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古代汉语语法,在古代汉语中,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主要有: (一)宾语前置句: 这是古代汉语中主要的特殊词序。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 疑问代词无论是作动词的宾语,还是作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这条规则在先秦是比较严格的,也是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这种句式有两个要点: 是疑问句代词作宾语。是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如: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句这种句式有两个要点:宾语必须是代词。 必须是否定句中,即必须要有实际上也是标志的否定副词“不、未、毋(无)”和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没有准)”,代词宾
2、语要放在动词与否定词之间,如: 居(平常)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褰裳)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许行),3、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常常将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并在宾语和动词之间插入一个代词,用以复指前置宾语。这些代词主要有“是、之”,他们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一般不译(例句见教材P292/中)。,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句:这种句式不属于语法规则,而是一种强调手段,即把介词“以”后的宾语提到“以”前加以强调。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以是),(二)特殊的行为数量表示法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与现代汉语有三点不同:1、古代不用动量词;现代一般要用动量词。汉代以后,量词才逐渐多起来,最后形成了现代汉语中庞杂的量词体系。2、古代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现代一般是把数量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数量补语。如:“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冯谖客孟尝君),3、古代强调行为数量时,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作谓语;现代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单独作谓语。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