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俗学方法,历史研究法,19世纪的许多学派,如神话学派、仪式学派和进化人类学派等,曾用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民俗现象,而且大都是把民俗作为文化“遗留物”来对待。 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创始人尤里乌斯科隆(Julius Krohn,18351888)曾对芬兰史诗卡勒瓦拉起源的研究,其儿子卡尔勒科隆(Karrle Krohnn,1863-1932)使历史地理学派及其方法最终定型。 卡尔勒的学生,安蒂阿马图斯阿尔奈(Autti Amatus Aarne,18761925),此方法可从民间故事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追溯每类故事的原型,又可以从地理流布途径和变化,去追寻故事的发祥地。,
2、追寻故事生活史 提出“类型”、“母题”的术语:一种类型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的叙事作品来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当然它也可能偶然地与另一个故事合在一起讲,但它能够单独出现这个事实,是它的独立性的证明。组成它的可以仅仅是一个母题,也可以是多个母题。” 建立民间故事分类系统 阿尔奈编制的民间故事类型,是将大同小异的民间故事按地区分布进行排列,并给各个资料标上分类编号。此分类法经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斯汤姆逊(Stith Thompson)补充修订,成为“阿尔奈汤姆逊体系”,即“AT分类法”(历史演变及地理分布)。 钟敬文于19301931年拟定中国民谭型式,概括出45个中国
3、民间故事的型式。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编纂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德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王燕生、周祖生译,刘魁立审校,商务印书馆1999年。,比较研究法,指在民俗学研究中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民俗事象拿来作比较,从而找出各类民俗事象之间的纵的和横的联系探讨某一民族民俗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方法。 区域比较法,将比较的范围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由此出发将这一区域的特殊民俗事象加以比较,区别类型,然后再和民俗学总的分类发生联系,进行比较。 控制比较法,是指研究中首先要分析不同民俗的构成,然后再去了解这一民俗的全部内容和形成过程(历史),这样对某一民俗的结构和历史的前后关系在研究中都可以照顾
4、到。 交叉比较法,是指在更大的范围内,从世界各民族民俗事象中,抽出某一部分,做统计分析,由此说明某一类民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规律。,表演理论,1946年,他的民间故事出版,很快成为民俗学经典。美国民俗学在理查德多尔逊的努力下摆脱人类学和欧洲民俗学的影响,出版了美国民俗学、美国地方民俗、美国民俗与历史学家等著作,他还努力发展“新大陆民俗理论”,认为美洲各国民俗皆产生于多种族、多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民俗学理论。阿兰邓迪斯、丹本阿莫斯等学者崛起,美国民俗学开始定在口头创作、社会生活习俗、物质文化和民间艺术四个主要领域。 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有容乃称之
5、为“美国表演学派”(American Performance-school),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80至90年代上半期影响臻至顶峰。主要代表人物有戴尔海默斯(Dell Hymes)、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罗杰亚伯拉罕(Roger Abrahams)和丹本阿莫斯(Dan Ben-Amos)。,与以往民间文学(folklore)研究领域中盛行的“以文本为中心”(text-centered)、关注抽象的、无实体、往往被剥离了语境关系的口头艺术事象(item-centered)的观点不同,表演理论是以表演为中心(performance-centered),关注口头
6、艺术文本在特定语境中的动态形成过程和其形式的实际应用,以下视角:特定语境中的民俗表演事件;交流的实际发生过程和文本的动态而复杂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这个过程是由诸多因素(个人的、传统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道德的等)共同参与,并且也是由诸多因素共同塑造的;讲述人、听众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表演的即时性和创造性,强调每一个表演都是独特的,它的独特性来源于特定语境下的交际资源、个人能力和参与者的目的等之间的互动;表演的民族志考虑,强调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范畴、语境中理解表演,将特定语境下的交流事件作为观察、描述和分析的中心。,鲍曼将民俗分为两大层面: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理
7、解文化需要了解的信息,主要是指意义系统和符号性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主要指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层面),六个小层面:意义语境(Context of Meaning)“这意味着什么?”,例如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符号和隐语关系;制度语境(Institutional Context)例如政治、宗教、亲属关系、经济,乃至邻里关系、开张、庆祝等,主要回答文化各方面如何相互关联、如何相互适应的问题;交流系统语境(Context of Communicative System);“一个文化中的特定民俗形式如何与别的形式相关联”社会基础(Social Base),“该民俗
8、关联到何种社会认同的特点?”,需要了解的信息包括地域、民族、职业和年龄集团,家庭和社区等;个人语境(Individual Context),包括个人生活史、个人讲述资料库的结构和发展等;情景性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例如交流事件如妇女座谈会、家庭聚会、布鲁斯表演,甚至电话交谈等。,“事件”是指由文化所界定的、有一定边界的一系列行为和经历,它构成了行动的一个有意味的语境。事件的结构是由许多情境性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和角色、表演的文化背景原则,互动和阐释原则,行动发生的顺序等。这些因素将决定选择什么来表演、表演的策略、突生文本的形态,以及特
9、定情景自身结构。鲍曼还指出应该把历史语境(Historical Context)包括在内。,公众民俗学,公众民俗学(public folklore),又称为“应用民俗学”(applied folklore),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兴起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首先指的是关于民俗的实践活动,即在产生民间传统的社区内或其外的新的语境中对这种传统的表现和应用,这种表现与应用通常是通过传统承载者与民俗学者或其他文化专家的协作努力完成的。 罗杰亚伯拉罕、理查德鲍曼、亨利格拉西、鲍勃伯恩顿(Bob Byington)等一批学者积极倡导民俗应用的研究,成立了应用民俗学委员会。 所谓公众民俗学者,通常指的是那些
10、主要在艺术委员会、有关历史的社会组织、图书馆、博物馆、非营利性民间艺术或民俗团体等机构工作的民俗学者。工作包括:通过研究与写作来描述和阐述民间文化;教育学生认识、尊重并进一步研究多样性的文化形态;制作媒体资料和主持表现传统社区及其面临问题的展览和节庆;创立公众政策及市场条件,从而对同传统文化之延续息息相关的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应用产生影响;与地方学者合作以帮助他们对其文化进行调查和立档处理等。,口头程式理论,此流派的理论创始人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和阿尔伯特洛德从20世纪30年代起,以古希腊荷马史诗为主要研究对象,确立了一套严密的口头诗学的分析方法。帕里对希腊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此两大史诗进行文本分析,认
11、为它们是无数史诗演唱艺人在其演唱生涯中练就一套掌握口头程式的编作技巧。它们还在南斯拉夫进行活态的民族志田野考察,把众多演唱史诗的文盲诗人与荷马诗人予以对比。1960年洛德在帕里他们工作的基础上出版了故事的歌手,总结了他们对史诗结构和演唱模式的分析方法,这就是口头程式理论,也叫“帕里洛德理论”。,程式:一组在相同韵律条件下被经常使用以表达一个特定的基本观念的词汇,它旨在强调情节单元的稳定性、模式化及其结构组织功能。“在口头传统中存在着诸多叙事范型,无论围绕着它们而建构的故事有着多大程度的变化,它们作为具有重要功能并充满着巨大活力的组织要素,存在于口头故事文本的创作和传播之中”。 话题或典型场景:
12、这个叙事单元被界定为“成组的观念群,往往被用来以传统诗歌的程式风格讲述一个故事”。凭靠着它提供给诗人以现成的和一定规模的典型描绘,这些描绘略加润色便会适合于某一特定史诗故事中的特定场合,因而它也有助于诗人的即席创作。 故事型式:最大尺度的词被口头理论定义为“故事型式”或“故事类型”。这是一个依照既存的可预知的一系列动作的顺序,从始至终支撑着全部叙事的结构型式。故事型式提供的是一个普泛化的形式,它对于诗人在演唱时的创作十分有用。同样地,此基础亦允许在一定程度之内的变异,也就是说,在统一的大构架中允许特殊的细部变化和差异。,表演中的创作:表演者在每一次演唱中的创造,但这种创造要受到很大的限制。一方
13、面,受制于传统;另一方面,他们的即兴表演不是随意的,而是要受到一定“程式”的规范。口头程式理论的初衷就是对这种制约创作的口头程式的研究。口头程式是一种结构,是一种行动的结构,“这一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一个变型”。口头程式理论对结构的重视,已经从普罗普所致力的深层“文本的结构”走向了“表演的结构”。 听众:“由帕里和洛德所从事的田野作业和分析,旨在去理解那些文盲歌手是怎样在没有文字的帮助下创造出篇幅宏大、辞藻华美的史诗的。简而言之,集中关注的是以听众的接受为消费的史诗创作由于已经具有对口头史诗是怎样生成的某些理解,我们便可以将一部分注意力从创作转向接受,那就是我们应当开始积极主动
14、地考虑听众的作用。这里既包含原来意义上的听众,也包含演唱记录的阅读者。这一对接受方的同等强调,使得口头的和书面的两者相互影响的观念更加清晰起来,而且加深了对词的广义的理解”。(表演者对于细节的描述及表演长度,很多时候取决于观众的反响),陶立璠民俗学列出调查要目:,第一,物质民俗 1、居住 (1)居住地周围的自然环境(土质、气候、水利)、各类资源、生产状况(农、林、牧、副、渔各业)、交通设施等。 (2)住宅(选取典型的)的布局、结构,绘出平面或立体图。住宅内房间的分配、位置、名称,供何人使用(区别不同身份等)。 (3)火塘或灶的位置,有无特别的意义,有无灶神。 (4)屋内家神供奉的位置。 (5)
15、家具的种类、名称、制作、使用。 (6)住宅的修建(材料、过程)和仪式。 (7)房屋建筑的类型。区别不同身份的人家加以调查。 2、服饰 (1)日常生活中,包括平时、劳动、节日、不同季节、婚、丧时的不同服饰。分男女老幼、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加以详记。 (2)服饰的质料及制作。 (3)有关服饰的仪礼(如成年礼)、信仰和传说。 3、饮食 (1)日常饮食的种类、时间、次数。节日及特殊场合的饮食种类、名称。 (2)日常及特殊饮食的原料和制作程序、方法。 (3)平时与节日等场合的食谱,进餐时的礼俗。 (4)有关饮食的仪式和传说。,4、生产 (1)农业。土地所有权,农业耕作的自然条件。作物种类,一年四季生产
16、过程。农业机具。仪式、禁忌、传说。 (2)林业。山林所处的自然条件。树木种类,育林、护林、采伐过程、方法。特种经济林木的种类、称呼、用途。有关林业生产的各种信仰、仪式、禁忌和传说。 (3)牧业。牧业民族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不同季节的生产方式。牲畜的种类和名称。由放牧影响的牧民的特殊生活习俗。有关牧业的信仰、仪式、禁忌和传说。 (4)渔、猎。有关渔、猎的自然地理环境,渔、猎对象、种类、名称。四季生产方式。渔、猎用具及其制作、用途。产品的交换。有关渔、猎的信仰、仪式、禁忌和传说。 (5)其他。家禽、家畜的饲养,养蚕、染织、编织等。对于手工业、工匠的调查也属重要内容。 5、交通 (1)水、陆交通设
17、施(航道与道路的开辟、管理)。影响水、陆交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 (2)水、陆交通工具的种类(人力、畜力、自然力、机械等)。运输工具的种类、制作。和交通有关的贸易交往。 (3)有关交通的信仰、禁忌和传说等。 (4)古老的通讯、联络方式。 6、交易 (1)民间物资交易的传统场合、市场种类、交易时间、货物名称、种类、制作。 (2)与交易有关的社会活动(文化交流、自由恋爱等)。 (3)与交易有关的仪式、禁忌、传说等。,第二,社会民俗 1、村落 (1)村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 (2)村落内的住宅分布,公共设施(寺庙、道路、墓地、公共建筑等),绘制平面图加以说明。 (3)村落内不同的社会组织。包括经济
18、组织、职业集团、宗教组织、氏族组织、家庭组织、村规、寨规、家规。 (4)村落的起源历史、重大事件。 (5)有关村落的传说。 2、各种社会和职业集团 (1)政治组织。历来村落政治组织(如土司制度)的沿革。村落中阶层的划分。政治组织的现在遗存。现在的政治组织。 (2)历来村落政治结构及演变。 (3)各种职业集团。组织形式、名称、活动方式、内容、禁规、处罚和奖励。这些集团的社会作用。 (4)有关的仪式、禁忌和传说。 3、家族 (1)家族制度的历史沿革。家族组织,家族中各成员的称呼、地位、权力。 (2)家族内的继承关系,有和仪式。分家。 (3)家属称谓,婚姻关系。 (4)家族内的信仰、家神崇拜仪式与禁
19、忌。家规、家法、家教。,4、人生仪礼 (1)妊娠习俗。对怀孕的特别称呼。妊娠禁忌。 (2)生产、助产方式。对产妇的态度,禁忌。对产妇和婴儿的护理。产期休息。 (3)婴儿的命名仪式。其他仪式(满月、百日、周岁、免疫及每年的生日礼)。 (4)成年礼(冠礼、笄礼)。何时举行,仪式(男子割礼、拔牙、文身、改换服饰;女子的仪式),标志。成年后的社会权力、义务。 (5)婚礼。成婚的年龄,配偶的选择,订婚仪式,婚前准备。婚礼日期的择定,婚礼仪式,婚后生活。有关婚礼的各种习俗。 (6)丧葬。人死后的丧礼程序。死后处理,报丧。丧礼仪式的做法、名称、意义。墓地选择、装殓、出殡的方式。葬后的仪礼、信仰、禁忌。有关丧
20、葬的传说等。 5、岁时民俗 (1)一年中的节日。事件、地点、内容、意义。 (2)有关节日活动与生产、社会生活的关系。 (3)节日与有关的祭祀和娱乐活动。 (4)特殊节日(歌节、庙会等)的时间、过程、内容、意义。 (5)有关节日习俗的传说、信仰、禁忌。,第三,口承语言民俗 1、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艺术作品的搜集。 2、搜集作品时要忠实原来的口头讲述,不得随意改动。 3、具体作品的传承、传播情况。 4、有关民间文艺产生、作用的记述。 第四,精神民俗 1、信仰 (1)信仰的对象、名称、性质、作用、意义。 (2)信仰的范围。有无有关信仰的组织、名称、活动时间、地点、仪
21、式。 (3)信仰对人们思想和社会生活的作用、影响。 (4)有关信仰的传说。 2、宗教 (1)原始宗教与现代宗教名称。信奉偶像、教义。 (2)宗教组织、活动情况、活动地点。有无专门法器。 (3)寺庙建筑、供奉偶像、崇拜范围。 (4)宗教职业组织、活动。宗教职业者(巫师、活佛、牧师、阿訇等)活动与传承情况。 (5)有关宗教的仪式、禁忌、传说等。 3、道德、礼仪 (1)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系这些关系的准则。维护社会功德的习惯法。 (2)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所崇尚的道德,道德观。表现如何。 (3)尊老爱幼和待客仪礼。 (4)部落社会和阶级社会道德的表现形式,与道德有关的法律等。 (5)道德对某一地区和民族心理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