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铃薯常见病.doc

上传人:jinchen 文档编号:5667789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铃薯常见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铃薯常见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铃薯常见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铃薯常见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铃薯常见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铃薯黑胫病近日,农业部门对全县不同区域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大面积普查。发现马铃薯黑胫病在我县马铃薯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发病率一般为 2-5%,严重的达 20-30%。马铃薯黑胫病是危害马铃薯的一种重要病害,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植株茎基部和块茎,在田间造成缺苗断垄及块茎腐烂,该种病害的特点是发病早,发病快,死亡率高,防治困难。 针对马铃薯黑胫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提出防治措施。 1、发病症状 该病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植株茎基部和薯块。当幼苗生长到 1520cm 开始出现症状,表现植株矮小,叶色褪绿黄化,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茎基以上部位组织发黑腐烂,最终萎蔫而

2、死,故称为黑胫病。由于植株茎基部和地下部受害,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传导,造成不能结薯或结薯后停止生长并发生腐烂,且根系不发达,易从土中拔出。茎部发黑后,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别于青枯病。 2、发生规律 该病是细菌引起的病害,通过种薯带菌传播,土壤一般不带菌。带菌种薯和田间未完全腐烂的病薯是病害的初侵染源,用刀切种薯是病害扩大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主要是通过伤口侵入寄主,在切薯块时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薯发病,再经维管束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随着植

3、株生长,侵入根、茎、匍匐茎和新结块茎,并从维管束向四周扩展,侵入附近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分泌果胶酶溶解细胞壁的中胶层,使细胞离析,组织解体,呈腐烂状。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从伤口再侵染健株。雨水多、低洼地发病重。 3、发病条件 病害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气温较高时发病重,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危害。土壤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对发病有利,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黏重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因此黏重土壤、低洼地块发病严重。播种前,种薯切块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也会使发病率增高。

4、 于 4、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脱毒种薯。 (3)切块用草木灰拌种后立即播种。 (4)适时早播,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地温,促进早出苗。 (5)及时摘除病株。 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全株拔除,集中销毁,在病穴及周边撒少许熟石灰。后期病株要连同薯块提前收获,避免同健壮植株同时收获,防止薯块之间病害传播。 (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 100mg/kg 农用链霉素喷雾,也可选用 40可杀得 600800 倍液防治,或用 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 倍液喷洒,或 20龙克菌 600 倍液喷洒,或用 72甲霜灵锰锌兼治晚疫病,也可用波尔多液灌根处理。浅谈 马铃薯黑

5、胫病的发生及防治1 发生危害情况 马铃薯黑胫病在我市不是常发性病害,当地品种发生不普遍。2006 年高产示范片中引进了一个新品种费乌瑞它,连片种植约20hm2,由于该品种抗病性较差,薯种有一部分已经染病,且全部进行切块,导致该病大面积暴发流行。据记载,示范片于 2006 年11 月播种,2007 年 2 月 510 日出苗,3 月 15 日为病害始发期,3月 25 日为发病高峰期。平均株发病率达到 8.5,产量减产达 2 成以上,并由此病害引起收获后薯块大量腐烂变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发病症状 该病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植株茎基部和薯块。当幼苗生长到 1520cm 开始出现

6、症状,表现植株矮小,叶色褪绿黄化,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茎基以上部位组织发黑腐烂,最终萎蔫而死。由于植株茎基部和地下部受害,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传导,造成不能结薯或结薯后停止生长并发生腐烂,且根系不发达,易从土中拔出。茎部发黑后,横切茎可见 3 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别于青枯病。病轻的,只脐部呈很小的黑斑,有时能看到薯块切面维管束呈黑色小点状或断线状,重病株的病薯在收获时呈腐烂状。种薯染病腐烂成黏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3 病原菌 病原是欧氏

7、杆菌属的马铃薯黑胫病菌。菌体短杆状,单细胞,极少双连,周生鞭毛,具荚膜,大小为(1.31.9)m(0.530.60)m,革兰氏染色阴性。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灰白色,圆形。该菌适宜温度为 1038,最适温度为 2327,低于 0或高于 45即失去活力。寄主范围极广,除危害马铃薯外,还能侵染茄科、葫芦科、豆科和藜科等 100 多种植物。 4 传播途径 该病是通过种薯带菌传播,土壤一般不带菌。带菌种薯和田间未完全腐烂的病薯是病害的初侵染源,用刀切种薯是病害扩大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主要是通过伤口侵入寄主,在切薯块时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薯发病,再经维管束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随着植株生长,侵入根

8、、茎、匍匐茎和新结块茎,并从维管束向四周扩展,侵入附近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分泌果胶酶溶解细胞壁的中胶层,使细胞离析,组织解体,呈腐烂状。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种蝇的幼虫和线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到新长出的块茎上。无伤口的植株或已木栓化的块茎不受侵染。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 5 发病条件 病害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气温较高时发病重,贮藏期间,通风不良,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危害,往往造成大量烂薯。土壤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对发病有利,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

9、;黏重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因此黏重土壤、低洼地块发病严重。播种前,种薯切块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也会使发病率增高。 6 防治方法 6.1 选用抗病品种 克新 3 号、克新 4 号、东农 303、紫花 851 及一些当地品种等抗病性较强,可在黏重土壤和低洼地等土壤条件较差地块种植。费乌瑞它品质优抗病性较差,只宜作为优质品种搭配种植,种植地点应选择旱地或高燥的水田。 6.2 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 6.2.1 整薯播种。为了避免切刀传染,采用小整薯播种,可大大减轻危害。小整薯播种比切块播种减轻发病率 50%80% ,提前出苗率 70%95%,增产 2

10、3 成。但小整薯要用上一年从大田中选择无病且农艺性状好的种薯,收获时单收单藏,或用从无病区调入的种薯。选用健薯,汰除病薯。 6.2.2 切刀消毒。黑胫病容易通过切刀进行传染,所以在切 薯时要做好切刀消毒。操作时准备 2 把刀、1 盆药水,在淘汰外表有病状的薯块基础上,先削去薯块尾部进行观察,有病的淘汰,无病的随即切种,每切一薯块换一把刀。消毒药水可用 5%石炭酸、0.1%高锰酸钾、5% 食盐开水和 75%酒精。切块用草木灰拌种后立即播种。 6.2.3 药剂浸泡种薯。黑胫病菌存在于维管束中,一般药剂很难杀死薯块内部的病菌。药剂浸泡种薯,可用 0.05%0.10% 春雷霉素溶液浸泡种薯 30min

11、 或 0.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薯 2030min,然后取出晾干播种。 6.3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安排播种期,尽量早播种,早出苗,幼苗生长期避开高温高湿天气。薯田要开深沟,耙高畦,雨后及时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科学施肥,施足基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培土,要进行 12 次高培土,防止薯块外露。 6.4 及时摘除病株 发现病株应及时全株拔除,集中销毁,在病穴及周边撒少许熟石灰。后期病株要连同薯块提前收获,避免同健壮植株同时收获,防止薯块之间病害传播。对留种田最好细心摘除病株,以减少菌源。6.5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 100mg/kg 农用链霉素喷雾,也可选用 40

12、可杀得 600800 倍液防治,或用 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 倍液喷洒,或 20龙克菌 600 倍液喷洒,或用 40世泰兼治晚疫病,也可用波尔多液灌根处理。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脱毒马铃薯常见病害防治技术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症状与防治马铃薯黑胫病又叫黑脚病、茎基腐,我国北方各马铃薯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田间发病率一般为 5左右,重的达 15以上。 症状主要侵染茎和薯块。幼苗染病一般株高 15-18 厘米出现症状,病株矮小,节间 短缩,叶片上卷,褪 绿黄化,腹部 变黑,萎蔫而死。横切茎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 块变为黑褐色,

13、腐烂发臭。发生规律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是病薯带菌,病菌通过切薯传给种薯,造成母薯腐烂,并从母薯进入植株地上茎。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从伤口再侵染健株。雨水多、低洼地发病重。贮藏期和窖内通气不良,温度高、湿度大,容易造成烂窖。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采用 单株选优,芽栽或整薯播种。3、催芽晒种,淘汰病薯。可采用土沟薄膜催芽晒种,具体做法是:在播前 25 天左右,挖深 0.5 米,宽 1.0-1.3 米, 长度根据种薯数量而定的土沟。沟底铺草厚 10.0-13.3 厘米,上堆种薯 3-4 层,盖上塑料薄膜,保持在 17-25下催芽 7 天左右,

14、当幼芽催出火柴 头大小时,白天揭膜晒种,夜间盖草帘防冻,可切脐部检查,将病薯彻底淘汰。4、切块用草木灰拌种后立即播种。5、适时早播,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地温,促进早出苗。6、发现病株及时挖除。清除田间病残体,合理轮作换茬,避免连作。7、 种薯入窖前要严格挑选,入窖后加强管理,窖温控制在 1-4,防止窖温过高,湿度过大。8、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叶面喷洒“天达 2116”800 倍液+“天达诺杀”1000 倍液、 0.1%硫酸铜溶液或氢氧化铜,能 显著减轻黑胫病。马铃薯黑痣病真菌病害。生长期间病原菌从土壤中根系或基部伤口侵入,造成叶片向上对称卷叶呈舟状,心叶部位节间较长并有轻微紫红色色素出现

15、,严重时节节腋牙产生紫红色或绿色空中块茎,或地下茎基部产生放多无经济价值的小马铃薯。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在病薯块上及薯藤上或土壤中越冬。翌春育苗时,引致幼苗发病,以后 产生分生孢子侵染薯块。该菌可直接从表皮侵入,发病温限 632,温度较高利其发病。夏秋两季多雨或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及盐碱地发病重。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秧苗。(2)实行轮作。(3)必要时采用高畦或起垄种植。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区别和防治方法区别叶片上:早疫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晚疫病病叶先从叶尖叶

16、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迅速扩展,呈褐色, 产生一层薄薄白霉,干燥病斑变褐干枯易裂,区别于早疫病。茎上:早疫闰茎上很少有病斑或无病斑,但晚疫病除在茎上侵染外,还可在叶柄上染病,呈现褐色条斑, 发 病严重时叶片萎垂郑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上:早疫病在块茎上产生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稍凹陷病斑,边缘分明,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而晚疫病在块茎上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病部皮下果肉呈褐包,向四周扩大或烂掉,不同于早疫病。防治对策l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能有效地减轻两种疫病的发生, 经试验,豫马铃薯一号、豫 马铃薯二号两个品种,对早疫病

17、和晚疫病都有较强的抗性。 2建立无病种薯田建立无病种薯田,保证种薯不带菌在防治上非常重要。播种时,精选无病种薯,以整薯播种为佳;若进行切块播种,应严格做好切刀消毒;植株生长期间,应认真检查,发现病薯连根拔除,不让病株结带菌薯块,混入健薯中去;收获后低温贮藏,供播种使用。3严格处理种薯温汤浸种:先将种薯在 40-50温水中预浸 1分钟,再在 60温水中浸 15 分钟,水量应为种著量的 4 倍,浸种过程中,水温不能低于 50。药剂消毒:不进行温汤浸种的种薯,可用福尔马林 200 倍液,浸种 5 分钟,再将种著捞出,堆成堆,用塑料薄膜盖严,闷 种 2 小时,然后摊开晾干,以 备播种。4进行药物防治田

18、间发生晚疫病中心病株或少量疫病病斑,即可开始喷洒药物。80%大生-M4 5600-5800 倍液、或 1:l:200 倍波尔多波、或硫酸铜 1000 倍液、或 40%多茵灵 800 倍液、或 50%福美双500 倍液、或 50%百菌清 600-5800 倍波、或 25%叶枯灵 250-400 倍液,7-10 天一遍,连喷 2-3 次。5加强田间管理马铃薯生长期间,要加强田间管理,尤其在夏秋高温多雨季节,应注意开沟排水,做到“五沟 “相通,排除明水,沥尽暗水,以降低田间湿度,抑止病害发生。 结 合中耕除草,进行高培土,可阻止病菌深入地下,降低薯块发病率。干旱时,要及时灌溉,以小水隔沟浇灌为宜,可防止病害的发生蔓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