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虚词用法.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56904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9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虚词用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虚词用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虚词用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虚词用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虚词用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代词:通“尔”,你、你的 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 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因果:可译为:“所以”、“因此”。 如: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而,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连词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 词,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

2、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而,训练:1、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4、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5、太后而以长安君为质,则齐兵必出。6、今齐地方三千里大旱而饿殍遍野。7、太后盛气而揖之。8、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训练:1、秦于是乎输粟于晋2、峨峨乎若泰山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4、贤人乎,贤人乎!诸葛之忠心,其谁不知?5、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乎?6、吾又何怨乎今之人?,2、乎,介词(=“于”),语气助词,在 如:相与枕藉乎舟中。 比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对、对于 如

3、:吾尝疑乎是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儿寒乎?欲食乎?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如: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用在句中的停顿处。如:胡为乎遑遑何之?,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3、且,副词,连词,将、将要 如:不出,火且尽。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暂且”、“姑且” “尚且”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并列 如:河水清且涟漪。 递进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让步: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训练:1、三

4、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2、王且尊管仲,百官有不敬乎?3、令牌且存此处,他日来取。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5、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6、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4、然,连词,助词,表转折:“可是”、“但是”然而:虽然这样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代词:,形容词:正确、对,动词:认为对,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副词词尾: 地若(犹、如)+名词+然: 的样子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这样、如此 如: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训练:1、一癞头蟆猝然跃去。2、然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

5、欲无厌。3、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则不王者,未之有也。4、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5、狼立而啼,犹一人然。6、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知其然也?7、军师之计甚妙,君王以为然。8、管仲言治国之策,桓公然之。,5、所,名词,副词:表约数,通“许”,:处所,助词,复合词:所以,所+动词=名词性短语 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闻所未闻所+动词+名词性短语 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训练:1、父去里所,复还。2、庸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3、夜以火

6、指鼓所。4、吾所敬隐者,高人也。5、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7、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6、为,wi,介词:表被动 如:吾属今为之虏矣,wi,介词,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疑问、感叹、反问,译为“呢”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何辞为?,动词,做 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担任 如:刘邦为沛县小令。成为 如:令人望其气,皆为五采。是 如: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认为 如:孰为汝多知乎?,给、替 如: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向、对 如:如姬为公子泣因为 如: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也,训练:1、北冥有鱼,化而为鸟。2、天乎!天乎!孰为予而忍弑其君者乎?3、天行有常,不为尧

7、存,不为桀亡。4、国且不存,家安在为?5、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6、桀曰:“子为谁?”曰:“为仲由。”7、不足为外人道8、以木为一舟,顺流而下。9、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7、焉,代词,代第三人称:他(它)们(Vt.+焉)如: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者。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为:哪里、什么、怎么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Vi.+焉)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语气助词,7、焉,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可以译为“了、呢、啊”。如:于是余有叹焉。(陈述句末) 不然者,吾何辞焉? (疑问句末)用于句中,表停顿,相当于“也”。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8、焉,小学而大遗。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如: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训练:1、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4、操为奸人,彼焉知之?5、其父归,怒让焉。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7、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8、万钟于我何加焉!,8、其,代词,第一人称:我(的)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物主:他(它)的 人称:他(它)们 如:秦王恐其破璧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测、反问、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一定

9、”等。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问) 汝其勿悲!(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第三人称,指示 代词,那、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助词:调节音节,可不译如:路漫漫其修远兮,连词(句首),8、其,表假设: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表选择:还是如: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训练:1、相如持其璧,却立。2、始作俑者,其无后乎?3、今者项庄拔剑起舞,其意常在沛公。4、国无主,其能久存乎?5、穷寇莫追,吾其还也。6、其若是,孰能御之?7、水澹澹其不息矣。8、吾师道也,择其善

10、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于肉担中择其一二予狼。10、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9、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拿) 乃入见。问:“何以战?”(凭借) 余船以次俱进(按照) 斧斤以时入山林(依据)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余以乾隆X年X月,自京师乘风雪

11、,至于泰安。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9、以,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相同点,只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越国以鄙远。 表示承接关系。(常是“动以动”的形式)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

12、命。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9、以,动词,以为、认为如:皆以美于徐公。用、任用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通假:通“已”,已经。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练习:1、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4、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6、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 。7、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13、8、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9、余以长安舟行适临汝。,10、君何以知之?11、以勇气闻于诸侯。1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可欺,况大国乎?13、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14、项王未有以应,曰:“坐”。1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0、因,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如: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因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趁机),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如:因拔刀斫前奏案 相如因持璧却立表因果。相当于“因为”“由于” 如: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

14、有人见之。,连词,10、因,动词:沿袭如:蒙故业,因遗策。,训练: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3、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4、我欲因之梦吴越。5、因前使西域有功,封骞博望侯。,11、于,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到”、“自”、“从”、 “向”、 “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得复见将军于此。(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

15、军。(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11、于,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 良曰:长于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放在谓语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译为“在这”、“从这”等。 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复音虚词:于是,练习:1、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2、故燕王欲结于君。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昔先

16、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7、今是溪见辱于愚。 8、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9、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12、则,名词:法则、规范如:以身作则,副词,连词,动词:效法如:则圣人之行以自戒,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表示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译为“已经”“原来”。如:及诸河,则在舟中矣。,12、则,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可译为“就”,或不译。如:位卑则足羞

17、,官盛则近谀。(师说) 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12、则,连词,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练习:1、入则孝,出则弟。 2、则汉欲挑战,

18、慎勿与战。3、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4、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5、依彭咸之遗则,罪者当诛。6、子无教,此则父之过也。7、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13、之,代词,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 作师说以贻之。 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与坐谈,问之客曰。 (代词,这件事) 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你”。如: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13、之,助词,译为“的”,定语的标志。(定+之+名)如: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可译为“

19、得”,补语的标志。中心语(动词或形容词) +之+补语)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宾语前置的标志。(宾+之+动或介词。如:均之二策。,13、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主+之+谓)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如:顷之,烟炎张天。,动词:到去、往如:吾欲之南海,练习:1、之二虫又何知?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怅恨久之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7、君将哀而生之乎8、孤之有孔明

20、,犹鱼之有水也。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4、与,介词,和、跟、同 如: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 给、替 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比、和比较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之所得者,其实百倍。,连词:和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语气助词:通“欤”,用于句末,表感叹或疑问。如:无乃尔是过与?,动词,14、与,动词,给予、授予 如:则与一生彘肩结交、亲附 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参加、参与 如:蹇叔之子与师,孰与:“与孰”,表比较,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如:孰与君少长?孰若:“与其孰若”:表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21、练习:1、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2、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3、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4、吾与汝毕力平险。5、事急矣,速请军师与会。6、吾之行皆是与人作嫁矣。7、瑜与亮孰知乎?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15、乃,代词,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的”或“你”。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样” 。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副词,承接:译为“就”、“于是” 、“才”如: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转折:译为“竟然”、“却”、“反而”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可译为“只”、“仅” 如:项王乃

22、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用在判断句中,表判断,译为“是”、“就是” 如:嬴乃夷门抱关者也。,15、乃,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如:无乃尔是过与!乃尔:译为“这样” 如: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练习: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5、悉使嬴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6、度我至军中,公乃入。7、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16、若,代词,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们)”或“你的”。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 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

23、缘木而求鱼也。,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 如:若能说王,事必成矣。表选择,译为“或”“或者” 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至、至于 如: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动词,像、好像 如: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及、比得上 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16、若,若夫:用在一句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相当于“要说那”“像那”。如: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何:怎么样虞兮虞兮奈若何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如:指挥若定若干:译为“几许”“多少” 如:车后若干递送夫。,练习:1、予我千金,吾生若。2、弟不若兄之贤也。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5、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14、诸,代词,第三人称(动+诸)如:置钟于地,敲诸,铿然有声。,兼词,助词,形容词,第三人称(动+诸)如:置钟于地,敲诸,铿然有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