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培养,第一节 问题解决 第二节 创造力的培养,第一节 问题解决,一、解决问题概述 1、问题的概念 问题就是给定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存在障碍,需要克服。多数心理学家认 为,所有问题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目标、障碍。 2、问题的分类 根据问题空间的明确与否,可以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 不良问题”这样的两种类型。所谓结构良好的问题,是指其初始状态、目 标状态和可能的操作是清楚确定了的。 二、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一)杜威的五步骤观点 1910年,杜威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1)困惑、挫折感或意识到困 难的状态(2)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包括不太具体地指出
2、所追求的目 的,需要填补的缺口或要达到的目标(3)提出问题的各种假设(4)如有 必要,连续检验这些假设,并对问题重新加以阐述(5)进行验证,证实、,驳斥或改正这个假设。 (二)奥苏伯尔的四阶段观点 1969年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式,该模式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2、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 3、填补空隙过程 4、解答之后的经验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动机状态 2、问题表征 3、定势 4、功能固着 5、知识经验,第二节 创造力的培养,一、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主要是指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二、创造力的实质 1、无意识观点:柏拉图 2、”理性意识“学说
3、 3、华拉斯的”四阶段“学说 4、创造力的生成探索模型:福克 5、创造力的投资学说:斯滕伯格 三、创造力的测量 托兰斯在1979年总结此前关于创造力的心理测量学研究时指出:“创造力 测验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的测验,另一类是试图了 解人格特征群的测验”。 四、创造力培养和教育 素质教育可分为三个基本目标层次:一是适应,二是发展,三是创造。,目前发达国家的中小学都在进行着各种有关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尝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开设创造性课程,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是通过改革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三是提倡课内与课外结合,通过“自我设计课”等多样化的活动发展方式,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