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方的民族融合.ppt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93676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PPTX 页数:52 大小:7.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方的民族融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北方的民族融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北方的民族融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北方的民族融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北方的民族融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鲜卑,匈奴,羌(qing),氐(d),羯(ji),鲜卑,晋,西,民族迁徙与融合,思考:曾经作为西汉都城的长安,其所在关中地区出现民族杂居的状况,说明了什么?,北方的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就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1、时间,2、五胡,3、规模,4、影响:5、表现,民族融合,东汉、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关中地区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五 胡,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交融,民族界限逐渐模糊,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

2、饼砖画,饮食融合,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服饰融合,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坐,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分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坐转变成了垂足坐。,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家具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生产方式融合,影响汉族的草原

3、文化,饮食、服饰、家具、音乐、舞蹈、牲畜选种改良,胡萝卜,胡麻(芝麻),胡椒,胡桃(核桃),“胡”字其实代表着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他们改变了我们的餐桌、改变了我们的口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农史学家认为:“胡”系列大多为两汉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今天我们普遍能看到的蒸馍、烙饼、馅饼、面条和油炸饼等食物,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后来,中原的汉族也普遍食用,又逐渐传到南方,成为受欢迎的饮食。比如我们的坐姿、高脚凳、裤装等。旗袍以前是我国满族贵族的服饰,现在已成为我国服饰的典型代表。,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小结: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

4、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1、十六国时期的战乱,十六国和黄河流域的统一,政局的演变,1、北魏何时统一北方(黄河流域)?都城?民族?,北魏统一,北 魏,十六国后期, 的一支 强大起来,建立了 ,定都。,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影响:北方出现了 的趋势。,鲜卑族,北魏,439,民族融合,拓跋部,平城,北方的统一,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圭建立北魏。,年,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 方 的 统 一,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 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影响:结束了十六国

5、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促进了民族融合。,鲜卑族,北魏,439,十六国时期的战乱,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哪些?,魏、西晋、前秦、北魏,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北魏第六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年仅5岁,由祖母冯太后辅政,24岁亲政 。因深受冯太后汉化改革的影响,亲政后继续推行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1、改革的背景: (原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2、内容,平城,洛阳,(1)孝文帝迁都洛阳,洛阳是我国古都之一,驰名中外 的历史文化名城,你还记得我们 学过的哪些朝代曾在这里建都

6、?,东周 东汉 曹魏 西晋,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思路引领:可从地理环境、巩固政权、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平城的不足),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地处偏北,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而洛阳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建都之地。,从地理环境看:,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迁都洛阳之后,有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平城位置偏北,不利

7、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而在洛阳,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迁都的影响:,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基,政 治 语 言 服 饰 姓 氏 婚 姻 官 制 礼 法,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迁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姻,学汉礼,采汉制,废除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你发现左图与右图中的服装有什么区别吗?,右图的服装具有明显的汉族服饰宽袍大

8、袖的特点;左图的服饰为对襟、窄衣、小袖、袒胸的胡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北魏文官俑,汉族服饰俑,鲜卑服饰俑,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族服装和姓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在生活习俗上受到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孝文帝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他以后的皇帝均已“孝”为谥号,说明北魏皇室已接收了儒家思想。,北魏黄帝的谥号又说明了什么?,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

9、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动脑筋,3、改革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鲜卑族人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传统的汉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对于北方汉族来说是一个征服者,他为什么不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原汉族地区,却要向汉族学习,实施汉化政策呢?,思维点击,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 “孝文帝的改革使得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的文化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点拨

10、:评价孝文帝,可以参照两个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历史的进步,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事迹,作用,地位,评价孝文帝,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要一分为二,全面评价。,想一想:如何评价孝文帝?,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为更好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巩固统治。,北魏建立,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 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1、背景,2、目的,3、内容,4、影响,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

11、民族融合的步伐,使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迁都洛阳,进一步改革的措施,C.民族融合的趋势。,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你能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政权更替迅速说出来吗?,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短暂 统一,政权分立,统一,统一,东晋,南北朝后期,南北交往趋于正常,为国家重新统一创作了条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1、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 北方 大融合,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北民南迁后,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 物质基础。 3、国家长期的分裂混战状态使人民渴望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意义,现实的思考,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共建共享和谐新家园,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