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开大学本科教学基地建设项目资助 “现代中国社会变动与东亚格局”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 议 手 册 主办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论坛 台湾东华大学历史学系 中国现代史学会 中国天津 2007 年 8 月 27-29 日 1会 议 须 知 一、会议日程 8 月 26 日下午,与会代表报到。地点:南开大学爱知南开会馆一楼大厅会议报到处。 8 月 27-28 日为会议的学术交流时间。 8 月 29 日安排赴梁启超纪念馆、静园、周恩来纪念馆、石家大院等处参观。 8 月 30 日上午全体代表离会。 二、时间与地点 会议的学术交流时间, 每天上下午开始的时间略有不同, 请注意时间
2、的安排,会议期间安排有休息时间。 地点:大会在南开大学明珠园一楼会议室,分组讨论在一楼会议室、二楼会议室。 三、开会规则 为使各位代表均能得到平等的交流时间,本次大会实行报告限时制度:每位代表的报告时间为 10 分钟,每场自由提问、讨论时间为 10 分钟,报告人回应时间一共 10 分钟。请各位代表自觉遵守。 四、注意事项 1会议期间,请各位代表佩带代表证,以便于联系与交流。 2如需帮助,请各位代表随时与会务服务人员联系。 江沛:13920323446,郭海成:13612095815,秦熠:13702114360 3每天用早餐时,请各位住宿代表在爱大会馆一楼前台凭房钥匙领取早餐券用餐。中餐和晚餐
3、凭券在专家楼餐厅自助用餐。同时,请您注意用餐时间:中餐:12:00,晚餐:6:00。 2“现代中国社会变动与东亚新格局 ”国际学术研讨会日程 8 月 27 日上午 8:30-9:00 地点:明珠园一楼会议室 开幕式: 主持人:江 沛教授 翻译:赵永东副研究员 一 、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魏宏运教授致欢迎词 二、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西村成雄教授致词 三 、台湾东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张力教授致词 8 月 27 日上午 9:00-9:20 全体代表合影 8 月 27 日上午 9:30-11:30 地点:明珠园一楼会议室 第一场主题:东亚格局变动下的中国东三省 召集人:岛田美和 翻译: 娜仁格日勒 报
4、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小都晶子 “满洲国”初期日本人移民用地的取得和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以“三江省” “桦川县为事例 许育铭 上田贵子 关于山东移民送出的变迁 青柳伸子 关于 1930 年代延边地区的抗日运动 李海滨 论 1933-1934 年中日间关于关内外通车交涉 8 月 27 日上午 9:30-11:30 地点:明珠园二楼会议室 第二场主题:192030 年代的中外关系 召集人:赵志强 翻译: 坂井田夕起子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3根岸智代 1936 年 IPR 玉斯美脱(Yosemite)会议与日本和中国代表团 陈进金 前田辉人 抗日战争期的 “日本人社会在上海 “ 李永胜 列强承
5、认 1923 年中国商标法之经过 康 越 论张学良政权下的最高行政机构:东北政务委员会 西村成雄 秦 熠 “权自我操”与“组织铁路委员会”之间 中外铁路路权争议研究 中午:12:00 午餐(明珠园一楼餐厅) 8 月 27 日下午 2:10-4:00 地点:明珠园一楼会议室 第三场主题:现代中国交通体系与社会变动 召集人:秦熠 翻译: 鬼頭今日子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熊亚平 铁路与城乡经济关系的重构 王先明 郭海成 陇海铁路与关中近代化 进程论略:1931-1945 赵志强 近代华北煤 炭运销体系:1905-1937 刘 晖 铁路与郑州棉业的发展 8 月 27 日下午 2:10-4:00
6、地点:明珠园二楼会议室 第四场主题:边疆观念与政治思想 召集人:日野绿 翻译: 小都晶子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岛田美和 顾颉刚的“疆域”概念和“边疆”研究 邓丽兰 宝丽娜 张君劢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评析 迟晓静 中国民主社会党的宪政思想探析 蒋竹山 渡边直土 胡锦涛政权的政治思想:以“和谐社会”论为中心 4:00-4:10:休憩 48 月 27 日下午 4:10-5:40 地点:明珠园一楼会议室 第五场主题:当代中国农村、职业与环境问题 召集人:小都晶子 翻译: 島田美和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李少兵 现代中国社会变动与东亚新格局 陈元朋 阿古智子 后鄧小平時代中国农村的权利结构和关系
7、网络:着眼于基层的政治和社会力学 日野绿 初探现代中国的职业观:围绕 “敬業 “概念 曹 牧 近五年来工业化与松花江流域的水污染 8 月 27 日下午 4:10-5:40 地点:明珠园二楼会议室 第六场主题:中日互动与儿童教育 召集人:上田贵子 翻译: 青柳伸子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田渊阳子 【康越】 1945 年“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的树立和崩溃 田中仁 坂井田夕起子 玄奘三藏法师为何来日本?:玄奘遗骨掠夺说法及其历史的变迁 宫崎泉 在中国的“日本”:中国 近现代外语教育的变迁与日语学习、教学现状 许卫东 邹 灿 六一儿童节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传播 鬼頭今日子 当代日本高中的中文教
8、育 晚上 6:00 晚餐(明珠园一楼餐厅) 58 月 28 日上午 8:00-10:10 地点:明珠园一楼会议室 第七场主题:思想、社会与政治 召集人:田中 仁 翻译: 阿古智子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堤一昭 【娜仁格日勒】 蒙元时代 (公元 13 14 世纪 )中国的扩大和正统性的多元化 李道缉 李喜所 调适与会通:严复的社会和谐思想 赵永东 高等教育市场化:中日比较的视角 王先明 制度变迁、革命话语与乡绅阶层 20 世纪前期乡绅阶层消退的历史轨迹 李金铮 邓丽兰 制宪权危机与民初权力制度化的失败 田中仁 试论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军关系 10:10-10:20:休憩 8 月 28
9、日上午 10:20-12:30 地点:明珠园一楼会议室 第八场主题: 召集人:李喜所 翻译: 坂井田夕起子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江 沛 清末中国人有关铁路论争述评 张 力 毛立坤 清末中国外贸的新格局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例 李道缉 侨资与税务改革 以“中华民国侨资事业协进会”为中心的探讨 许卫东 日本经济结构的转变与日中经济合作的展望 秋田茂 赵永东 山田康博 【宮崎緑】 冷战后东亚国际秩序的演变与中国 五岛文雄 【鬼頭今日子】 中国崛起和东南亚的关系 中午 12:40 午餐(明珠园一楼餐厅) 68 月 28 日下午 2:30-4:40 地点:明珠园一楼会议室 第九场主题:地方势力与抗战前后
10、中外关系 召集人:王先明 教授 翻译: 島田美和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西村成雄 中原大战后,东北华北政治空间的新阶段 江 沛 陈进金 挑战中央:两湖事变期间桂系军人的和与战 臧运祜 抗战中后期日本的“重庆工作”:1941-1945 张 力 中義外交關係的重建, 1943-1949 李永胜 许育铭 战后处理与地缘政治下的国民政府对琉政策 秋田茂 【日野緑】 1930-50 年代的东亚国际经济秩序 张伟伟 无中心全球史中的近现代中国与东亚新格局 4:00-4:20:休憩 8 月 28 日下午 4:20-6:30 地点:明珠园一楼会议室 第十场主题:民众生活史与身体史 召集人:许育铭 教授 翻
11、译: 小都晶子 报告人 报告题目 评论人 蒋竹山 新知识、新消费;清代中日人参消费指南书籍的比较研究 西村成雄 李金铮 收入增长与绝对贫困 20 世纪上半期冀中定县农家生活水平考 侯 杰 从“医人”到“医国”:孙中山在东亚 陈元朋 身体、权力与认同:中国文化中“身体”的实际与虚构 近世士人饮馔文本中的身体感与边界建构 侯 杰 宫原晓 【上田貴子】 作为隐喻的身体和“中国人”印象 : 菲律宾华人研究的现行政治解释和类型划分的可能性 78 月 28 日下午 6:40-7:10 地点:明珠园一楼会议室 闭幕式: 主持人:西村成雄 教授 ( 翻译:许卫东准教授 ) 一、大会总结报告(许育铭教授) 、大
12、会总结报告(田中仁教授) 、大会总结报告(江沛教授) 。 二、大会感言 :张力教授、秋田茂教授、宫原晓准教授、日野绿教授、李金铮教授、侯杰教授 三、大会组委会有关事项说明 四、闭幕 7:10 晚宴(专家楼餐厅) 8月29日上午: 7:50:南开爱大会馆门前乘车出发 8:30-12:30 参观梁启超纪念馆、静园、周恩来纪念馆。 12:30-2:00 杨柳青镇就餐 2:10-4:30 参观石家大院、杨柳青年画印刷流程。 4:30 返回南开爱大会馆 8月30日 全体代表离会 1 目 录 “满洲国”初期日本人移民用地的取得和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以“三江省” “桦川县为事例 . 日 小都晶子 3 关于山东
13、移民送出的变迁 日 上田贵子 5 关于 1930 年代延边地区的抗日运动 日 青柳伸子 7 1934 年中日间的通车交涉与华北的政局 . 李海滨 9 1936 年 IPR 玉斯美脱 (YOSEMITE)会议与日本和中国代表团 日 根岸智代 11 抗日战争期的 “日本人社会在上海 “ 日 前田辉人 13 列强承认 1923 年中国商标法之经过 李永胜 15 论张学良政权下的最高行政机构:东北政务委员会 . 康 越 17 “权自我操”与“组织铁路委员会 ”之间:中外铁路路权争议研究( 18631923) 秦 熠 19 铁路与城乡经济关系的重构:以 18801937 年间的华北地区为例 . 熊亚平
14、21 陇海铁路与关中近代化进程论略: 19311945 . 郭海成 23 近代华北的煤炭运销体系( 1905 1937) 赵志强 25 铁路与近代郑州棉业的兴起 . 刘 晖 27 顾颉刚的“疆域”概念和“边疆”研究 日 岛田美和 29 张君劢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以 20 世纪 3040 年代为中心 . 宝丽娜 31 中国民主社会党的宪政思想探析 . 迟晓静 33 胡锦涛政权的政治思想:以“和谐社会”论为中心 . 日 渡辺直土 35 现代中国社会变动与东亚新格局 . 李少兵 37 后鄧小平時代中国农村的权利结构和关系网络:着眼于基层的政治和社会力学 . 日 阿古智子 39 初探现代中国的职业观:
15、围绕 “敬業 “概念 . 日 日野绿 41 20 世纪中后期工业化对松花江水环境的影响:以吉林市为例 曹 牧 43 1945 年“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的树立和崩溃 . 日 田渊阳子 45 玄奘三藏法师为何来日本?:玄奘遗骨掠夺说法及其历史的变迁 . 日 坂井田夕起子 47 在中国的“日本” :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的变迁与日语学习、教学现状 日 宫崎泉 49 “六一”儿童节与中国政治社会化进程: 1949 1976 邹 灿 51 当代日本高中的中文教育 日 鬼頭今日子 53 蒙元时代 (公元 13 14 世纪 )中国的扩大和正统性的多元化 日 堤一昭 55 调适与会通:严复的社会和谐思想 .
16、 李喜所 57 制度变迁、革命话语与乡绅阶层: 20 世纪前期乡绅阶层消退的历史轨迹 . 王先明 59 2 制宪权危机与民初权力制度化的失败 邓丽兰 61 试论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军关系 日 田中仁 63 高等教育市场化:中日比较的视角 . 赵永东 65 清末国人有关铁路认识及论争述评 . 江 沛 67 晚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新格局: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例( 1869 1911) 毛立坤 69 僑資與稅制改革:以中華民國僑資事業協進會為中心的探討( 19531974) 李道缉 71 日本经济结构的转变与日中经济合作的展望 . 许卫东 73 冷战后东亚国际秩序的演变与中国 . 日 山田康博 7
17、5 中国的崛起和东南亚洲 日 五岛文雄 77 1930 年“中原大战”与东北、华北地区政治新局面 日 西村成雄 79 挑戰中央:兩湖事變期間桂系軍人的和與戰 . 陈进金 81 抗战中后期日本的“重庆工作”述论( 19411945) 臧运祜 83 中義外交關係的重建, 19431949 张 力 85 戰後處理與地緣政治下的國政府對琉政策 许育铭 87 193050 年代的东亚国际经济秩序 . 日 秋田茂 89 无中心全球史中的近现代中国与东亚新格局 . 张伟伟 91 新知識、新消費:清代中日人參消費指南書籍的比較研究 蒋竹山 93 收入增长与绝对贫困:近代冀中定县农家生活水平考 李金铮 95 从
18、“医人”到“医国” :孙中山在东亚的活动探析 . 侯 杰 97 身體、權力與認同 :中國文化中身體的實際與虛構:近世士人飲饌文本中的身體感與邊界建構 陈元朋 99 作为隐喻的身体和“中国人”印象:菲律宾华人研究的现行政治解释和类型划分的可能性 . 日 宫原晓 101 3 “满洲国”初期日本人移民用地的取得和中国东北 地区社会:以“三江省” “桦川县为事例 小都晶子( OZU Akiko,大阪外国語大学 非常勤講師,大阪外国語大学博士 2007) 本报告以位于“北满”的“三江省”桦川县为对象,目的在于注目并明确“满洲国”初期日本人移民政策中用地取得及对此地区社会的抵抗情况,其后的政策展开和地域的
19、改观。桦川县,是第1 2 次日本人试验移民的迁入地,是在“全国”当中迁入移民最集中的地域之一。 1932 年 3 月“满洲国”成立以后,关东军在三江地区大规模地强制取得移民用地。但是 1934年 3 月,反而因此引起了被称为土龙山案件的 1 万人规模的抗日武装暴动。针对这件案件 , 关东军立即展开了“讨伐” ,同时大幅度地改变了取得用地的方针,日本方面在对应地区社会时不得不做出各种各样的妥协及让步。在另一方面,由于共产党统一抗日力量的展开, “三江省”成为抗日联军的活动据点。这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农民的得失。可以说“满洲国”移民用地的取得,受到了地区社会反应的限制。 由于来自地区社会的限
20、制,对于移民政策来说“满洲国”政府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案件以后,关东军从取得用地的表面舞台退下,将业务委托给“满洲国”政府。 1935 年 7 月“满洲国”政府设置移民行政机关“拓政司” ,正式参与日本人移民政策的实施。在取得移民用地的过程中, “满洲国政府”对地区社会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对应,居民的参与获得了“成功” 。到 1940 年抗日联军的活动几乎被压制。后来在对地区社会进行一定的照顾的同时,变得更加强权的取得用地。另外 , 移民政策的性格从“保持治安”转换为重视农业生产的“开拓” 。 无论是对于“满洲国” ,还是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当地的抗日基础坚固的“三江省”已成为地区社会获得的一个焦
21、点。以及,因为此三江地区的特殊性的原因,日本人移民的迁入非常集中。 “满洲国”的移民政策,通过取得用地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对应,渐渐地渗透到地区社会中去。但是,毫无异议这只是表面上的。战后日本人的悲惨撤回经验述说着他们从迁入到撤回整个过程中都处于不安定的位置。在桦川县,在籍与开拓团及报国农场等的 1 万 168 名日本人中,由于战争刚刚结束的混乱死亡了 3647 人占据全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1548 人不得不“残留”在当地。 1945 年 10 月末,在桦川县成立了国民党党部,吸收了自卫团以及“满洲国”警察等当地的武装势力。但是,其后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剿匪”的进展, 1946 年 9 月桦川县得
22、到了“解放” 。中共实施土地改革,向农民分配土地,但是为此做保证的是,日本人移民用地及满拓所有地等大规模的“日伪财产”和代表满拓的土地管理员“汉奸地主”的存在。 4 満洲国初期日本人移民用地取得 中国東北地域社会: 三江省樺川県事例 本報告, 北満位置三江省樺川県対象, 満洲国初期日本人移民政策移民用地取得対地域社会抵抗様相,後政策展開地域変容視野入明目的。樺川県,第 1 2 次日本人試験移民入植地, 全国移民入植集中地域。 1932 年 3 月満洲国成立以後,関東軍三江地域大規模移民用地取得強行。 1934 年 3 月, 逆土龍山事件 1 万人規模抗日武装蜂起引起。事件対,関東軍直討伐展開,
23、同時用地取得方針大幅変更,日本側地域社会対応妥協譲歩余儀。他方,中国共産党抗日勢力統合進, 三江省抗日聯軍活動拠点。過程,農民利害最大限考慮。 満洲国移民用地取得,地域社会反応制約。 地域社会制約,移民政策満洲国政府位置変化。事件後,関東軍用地取得表舞台退, 満洲国政府業務一任。 1935 年 7 月, 満洲国政府移民行政機関拓政司設置,正式日本人移民政策実施参与。移民用地取得過程, 満洲国政府地域社会対対応,住民取込成功。抗日聯軍活動, 1940 年制圧。以後,地域社会対一定配慮一方,強権的用地取得。,移民政策性格治安維持農業生産重視開拓。 満洲国政府,中国共産党,在地抗日基盤強固三江省,地
24、域社会獲得焦点。,三江地域特殊性,日本人移民入植集中。 満洲国移民政策,用地取得過程対応通,徐地域社会浸透。,表面的。戦後日本人悲惨引揚経験,彼入植引揚一貫不安定位置物語。樺川県,開拓団報国農場在籍 1 万 168 人日本人,終戦直後混乱全体 3 分 1 以上占 3647 人死亡, 1548 人現地残留余儀。 1945 年 10 月末,樺川県国民党部成立,自警団満洲国警察在地武装勢力吸収。,後中国共産党剿匪進, 1946 年 9 月,樺川県解放。中共土地改革実施,農民土地分配,保証,日本人移民用地満拓所有地大規模 日偽財産 満拓土地管理人代表 漢奸地主存在。 5 关于山东移民送出的变迁 上田貴
25、子( UEDA Takako,近畿大学 文芸学部 講師,大阪外国語大学博士 2003) 来自山东的移民开始存在于前近代,最早的形态是商业移民。商业移民是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离开故乡去工作。 1860 年的北京条约以后,不仅仅是商业移民,还出现了新型的移民,由“把头”带领外出挣钱的劳动者移民。 “把頭” 作为劳动者的指挥者招集工人,与雇主交涉,并且重视信誉关系。随着劳动力需要的高涨,出现了与“把头”性质不同的中介人。中介人以介绍费为目的,轻视出外挣钱的工人,并且有欺骗行为,与工人之间的信誉关系稀薄。 信誉关系稀薄的中介人出现在移民历史较短的地域。在清朝开始送出移民的山东半岛北岸几乎没有出现中介人的
26、事例。另一方面,在黄河洪水泛滥的山东半岛的东部较多。这些地域,在近代以前运河物品流通发达现金收入的机会得天独厚,没有必要外出挣钱。但是进入国民期以后,被航运取代运河的利用频度低落,治水经费被削减,变成了洪水容易泛滥的地域,离开土地的人增加了。但是,由于送出移民的历史较短,能够依靠的亲戚朋友较少,不得不通过以营利为目的中介人介绍外出挣钱。另外,这些地域,由于铁道和港湾的修建,确保了移动的便利性,大量招募大量送出成为可能。 由此,满铁和抚顺煤矿等日本方面的企业很早就开始注意他们的存在。只限于当时留下的观察记录,大约于 1934 年开始对移民送出组织的内部发生兴趣。可以考虑此成果在“满洲国” 初期的
27、流入限制及 1940 年代的工人需求膨胀时被提供于招募计划的方案, 并且被灵活地运用于强制性的征用。 来自山东的外出挣钱的移民经常被称为“闯关东”或山东苦力。但是,随着近代化交通手段的发达,东北工业化的展开,送出地、中介人、职业方面发生了多种多样地变化。与此同时,劳动需求的高涨让介于信誉稀薄的人际关系之间的移动增加了,使被迫于恶劣条件下劳动的移民增加了。 6 山東移民送出変遷 山東移民前近代存在、最早形態商業移民。商業移民親戚知人紹介故郷離仕事。 1860 年北京条約以降、商業移民加新形移民把頭率出稼出労働者移民現。 把頭労働者労働者雇用主折衝行、信用関係重視。労働力需要高、把頭質違仲介者現。
28、仲介者仲介料目的、出稼労働者見下、騙、労働者間信用関係希薄。 信用関係希薄仲介者移民歴史浅地域。清代移民出山東半島北岸仲介者事例。他方黄河洪水見舞山東半島東部多。地域、近代以前運河通物流発達現金収入機会恵、出稼出必要。民国期、海運運河利用頻度低下、治水経費削減洪水見舞地域、土地離者増加。、移民送出歴史浅、親戚知人頼少、営利目的仲介者介出稼出得。地域、鉄道港湾整備、移動利便性確保、大量募集大量送出可能。 、満鉄撫順炭鉱日本側企業早彼存在注目。当初、観察的記録残、 1934 年、移民内的送出興味持。成果満洲国期初期流入制限 1940 年代労働者需要拡大時募集計画立案提供、強制的徴発活用考。 山東出
29、稼移民闖関東山東苦力表現、。、交通手段発達、東北工業化進展近代化、送出地、仲介者、職業多様化。同時、労働需要高信用希薄人間関係介在移動増加、条件悪労働強移民増加。 7 关于 1930 年代延边地区的抗日运动 青柳伸子( AOYAGI Nobuko,大阪外国語大学大学院 言語社会研究科 博士前期課程) 本报告考察 1931 1936 年在中国延边地区的抗日活动和朝鲜民族的问题。 1910 年 “日韩并合”后, 很多朝鲜人迁到延边地区开始抗日活动。 其中, 朝鲜共产党员, 由于 1928 年共产国际发表的 “一国一党”原则,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朝鲜党员和中国党员共同开始反满
30、抗日斗争,但是在斗争过程中显示出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和矛盾。本报告通过分析 1931 年在延边开展的抗日活动及其问题,检讨在抗日活动过程中朝鲜人的自我认同及其定位问题。 本报告有以下两个部分。 一、分析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 1936 年中共东满特委撤销期间的延边抗日活动的变迁。该时期的抗日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北方会议”路线时期和“一二六指示信”路线时期。本报告根据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 及各类组织史资料的记述,分别分析特委、县委、区委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运动的过程。同时参考盛京时报 满洲日报间岛新报 满洲共产匪的研究 等日本方面的史料,考察日本人眼中的抗日
31、活动及抗日活动对日本人的影响。 二、考察上述抗日活动开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反民生团斗争”代表的朝鲜民族的大肃清运动中,被错定为“民生团分子”而遭受杀害的党员达到 367 人 ,对延边反日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报告追溯“反民生团斗争”的原因以及 1928 年共产国际发表的“一国一党”原则,论证“反民生团斗争”是党内反“民族主义” 、反“派争主义” 、反“右倾”斗争的一环。 “反民生团斗争”结束后,东满各县的抗日游击队被统一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二军,与日本军进行“讨伐”斗争,大大地打击了日本的统治。本报告力图考察朝鲜民族和汉民族如何超越民族对立的矛盾,共同开展抗
32、日活动,明确其过程如何影响当时的朝鲜人的自我认同及他们的政治地位。 8 1930 年代中国延辺地方抗日運動 本報告、 1931 1936 年中国延辺地方抗日運動朝鮮人問題考察。 1910年日韓併合以降、多朝鮮人日本支配抵抗、延辺地方渡抗日運動展開。中朝鮮共産党員、 1928 年一国一党原則発表後中国共産党加入、 1931 年満洲事変勃発後、中国人党員共同反満抗日運動展開。闘争過程、民族問題 矛盾露呈。本報告 1930 年代抗日運動展開過程問題点分析、延辺抗日運動朝鮮人問題及彼政治的位置付検討。 報告内容以下二点分 一、 1931 年満洲事変勃発 1936 年中共東満特委解散時期、延辺抗日運動変
33、遷分析。 時期抗日運動 2 段階分 北方会議路線段階一 二六指示信路線段階。本報告東北地区革命歴史文件匯集 (1)東満地区革命歴史文献匯編及各地方組織史資料、特委 県委 区委分抗日遊撃隊編成過程分析。 東北地区革命歴史文件匯集 東満地区革命歴史文献匯編(2)及組織史資料等文献基、特委 県委 区委分遊撃隊編成過程抗日運動展開考察。盛京時報 満洲日報 間島新報 (3)満洲共産匪研究等日本側史料参照、抗日運動日本人社会及影響考察。 二、上記抗日運動展開過程問題点考察。特反民生団闘争代表朝鮮人党員大粛清運動、 民生団分子処刑党員 367 人 (4)、延辺抗日運動深刻影響与。本報告反民生団闘争原因 19
34、28 年発表一国一党原則遡、 反民生団闘争党内反民族主義 反派争主義反右傾闘争一環論証。 反民生団闘争終結後、東満各地抗日遊撃隊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第二軍統一、日本軍討伐戦、日本東北統治大損害与。本報告朝鮮族漢族民族的対立乗越、共抗日運動展開分析、過程当時朝鮮族政治的地位影響与解明。 9 1934 年中日间的通车交涉与华北的政局 李海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1934 年的南京国民政府与伪满、日本间关于通车通邮的交涉是日本试图策动华北自治的所制造的一系列交涉“悬案”中的一个插曲。但由于它处于特定的政治和社会情境之中,在国民政府及其内部和日本政府及其内部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
35、态度和主张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舆论氛围,而且这一事件的解决也对华北的政治格局乃至中日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则通过对有关通车通邮的交涉事件的波荡起伏的交涉历程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来展现围绕这一事件所进行的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及其对华北政局乃至中日关系进程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连接华北与东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纽带”北宁铁路再次遭到“肢解”的命运,关内一段仍由华北地方当局控制,而关外的约三分之二的里程为伪满政权下的东北交通委员会所控制,从而,形成了一分为二、各自为政的管理局面。 1933 年随着华北治安形式和逐渐好转和政治局势的相对安靖,华北地方政府与伪
36、满及日本间关于北宁路政的统一和通车问题展开了秘密且间断的交涉, 但并未取得实际的结果。 1934 年, 日本对华北地区的觊觎和 “渴望”愈加强烈,不断制造一些摩擦和事端以试图对华北地方当局和国民政府施加压力,同时提出要求解决中日间的曾经搁置的一系列悬案,而关于通车的交涉正是这些悬案中的焦点问题,也成为社会舆论中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后的数月间,南京国民政府、华北地方政府、日本政府及关东军当局之间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持久的谈判和妥协,最终达成了关于通车交涉的解决方案和具体办法。然而,就在双方当局为这一事件得“圆满解决”而欢欣庆贺得时候,交涉后的第一次通车却在途中由于中国激进的爱国团体的
37、暴力行为而为它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郁”的色彩,也使关于通车交涉的努力和成果几乎化为乌有。因此,这次事件的进行和解决对华北的政治局势乃至中日的关系甚至在国际范围内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且对于华北地区的军事形态的影响尤其严重。 总之,对中日间的通车交涉的描述和分析将对于我们清晰的了解这一时期华北地区乃至中日间的政治运行的情况大有裨益。 10 1934 年中日鉄道開通交渉華北政局 1934 年、南京国民政府偽満、日本間行交通郵便開通関交渉、 日本華北自治画策造一連交渉 懸案 中一。、特定政治 社会状況置、国民政府及内部日本政府及内部問題関態度主張当時複雑政治闘争世論雰囲気反映、事件解決華北政治
38、情勢中日関係対一定影響生出。本稿、交通 郵便開通関交渉事件起伏交渉過程対念入描写分析行、事件複雑入組政治闘争及華北政局中日関係結果影響明。 1931 年九一八事変後、華北東北結政治 経済 社会紐帯北寧鉄道再 運命遭、 関内依然華北地方当局、関外約 3 分 2 路線偽満政権下東北交通委員会、 1 2分、各自勝手管轄状況現出。 1933 年華北治安状況徐好転政治情勢相対的安定伴、華北地方政府偽満及日本三者間、北寧鉄道管理統一及開通問題秘密断続的交渉展開、実質的成果上。 1934 年、日本華北地区対非望渇望強、華北地方当局国民政府圧力加絶摩擦事件起同時、中日間以前棚上一連懸案解決要求。、鉄道開通関交
39、渉懸案焦点、社会世論注目重要問題。後数月間、南京国民政府、華北地方政府、日本政府及関東軍当局間問題一連長談判妥協展開、 最終的鉄道開通交渉関解決案具体的方法。、双方当局事件円満解決喜祝頃、交渉後最初鉄道開通途中中国急進的愛国団体暴力行為、前途色合立込、鉄道開通交渉努力成果無帰。、事件進行解決、華北政治情勢中日関係、国際的直接間接影響与、華北地区軍事形態影響深刻。 要、中日間鉄道開通交渉描写分析、我時期華北地区中日間政治面進展状況理解上大有益。11 1936 年 IPR 玉斯美脱 (Yosemite)会议与日本和中国代表团 根岸智代( NEGISHI Tomoyo,大阪外国語大学 言語社会研究科
40、 博士後期課程) 对于 1933 年 3 月宣布了脱离国际联盟以后的日本来说, 1936 年举行的 IPR 第 6 次玉斯美脱会议(太平洋问题调查会 )既成为最后一次出席的国际会议 (1)。在这层意义上可以说第 6 次玉斯美脱会议具有与正式外交途径不同的政治作用和现实意义。 在会议期间 8月 24日胡适叙述了中国的再建现状,强调此事业“在国际性的关联下得到了具体成果,但是我们不愿受到日本的妨碍” (2)。对此日本代表芳泽谦吉表示 “不认为日本的行为全部都是正确的, 中国的行动也不一定是正当的” 。 英文媒体 (New York Times)报道“芳泽承认在中国的罪行 IPR 代表承认日本过去触
41、犯的行为并不全部都是正确的”“ 产生更好的感觉” (3),显示了好像日本在走近和平的论调。但是,郭斌佳 (武汉大学教授 ) 在本届太平洋学会议程之讨检 外交评论杂志( 1936 年 10 月)上,列举此项发言,认为“此 5 年来东亚大陆杌陧不安定之原因,宁非日本之大陆政策, 有以酿成之?” ,强调胡适等谓 中国欢迎各国援助,但不愿日本干涉。又谓 日本宣传合作,但中国无法理解其真意。此数语实道破中国不敢对日合作之原理 。这是当时,谭振民广田内阁之战时统制经济政策 日本评论 ( 1936 年 8 月) 、张觉人日本军需工业之发展 日本评论 ( 1936 年 8 月) 、余甘雨日本侵略政策之经济基础
42、 日本评论 ( 1936 年 8 月 15 日) 、 国防第一主义的日本 中央日报 ( 1936 年 8 月 15 日) 、賡华日内阁庶政一新之国策问题 外交评论 ( 1936 年 9 月)等,否定英文媒介的论调认为日本不是与中国合作而是具有侵略的意图。但是,正如在此之前如 IPR 玉斯美脱会议的一名出席者张忠紱在 1936年 3 月开始于论中日邦交 日本评论杂志( 1936 年 3 月 15 日)上表示的“中日两国欲求长期妥协 ,真诚合作,必须日本放弃其大陆政策,而中国须力求安定自强” , 日本之对华观念 大公报 ( 1936 年 8 月 14 日) 等中可以看到的为了摸索中日和平也有论调向日本提出要求转换对华观念。事实上还有实业家高木陆郎,河北兴中公司社长十河信二,朝日新闻记者太田宇之助等人以社会经济水准的角度,于大公报 ( 1936 年 9 月 3 日)刊登的日本之对华国策上提出肯定要求对中国转换政策的论文,在日本也有论调提起新的中国观与以往形成主流的中国观相对抗。可以说在 1936 年 8 月、 9 月时期可能追求中日和平的媒体时代已经存在了。 (1)太平洋问题调查会 (The Institute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