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古文断句方法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 ;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 ”断开,叫“读”( d u)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 、 “云” 、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
2、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 、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
3、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 ( “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 2004 年北京卷考题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 “入” “吊” ,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其马将胡
4、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 “归” “贺” ,可区分出两个句子。5 借助名词 (代词) 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 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 ) ,予、尔、汝(女) 、公、卿、君、若(表示“你” ) 、彼、此、其、之(表示“他” ) 。6 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 如: “ , 者, , 也” 、 “不亦 ,乎” 、 “何 , 之有” , “孰与
5、 , 乎” 、 “为 , 所 , ” 、 “受 , 于 , ”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 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例:秦孝公据崤函
6、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 - 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 “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是对偶; “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并吞八荒”是排比; “内” “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 ” (王充订鬼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
7、手足” 。9利用对称句式。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故福之为祸 /祸之为福 /化不可极 /深不可测也” ,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当然,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特殊句式等断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 ;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 ”断开,叫“读” ( d u)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
8、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 、 “云” 、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
9、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 、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 ( “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
10、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 2004 年北京卷考题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 “入” “吊” ,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 “归” “贺” ,可区分出两个句子。5 借助名词 (代词) 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 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
11、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 ) ,予、尔、汝(女) 、公、卿、君、若(表示“你” ) 、彼、此、其、之(表示“他” ) 。6 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 如: “ , 者, , 也” 、 “不亦 ,- 3 - 乎” 、 “何 , 之有” , “孰与 , 乎” 、 “为 , 所 , ” 、 “受 , 于 , ”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 /将能而君不御
12、者胜。 ”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 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 “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是对偶; “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并吞八荒”是排比; “内” “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
13、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 ” (王充订鬼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9利用对称句式。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故福之为祸 /祸之为福 /化不可极 /深不可测也” ,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当然,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特殊句式等断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
14、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 “云” “言” ,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断句检测练习1、阅读下面的短文,用“ /”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颜回不迁怒不贰过(颜 )回 年 二 十 九 发 尽 白 蚤 死 孔 子 哭 之 恸 曰 自 吾 有 回 门
15、 人 益 亲鲁 哀 公 问 弟 子 孰 为 好 学 孔 子 对 曰 有 颜 回 者 好 学 不 迁 怒 不 贰 过 不幸 短 命 死 矣 今 也 则 亡。(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 2、请用“ /”给下列文段断句。管 宁 华 歆 共 园 中 锄 菜 见 地 有 片 金 管 挥 锄 与 瓦 石 不 异 华 捉 而掷 去 之 又 尝 同 席 读 书 有 乘 轩 冕 过 门 者 宁 读 如 故 歆 废 书 出 看 宁 割席 分 坐 子 非 吾 友 也。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郑板桥咏饼郑板桥大令,通率诡诞,书画多奇气,世咸以才人目之。读其集中家书数篇,语语真挚,肝肺槎牙,跃然纸上,非骚
16、人墨客比也。板桥少孤寒赖乳母费抚养得活值岁饥费晨负入市以- 4 - 一钱易饼置其手始治他事!板桥既入官,有诗云: “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 ”令人不堪卒读。(选自清葛虚存著清代名人轶事文艺类 ) ( 1) .用“ /”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板 桥 少 孤 寒 赖 乳 母 费 抚 养 得 活 值 岁 饥 费 晨 负 入 市 以 一 钱 易饼 置 其 手 始 治 他 事!( 2)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书画多奇气,世咸以才人目之。译文: _ _ “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 ”令人不堪卒读。译文: _ _ 4阅读语段,用“ /” 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曾子之妻之市
17、,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1【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 “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 (以颜回为榜样 )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 (孔子 ): “ (您的 )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 “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 (他 )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 (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 )了。 ”【参考答案】
18、(颜 )回年二十九 /发尽白 /蚤死 /孔子哭之恸 /曰 /自吾有回 /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 /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2【参考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菜, 掘出了一块金子, 管宁如同看见瓦片石头一样 (照常干活 ); 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 (管宁和华歆 )曾经一起同席读书,有个官员从门口经过,仪仗喧哗。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 (等华歆回来, )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 ”【参考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华捉而掷去之 /
19、又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 /宁读如故 /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 /子非吾友也。3【参考译文】郑板桥县令,直率怪癖放纵,书法和绘画充满奇异气象,世人都用有才气的人的标准来看他。读他集子中的数篇家书,每句话都真挚恳切;他胸怀不平之气,活跃地呈现在纸上。这不是一般文人墨客能够相比的。郑板桥年少孤苦贫寒,靠乳母费氏抚养得以活下来。遇到饥荒年,费氏清晨背着他到市场上去,先用一钱买了一只饼放在他的手上,才开始做其他的事。郑板桥做了官后,写了一首诗说: “享有千万钟的食禄,不如一只饼在手。一生中辜负的恩德,哪里只乳母一人。 ” (这样的诗句 )使人不能忍心读下去。【参考答案】( 1)板桥少孤寒 /赖乳母费抚养得活 /值岁饥 /费晨负入市 /以一钱易饼置其手 /始治他事!( 2) (郑板桥的 )书法和绘画充满奇异气象,世人都把他看作人才 (或:世人都用有才气的人的标准来看他 )。“一生中辜负的恩德,哪里只乳母一人。 ” (这样的诗句 )使人不能忍心读下去。4 【参考译文】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参考答案】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