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桩动荷载试验介绍桩的动力测试技术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动测方法是在能量守恒原理的基础上,利用牛顿碰撞定律,根据打桩时测得的贯入度来推算桩的极限承载力。相应的计算公式也就称为动力打桩公式(简称打桩公式)。打桩公式有很多种,一度成为除静荷载试验以外唯一能用来推断桩承载力的现场试验方法。虽然打桩公式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难以准确判断桩的承载力,但至今国外的不少单位和技术人员还在应用,并且已有不少改进。近代的动测技术是以应力波理论为基础的。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应力波理论就被用以分析打桩过程,1931 年伊萨克斯(D. V. Isaacs)首先指出,桩顶受到桩锤冲击后,冲击能量
2、是以波动形式传至桩底的,因此可用一维波动方程来描述。但当时的解答过于复杂,只能用于极简单的边界条件,因而实用价值不大。1938 年福克斯(E. N. Fox)在作了许多简化假定后,对打桩过程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得出了能用于实际打桩分析的波动方程解答。1950 年史密斯(E. A. Smith)对锤- 桩-土体系提出了用一系列质块、弹簧和阻尼器组成的离散化计算模型,并用差分方程和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求得了较为精确的数值解。1960 年他发表了“打桩分析的波动方程法”这一著名论文,对打桩过程中桩的贯入性状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桩锤、锤垫、桩帽、桩垫以及桩和土的模拟问题,在文中定义了离散化模型涉及的全部
3、参数,并从各种不同的应用波动方程的打桩实例中,提供了这些参数的建议值,从而使波动方程分析方法开始进入实用阶段。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国外许多学者如福尔汉德(P. W. Fore hand)和里斯(J. L. Reese)、萨蒙(Samon )、毛斯莱(E. T. Mosley)、爱德华兹(Edwards)、劳沃雷(L. L. Lowery)、柯伊尔(H. M. Coyle)、波勒斯(J. E. Bowles)、达维松(M. T. Davisson)、劳契(F. Rausche)以及高勃尔(G. G. Goble)等在计算机程序编制、参数确定、可靠性研究以及波动方程法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4、。此外,瑞典的费休(H. C. Fisher)从 50 年代起就研究行波理论的图解法。上述学者的研究工作对发展波动方程的应用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计算机程序是应用波动方程方法的关键,所以,在这方面的发展尤为迅速,仅在美国就有十余种程序得到广泛采用,各种程序均有其特点和适用条件。例如:TEI 是德克萨斯运输研究所编制的能考虑桩身接头和松动等困素的程序;OCEAN WAVE 程序和 TIDY WAVE 程序与 TTI 程序基本相同,但前者包括了新型液压锤的模拟,后者则以桩顶的实测力作为输入,可减少因桩锤等模拟不当而引起的误差;WEAP 程序是凯斯西部后备大学编制的适用于柴油桩锤的程序;DUKFO
5、R 程序是杜克大学编制的可以考虑打桩时残余应力的程序;SWEAP 程序则是WEAP 程序和 DUKFOR 程序的结合; PSI 程序能作考虑残余应力的多锤分析,对难打的桩的特性作出较好的描述,还能按土的非线性变形特性进行模拟轴向荷载试验的计算;CAPWAP 程序是一个反分析程序,它根据桩顶处实测的力和加速度数据计算桩的承载力和阻力分布,可随时根据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的对比情况,调整输入参数和阻力分布,重新计算,直至吻合为止。此外,荷兰富国国际工程地质顾问公司编制的 WAVEQ、SRD 程序以及荷兰 HBM 液压锤公司等也都有自己的波动方程计算程序。波动方程应用于动测技术的另一类方法是将桩作为连续的
6、弹性杆,在对边界条件作适当处理或简化后,设法直接对偏微分方程积分求解。丹麦工业大学的汉森教授(B. Hasen)等发表了这方面的研究结果。荷兰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研究所(TNO)的柯顿(V. Koten)也在简化的假定条件下,利用线性代换和阶跃函数,得出了无限长桩在锤击作用下考虑桩侧阻力对应力波的衰减作用的闭合解。70 年代初,他们研制成 TNO 桩检测系统,用于检验桩的完整性和桩身质量。后来,通过在砂土中的静、动试验对比,证明可以用动测方法确定静载下桩的承载力,于是又研制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和计算程序(TNOWAVE 程序)。此外,CASE 法也是属于这一类的方法,它是由高勃尔等人在 1964 年
7、开始研究的,在几千根桩上进行了试验,并研制了相应的打桩分析仪。瑞典生产的 PID 打桩分析仪也是以 CASE 法为原理制成的。近年来,以应力波理论为基础的桩的动测技术在美国和欧洲又有新的发展。在预估承载力方面,已经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就地灌注桩的承载力测试,对如何充分发挥土的阻力又不致使桩顶或桩身引起破坏的问题,研究出一些措施。在计算程序上,出现了采用连续模型及特征线法的 CAPWAPC 程序。法国的高宁(Gonin)等则认为锤击力波通过桩身时所动员的桩侧阻力与静载下发挥的桩侧阻力毫无关系,因此常用的锤击方法存在着严重缺点,他们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动测承载力的方法,并研制了新的动测设备,使锤击力的作用
8、时间延长,更接近于静载曲线。对端承桩和特殊土质条件下桩的承载力问题也有不少研究和应用波动方程法的实例分析。在桩身质量检验方面,随着电子量测仪器的改进而发展起来的低应变动测法已被证明是经济有效的方法,在荷兰、奥地利、西德以及美国一些地区目前已广泛采用。如荷兰又改进了原来的测试系统,推出 TNO 携带式 FPDS-2 型基础桩诊断系统。在桩土系统的动静性状方面,通过对比试验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动测技术的可靠性,如为使实测应力波与计算波形更为吻合,进行室内模型桩试验以改进桩侧阻力的计算模型。在锤击和现场量测设备方面,也有很多改进,例如创造了碟簧式桩锤和预应力碟簧式桩帽等,其作用都是使锤击应力峰值减小而使
9、应力波的持续时间增长,从而使锤和桩不易损坏而提高打桩时的贯入效率。另外对桩顶力和加速度的量测方法和所用的传感器等也进行了研究和改进。目前在国外应用最广泛的桩的动测仪器有下列几种:1PID 打桩分析仪PID 打桩分析仪是由瑞典乌泼萨拉大学等根据 CASE 法原理研制成功,并由瑞典打桩技术发展公司生产的。其主要功能除可用来检验桩的完整性和预估承载力外,还可测定打桩时桩身的锤击应力。2TNO 基础桩诊断系统由荷兰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研究所研制成的这一检测仪器是一种声波式的测试仪。该仪器体积小,重量轻,适宜于现场试验。TNO 诊断系统最初仅用于检验桩的完整性,后来又研制了动荷载试验和打桩分析的方法及计算
10、程序,可用来预估桩的侧阻力、端阻力和桩的荷载- 沉降特性以及监测打桩过程中桩和桩锤的性能,并可根据土的性质、锤的参数和桩的尺寸,对打桩效率和可行性作出判断。3PDA 打桩分析仪PDA 打桩分析仪是由美国桩动力公司(PDI 公司)在高勃尔教授主持下生产的。可用来检验桩的完整性并利用 CAPWAPC 程序预估桩的承载力。该仪器是现今世界上公认的最能代表高应变测桩技术水平的主流仪器。同时,PDI 公司还研制生产了专用于低应变测试的 PIT 分析仪,在动测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4PDR 打桩记录仪PDR 打桩记录仪是由荷兰富国国际工程地质公司生产的。可以监测打桩过程并同时显示出打桩时桩的承载力。上述动测
11、仪器及相应测试技术在国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一些仪器例如PID、PIT 、TNO 和 PDA 等在国内也有不少单位使用。 1985 年在第十一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会议上,福契(J. A. Focht)所作的关于“桩和其他深基础”的总报告中,公布了向世界各地询问有关确定单桩垂直承载力的方法的调查结果,在被询问的专家中,有 30%的人回答在粘性土中可用动测法(波动方程法),其中美国和加拿大则有 50%的人认为可用动测法。不少国家已将桩的动测法列入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规范,国际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学会在 1983 年就将 CASE 法和 CAPWAP 法作为学会建议的方法列入学会野外及室内试验委员会编制的
12、规范,加拿大基础工程学会规范(1977 年)规定,桩的承载力可用动力打桩公式、波动方程和打桩分析仪进行预估或用静荷载试验确定,在荷兰,规定所有灌注桩均须经过动力检测,西德在广泛应用动测法的基础上,专门设立委员会从 1980 年开始制定有关动测步骤、方法与数据处理的建议,并于 1984 年正式出版桩的动测规程的第二稿。他们不仅将桩的动测技术用来解决桩的质量检验以及一般桩的承载力测定,而且成功地应用在大直径灌注桩甚至沉井和复杂的桩柱中。我国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研究桩的动力测试技术。1972 年,湖南大学周光龙提出了桩基参数动测法,对开创我国桩的动测方法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随着我国桩
13、基工程的发展,许多部门的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对桩的动测技术和仪器设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使我国桩的动测技术得到蓬勃的发展。1978 年,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唐念慈等人在渤海油田 12 号平台的钢管桩动力测试中与渤海石油公司设计院等单位合作编制了BF81 程序,它是我国较早使用的以锤心初速度为初始条件的波动方程应用程序。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所也于 1980 年编制了与 CAPWAP 程序相类似的以输入实测力波为初始条件的波动方程的计算机分析程序,它可以消除桩顶以上锤、锤垫、桩帽、桩垫等模拟参数的误差,并且在研究桩土体系荷载传递规律的基础上,为准确确定土的动参数提供了可能性。在检验桩的质量和完
14、整性方面,我国从 70 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和应用法国首创的机械阻抗法。这种方法的试验设备比较简便,便于在我国推广。1978 年首先由湖南大学振动研究室和四川省成都市城市建设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西安公路研究所研制成功。1981 年先后在陕西、广西等地的大桥工程中进行现场试验,效果较好。随后,在此基础上成都市城建研究所等又研制了专用的 ZK-2 型桩基振动检验仪。此外,成都市城建研究所对激振器的固定方式以及在传感器的选择方面都作了较多的研究和反复比较试验。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工程研究所吸取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对桩的动测仪器和应用技术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在大量的现场测试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发挥该所的技术优势
15、,研制了独具特色的测桩仪器、配套软件和测试分析技术,在国内的桩基动测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其所研制的 RSM 系列桩基动测分析仪功能强、精度高、可靠性好,能适应现场较差的使用环境,是国内动测仪器的主导产品。在研究和发展我国独特的动测方法方面,湖南大学土木系振动小组周光龙等人首先发表了“用动力法测定桩基各种参数的原理、方法和分析”一文,探索用简单的锤击或重物冲击方法,获得桩-土体系的自振频率和其它动参数,并换算成桩的承载力。动参数法在1985 年正式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并在以后的推广应用中又有新的改进。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着重研究了桩侧土摩阻力大小以及桩尖土性质对各阶共振频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16、了新的计算桩长的公式和判断桩体质量的方法。综合上述成果而形成的共振法试桩技术经过大量的工程试验和 100 多个静、动试验对比而取得成功。该方法在 1985 年通过部级鉴定,并于 1986 年研制成 GZD-86 型桩动测自动控制系统,经部级鉴定合格。四川建筑科学研究院与建设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共同研究成功的锤击贯入法,是具有自己特色的另一种桩的动测方法。它通过不同落高的重锤,对桩顶施加瞬时锤击力 Pd使桩产生贯入度,根据实测的 Pd和相应的累计贯入度关系曲线与同一桩的静荷载试验曲线之间的相似性,通过桩的静、动对比试验结果的相关分析,求出桩的极限承载力。西安公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17、共同研究成功的水电效应法是通过在桩顶上的水容器内放电,对桩施加一瞬态冲击力来进行激振。由于水介质不传递剪切波,故桩只受压缩波的作用而产生垂直向振动。然后通过分析桩的振动波形来判断桩的质量。为了使该方法得以实施,研究并配置了相应的振源装置、水声法接收信号的装置以及信号的处理装置。通过数百根桩的检验证明,其结果与钻芯等方法的对比基本上是一致的。水电效应法在 1985 年通过了部级鉴定。我国在桩的动测技术方面的研究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有些单位还研制了新的测试方法和设备,有的已付诸工程实践,目前已在推广应用的几种动测法,也在进一步研究改进之中。现有的各种动力测试方法依据其激发能量对于桩身的影响而划分为高应变和低应变两大类,其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属于高应变的代表性方法有 CAPWAPC 法(实测曲线拟合法)和 CASE 法;属于低应变的代表性方法有反射波法、机械阻抗法、声波透射法和动力参数法等,其中声波透射法并不需要对桩身进行激振,但习惯上仍将其归于低应变动力测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