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哲学思考王支华 李永山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和运用真理的实践活动,它是一个继往开来、永无休止的发展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我们相继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时代脉搏,依据现实发展,更迫切需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时俱进 理论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
2、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
3、,从理论起点和认识源头上看,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建,是从以毛泽东开始的。同革命相比,搞建设是一个更困难、更陌生的任务。毛泽东指出:“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 ”(毛泽东文集 第 7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6 页)为了深刻地认识这一必然王国,毛泽东从调查研究入手,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其代表作论十大关系一开头就明确指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
4、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建,无疑具有继往开来的深远意义。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建,为时人、后人树立了榜样,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在毛泽东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道上,不断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依时顺变、与时俱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从理论上邓小平说:“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
5、,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13 页)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进步,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43 页)从1978 年到 1992 年,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南方谈话为标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立足我国国情,规划了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渐进式改革路线,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2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
6、。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以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党中央对邓小平的这一思想理论取得了共识,并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际上是以党的文件的形式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其次,面对新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但由于思维惯性和市场风气初开,主流意识尚未在思想领域占据支
7、配地位,使得人民群众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既有对计划的怀念,又有对市场的疑虑,而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更使改革开放的进程明显放慢。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迈得再快一点。 (简称“三个一点”)的思想。 “三个一点”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提高了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是“三个一点”思想中有“重点”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一点”的思想,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总结和阐述,也是当前改革攻坚阶段和今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充满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三个一点”是有主题的,
8、即告诫全党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如果抛开这个主题去抽象、片面的理解,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以至于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导致主观主义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进而迷失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航标。二是“三个一点”贯穿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辩证法。不讲“两点论”就不是辩证法,就会片面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讲“两点论” ,不讲“重点论”就是折中思想,就会使改革开放的进程迟滞受缚。思想更解放一点是前提、关键是对其他两个点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说,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胆子更大,而只有胆子更大,步伐才能更快。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体现出统一基础上递进的逻辑关系
9、和辩证法的创新。其前提是建立在思想上的解放和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步子更快一点,是在讲效益、质和量统一的前提下更快一些。否则必将会重演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只讲冲天“干劲” ,不讲科学态度,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失误和悲剧。三是“三个一点”针对实际问题而言,具有正本清源的指导作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理论跟不上实践发展的需要,缺乏超前性,以致往往造成了“干了看”或“赶了转”以及“乱团转” ; 其二是即便有正确的理论,但又未能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指导和运用,有些地方和单位也会出现“亡羊补牢” ,甚至亡羊不能补牢的恶性循环。客观现实表明,思想路线的再坚持,基本路线的再教育,改革开放的再深化,经济建设的
10、再推进势在必行。实践已经证明,要使“三个一点”得以全面实施,关键在于思想的解放。如果思想不解放,只唯书、唯上、不唯实,那么,其它两点则等于零,也就谈不上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思想解放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思想解放必须把握好“度” 。衡量思想解放这个度的唯一标准就是党的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讲的“思想更解放一点” ,决不是想入非非,更不是闭门造车的理论虚构,我们决不能搞主观随意性、盲目性、片面性的假、大、空式的盲目;第二,思想解放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级党组织,都必须齐心协力,努力造成一个上下同欲、团结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在这个基础上,大张旗鼓地宣传新观念,新事物,形
11、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第三,思想解放必须转变观念。不转变那些目光短浅、作茧自缚的旧思想、旧观念,解放思想终将纸上谈兵。事实已经证明: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而核心问题则是观念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观念的优势比资源、人才的优势更重要。在当前深化改革,向深层次迈进的时候,转变观念,思想解放的必要性比任何时候都突出,都紧迫。这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中华民族振3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提高了对
12、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段论。第一,由“限制论”到“补充论”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改革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复苏。商品经济的复苏,反过来又使人们产生了商品经济确实比过去那种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有更大的活力的认识,于是理论界首先产生了打破“限制论”的思想。邓小平较早认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这肯定是不正确的。在这种思想认识的推动下,形成了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这是在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上由排斥到利用的第一次飞跃。第二,由“补充论”到“结合论”的推进。20世纪80年代中期
13、,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沿海地区由于在较大幅度上与市场相结合,促使其经济迅猛发展。相反,内地由于放开的幅度小而步履蹒跚。这种反差使人们愈来愈感到旧的“补充”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只有开放市场,才能搞活经济和企业。当此关键时刻,党的十三大正式采纳了邓小平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建议,具体运行模式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可以说,这是理论上的又一次飞跃,即由“补充论”推进到“结合论” 。第三,由“结合论”到“手段论”的上升。理论的发展本身就需要具有彻底性。 “结合论”较之“补充论”确已有了重大发展,但它还没有正确回答计划和市场的
14、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为此,当时人们在理论上产生了困惑,理论上的困惑又反过来直接影响了改革实践,特别是国有经济(计划经济部分)的改革步伐。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在深刻分析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职能之后,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就科学地回答了两者的本质区别,即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是手段,而不是代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党中央对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取得了共识,并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
15、样,在理论上就完成了由“结合论”到“手段论”的伟大飞跃,这一飞跃无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在当代世界、当代中国以及党的发展变化(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新要求,实现国家强盛与人民富裕,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回答的主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
16、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例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人和人民中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俄罗斯共产党第一副主席库普佐夫指出:“三个代表思想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共同财富。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三个代表思想,因为这一思想是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的发展。”“有中共的存在,我们就可以说,社会主义还活着,社会主义事业正在中国现实地存在。中共的经验对俄罗斯共产党人来说是无价之宝。 ”(光明日报2002 年 11 月 13 日)苏联共产党是一个有近百年历史、有世界影响的大党。但在执政 74 年后,轰然垮
17、台。4其衰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苏联共产党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导致了“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构成了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新世纪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
18、,实现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回答的主题。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首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又是通过人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
19、主体,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统一。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并不在人的活动之外,而是在人的活动之中。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正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人摆在第一位。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把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特别是切实解决好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最高理念,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
20、点,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的应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和对待人民群众的正确立场。其次,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性的作用上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科学发展观本身具有整体性,它不但要在“自然经济社会人”这一复合系统之中形
21、成良性循环,还要在巨系统内部使其各个子系统也要达到良性循环。一是社会全面发展。然而,影响社会全面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经济固然是最重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其它方面的发展,犹如木桶效应,每一根木板都会影响木桶的容积,如果长短不一,无论最长的那根木板有多长,都会被短板所制约。因此,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必须与经济、政治、文化一起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全面向前发展,不断进步。一般来讲,从宏观上看,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要坚持全面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增强综合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是协调发展。事物是普遍
22、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与其它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相依存的。因此,就是要通过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的发展;推进农业、轻5工业、重工业的发展;推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实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国防的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发展是永恒的,发展是无限的,如何才能永恒无限的发展呢?答案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如一个人出门远行,带了一些食物,他想走的更远,就必须合理地分配所带的食物,不能毫无节制、毫无计划地浪费。同理,我们眼前要发展,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发展,人类社会要一直延续下去,我们就不能为了自己今天的发展,去占据本应由我们的子孙后代使用的资源,不应今日不顾明
23、日事,浪费资源,自己把自己赶上绝路。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无限发展的保证。可见,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发展是核心,协调发展是关键,可持续发展是保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完整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最后,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蕴涵了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蕴涵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劳动群众知识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防止三大差别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加速后进地区的发展,追赶发达地区
24、,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防止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防止片面发展而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结构性的破坏;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把我国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注意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既要充分发挥扩大开放对我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又要防止对外开放失度,使我国发展过分依赖外国而严重削弱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能力。通过“五个统筹” ,实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国防等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就是既看到主要矛盾,又看到次要矛盾;既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就是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科学发展观认识和解决问题,就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
25、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统一的,两点是重点中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是让我们以统揽全局的眼光把握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种关系,同时也指出了要明确和抓住发展问题上的重点,从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看,发展是重点;从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看,经济建设是重点;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方向看,农村是重点;从整个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看,当前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是重点。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方法论清楚地表明,掌握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我们就能够驾驭发展中的复杂局面,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科学发展观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26、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学会“弹钢琴” ,注意解决次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抓住了我国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发展,首要是经济发展,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求得社会稳定,并在稳定的前提下谋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是面向全局和坚持重点相结合的统筹兼顾,它是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地生动体现。坚持理论创新,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推向前进,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发展结合起
27、来,既要善于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从中国实际出发,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以指导中国实际;又要善于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概括和理论创造,以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确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过程,是我们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总结,6反映了我们党对历史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对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中国特
28、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的重要理论成果。过去不等于现在,现在不等于未来。中国共产党人要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更加迫切需要理论和实践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推向前进。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提出至今三十年来,世界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之时,已不是三十年前之时,现在之势也不是三十年前之势。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时代条件发生了变化,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就必须随之前进。因而,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与时俱进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激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战斗力。通讯地址: 安徽省蚌埠市曹山路 962 号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 王支华书记 李永山 教授 邮编:233030;E-mail: ;手机:13053111280;1309366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