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追风筝的人人物性格评论故事讲述的是在上世纪 70 年代在苏联入侵和塔利班政权崛起之前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12 岁的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他的小仆人哈桑之间的长达一生的友情故事。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是从蹒跚学步开始一起玩耍长大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阿米尔出身于阿富汗上流社会,父亲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并且投身与慈善事业,在当地声名赫赫,母亲是贵族淑女,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在生前是大学教师,在生产阿米尔时难产死亡。因此父亲对阿米尔一直很冷淡。阿米尔也认为父亲恨他,因为他杀害了父亲深爱的妻子,所以一直渴求父亲的亲近、爱与认可。父亲对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有着超常的温情和关注,导致阿米尔心生妒忌,为赢
2、得父亲的爱而不择手段。哈桑对阿米尔极其忠诚,他善于用弹弓作为武器,百发百中,同样,他也是追风筝的好手。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习俗,每个风筝斗士要以隔断敌手的风筝,再追到最后那只随风飘扬的风筝为胜利。哈桑是最精与此道的高手,他总是清楚的知道风筝最终落下的地方,然后早早在原地等待,从未失手。在那一年冬季,斗风筝比赛如期举行,且规模盛大。阿米尔虽然是斗风筝的好手,但总是得不到父亲的认可,父亲要求的是获胜、赢得一切他想赢得的东西,包括儿子可以给与的荣誉和胜利。所以阿米尔将这场比赛视为一场战争,为了父亲以自己为荣,为了赢得父亲的原谅与爱而战斗。不出所料,阿米尔割断了所有的风筝,成为了胜利者,哈桑如
3、同过去一样为他追回那只最后的风筝。在找回风筝途中,阿米尔目睹了哈桑拿到风筝后被坏小子阿塞夫强暴的画面,然而他自私软弱,害怕阿塞夫对自己的折磨,没有勇气站出来制止恶性,反而把哈桑作为赢回父亲的代价,他跑开了。阿米尔跑开了,赢得了父亲短暂的关爱,但精神上对于哈桑的愧疚却从此摆脱不掉,他躲避哈桑,如同背叛之心因愧疚而无脸面对哈桑无时无刻的的忠诚之心。可是在选择请求原谅与继续背叛之间,他还是选择了后者。阿米尔在生日宴会之后,设计将礼物放到哈桑的房间,陷害哈桑偷窃,好让父亲赶走哈桑父子。父亲原谅了哈桑,可是哈桑父子却执意离开了。后来阿富汗爆发了战争,阿米尔父子移民去了美国。靠父亲辛苦打工供阿米尔上了大学
4、,娶了妻子。后来父亲生病去世,阿米尔接到一通来自阿富汗的管家拉辛汗的电话,驱使他回国去。然后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可是哈桑因为看护阿米尔家的房子而被塔利班杀害,余下一个孩子索拉博被安置在恤孤院里。儿时的懦弱和愧疚仍然缠绕着已经年近中年的阿米尔,他毅然决然地已经选择踏上赎罪的路,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于是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已经成为塔利班头子的阿塞夫手里救出了索拉博,并把他带回了美国,完成了他的赎罪之路。小说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就像笔下主人公阿米尔一样,他也是从小移民到美国去的,所以既熟悉故事发生地喀布尔的生活状况又有美国的生活体验,使得小说显得很有真实感。
5、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分为三个故事片段,首先讲述了阿米尔 12 岁时与哈桑形影相伴的生活、斗风筝比赛以及设计赶走哈桑父子的故事,紧接着讲述阿米尔父子移民美国后的生活,最后写阿米尔回国得知真相又为了赎罪救回哈桑儿子的故事。作者卡勒德胡塞尼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忠诚和背叛、正直与懦弱、自私与担当,以及犯罪与救赎的故事。小说主人公阿米尔是一个着复杂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个自私并且懦弱的人,在与哈桑玩耍时怂恿哈桑用弹弓将胡桃射向邻居家的狗、朝山羊掷石头等恶作剧被发现后,从来都由哈桑来背负,并且以为理所当然。阿米尔也有着强烈的妒忌心,因为父亲对哈桑超常的关怀使他觉得哈桑分去了本应属于他的父亲的爱,所以总是千方
6、百计的不让父亲带哈桑出门。尽管是一个孩子,但阿米尔也存在等级观念和宗教种族观念, “我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 ,“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拉扎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 ,因此开哈桑玩笑之后或者捉弄他之后,尽管心怀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乃至斗风筝比赛结束后,阿米尔看到哈桑为保护追到了的风筝被阿塞夫强暴的场景,也没有站出来制止,而是懦弱的跑开了,为了赢回父亲,让哈桑付出了代价,而阿米尔的心里活动是:他只是个哈拉扎人,不是吗?可是,对父爱的渴求、对优越感的渴望以及面对恶势力时的自保并不能笼统地说是人性的恶,阿米尔只是表现出了人性中本来面目。何况自此以后半生,他都被愧疚自责的阴影所
7、缠绕,如第一章就提到:“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己爬上来” , “自己在始终窥探着那条荒芜的小径” 。面对曾经的错误,心灵上的愧疚和折磨已经使他在赎罪道路上跨出了一大半,而实质性的赎罪行为(回国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更是作出了极大的弥补。所以阿米尔已从自私懦弱的小孩子蜕变成正直勇敢的能够担当的男人。“为你,千千万万变。 ”哈桑的一句话令多少人感动,这是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忠诚表白,为了阿米尔,哈桑愿意做千千万万的事情。哈桑出生以后叫的第一个人名是“阿米尔” ,意味着他将哈桑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犹如对母亲一样的依赖。他心甘情愿地为哈桑做任何事情,顶替恶作剧
8、的责备,在坏小子阿塞夫面前挺身而出,忠厚地化解来自阿米尔的嘲弄,甚至为保护风筝而做出身体上精神上的牺牲,后来为袒护阿米尔的谎言承认自己盗窃并且甘心离开。最后又为保护阿米尔家的房子而被塔利班杀害,哈桑一生都在为阿米尔牺牲,体现了一个孩子到一个男人不变的忠诚与正直,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体现了人性中的大善,却与种族、宗教和等级等全部无关,他是哈拉扎人,是什叶派,是富家奴仆,没有金钱地位,没有接受文化的机会,可是他勤劳勇敢、忠诚正直,拥有赤裸裸的原始个体所具备的一切完美特性。阿米尔的父亲拉辛汗同样也是哈桑的父亲,他身上可以说结合了阿米尔与哈桑的个性。他说盗窃是一切罪的宗源,可是他与阿
9、里的妻子生下了哈桑,偷走了对阿里的忠诚,他隐瞒了阿米尔,剥夺了阿米尔知道真相的权利,他隐藏哈桑,偷走了哈桑本应得到的父爱与社会认同感。管家拉辛汗说过:“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所以拉辛汗一生都在行善事,修建恤孤院,帮助别人,祈求为自己赎罪,于此同时也得到了别人的崇敬和爱戴。拉辛汗表现出来的对阿米尔的冷漠和厌弃,是因为他从阿米尔身上看到了自身懦弱欺骗的一面,某种程度上表现的是对自身性格里的劣性的厌恶。而哈桑身上所具有的勇敢忠诚、正直无私使他所推崇并且引以为自豪的自身优点。所以可以说阿米尔和哈桑这两个儿子各自代表了他性格的两面。作者安排阿米尔作为拉辛汗在社会上认同的孩子,他的性格是拉
10、辛汗鄙夷的,可是却理所当然的享受父亲的荣誉、社会地位、金钱所给予的所有好处;哈桑是拉辛汗不能公布于众的孩子,他的身上具有拉辛汗热爱且推崇的特质,但得不到应该被给予的父爱,更不用说留在父亲身边乃至带到国外躲避战乱。所以拉辛汗老爷的一生永远有无法弥补的遗憾,尽管他一生行善,本质上已经获得救赎,可是他自己却无法原谅自己。文章中阿米尔设计使哈桑父子离开的片段体现了人性当中的劣性战胜人性中的善性,但最终阿米尔踏上为自己也为父亲的赎罪道路也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最终战胜劣,小说的主题得到升华。追风筝的人这一题目表面上是指的是哈桑,为阿米尔少爷追风筝,实际上也指阿米尔追逐象征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的风筝。我想,阿米尔费尽周折,将同样饱受凌辱的侄子带回美国,告诉他,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他追风筝的时候,他已经追到了那只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