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 高 杜甫,我心中的杜甫形象,整体感知,体 会 本 诗 的 感 情 基 调,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 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
2、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旷世之作。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在外,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的。,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意境:苍凉、雄浑而悲壮
3、,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下,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做客:漂泊它乡,流浪它乡。,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背景二,宋代
4、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叹老嗟病,实则是诗人忧时愤世、国难家愁、心情悲苦的实录。,哀婉孤独,沉郁高昂,愁苦沉痛,忧愤无奈,情感蕴藏,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暮年杜甫,外貌神情身体状况生活状况本诗情景再现 (即兴表演),方法总结,意象分析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5、。,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移情入境法:,体会沉郁顿挫的诗风,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诗的沉郁与伤感或忧郁有质的区别。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更多的是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 汉
6、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