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比较文学第二章.ppt

上传人:jinchen 文档编号:5725483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6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第二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比较文学第二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比较文学第二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比较文学第二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比较文学第二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文艺学院中文系胡向玲,第一节 国外比较文学,一、史前史比较文学的孕育过程 一些西方学者把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产生之前的历史,即它的“史前史”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在史前阶段,研究者的比较意识是自发的,并无理论和方法上的自觉。 (一)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前384 前 322 )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创立的“模仿说”是后来产生比较文学渊源学的直接理论根源。他正是在进行文学比较中提出这一学说的:,“史诗和悲剧相同的地方,只在于史诗也用韵文来模仿严肃的行动,规模也大;不同的地方,在于史诗纯粹用韵文,而且是用叙事体;就长短而言,悲剧力图以太阳一周为限,史诗则不受时间的

2、限制” 然而这只是文学现象的比较,并未超越国界,还没有也不可能有比较文学的观念。,(二)古罗马,能对不同国家的文学进行比较的,则是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古罗马人。 贺拉斯(前65前8):罗马帝国初期的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他是首先将希腊与罗马文学进行比较的批评家。贺拉斯在他的诗艺一书中,通过不同国家的文学的比较,来阐发他的“寓教于乐”的主张:,“我认为一个诗人老犯错误,那一定变成科艾利勒斯(马其顿亚历山大帝的随军诗人,每次战争胜利都写一部史诗,作品多而滥)第二,偶而写出三两句好诗反到会使人惊讶大笑。当然,大诗人荷马打瞌睡的时候(描写得不精彩的时候)我也不能忍受,不过,作品长了,瞌睡袭来,也是情有可

3、原的。” 贺拉斯还叮咛罗马作家追随希腊人的典范,昼夜不息地阅读希腊手稿,并力劝那些赞赏维吉尔的人把他比作荷马,那些推崇普劳图斯的人把他与阿里斯托芬相比较。,普罗塔克(约46120) 希腊罗马名人传将46位希腊罗马名人相互对照,进行道德说教; 塔西陀(约55120)等 对希腊罗马的演说家进行对照比较,从而探讨演说术的原理或演变。,但丁(12651321)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共同的信仰和语言,人们开始产生整体观念。但丁在论俗语中按照方言的不同将欧洲文学分成北、南、东三个部分,并加以对照比较。他也曾将自己同法国三位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但丁所作的比较有个显著的特点,即不再象过去的传统那样,只着眼于古

4、希腊文学比较,而是开始转向同他年代相近的别国作家进行比较了。,(三) 中世纪,整个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在借助于“古典学术话语再生”的过程中,从当时的需要和新的创作经验出发,去探讨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等人的理论,从而出现了古与今的鉴别以决定取舍的热潮。 十七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大师们继承了“比较”的传统,经古典主义运动和“古今之争 ”(布洛瓦-贝洛),这种方法在文学评论中得以广泛应用和发扬。,(四)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多种文学作品的对比方法本身早就已存在,比较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但大师们所作的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也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毕竟只是零星的、片断

5、的附属于文论与其它学术著作。,(五)启蒙时期 启蒙思想风靡欧洲,法国和英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及文学对全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东方文化传入欧洲。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渐萌芽。,伏尔泰(16941778),比较文学理论和实践的远祖之一。 论史诗等著作中,首先提出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的意见。他希望通过对不同时代、民族、风格的诗人的研究,探寻“共同的法则”,同时又维持并增强民族个性。 评论(与欧洲同类剧比较)并按照自己的启蒙思想和理性原则改编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为中国孤儿。,莱辛(德,17291781),汉堡剧评,用比较的方法讨论欧洲戏剧。如亚里士多德和法国古典主义的理论比较,莎翁哈姆莱特和伏尔泰

6、塞密拉密斯中的”鬼魂”比较等,作了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方面的尝试。 拉奥孔,诗与画的比较,探索了文学和艺术的关系这类跨学科的问题。,赫尔德(德,17441803) 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整体。所编民歌集是第一本较为丰富的“世界文学”选集。 歌德(17491832)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施莱格尔兄弟和斯达尔夫人都以自己深刻的文学观和比较的方法推动了比较文学的建立。 施莱格尔兄弟,兄从总体上描述了整个西欧的文学史,比较古典的文学和浪漫的文学;弟,比较语言学。 斯达尔夫人(法,17661817) 论文学通过比较的方法提出了文学取决于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的著名论点, 论德国则对德法两国的文学传统、社会生

7、活和客观环境作了比较,,二、学科史,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对象由一个民族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的学科 ,其诞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民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二是跨文化视域的形成 。十九世纪后半期,这两个条件已基本形成 。使长期以来即隐含着的比较的方法得以系统化,使一直处于蕴涵和萌芽状态的比较文学在十九世纪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学科 。 100多年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史大体上可以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学科诞生与法国学派,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 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世界比较文学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

8、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学科诞生与法国学派,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持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大学开“比较文学”讲座和课程; 1870年,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讲座; 1871年意大利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主持比较文学讲座; 同年,谢克福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办“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 1892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了比较文学讲座。,(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学科诞生与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1895年戴克斯特(法)完成博士

9、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895年贝茨(德)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并于189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了名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潮(18721890)。,(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学科诞生与法国学派,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的发展是从研究两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关系开始的,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发祥地之一。其理论主要在19世纪中叶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形成的。 法国学者为欧洲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第一阶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法国一直是国际比较文学的中心。既使现在,法国学派也仍然是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一面大旗。,(一)

10、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学科诞生与法国学派,法国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 戴克斯特 是法国第一位从现代意义上说的比较文学专家,他的博士论文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是第一篇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 最重要的贡献是使比较文学成为大学里的一门学科。从1892年他就在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他的学术活动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比较文学正式成为一门有条理、有系统的学科。,(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学科诞生与法国学派,法国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 巴登斯贝格 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的学者。他治学严谨、知识广博,不但写了许多重要的著作,而且

11、还对比较文学的书目作出了重大贡献。,(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学科诞生与法国学派,法国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 梵第根 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人。他的比较文学史比较全面地,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法和成果都一一作了系统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全书共分“导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比较文学的方法成绩”、“总体文学”四部分 。,(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学科诞生与法国学派,法国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卡雷和基亚 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基亚:比较文学集中总结了这一时代法国学派的观点。卡雷作了著名的序言,为比较文学下了著名的定义。,(一)第一

12、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学科诞生与法国学派,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1)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比较文学只能研究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即事实关系; (3)不用美学观点去解释作品,或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美学关系。,(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学派的崛起和平行研究,美国比较文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沙克福德、盖利等在大学中开设了有关比较文学的专题讲座,此后又有一些比较文学杂志创办。二战后,由于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美国比较文学得到迅速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韦勒克、雷马克、列文、韦斯坦因、奥尔德里奇等,(二)

13、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学派的崛起和平行研究,韦勒克:耶鲁大学教授、新批评派代表人物 1953 年发表比较文学的概念,对法国学派提出批评,从此揭开两派论战的序幕。,REN WELLEK (1903 - 1995),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教堂山会议)。韦勒克宣读了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评。这篇报告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并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韦勒克对法国学派的批评,批评其影响研究的狭隘性,使比较文学缩

14、小成了研究文学的“外贸”,而不能完整地研究艺术品。 批评其实证主义的方法,不能为作品研究提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批评其违背比较文学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初衷而陷入民族主义和文化扩张主义的泥潭。 不赞成排除美学评价的做法。,(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学派的崛起和平行研究,雷马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 1962年发表了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重新定义“比较文学” 。 奥尔德里奇:伊利诺大学教授 其比较文学:内容与方法是美国比较文学界的又一部重要理论著作理论上的主要贡献主要是对无事实联系的“纯粹比较”的阐述,以及对“类同”和“对比”概念的考辩。 近年他提出了“环宇文学”和“文化多元主义”的

15、观点。,(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学派的崛起和平行研究,美国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1) 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平行研究; (2) 比较文学还研究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美国学派的出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给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出现了新的生机。,(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学派的崛起和平行研究,美国学派倡导平行研究的原因: (1) 美国多民族、多文化混合的文化背景,眼界开阔; (2) 美国历史短,在文学传统上无法与法国比; (3)受盛行美国的新批评派影响。该理论反对以作者生平、文学传统、社会背景为研究中心的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作品本身应有其独特的审美价

16、值。,(二)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学派的崛起和平行研究,前苏联比较文学的“复兴” 俄苏比较文学渊源: “俄国比较文学之父”维谢洛夫斯基19世纪末在彼得堡大学等创立总体文学讲座和课程。主要研究各国文学间漫长的关系史和各民族文学间的异同现象。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类型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相类似的,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十月革命后的发展:“否定复苏发展” 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老师观点基础上发展。侧重于文学现象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也较早地注意到了东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三)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受三股世界性潮流冲击,面临新的挑战和生机,理论大

17、潮 比较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开始出现的“诗学复兴”现象的冲击下,开始将将一些新理论(如现象学、阐释学、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接受美学、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等)引入比较文学的研究中。 学者们看法不一,引起比较文学历史上第二次大争论。 正方以佛克马比较文学与新变化一文为代表,肯定比较文学“理论化”倾向,认为应接受新理论的推动,扩大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 反方“传统派”,多为老一辈学者,以维斯坦因为代表,认为那些流行的理论“既无新方法的突破,也未为比较文学打开新途径”,(三)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受三股世界性潮流冲击,面临新的挑战和生机,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20世纪下

18、半叶,随着东方和第三世界文化的崛起,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以此形成了东方学派。 东方学派主要以中国(包括港台)、印度、日本为主体,以有着悠久传统和辉煌遗产的、以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为背景的东方美学为其理论基础;其研究对象以跨东西方文化传统、跨语言界限的平等理论对话和一种既可用于西方、又可用于东方的文学阐释理论的探索为主要特色,同时把传统的比较文学的影响、平行和跨学科研究诸方法扩大到了一个广阔的语境,即东西方交流和沟通的语境。 中国的比较文学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建立起来的。,(三)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受三股世界性潮流冲击,面临新的挑战和生机,文化研究热潮 20世纪中期以后国际文学

19、研究“向外转”,强调了语境或背景对于理解和阐释作品的重要意义,自然指向了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文化关系引起了普遍的重视。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引起了国际性争论,说明各国、各种文化类型的人们都开始意识到文化关系问题。 对比较文学的影响:比较文学界对文化理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且在文本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的视角,在文化层面上探寻根源,追求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第二节 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一、史前史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魏晋至唐宋“格义”: 佛教传入之后的西晋时期,佛教界为弥合文化隔阂,调和思想冲突,借汉学典籍附会印度佛理。,第二节 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一、史前史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自

20、魏晋至唐宋即中外文化开始大规模交流的时期内,比较文学中探讨不同文学间的渊源、影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对南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所写的“许彦鹅笼”故事的佛教来源作过研究等)、媒介(佛典翻译中“直译”、“意译”的争论)乃至平行类比(酉阳杂俎中对中印“月中蟾蜍”传说的不同说法作对照) 、互相阐发(“格义”)的各种类型的研究都有了萌生的痕迹,但又是零散的、微弱的、不易察觉的。,(二)进一步发展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夜,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激发志士仁人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国比较文学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特点有三: 一是在翻译西学极为繁盛的情况下,有关翻译理论的讨论继承了第一阶段的传统,有了较大的发

21、展(如林纾翻译的西方小说,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等);,(二)进一步发展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夜,二是在中学西学孰优孰劣的讨论热潮中,文学研究中平行研究的文章增加了; 如梁启超盛赞西方小说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贬抑中国小说“诲盗诲淫”;而保守派的代表徐念慈则盛赞中国小说,诋毁西方小说。,(二)进一步发展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夜,三是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较前扩大,出现了象王国维、梁启超等博古通今、融汇中西的学者,以及一些颇有见地的论文。 王国维:“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陈寅恪语),借叔本华的悲剧理论阐发红楼梦,立论高超。 鲁迅的1907 年作的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比较分

22、析了各民族文学发展的特色。他指出应在众多的比较中才能找到发展中国新文学的途径。“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别求新声于异邦。”,(三)趋向成熟 从“五四”到1949年,这30年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进入其第三阶段。有三大特点: 一,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中学西学孰优孰劣的讨论发展为一场关于东西文化的深入持久的论战,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的成熟与这一思想运动息息相关; 论战的过程:表面上罗列、对比东西文化的异同深入比较本质上的差异和相似,探讨是否可以调和的问题转入对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这三种不同形态的文化关系等重大问题的讨

23、论,(三)趋向成熟 从“五四”到1949年,二,这一时期的文学研究者大都兼具西学背景和国学功底,具备了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自觉性和能力,却因为国内政治动荡和连年的战争所阻断; 他们百分之八九十都曾游学欧美或东洋,有的直接接受过法国比较文学的熏陶和训练,他们对西方有深切的了解和感受,而且有较为深厚的旧学功底,回国后于高校执教(如吴宓、陈寅恪、朱光潜等)或主办杂志(郑振铎、茅盾等),自然将中国文学同西方文学进行比较,将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大格局中去研究。 同时,一些西方比较文学的论著也被译介过来:章锡琛翻译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傅东华翻译洛里哀比较文学史;戴望舒翻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等。,(三)趋向成

24、熟 从“五四”到1949年,三是比较研究的规模、内容和方法上都较前一阶段有了长足的进展,出现了许多以明确比较为题的论文和专著,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但是成熟的中国比较文学并没能促成学科的建立。 规模:著名学者数十人,论著数百种; 研究方法:明确提出了比较研究等新的方法。郑振铎提出归纳法、进化论的引用和类似影响研究的方法;茅盾在神话方面的比较研究;不少学者引用西方的理论来阐释中国的文学问题,使其研究获得了新的研究角度。 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影响研究(中印、中德、中英),平行研究(朱光潜-中西诗,尧子-中西戏剧,袁圣时-中西小说等),跨学科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

25、) 钱钟书的谈艺录:更自觉地采取了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 谈艺录序),(一)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发展 率先开展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是旅居海外的一批华裔学者。身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得天独厚的学术背景和深厚学识使其理论和实践对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例如:刘若愚(中西诗学的比较),叶维廉(寻求 “模子”)叶嘉莹(用西方理论辨析中国古诗词)台湾学者在70年代开始注意比较文学的研究,并把研究重点放在中西文学的比较方面,“阐发法”即是他们在具体的学术实践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还与香港的学者先后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

26、学派”的设想。,二、学科史,叶嘉莹,(二)大陆比较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大陆建立比较文学学科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迅速开展而掀起高潮,很快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创作于文革期间)前四册问世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管维编的主要特色: 1、纵观古今,横察世界,突破了各种学术界限(时间、地域、学科),打通了全部文艺领域,以寻求共同的“文心”和“诗心”; 根本出发点在于坚信“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渗透,跨越国界,衔接时代,串穿着不同的学科”; 2、以随笔、札记形式,不求表面的理论体系。从“针锋粟颗”之间展示出丰富多样的文学现象并总结出重要

27、的文学共同规律。,(二)大陆比较文学的兴起与发展,1981年1月,北京大学正式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季羡林任会长。决定编辑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丛书 1982年三名中国学者首次参加了在纽约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十届年会。,乐黛云,(二)大陆比较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出版了大量的论著和译著: 如北大的五位教授的五本重要著作: 宗白华美学散步:比较美学,诗、画、戏剧等交叉学科比较研究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影响研究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中译本:探讨东西方悲剧理论的不同 译介欧、美、日等国比较学者的著述等 1984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阐述比较文学原理的著作。,季羡林,(二)大陆比较文学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比较文学完全

28、成熟的标志是1985年在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讨论会。 与会近120位代表选举产生了以杨周翰为会长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从此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中国比较文学的特点,第一,兼收并蓄 第二,跨文化研究我国跨文化研究强调文化整合而不是文化对抗,即所谓的“和而不同”。 第三,双向阐发,主要参考书目:,乐黛云著: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方汉文主编:比较文学基本原理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2; 杨乃乔、吴晓明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华诞特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曹顺庆等著:比较文学论(修订本),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作业:思考题,简述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什么是法国学派、美国学派?简述其产生兴盛年代,其代表人物、主要理论、研究对象和方法。 什么是“教堂山会议”? 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经历了哪些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