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718742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某一社会的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套行为准则。道德发展: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来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 一2 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 一 8 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又可分两个阶段:(l)自我中心阶段(2 一 5 岁):

2、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 (2)权威阶段(5 一 8 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他们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他们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如果违背成人的法则,不管动机如何都应该受抵罪的惩罚,而且惩罚越厉害越公平。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 一 11、12 岁):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

3、体运算,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意识到准则是一种保证共同利益、契约性的、自愿接受的行为准则,并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关于惩罚,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 岁以后):这时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此时才真正到了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他们基于公正感作出的判断已经不再是平等基础上的法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将规则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将品德发展划分成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前习俗水平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符合别人的期待和保持传统的秩序。它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走向。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 后习俗水平,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这也有两个阶段:第五阶段:遵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柯尔伯格断言,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这些阶段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