;更是因为他由一己之遭遇认识到了苏联千千万万普通人的遭遇和苦难,这些眼泪,正是他身上人性的复苏。,2.小说中,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答案,答案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
9、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另外,凡尼亚的遭遇同样是因为战争让他失去了一切,还是一个小孩子,就已经学会了叹气,索科洛夫为了让这只“小雏儿”永远不再叹气,于是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而关怀备至地培养春天的幼芽、竭尽全力不让战争的阴影笼罩在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一点也是本文的中心主题之一。,3.最后一段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答案,答案 读懂了索科洛夫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段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那些无
10、助的孤儿寡母。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挥动的小手触动了有良知的人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深度研读,2,答案,1.小说写了索科洛夫的三次“梦”,请找出相关描述,分别说明做“梦”的原因。小说写索科洛夫的
11、“梦”有何作用?,答案 第1处:“我想:我这悲惨的生活会不会是一场梦呢?在俘虏营里,我差不多夜夜当然是在梦中跟伊林娜,跟孩子们谈话,鼓励他们说:我会回来的,我的亲人,不要为我悲伤吧,我很坚强,我能活下去的,我们又会在一块儿的原来,两年来我是一直在跟死人谈话呐?!”战俘营中不堪虐待,做梦,梦见妻儿成了他活下来的精神支柱。 第2处:“夜里醒来,我常常做着老头儿的梦想:等到战争一结束,我就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就住在小夫妻那儿,干干木匠活儿,抱抱孙子。”战争夺去了他的妻女,儿子成了他最后的欢乐和希望。,答案,第3处:“而最常见的梦是:我站在带刺的铁丝网里面,他们却在外边,在另外一边我跟伊林娜、跟孩子们
12、谈着一切,可是刚想拉开铁丝网,他们就离开我,仿佛在跟前消失了”。战争结束了,妻儿全没了,战争留下的心灵创伤绵绵不绝。 总作用:情节角度:好梦,碎了,好梦,又碎了,只有噩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梦,是故事的组成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人物形象角度:在不断的打击面前,索科洛夫并没有垮。有伤,有泪,梦展现了他的希望与幻灭,突出了他的苦难遭遇及其与命运的不断抗争。 表达技巧:梦与现实构成强烈的对比,给人震撼,突出了人物的不幸,突出了战争的毁灭性。 主题角度:突出了战争给人的毁灭,进而憎恨战争,呼唤和平。,返回,答案,2.作者塑造索科洛夫这个人物的真正意图是什么?,答案 作者塑造索科洛夫这个
13、人物,通过他不幸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可恶,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之深。更通过他领养凡尼亚,表明一个遭遇战争创伤的人,没有理由永久地为自己的痛楚哭泣,只要他还活着,他就不应该吝惜自己的爱,去温暖比他更弱小的爱,用爱医治战争的创伤。,诺贝尔奖颁奖词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 众所周知,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1905年出生、如今年已61岁的苏联作家米哈依尔肖洛霍夫先生。肖洛霍夫的少年时代是在顿河哥萨克乡村度过的;所以,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是建立在居住在那里的人民的特殊气质和那里美丽的景色基础上的。他亲身经历了在故乡发生的革命和内战。他在莫斯科干了一阵手工活之后开始潜心写作,创作出一连串反映顿河地区
14、战斗生活的短篇,而这一主题竟使他出了名。在战斗年代,年仅21岁的肖洛霍夫,就已开始撰写伟大的长篇史诗静静流淌的顿河的开头几章,,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它在苏联出版时书名简化为静静的顿河,给人的感觉是作者惊人的成熟老练,与他所描写的惊心动魄的激烈场面所比,与书名之间的反差实在太大了。 肖洛霍夫实际上前后一共花了14年时间,才完成这一巨作,叙述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到苏联国内战争这段时期哥萨克叛乱的这一悲剧性主题。这部长篇史诗的四卷的出版,相对来讲隔了较长的时间,从1928年到1940年,并且苏联的批评家们长时期来也都带着忧虑的心情看待它。鉴于政治上的原因,他们很难全部接受肖洛霍夫十分自然地所
15、处理的主题哥萨克反叛新的中央集权;而且也很难接受肖洛霍夫对于那些具有大胆独立精神的、反对强迫屈从的哥萨克人的刻意解释和辩护。,正因为他的这一主题会引起争议,肖洛霍夫在着手撰写这部小说之际,毫无疑问他就在作一个大胆的尝试,一个从另一方面讲,即从他的职业上看应该如何解决好与自己良心搏斗的尝试。 当然,静静流淌的顿河对于瑞典读者来讲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了,在这儿介绍似乎有点儿多余。这部作品以雄浑的写实主义笔法,刻画了传统的哥萨克骑兵和农民相混合的奇特,哥萨克的性格好像就是好斗,但他们其实也非常团结,能组成一个坚强的整体。作者在描写上丝毫没有美化的痕迹,他把哥萨克粗野和残忍等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既无隐瞒又
16、不粉饰;与此同时,所有这些描写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心灵深处对人性的崇高敬意。虽然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肖洛霍夫把意识形态上的所有思想均在他的作品中显露出来。我们可以从他故事中充满生命力的描写,来补偿他所描写的战斗中的流血场面。,哥萨克的儿子葛利高里背叛了红军,投效白军虽然违背了自己的意志,不得不走向绝路,但他仍是一个英雄,同时又是一个牺牲者。祖传的荣誉观此刻正经受着最严峻的考验,他自己的失败也将是历史的必然性,如同古希腊的复仇女神一样得到报应。但对于葛利高里,他的妻子娜塔利娅和情妇阿克西妮亚两位难忘的女人都寄予同情,因为她们俩都遭到了悲惨的厄运。当葛利高里最后回到故乡,用战刀在草原上为阿克西妮亚
17、挖了坟墓时,除了自己的一个儿子以外,成了一无所有、两鬓苍白的老头了。无论是对人际关系还是个人的军旅生活的描写,通过一连串人物背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隐隐约约的乌克兰壮丽的景色:,有四季变化无穷的西伯利亚草原,有四处飘着香草味和成群结队马匹的村庄,有迎风翻滚在河堤上的青草,还有淙淙不停的小河的私语。肖洛霍夫就这样不知疲倦地描绘着俄罗斯大草原。有时,他会把故事中途停下来,流露出这样的感叹:“我最喜爱的大草原,在顿河乡村的低云下连绵不断,赤壁的峡谷蜿蜒穿过平原,一望无际的草的海洋,有着无数小鸟巢般的马蹄印,还有无数鞑靼人的坟墓,默默地注视着周围被光荣埋葬的哥萨克人我向着大地深深地鞠了一躬,像儿子亲吻
18、父亲那样地亲吻着这用鲜血浇灌的,完整美好的顿河哥萨克大草原。”,有人说肖洛霍夫的作品并未开拓新的领域,只不过运用了人们多次尝试的现实主义的技巧。这一技巧如果与后来出现的其他许多小说的样式比较,好像又过于平淡朴素了。但是他的主题恐怕是不能用其他形式来表现的,他以有力的、平稳的叙事诗的笔法,使静静流淌的顿河在许多感觉上成了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 瑞典文学院之所以要支持这个决定,是强调肖洛霍夫“在那部描写顿河流域的史诗般的杰作中,以强烈的艺术力和正直的创造性,真实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生活的一个历史阶段”。,肖洛霍夫先生,这个荣誉之所以给您,是表示您对现代苏联文学的重要贡献的公正和感谢之情,同时也为了表示您如同在国内一样,在全世界的重要贡献。现在,我谨代表瑞典文学院向您表示衷心祝贺,同时,请接受国王陛下亲自颁赠予您的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美点点击,这篇颁奖词高度评价了肖洛霍夫文学的贡献及其作品价值,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话很有概括性:“在那部描写顿河流域的史诗般的杰作中,以强烈的艺术力和正直的创造性,真实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生活的一个历史阶段。”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堪称史诗,其短篇小说也是内涵深刻、艺术精湛,一如一个人的遭遇,他不是用战争中的悲剧来换取读者廉价的眼泪,而是通过叙写普通人对命运的抗争而唱起了一曲人的赞歌。,返回,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