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述 小鼠耳肿胀模型及药理应用周娟,张梦军,郭嘉伟综述 ,李滨,张惠静,审校(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与分析化学教研室 ,重庆;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重庆)关键词 :耳肿胀模型 ;炎症 ;佛波酯 ;花生四烯酸 ;小鼠 ;综述: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炎症是损伤和抗损伤的统一过程 。尽管炎性反应过程中 ,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受损的组织得以修复和愈合 ,但损伤因子直接或间接造成组织和细胞的破坏 ,也会给机体带来损伤 。目前的抗炎药物仍存在许多问题 ,如选择性较差 、会引起胃肠道不适 、肾衰竭和心功能衰竭等副作用 。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抗炎药物 ,以及选
2、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评价抗炎药物的药效和机制仍是众多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炎症根据感染的途径分为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 。非感染性炎症又包括非特异性炎症 (无菌性炎症 )和变态反应性炎症 。目前 ,研究者通过构建不同的动物炎症模型来模拟非特异性炎症不同时期的病理表现 ,如小鼠耳肿胀模型 、足跖肿胀模型和肉芽肿模型等评价药物的抗炎作用 。其中小鼠耳肿胀模型因其操作简单 、模型稳定且小鼠价格便宜等优点 ,在评价一些合成化合物和植物有效成分的抗炎活性时应用更为广泛。小鼠耳肿胀模型常用的致炎物质有二甲苯 、花生四烯酸 ()、佛波酯 ()、巴豆油 、组胺和辣椒素等 。本文将总结 、阐述不同致炎物质诱导的小
3、鼠耳肿胀模型的造模方法 、机制 、应用和特点 。 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造模方法简单 ,一般在涂抹二甲苯 后达到最大肿胀度 ,后肿胀基本消除 。实验中通常选择在给予二甲苯 左 右 断 颈 处 死 小鼠,用打孔器取双侧耳部同一部位的耳片 ,称重后计算两耳片的重量差作为检测指标 ;也可通过测厚仪测量小鼠耳肿胀前后的耳厚度 ,从而计算出药物对炎症的抑制率 。二甲苯模型主要机制是致使某些炎症介质如组胺 、激肽和纤维蛋白溶解释放 ,引起局部血管扩张 ,毛细管通透性增加 ,炎症细胞浸润 ,造成耳部急性渗出性炎症水肿。一般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 、氢化可的松和部分非甾体类抗炎药如
4、阿司匹林等 ,都能有效抑制这种炎症 ,常作为此模型的阳性药物 。国内广泛用于评价植物有效成分和合成化合物的抗炎作用 ,如 :宣木瓜有机酸 、三叶青藤醇提取物 、土甘草正丁醇提取物 、花椒生物碱 、原花青素和合成的去甲丹皮酚衍生物等。尽管该模型在国内应用广泛 ,但国外则很少采用 。本组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该模型与其他耳肿胀模型相比 ,小鼠耳肿胀率个体差异比较大 ,模型不够稳定 ,这可能是国外应用不广泛的原因之一 。 佛波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分为单次刺激和多次刺激两种 。单次刺激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是一个亚急性模型 ,其造模方法和二甲苯诱导的耳肿胀模型类似 ,一般以丙酮为溶剂 ,
5、每只小鼠使用的 剂量多为 或 。本组在用诱导耳肿胀模型时,发现涂抹后之内,小鼠耳朵厚度几乎无变化 ,随后耳朵逐渐增厚变红 ,左右达到最大肿胀度,实验结果与文献一致。实验过程中多数研究者选择涂抹 后处死小鼠,也有选择后处死小鼠 的。 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的主要机制:()能诱导小鼠耳组织角质形成细胞产生 、和 等炎症细胞因子 ,另外 ,的存在会促进继发性炎症细胞因子生成 ,促使炎性反应进一步扩大 ;()刺激磷脂酶 ()诱导释放,在环氧合酶 ()和脂氧化酶 ()作用下 ,代谢成为前列腺素 ()和白三烯 (),加重炎症 ;()促进组胺和 羟色胺释放 。因此 ,和 受体拮抗剂 、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和环
6、氧合酶抑制剂如吲哚美辛 ,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单次 诱导的炎症 。多次刺激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是一个慢性模型,造模方法和给药时间如图 所示,最后天给药 后处死小鼠 ,用 单次刺激实验相同的方法采集实验数据 。多次刺激模型的初始阶段和 单次模型类似 ,小鼠耳朵重量的增加主要归咎于表皮的水肿和急性炎症 ;而后阶段是水肿 、表皮增生 、细胞浸润和表皮纤维化共同作用产生的慢性炎症 。受体拮抗剂如甲地嗪 ,环氧合酶抑制剂如吲哚美辛 、布洛芬和萘普生等对 多次刺激诱导的炎症没有抑制作用 ,而 抑制剂能有效减轻该模型的淋巴细胞浸润 。此外 ,局部涂抹甾体抗炎药物 ,可治疗 多次刺激诱导的小鼠耳肿胀 、髓过氧化
7、物酶增多和表皮增生的症状。图 多次刺激诱导小鼠耳肿胀的实验方法近年来 ,常采用 诱导的耳肿胀模型评价许多植物提取成分和合成化合物的抗炎作用 ,如恩贝灵、合成化合物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 ,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磷酸二酯酶 抑制剂、酒神菊属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假荜拨的乙醇提取物、元参的乙醇提取物、天门冬的乙醇提取物和化合物 等 。国内常用巴豆油诱导小鼠耳肿胀 ,实际上巴豆油的主要活性成分即 ,而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在国外应用更为广泛。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 ,因其具有广泛的作用机制 ,且模型很稳定 ,持续时
8、间较长 ,是筛选抗炎药物最常用的模型 。 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其造模方法和二甲苯类似,一般将 溶于丙酮中 ,每只小鼠使用的 剂量多为 。在小鼠的耳两侧涂抹 后,会诱导产生血管舒张和红斑 ,后发展为炎症且达到最大肿胀度 ,之后水肿开始消退并且炎症细胞也逐渐离开此炎症组织 ,后小鼠耳朵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 。诱导的小鼠耳朵肿胀度呈剂量依赖性。诱导小鼠耳肿胀的机制主要为白三烯和其他脂肪氧化酶介导 ,而在白三烯存在的情况下前列腺素会促进小鼠耳肿胀 。作为小鼠耳肿胀模型的致炎剂时 ,其代谢途径和使用的剂量密切相关 。当以较低剂量 ()刺激时 ,以环氧合酶为主要代谢途径 ,抑制剂与 和
9、双重抑制剂能有效抑制 诱导的耳肿胀 ;而当 的剂量为 时,则主要通过脂氧化酶途径代谢,所以 脂氧化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该炎症。由于致炎过程还伴随着一系列炎症介质的释放 ,如血清素 、组胺和激肽 ,所以抗组胺药也能减轻 诱导的小鼠耳水肿。等运用 模型比较了同等剂量下化合物 和齐留通(皆为抑制剂)的抗炎药效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该模型评价植物提取物的抗炎活性如 :铁线蕨属浸出物、芒果皮的水提取物、斑鸠菊属乙醇提取物和亚氏风铃木的内皮水提取物等 。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造模方法简单 ,模型稳定 ,是筛选抗炎药物的重要模型 。 辣椒素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辣椒素是典型的神经性刺激剂 ,其诱导的小
10、鼠耳肿胀模型为急性模型 。实验中辣椒素的剂量为 ,小鼠耳朵在 左右达到最大肿胀度 ,随后肿胀不断消除 ,后恢复正常 。辣椒素诱导的小鼠耳水肿的形成主要由神经肽介导 ,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物质 、神经激肽 和血管活性肠肽 。组胺拮抗剂 、血清素拮抗剂和 物质拮抗剂等对辣椒素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等实验结果表明局部涂抹油桃的果皮提取物 ,对该模型小鼠耳肿胀没有抑制作用 。 组胺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组胺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其造模方法比较特殊 ,一般通过在小鼠耳外侧皮内注射组胺的方法来诱导炎症 。每只小鼠注射剂量一般为 。组胺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也是急性模型 ,一般在 左右达到最大肿胀
11、度 ,然后逐渐消退 。此模型中 ,风团及潮红是组胺诱导的皮肤炎症的主要症状 ,这种症状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瘙痒 ,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到小鼠抓挠的现象 。等早期实验证明 受体拮抗剂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风团 、潮红和瘙痒症状 。目前 ,组胺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广泛用于抗炎药物的筛选 。等通过此模型证明石梓皮的水提取物也不能抑制组胺诱导的炎症 。组胺作为炎症诱导剂不仅广泛地应用于小鼠耳肿胀模型 ,而且在诱导大鼠足肿胀模型中也常常被用到。 结 语综上所述 ,小鼠耳肿胀模型由于选择的致炎物质不同 ,其产生的病理机制和病理过程也不完全相同 ,操作程序和持续时间也会有所差别 。因此 ,需先清楚所用致炎剂诱导的
12、小鼠耳肿胀模型的主要机制 ,根据实验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致炎剂 ,才能从实验结果中推断受试化合物的可能作用机制 。小鼠耳肿胀模型因价格便宜 、操作简便 、易于测量和稳定等特点 ,近年来常被选用 。本组总结了几种国内外常用且成熟的小鼠耳肿胀模型的造模方法及其主要机制 、应用和特点 ,希望能为初步评价抗炎药物的药效和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杨巧芳 ,孟庆刚炎症动物模型探要中华中医药学刊,(): 闫荟 ,孙晓迪 ,刘守成 ,等海金护卫散微粉对小鼠抗炎及阵痛作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3、 ,(): 陈美珺 ,梁统 ,周克元 ,等原青花素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探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 杨东爱 ,郭力城 ,余胜明 ,等土甘草正丁醇提取物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中医药学报 ,():侯丙波 ,郑丽玲 ,绪广林 ,等去甲丹皮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 合成化学 ,(): , , , ,(): , , , () () ,(): , , , ,(): , ,(): , , ,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 , , ,():邹国英 ,蒋洪敏髓过氧化物酶与颅脑损伤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 , , , ,(): , , , , , ,(): , , , , () ,(): , ,
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综述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尿液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林建敏,王开宇综述 ,赵猛,兰小鹏审校(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 ,福建福州;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检验科 ,福建福州)关键词 :肾移植 ;移移植排斥 ;尿 ;生物学标记 ;综述:文献标识码
15、: 文章编号 :()虽然过去十几年间肾移植患者的生存率和移植肾脏的存活率都有显著提高 ,但是相对肾移植的短期存活率 ,长期存活率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主要由于移植后患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 。目前诊断急性排斥反应 ()的金标准是肾穿刺活检,可这有一定的局限性 :费用高 、侵入性穿刺 、并发症风险和抽样误差等 ;而且肾穿刺活检并不能完全正确反映肾功能变化。因此需要找到非侵入性的 、能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帮助临床医生诊断患者是否发生同种免疫排斥反应 ,以减少甚至直接取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本文将对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尿液用于检测标志物 尿液的优势 体液(血液或尿液 )中的小分子代谢物可作为检测肾功能和 标志物的来源 ,但作为一种检测 的标志物的来源 ,血液存在一些局限性 。最近研究认为尿液是寻找非侵入性 、早期诊断肾移植 的有效标志物的理想来源,相对于血液 ,尿液更稳定 ,分析前处理更简便 ,这对于减少样本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 , , 基金项目: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研究 “十一五 ”计划课题项目 ()。通讯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