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落花一同飘去无人知道的地方-评“中国济慈”朱湘冬日的一个清晨,露水滴在江面上溅起一圈圈的涟漪,淡粉的寒梅在寒风中一片片旋转飘落,平静的湖面微微泛起闪闪的金光,纵身一跃,宛如沙漏中缓流的细粒,静静地沉入江底,一个诗人的死亡。“与落花一同漂去,无人知道的地方”(朱湘葬我),1933年 12 月 5 日,被美誉为国济慈”的杰出诗人朱湘在二十九岁盛年之际投江自没,且如其名作葬我所说,诗人的尸体与他的诗魂一起飘去了无人知道的地方,世界的尽头,理想的彼岸。1904 年,在这个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前夜的时期里,朱湘出身在一个清政府官员家庭。他的父亲虽是安徽太湖人,但却长年在湖南任道台(四品),久居湖南沅陵
2、(今湖南省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朱湘即诞生于此,故取名“湘” 。朱湘虽然生活在这么一个官宦家庭里,自小衣食无忧,但他的童年却依旧是不幸的,也为他日后冷傲、孤僻的性格埋下了阴影。在朱湘 3 岁还在哇哇学步的时候,他的母亲就染病去世,离他而去;在他 11 岁还未到束发之年的时候,他的父亲,也是家庭最大的支柱,也撒手人寰,驾鹤西去。此后,年纪小小就失去双亲的朱湘就随着他的哥哥嫂嫂们生活,可是天性敏感的他与兄嫂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诗人幼小的心灵此时已感到了沉沉的压抑,这种压抑感又把只有十几岁的他逼向更狭小,更孤僻的天地中。所谓“王子 滨洛之岁,兰成射策之年”,长于书香门第的朱湘,自幼就展露出非同
3、一般的天赋。1917 年,年仅 13 岁的朱湘即考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两年后,他又顺利考入清华中等科四年级,在 15 岁束发之年就成功跻身于中华一流学府水木清华。长于书香门第,朱湘的古典诗赋底蕴自不待言;生于巨变年代,诗人的灵魂也顺着时代的风向飞向更远的地方。做为一个思想敏锐的青年学生,朱湘早在就读于南京工业学校期间,就受新青年的影响,开始接受新文化运动,尤其对新诗青睐有加。步入水木清华之后,朱湘更是顺应了时代的浩浩洪流,加入了清华文学社,开始了新文学的创作与西洋文学的翻译。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在那个多变的年代,在讲究自然人文环境的水木清华,年轻的朱湘就像乳虎啸谷,潜龙深渊那般,处处显示着自己的
4、“龙性难驯” 。做为新文学运 动的后进,朱湘敢于公开嘲笑当时诗坛偶像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中的错别字,还大胆爆料徐志摩窃取新诗领袖桂冠的隐私。朱湘非但对文坛前辈敢于辛辣嘲讽,对志同道合又诗词唱和的同学也敢于当面大骂,丝毫不念同窗之谊。朱湘(字子源)在清华期间,与饶孟侃(子理)、孙大雨(子潜)、杨世恩(子惠)三人并称“清 华四子” ,成为名扬 水木清华的学生诗人。“清 华 四子 ”一起租房同住,平日里一同探讨文艺,诗词酬唱,颇有些文人雅集的味道。可是即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圈子,也不同于金谷之好,亦不同于兰亭之趣,四人间在生活上相处并不融洽。一遇到什么问题, “龙性难驯” 的朱湘就“遇事便发” ,常常
5、当面痛骂 其余三人。直到多年之后,四子之一的孙大雨仍然对当年朱湘以老大哥的身份训斥他,耿耿于怀,不能放下。足见,当时朱湘对同窗好友骂的不轻;也从侧面反应出当时还只在弱冠之年的朱湘的确在为人处世方面缺一根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但生性冷傲孤僻的朱湘是注定要与这一切清规戒律过不去的。1923 年,就差半年即可公费留美的朱湘终因故意抵制学校斋务处的早餐点名制度而累计三次记大过处分而被校方开除学籍。 “清华四子”的其余三人闻讯与校方竭力交涉,最终倡导自然人文环境的清华愿意作出让步,只要朱湘做出书面认错,便网开一面。可是生性孤傲的朱湘坚持认为自己无错可认,宁可被清华开除,也不愿俯首
6、认错。他在给清华文学社的顾一樵的信中说,他离校的原因是“向失望宣战。这种失望是多方面的” ,他还公开嘲讽母校说:“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有钻分数;人生是变换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是隔靴搔痒。可以说,同是新诗旗手,徐志摩离开剑桥时内心是那样的温暖、绚烂,而朱湘暂别清华却是另一番清冷孤独的光景。正如朱湘名作废园所说的:“有风时 白杨萧萧着,无风时白杨萧萧着,萧萧外更听不到什么。野花悄悄的发了,野花悄悄的谢了,悄悄外园里更没有什么。 ”被清华开除,回到南方的家中时朱湘已到弱冠之年。不久,一位名叫刘彩云的姑娘千里迢迢找上门来,手里拿着一张二十年前朱湘父亲与他父亲指腹为婚的契约。对
7、于一个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又富于浪漫色彩的青年诗人而言,指腹为婚是件多么的古老,多么的荒唐、多么的可笑的事啊。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在这么一件人生大事上,生性冷傲孤僻的朱湘竟然屈从了传统的力量,兄嫂的意思,与一个婚前毫无爱情,甚至素昧平生的女人,走上了“婚照结,炕照上,娃照生” 的道路。有趣的是,朱湘在婚姻这件人生大事上妥协了,在婚礼这种礼仪形式的小事上却爆发了。按照传统,父母双亡的朱湘,他的婚礼理应由长兄主持。那位在南京供职,且混得颇开的长兄也尽到了大哥的责任,忙里忙外,把朱湘的婚礼搞得体体面面,热热闹闹,高朋满座。可是到了行礼的时候,朱湘坚持不肯给长兄为父的大哥行跪拜礼,只肯以三鞠躬代替,让原
8、本兴高采烈的大哥一时在亲戚朋友中下不来台。估计,朱湘的大哥也是一倔脾气,为了这点小事也与弟弟急上了,当晚大脑洞房,把龙凤喜烛都给打成了两截。从小就生活在兄嫂阴影下的朱湘,在大婚之日,看到大哥还是这般张扬跋扈,处处都要“骑” 到他 头上,感到了彻底的愤怒与绝望。当晚,他就带着新婚妻子离家出走,搬到了二十岁就守了寡的二嫂薛琪英家。从此,朱湘便与他的几个兄弟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生性冷傲孤僻,平时又脾气暴躁,遇事便发的朱湘注定难以在“先结 婚,后恋 爱” 的旧式婚姻模式中 获得幸福。新婚燕尔,朱湘对新妻还是怜爱的,还为妻子改名为霓君,大概是希望与妻子同司马相如、卓文君那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吧。可
9、是,朱湘焦躁的诗人性格,霓君喜好怀疑、无理取闹的小女人性情,注定他们的婚姻要与争吵相伴始终。新婚没多久,随着对彼此好奇心的渐渐消失,没有婚前感情基础又性格不合的两人(如不一概否定旧时婚姻模式的话,那性格真的要比八字重要),开始频频为一些日常琐事争吵。就这样,小夫妻两人在时而鱼水之欢,时而各行其事,磕磕碰碰的状态下过了一年多。1926 年秋,朱湘暂别新婚妻子,在友人的力保下终于再次回到清华园。这次再回水木清华,踌躇满志的朱湘自费办了诗刊新文月刊,只登载自己创作的新诗与翻译的诗歌,并扬言“五年内使其遍及全国” 。不过可惜的是 虽然订户遍及京、津、沪、宁、广州、新会、柳州、沈阳、吉林甚至日本等地,但
10、发行总数却少的可怜;别说,五年内遍及全国不可能,就是把诗刊坚持办下去也是奢求。最终,这份满含朱湘心血与艺术理想的诗刊,只办了两期,就因为经济拮据,无疾而终。诗刊虽然停办了,但冷傲的朱湘并未放弃新诗的创作,并未放弃对当时诗坛的关注。他对当时风靡诗坛的三位新文化巨匠的品评颇有内行人的独到之处。朱湘评论郭沫若的诗,赞扬了他浪漫的想象与磅礴的气势,并认为郭诗在“在形式上、音节上,都极其完美”,但又毫不客气的指出郭沫若有时“对 于 艺术 是很忽略的, 诚然免不了 粗字之讥。 ”有时候, “一诗集只四行可读”;朱湘评论胡适的尝试集更是仅用“内容粗浅,艺术幼稚”,这八个大字将胡诗一概否定。朱湘论闻一多诗,则
11、认为闻一多的不足之处在于用韵不讲究,用字方面太文太累太晦太怪。至于,朱湘论当时的诗坛情圣徐志摩那故事就多了。由于徐志摩没有在其主编的诗刊诗镌中将朱湘的作品采莲曲发在第一篇,朱湘就对徐志摩破口大骂,说“瞧,徐志摩的那副尖嘴,就不像是写诗的人。 ”尽管,在绝大多数旁人看来,朱湘的这句话不免带有些许醋意与人身攻击的味道;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朱湘对徐志摩诗歌的评价还是较为客观的。朱湘在评徐君志摩的诗一文中,认为徐志摩不愧是写爱情诗的天才,至于哲理诗就因欠缺理性精神而差强人意。当然,话说回来,朱湘的采莲曲的确是首不可多得的韵律优美的新诗杰作,他对徐志摩破口大骂也并不全是无名之火。且听这首宛若天籁的采莲曲
12、“小船啊 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妖娆。 日落, 微波, 金线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拌,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 浆声应答着歌声。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在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犹疑。 波沉, 波生, 波上抑扬着歌声。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柳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莲,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飓荡漾着歌声。 ”全诗韵律谐美,美丽轻盈,将采莲小舟随水波浮动的节奏感用韵律的形式表现出来
13、,的确雅人深致,是新诗中不可多得的唯美佳作。也难怪朱湘会对徐志摩不将这首采莲曲列为诗镌刊首而大发脾气了。1927 年上半年朱湘终于从水木清华毕业,同年 9 月作为清华的优秀毕业生,带着去美国混个好名声,让自己的夫人成为博士夫人的想法,朱湘公费赴美留学。一百多年来,由于文化,国情等诸多因素,留学海外的学生或多或少会受点“洋气” ,只是每个人 应付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的人如徐志摩,即便受了点气,也能始终全身的魅力,与外国人交朋友,成为西方社交界受欢迎的人物;有的人,如许地山,则喜欢与周末与中国老乡谈天说地,揭短洋人的可笑之处, “鬼佬 ”、“鬼妹”这些词在中国人中广泛流 传;有的人,则如郭沫若知耻而
14、后勇,摆开阵势,把外国女人追到手,也算平复了受伤的心灵。然而,对生性焦虑、孤傲的朱湘而言,留学的确是“活受罪” 。朱湘从 1927 年 9 月赴美,到 1928 年 8 月归国,短短两年间竟然换了三所大学,最后甚至没有获得学位便负气归国。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1927 年秋,朱湘初入美国威斯康星州劳伦斯学院(今天的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美国的名牌大学有 17 位诺贝尔奖得主),插入本科四年级就读。当时,朱湘选了拉丁文、古英文与法文三门课程,当时英文功底极深厚对语言有极有天赋的朱湘,本来是应该可以顺利毕业的。可是在一次上法文课的时候,有一位美国学生朗诵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游记,其中一段提到中国人像猴子
15、,当时在场的美国学生听话竟然前仰后翻的哄堂大笑。面对如此羞辱,朱湘自然是义愤填膺,拍案而起,甩了甩衣袖,头也不回的离开教室。此后,无论当时的法文讲师如何致歉,朱湘也铁了心宁可放弃学分也要离开威斯康星州劳伦斯学院。此后,朱湘转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著名学府,有 61 位诺贝尔奖得主),这次选修的是德文与希腊文。起初的一段日子,朱湘沉浸在芝加哥大学浩瀚的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并且由他翻译的中国唐诗登在校刊上顿时引起校园的轰动。可以说,初到芝加哥的朱湘是风生水起,心情也颇为舒畅。此时,他在给妻子刘霓君的信中是这样写的:“霓君,我的 爱妻:从此以后,我决定自己作饭。每月可以寄二十块美金给你。我自己
16、还可以买点书,我问了他们内行的人知道腌鱼腊肉这面都可以买得到。不过这人不十分可靠,详细情形我以后告诉你。我想这个消息你听了一定很喜欢。一年半载之后,你进了学堂,很可以在这里面省出一笔钱来。现在已经春天,我的衣服没有,美国人又是富,我们中国人到这面来,至少不要穿得像叫化子。并且我那本书寄去上海,可以拿四五十块中国钱,我叫了他们给你寄去,可以支持些时候,所以我不得已,作了春天两套衣裳。阳历四月初一我准寄美金卅块回家。你阳历五月半可以收到。从阳历五月起,每月决定能余廿块,可以两个月寄一回。在美国照相,听说贵的不得了;照六张六寸的,要廿块美金。所以现在是照不起。无论如何,在美国总要照一次作纪念的。早迟
17、那就不敢讲了。鱼肉你现在不必寄。还有罐头之类东西,美国并不贵,也不必托罗先生带了。绣花抽税太高,并且销的不多,也算了吧。我如今读书很快活,并且除去寄钱给你以外,我自己每月还能买些自己要看想买的书,这也叫我高兴。我如今立了一个志向,要把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诗都拿来读。这面芝加哥大学的图书馆很大,我要看的这种书大半都有,你想我是多么快活。大前天本是礼拜,我照例应该写信给你的,因为看书有趣,看忘记掉了。我今天虽然看着一本好书(荷兰国的诗),不过我信没写,实在不放心。所以把书放下,赶快写信,省得你记挂。芝加哥这面常常阴天,不像北京,很像南京。长沙我虽然离了好久,我想也是这样。写完这信,晚上作梦,梦到我凫
18、水,落到水里去了;你跳进水里把我救了出来:当时我感激你,爱你的意思,真是说也说不出来,我当时哭醒了,醒来以后,我想起你从前到现在一片对我的真情,心里真是一股说不出的味道。沅达达。二月十六日第二封”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信中的朱湘一改以往给人的孤高的形象,而是显得如此的温情、体贴,甚至有些一心为家的小男人的意味。但这片刻的温暖对朱湘来说终究只是短暂的,或者只存在于他的书信里。因为,他认为他的英文课讲师曾在校刊上捏造某东方学生与某西方女学生行为暧昧的逸闻,所以他便愤然地缺勤此人教授的英文课;因为他的德文课讲师曾在课上说“小小的葡萄牙都能占据中国的澳门”,朱湘便愤然地缺勤此人教授的德文课;因
19、为一个美国美女学生不愿在上文学课的时候与他同坐,朱湘便愤然地缺席了所有的文学课。此时,陷入窘境的朱湘给妻子刘霓君的信也变得消极颓废起来:“亲爱的霓妹妹:接三月十二日信,看完之后,说不出的难受。你如今听说很忙,这又何必呢?我不是每月要寄四十块中国钱给你吗?只怪我不该半路来芝加哥,隔了多时不能寄钱给你,出洋时衣服不曾作够,到这里又作了衣服。不妙上加上不妙,赵先生又退出了开明书店,我寄去的两本书又不知稿费拿出来了没有,寄给你了没有。这些至少有一半要怪我自己。霓妹妹,是我连累得如此劳苦,请你饶恕了我这一回吧。两礼拜后,我月费就到,这次寄给你三十美金,以后每两个月寄一次,决不管别的事,别的事就是天大我也
20、不管。总要准期寄给你,一个不少,省得你为我这般辛苦。如今忙得你要晚上一点钟不睡觉,匀出睡觉的时候来写信,这封信叫我收到看见时哪能不伤心呢?以后我准期寄钱给你,那时你就千万不要劳工了。你如今添了两个孩子,身体已经不如当初,你千万要保重呀。人生在世,只图够活就好了。何必多疑心劳神,自己短寿,挣些无用的钱财呢。小孩子小时奶吃够了,大时饭吃够了,受了好教育,能够自立,那时我们作父母的便可放心了。我这几个月一心指望两本书的稿费寄给你,又不知情形如何,我实在十分不放心。好在半个月后我就能照常寄钱给你。上面是十七号接到你三月十二号信时候写的。我很高兴,再等十天便能寄钱给你了。总之你早一天不为家用操心劳力,我
21、便早一天放心。刚才洗脸,忽然想起你写“告诉” 两个宇,因为我从前向你说过,不是说过,就是你看见我写作“告(Su)”,所以你也写作“告(Su)”,这可见得你十分细心。因为你爱我,所以我的话你都留心听下去了。并且可以见得你很聪明,很有悟性。你看,你一到湖南,便把湖南话学会;一进学堂,成绩便好得很。要不是你的悟性大,怎能如此呢。我如今过得越久,便越觉得你好。我前两天想,唉,要是我快点过了这几年,到霓妹妹身边,晚上挨着她睡下,沾她一点热气,低低说些情话,拿一只臂膀围起她那腰身,我就心满意足了。别的我还想起一件事情,就是我近来看书,知道高跟鞋是有伤身体的,年纪轻时还不觉得,年纪一老,背骨便要酸痛的不得了
22、。到那时候,你受苦,我想少年时我不曾劝你不穿,我心里也要难受。 (要是怕人说你不穿高跟鞋不时髦,那拿自己身体去拚,也不犯着。 )外国人好处我们尽管采用,他们的毛病我们却不必学。将来你作衣,我是十分赞成。不过穿高跟鞋,我却一定不答应,因为是为了你自己老年时的好处。你信中学我写“ 告( Su)”两字, (我如今照旧写 “告诉 ”了。因为大家都这样,也不犯着)可见我的话你是很相信了。我如今劝你不穿高跟鞋,你也相信我吧。罗先生很久以前来信说到取戒指,说当票上写作民国十五年,那明是十六年的事情,当铺人作了鬼,只好上两块钱当取回吧。如今想必你早巳收到了。七妹的衣想必你也收到。罗先生穷得很,上次来信都向我借
23、钱,我都答应了。不过我为要立刻寄钱给你,又改变了主意。我实在对他不起。他替我在清华还的钱我只好每月在我自己用项内省两块钱,等年底还他。 (与寄你的钱毫无妨碍,请你放心。 )你想托他在北京买东西送万府上令妹,我极赞成,不过钱你可以寄给他。你送了他鱼肉,我听到很高兴:我们结了婚的人对于他们这些单身汉实在应当多怜惜些。将来他回国以后,他的婚事我们要竭力帮忙才对。沅。 四月二十一日第十三封”信中朱湘不厌其烦地再三表示出对没有及时给妻子寄生活费的愧疚,甚至流露出对当年转学芝加哥大学的后悔,以朱湘平时孤高的性格来看,他当时心情的沮丧一定远胜信中所提。由于长期缺勤,加上一位教授怀疑他借书未还,导致诗人出离愤
24、怒,1929 年初,无奈中朱湘只能被迫再次转入俄亥俄大学(全美名校)。可是,转入俄亥俄大学后,朱湘又陷入了经济的困境,外加此时对国外学位的渴求已经远不如当时远赴重洋是那么强烈,朱湘曾对一班中国留学生说:“博士是什么人都可以考的,但像我这样的诗却很少人能够做的出来?”就在这个时候,朱湘的清华学长兼诗坛前辈闻一多出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刚一上任就给远在美国的朱湘寄来了武汉大学的教授聘书。消息一传到大洋彼岸,归心似箭的朱湘连学位都不要了,便放下美国的一切,匆匆海归。1929 年 8 月,时隔两年,诗人重又回到祖国的怀抱,出任安徽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这个工作,让朱湘每月可以拿到300 块的工
25、资,这在当时,足以过上中产生活了,朱湘也无需再为不能每月按时给妻子足够的家用而苦恼了。同时,朱湘也以 25 岁的年纪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在安徽大学,朱湘备课很详细,每次讲课也很认真,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外加当时的安大集合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青年学者,例如郁达夫、苏雪林、周建人等。所以,总体上,朱湘最初的“职业生涯 “是愉快的。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各种经济原因,安徽大学开始欠薪。在两年间,安徽大学竟然累积欠了朱湘 2000 多块的薪水,这也直接导致了朱湘的一个儿子因为没钱看病而夭折。朱湘为了欠薪一事,多次与校方理论;但可能是校方也有自己的苦衷,始终无法偿还所欠薪水,反而加深了朱湘与校方领导层的
26、矛盾。1932 年,安徽大学将“外国文学系“改为了” 外文系”,仅仅两字之差,可能对很多人都无关紧要,但严肃到认真的朱湘却为此大动肝火,又一次与校长正面交锋,弄的不欢而散。终于,那年夏天,安徽大学改组,校方领导将一直以来的“刺头” 朱湘 给 开除了,并且 还通过当时的教育部明令各大院校不能聘用朱湘,可谓是想整死朱湘。朱湘离开安大后,经济来源被彻底切断了,他指腹为婚的妻子霓君也在他离开安大之前就因为忍受不了朱湘的脾气和生活上的拮据而离他而去,只身前往南京。从此,朱湘便过上了飘零南北,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个时候,诗人真正理会到了人情冷暖,世事沧桑,曾经嗜烟如命的他,在很长的时间里,甚至连个烟味都闻不
27、着。曾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他,甚至落魄到被一家旅馆扣留,被茶房押着而不得不向朋友解救的地步。一向清高的他此时也只自我解嘲说:“这 一次所受的侮辱可谓尽矣。 ”对诗人而言,更要命的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牺牲的诗歌也再也得不到发表的机会了,因为他当时得罪的人,是在是太多了。后来,朱湘在贫困中一路辗转来到上海;此时他的妻子也在上海学会了刺绣并在一家公司做工,夫妻二人又一次重逢。这个时候,如果朱湘能够放下身段,以他的知名度与朋友的水准,托个朋友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还是完全有可能的。可是,此时的诗人已经完全绝望了。一如他名作残灰所说:炭火发出微红的光芒,一个老人独坐在盆旁,这堆将要熄灭的灰烬,在他
28、的胸里引起悲伤火灰一刻暗,火灰一刻亮,火灰暗亮着红光。童年之内,是在这盆旁,靠在妈妈的怀抱中央,栗子在盆上哔吧的响,一个,一个,她剥给儿尝妈那里去了?热泪满眼眶,盆中颤摇着红光。到青年时,也是这盆旁,一双人影并映上高墙,火光的红晕与今一样,照见他同心爱的女郎竟此分手了,她在天那方,如今也对着火光?到中年时,也是这盆旁,白天里面辛苦了一场,眼巴巴的望到了晚上,才能暖着火嗑口黄汤妻子不在了儿女自家忙,泪流瞧不见火光如今老了,还是这盆旁,一个人伴影住在空房,他趁着残火没有全暗,挑起炭火来想慰凄凉火终归熄了,屋外一声梆,这是起更的辰光。1933 年 12 月 4 日,绝望的诗人问二嫂薛琪英借了 20
29、元钱,说是要去南京找份工作。当晚,诗人回到家,又因为柴米油盐的问题和妻子吵了一架。虽然,又是为了钱的事情,夫妻很不愉快,但是霓君还是从她打工的钱中取出来一些给老公买酒喝。然而,这并没能安慰朱湘绝望的心灵,改变他悲剧的想法。次日清晨,朱湘带着一本自己的诗集,一本德国诗人海涅的诗集,一瓶用妻子打工所得买来的烧酒,登上了开往南京的客轮,登上了生命的最后一程。葬我在荷花池内,耳边有水蚓拖声,在绿荷叶的灯上萤火虫时暗时明葬我在马缨花下,永做芬芳的梦葬我在泰山之巅,风声呜咽过孤松不然,就烧我成灰,投入泛滥的春江,与落花一同漂去无人知道的地方。朱湘当年的得意之作葬我最后竟然一语成谶,喝着一口烧酒,读着海涅的
30、诗歌,轮船迎着刺骨的寒风在冬天的江面上航行。当船经过采石矶,这个传说中李白投江自杀的地方,朱湘微笑着,迎着冬天温暖的晨光,纵身一跃,如同他所仰慕的大诗人屈原一样,离开了这个混浊的世界,投身于滚滚清流之中。朱湘去世后,由于他身前把亲友都得罪了,妻子刘霓君投亲无门,又无力独自赡养一双儿女,只得将儿女先后送人,然后削发为尼。抗日时期,刘霓君为了逃避战乱,又携带一双儿女来到四川。他们的儿子朱小沅后来考上了西南联大,但因为他的母亲以死相威胁不然他读文学系,所以又转到云南大学读经济。在文革中,朱小沅因为历史和出身问题,被送到煤矿劳动二十年,从此落下病根,并于 1978 年死于煤矿工人的职业病矽肺病。他们的
31、女儿朱小东,同样生活凄凉,有人在 90 年代初找到了她,可是此时年已 60 的她已经失去了一条腿,靠在街口卖短裤为生。至于朱湘的妻子刘霓君,则早已下落不明,至今无法查明她死于何时,葬身何处。纵观朱湘悲剧的一生,以自杀为终结的一生,他人生的悲剧主要由一下三方面构成,人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和生命对诗歌的皈依。首先,我们来分析朱湘人格的悲剧。与所有纯粹的诗人一样,朱湘的人格同样是存在严重缺陷的。朱湘孤僻、冷傲的性格使他始终很难与人相处,很难在一个集体中生存。早年,在水木清华,朱湘便以狂傲闻名,连同窗好友都敢于破口大骂,终因数次故意抵制校方斋务处的早餐点名制度,又不愿意向校方认错而被开除。回到家里,又
32、因为婚礼礼仪上的事情,和家里人闹翻,从此断绝了关系,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妻子在他死后投亲无门,走投无路。后来得到公费留美这个当时数以万计人梦寐以求的机会,朱湘也没有在海外收敛自己的脾气,在威斯康星州劳伦斯学院和芝加哥大学都与校方闹翻,两年间,换了三所大学,最后连学位都没有拿到便匆匆归国。回国后,在当时文坛朱湘本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大师,也在 24 岁的年龄就成为了大学教授。可是,朱湘却不懂得文坛与职场的固有规则。在文坛上,朱湘屡屡与人交恶,与闻一多,徐志摩等把持当时诗坛的旗手,分道扬镳,从而直接导致朱湘被当时主流文坛所冷落,他的诗歌也很难再得到发表,并被重量级人物称赞的机会。在职场上,安徽大学欠
33、薪固然是可恶,但仅仅因为“外国文学系” 与“外文系”的两字之差而与校方高层对着干,并导致开除和校方申请教育部明令各大院校不能聘用他的报复,却实非明智之举。与朱湘的性格悲剧相比,朱湘的爱情悲剧则更让人唏嘘。朱湘作为一个思想敏锐,远远领先于当时所处时代的青年,却竟然会鬼使神差地接受旧式指腹为婚的婚姻。既然,朱湘走上了“婚照 结,炕照上,娃照生 ”的道路,那他的 爱情婚姻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朱湘焦躁的诗人性格,霓君喜好怀疑、无理取闹的小女人性情,外加他们根本没有婚前的感情基础,这两口子能相濡以沫,白头到老那就怪了。虽然,从朱湘的一些书信中,我们可以读到朱湘还是很关心爱护妻子的,例如再三保证会按时寄家
34、用,让妻子请奶妈,保重身体等等等。可是,天生诗人的朱湘,实在也不可能为了给妻儿更好的生活而放下耿介的性格,尽管他心里可能就此想过。因为,纯粹诗人与生俱来的焦虑、敏感、耿介都是他自身都无法控制的。然而,金钱问题则如鬼魅一般成了没有婚前爱情的朱湘夫妇婚姻生活的死结。最后,也是朱湘人生悲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生命对诗歌的皈依。朱湘一生都以救赎现代诗为使命。朱湘的挚友柳无忌曾说“朱湘的七十余首十四行 诗是他诗集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的确,朱湘的现代诗比当时的任何人都要重视韵律美。朱湘的诗往往具有英体诗严整个格律,又有中国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朱湘的名作采莲曲和摇篮歌都将新诗的形式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有些评论家认为朱湘的诗是在“带 有古典与奢华而成就的地位上存在的。 ”应该说,这个评论是很有道理的。然而,正因为朱湘对新诗的形式与格律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也使他与当时处于动荡与巨变中的现实中国渐行渐远。可以说,齐整的格律,优美的形式造就了朱湘“中国济慈”的 诗名,也 毁灭了他的生命。朱湘的生前少有的好友罗念生曾不无感慨的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 ”我说,对于现实的此岸而言,如济慈、朱湘这样的诗人从来都是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