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伦理与道德,伦理学,伦理与道德的关系,一、伦理与道德概念的界定与理解,二、伦理与道德的区别,三、伦理与道德的相关性,目 录 ONTENTS,C,四、辩证伦理与道德的意义,伦理学,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伦理与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的作用。,2、道德概念的界定与理解,1、伦理概念的界定与理解,一、伦理与道德概念的界定与理解,一、伦理概念的界定与理解,1,2,3,在西方伦理概念的界定与理解,在中国伦理概念的界定与理解,综述伦理概念的界定与理解,“伦理”一词对应英文的 Ethics 或德
2、文的 Ethik,它源自古希腊语,据古希腊语词典,有两个词可与之相对应,其中一个词是“”(小写为),其含义为“风俗、习惯、风尚”。,一、在西方伦理概念的界定与理解,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对伦理一词来源的解释:“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熏陶出来的,因此把习惯(ethos)一词的拼写方法略加改变,就形成了伦理(ethike)这个名称。”,另一个词thos (),“”的含义有三:常歇处,居处,住处;(动物的)巢穴,洞,窝,栏,圈等。风俗,习惯,习气。性情,性格,性质。,从古希腊文的词源学角度来理解“伦理”的原初含义, 是指人们在共居的地方形成的风俗、习惯,通过践行这些风俗习惯,人们逐渐形成某些品
3、质或德性。 而风俗习惯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伦常秩序,具有时代、民族、地域等的差异性。,二、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伦理,1,2,1,2,“伦”、“理”连用最初见于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后“伦理”指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时通过遵循一定的原则和道理,使各种社会关系达到和谐有序。随着语言的发展,“伦理”的“理”字逐渐虚词化,现在“伦理”一词很少单独使用,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伦理学、伦理思想、伦理关系、伦理规范、伦理精神、伦理秩序、伦理意蕴、伦理道德等词组。,从古汉语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主要是指人伦关系之理,人伦关系是天然秩序(这是天然合理、应
4、当如此的),人伦之理是人伦天然秩序中蕴含的道理(这与一定社会的人们对人伦天然关系的理解有关),可见,古汉语中的伦理也主要是指人们所认识和理解的应然性的伦常秩序。,三、伦理,伦常秩序,伦理界定,伦常秩序的意蕴: 一是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是一定地域、一定时代的一定民族,根据自身实际生活对这种伦常秩序有一定的理解; 三是人们对这种伦常秩序往往从应然的角度进行理解,是由必然性关系决定的必要性和应然性的关系,被认为是“应当如此”的,应该去维护和遵行的。,所谓伦理,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所认识和理解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应然性关系。,(1)伦理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一种应然性的关系或 有序的关
5、系,这种关系具有价值指向性,内涵着人们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价值取向,突出的是如何保持这些复杂的关系,使之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因此,伦理关系中内蕴着规范性要求。有些人将伦理定义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或规则,同时将道德也定义为人的行为规范体系,从而将伦理与道德混同,这是对伦理的过度解释,是不恰当的。因为伦理本身不直接表现为规范或规则,而是表现为应然性关系,只是这种应然性关系中蕴含着规范性要求;(2)它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方面 的关系,全面概括了人存在的多重存在样态与多重关系,这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实践要求是相符的;(3)限定语“一定社会的人们所认识和
6、理解的”,是要强调伦理的属人性、时代性和发展性,伦理总是表现为一定时代中一定人的伦理,并且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1、在西方道德归案的界定与理解,2、在中国道德概念的界定与理解,3、综述道德概念 界定与理解,二、道德概念的界定与理解,12,1、在西方道德概念的界定与理解,“道德”一词的英文 moral 来自于拉丁文的 mores(风俗),mores 是拉丁文mos( 习俗、性格) 的复数。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Cicero) 用 mores 一词创造了形容词moralis,指国家生活中的道德风俗和人们的道德个性,后来英文的morality 沿袭了这一含义。在古希腊语中没有与道德直接对应的词语,是西
7、塞罗将 s (的形容词格式) 翻译为拉丁语的 moralis我们日常使用的道德一词(英morality,德文 Moral) 就是源自于此,而一词又来自。,道德(morality)一词则主要秉承和发展了词根 的“风俗、习惯”和“性情、品格”含义,并演化为主体在一定风俗习惯的熏陶下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品格,带有个体性,如安东尼普罗伊斯在其主编的古希腊哲学词典中就认为“美德伦理学家,无论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还是斯多葛主义者,都是从品格的意义上来理解 s”。,从演化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道德与伦理的共同词根 的三重含义“居所”;“风俗习惯”;“性情、品格”理解为:共居于一定区域的人们在人与人、人与自然
8、的长期互动中形成了一定的风俗习惯,人们长期遵行一定的风俗习惯便形成了一定的品性,而这些风俗习惯和品性是维持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那么,伦理则可以理解为是一定区域的人们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和伦常秩序,道德则可以理解为是人们长期遵行一定的风俗习惯便形成的品性和德行。,“道”在先秦时期就已被广泛使用,演化至今,其基本含义主要有:(1)道路、引道而行 。(2)道理,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3)道义,正义。(4)方式、方法;技能。(5)理顺、引导。 概观之,“道”在汉语中的涵义主要有本体、规律、合理、正当、道义、道路、引导、方法等。“道”有一种天然合理性的意蕴,即人们所认识和理解的应
9、该如此(应然性),“道”有“天道”与“人道”之分,天道主要指人们所理解的人与自然的应然性关系,人道即是人们所理解的人与人之间的应然性关系。,“德”在汉语中的含义十分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重意义:(1)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为登高,攀登。(2)感激、施惠。(3)通“得”。(4)德行、美德、德性。(5)符合自然规律的本体之德。6)福,幸运。 归纳起来,“德”在汉语中的涵义主要与人的高尚精神面貌、良好个人修养和品德行为、美好生活等有关。,二、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道德,15,1,2,3,4,在汉语中,“道”的核心义为人们对必然性、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认识、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观念与实践,即
10、对应然性的理解与把握;“德”的核心义为人们在认识、理解和实践“道”的基础上形成的良好修养与德行。合起来理解,“道德”即是人们对应然性的认识与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与行为。,道德,综合以上对中西方“道德”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虽然存在文化差异,对“道德”的语言表达也存在差异,但对“道德”本质涵义的理解却是相通的。在西方文化中,主要将道德理解为人们长期遵行一定的风俗习惯而形成的品性(强调对风俗习惯的践行),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将道德理解为人们对“道”的认识与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德行”(包括知行合一、身心合一)。从而都可以从人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应然性关系即伦理关系的认识、理解和践行
11、角度来理解道德。,所谓道德,是一定社会的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应然关系的反思、认同和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应当如何的观念、品格、规范和行为。,17,界定,三、综述道德,1,道德首先是人的一种精神、一种意识,其对象是与人相关的应然关系和秩序,并旨在建构和维护这种应然关系和秩序,带有价值指向性,因而实质上是人的一种价值精神,一定社会的人们有一定的价值精神,道德是人的价值精神的普遍性和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统一;,1,2,1,3,1,1,界定说明,道德又是人的一种实践,是人对应然关系自觉认识基础上的自觉实践,因而在本体意义上是人的一种自由和自觉的实践,道德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实践层
12、面上来,这种自由自觉的实践是以人的价值精神为基础和前提的,因而道德是人的一种“精神实践”存在方式;,道德具有规范性但不仅仅体现为规范和规则,它还包括主体的观念、品格和行为,是主体性与规范性、精神与实践的统一。,二、伦理与道德的区别,就存在领域来说,作为对对象规范约束程度性来说,作为价值本身来说,作为作用的对象或主体的日常用法来说,一,三,四,(一)作为作用的对象或主体的日常用法来说,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正当;道德价值的核心是善、好。 道德的核心应是德性与善,其最本质的东西是个体心灵秩序的完善、自身的自由追求,因而势必呈现出自我价值追求的个体性差异。只有道德才能真正通向理性的信仰和宗教。道德对于信仰
13、和宗教来说往往具有目的性价值。 伦理的核心是正当,其最本质的东西是社会成员在共处中的利益关系的公平与正义。伦理是社会所必须认同和要求的基本的、共同的价值认同,着眼于社会利益和整体秩序的协调、稳定和持续发展。伦理则常常成为宗教的利用的工具。伦理对于信仰及宗教来说往往具有工具价值。,(二)作为价值本身来说,(三)作为对对象规范约束程度性来说,侧重于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伦理具有普遍性特征; 道德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具有独特性特征。 伦理是基于社会成员的整体关系协调而发生作用,诉诸人们的共同意识和规范认同,具有普遍约束的性质。而且这种约束在方向上是可逆
14、的,也就是说社会成员个体能够相互要求并且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可以形成相互监督。 其约束性依赖于社会共同体基于共识的公平与正义,因而具有外在的强制性。,(四)存在领域来说,伦理主要存在于人的共同体的公共领域,它在现代社会主要诉诸于个体之间的民主性讨论与对话,达致利益关系上的共同认同。 道德主要存在于私人精神领域,主要体现在追求利益的个体与自我良知的对话。它往往突破世俗功名、利益关系的束缚,体现为常人难以理解的自我牺牲和超理性的信仰追求。,三、伦理与道德的相关性,伦理主要是指人们所认识和理解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应然关系和秩序,道德则是人们在对这种应然关系和秩序的自觉认识、维护和实践基础上形
15、成的观念、品格、规范和行为。 可见,伦理与道德是既有所区别但又本质关联的两个概念范畴。,有学者指出: “伦理旨在为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秩序,而道德力量则使科学发展和人民幸福成为可能。”,伦理与道德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伦理离不开道德,道德离不开伦理。,实质上成“德”所需要得到的“道”源于伦理中的“理”,“理”是我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各种道理和原则,“理”与“道”事实上是完全一致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一旦领悟到了这种人伦之“理”,它就成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为人之“道”,而人们一旦悟其“理”,得其“道”,化于心,就有了“德”,这就是伦理与道德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之所在。
16、,相关性,相关性,1、伦理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客观依据,是道德的本质和原则,而道德是伦理的具体化和必然指归,4、伦理是自在的,是普遍的共性和客观存在,道德是自为的,是特殊的个体对普遍共性和客观精神的体悟,相关性,3、伦理是理性的应然,对道德生活有指导和约束作用,道德是知性的实然,体现伦理精神,4、伦理是既定的方向和目标,是道德教育和修养的皈依标准,道德是追寻伦理方向、实现伦理目标过程中的行为自觉,伦理与道德的具体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 伦理不是僵化不变的普遍统一精神,伦理应以主体反思为前提和基础才能真正成为伦理,而道德则要向伦理进军,成为具有客观必然性的社会现实。道
17、德是服务于伦理生活的,我们应研究挖掘自在伦理关系中存在的“理”,抓住营造和谐伦理关系的规律,变自在为自觉。 当然理论是灰色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的合理性还要回到伦理生活中去检验。,1,2,3,可以防止道德绝对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观念和倾向,为构建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提供思路。,有助于重建当代人的道德信仰,四、辩证伦理与道德的意义,1、可以防止道德绝对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观念和倾向,道德绝对主义倾向于将道德理解为先验的天外之物,或者将道德理解为不变的至上原则,往往导致一味地用高高在上的道德来裁制人的生活,使人匍匐于道德威权之下,成为道德的奴隶;道德相对主义倾向于将道德看成是人的尺度,来源于人的主观精
18、神,人们可以根据主观需要来设定道德并根据需要随时变更,这会造成道德标准的混乱和意义世界的最终丧失,使人的存在陷入虚无。这两者共同的错误是混同伦理与道德,忽视了道德的伦理根基。若正确理解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可以很好地避免上述错误。如上所述,伦理和道德都是属人的,道德源生于人的应然性关系世界即伦理世界,而不是什么先验之物,道德依据伦理而运行,其目的是合乎伦理,即合乎人的应然性关系,而不是合乎人的主观意愿。,2、为构建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提供思路。,伦理世界的应然性蕴含着指向善的价值精神,即伦理精神,道德是这种伦理精神的主体生成和具体践行。人的伦理关系的应然性是伦理精神的源头,伦理精神的建构与实践必须落
19、实到主体层面,落实到道德层面,实现由关系实体向主体德行的回归与重塑。因此,一方面,伦理价值精神必须从人的具体存在(人的存在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中去找寻、去确立;另一方面,伦理价值精神必须向人而敞开,通过主体的精神实践而达到伦理与道德的统一,这要求我们要充分重视道德认同与内化并探究它们的运行机制,重视道德的主体生成与践行。,3、有助于重建当代人的道德信仰,33,当代人的道德信仰缺失,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主流观点将道德主要理解为规范人、约束人的规则体系,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而轻视道德对于人的根本意义,只见道德规则不见道德精神,抽掉了道德的伦理根基,从而使道德信仰也成为无根的浮萍; 另一方面是当前
20、很多人对人的关系世界作简单化、功利化处理,忽略了其应然性,有些人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简单化理解为自然为人所用的关系,将人与人的关系简单化理解为金钱利益关系,将自我的存在目的简单化理解为获取物质利益,这种偏离伦理关系应然性的、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然导致只将道德看作工具,不可能产生追问人生意义的道德信仰。这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割裂了伦理与道德的本质联系,将伦理与道德作片面化处理。,只有厘正伦理与道德的关系,从人的存在来理解伦理和道德,将道德理解为建基于人的伦理世界中的主体精神和实践,并从伦理世界的应然性中来确立道德精神和人的意义世界,将使道德成为人生意义的一部分,人追寻道德的过程即是人生意义的生成过程。这样,道德信仰才能得以真正建立。,谢谢观看,请您多提宝贵意见!,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