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 6 个小麦主产省:豫、鲁、冀、皖、苏、川小麦啤酒,小麦味精,方便面,饼干,速冻食品2002 年河南开始向国外销售食用小麦,实现了我国零的突破河南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品种,主要是属于普通小麦(通常认为起源于里海的西南部)的各个变种,另外圆锥小麦、硬粒小麦、密穗小麦以及东方小麦历史上也有少量种植。一年一季的晒旱麦田,要求在立秋前后翻耕,以后逢雨耙一遍,促进土壤尽量减少蒸发,更多保蓄夏季降雨。稻茬麦,湿害是主要限制因素,土质黏重,土性寒,地下水位高。高产田的土壤质地多为中壤(两合土)和黏壤土(淤土) ,要求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 1%以上,不低于 0.85%;全氮不低于 0.075%,达到 0.1
2、%;速效磷达到 1530mg/kg;速效钾 80100mg/kg 以上。12 月中旬,当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于 17%,日均温 3以上,达到夜冻日消的天气,可及时浇水。对弱苗要在 11 月底前追肥,尿素 510kg。小麦抽穗后,在叶面喷施 12%的尿素水、硫铵水,24%过磷酸钙浸出液,500倍的磷酸二氢钾、250 倍的磷酸铵,0.1%的硼砂,对增加粒重提高产量有一定效果。0.05%硫酸镁、0.1%钼酸铵、0.05%硫酸亚铁、0.05%硫酸铜、0.05%硫酸锌、0.1% 氯化钙、0,03% 硫酸锰。黏虫是暴食性害虫,及早查清虫口密度,确定龄化,适时投药。每平方米达 10头以上,幼虫多数进入 3 龄时
3、投药为好,每亩可喷 2.5%敌百虫粉 2.5kg,突击防治,一次消灭。虫龄超过 3 以上,适宜用晶体敌百虫 15002000 倍溶液喷雾防治。锈病和白粉病,应用粉锈宁,好于甲基托布津。退菌特、麦穗宁、硫磺粉防效较差。锈病防治时间以 5 月上旬喷药为好,有效含量 10g,即 25%成药 50g,15%的70g。行距一般 67 寸或宽窄行 6*8 寸。河南小麦生态条件及生态区划气候条件与小麦生产1、气候条件(1)总的气候特点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北纬 31233622和东经 1102111631之间,受太阳辐射、东亚季风环流、地理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平原向丘陵山区过渡的大
4、陆性季风气候。以伏牛山主脉和淮河干流为界,其北部为暖温带亚湿润气候,属于黄淮平原冬麦区,占全省麦田面积的 80%左右;其南部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属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河南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两长一短” 的特点,即分蘖期长,幼穗分化期长,籽粒灌浆期短。1.光照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大。如果提高光能利用率 1%,产量将增加 180kg/亩。2.热量充足,温度适宜。5 月下旬高温多风以及少数年份 34 月份的晚霜冻,对小麦高产影响。3.降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从东南向西北 500mm 向 150mm 递减,黄河以北,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小于 200mm,灌溉十分重要;淮南地区大于400mm,常受湿害;黄淮
5、之间多为 200400mm,其中南阳、驻马店部分地区300400mm,比较适中。(2)不同生育期气候特点1.播种到越冬前。从 10 月初12 月下旬,约 6080 天。播期,掌握当年具体降温年型,在秋冷年份较正常年提早 57 天,秋暖年份推迟 35 天。2.越冬期,以 5 日平均气温滑动平均值稳定低于 0计算,全省约在 12 月 23 日前后,广大平原区越冬期为 3045 天,豫西山区则长达 60 天。品种类型分布与最冷月 1 月平均气温的等温线有关,0等温线以北、以西的麦区宜种植弱冬性品种,1线以南宜种植春性品种,之间是混杂区。3.返青到抽穗期。当日均温稳定达到 3(2 月 20 日左右)
6、,晴天中午前后达10以上时开始返青,气温达到 810(3 月 20 日)开始拔节。拔节后忍受低温能力下降,当日均温低于 0或最低气温为-5-3,将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起身到抽穗约耗水 170220mm,除土壤可供给 80mm 左右外,其余需要降水或灌溉补充。4.抽穗到成熟,一般 4 月下旬到 5 月底或 6 月初,大约 3540 天,是决定结实率和粒重的关键时期。小麦抽穗后 23 天便开始开花,以日均温 1621为宜,晴。微风,空气湿度为 6080%,开花迅速整齐。灌浆期适宜温度为 1824,上限为 2628,下限为 1214。当温度超过 30,如果再出现干热风,则提早结束灌浆,形成逼熟青干,
7、千粒重降低。从各地多年旬平均温度来看,5 月中旬平均气温 20 左右,较上旬普遍升高 12;下旬均温 22 左右,较中旬又升高 23,6 月上旬均温则达 25 左右。重干热风多出现在豫东北平原,在 5 月中下旬,当 14 时30,相对湿度30%、风速3m/s,容易发生。青枯,雨后热枯型干热风深入了解小麦叶片的生长和衰老都与其它器官保持密切的同伸和对应关系,贯穿一生,不因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小麦的叶龄可以作为全面反映各个器官生长发育进程和准确判断不同生育期的外部形态指标。一叶出现:生育期为出苗,第一片真叶从胚芽鞘中伸出 2cm。在较好的播种条件下,6-7 天出苗为最佳。二叶露尖:地中茎伸
8、长,为分蘖做准备。三叶露尖:生育期为三叶期,地中茎停止伸长,分蘖节开始形成,幼苗建成。四叶露尖:生育期为分蘖期(始) ,第一个一级分蘖(成穂率为 91.8%)出现,次生根开始形成。五叶露尖:第二个一级分蘖(成穂率为 85.4%)出现。六叶露尖:进入分蘖盛期,第三个一级分蘖(成穗率为 86.2%)和第一个二级分蘖(成穂率为 69.5%)出现。七叶露尖:第四个一级分蘖(成穂率为 72.7%) 、第二个二级分蘖(成穂率为70.8%)和第三个二级分蘖(成穂率为 57.7%)同时出现。此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六叶一心,共有七个分蘖,已达到壮苗标准。七叶以上:较多分蘖出现,次生根大量增加,此时以及以后出现的分
9、蘖成穗率较低,不做详细说明。叶片停止伸长,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0 度以下,进入越冬期。冬前心叶恢复生长:日平均温度回升并稳定到 0 度,进入返青期(始期) 。冬前已开始伸长但未出叶鞘的分蘖露尖。春一叶露尖:日平均温度 3-5 度,进入返青中期。春季新生分蘖出现,茎生长锥开始伸长并随后进入单棱期。春二叶露尖:日平均气温 7-8 度,穗分化进入二棱期,在栽培和环境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春季分蘖继续增加。春三叶露尖:进入起身期。分蘖停止形成,开始向两极分化,穗分化进入二棱末期,小穗数目固定后开始护颖和小花分化。基部第一节间开始伸长。春四叶露尖:小蘖明显退化,小花数目迅速增加,开始分化雌雄蕊,第二节间露头。分
10、蘖退化的明显特征;出叶速度放慢,可见的同伸叶片不够数,慢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缩心,缩心进一步发展,就出现“喇叭口”,即前一片叶展开了还没有漏出新生叶。倒二叶露尖:日平均温度 8-10 度,进入拔节期。小蘖开始死亡,雌雄蕊大量形成,开始分化药隔,第一节间露出地面第三节开始伸长。旗叶露尖:进入药隔期,总茎数急剧下降,大蘖继续两极分化,药隔大量形成,小花分化速度减慢,覆盖器官开始伸长。第一节间已经固定,第四节开始伸长。旗叶展开,春一叶衰老:进入挑旗期,分蘖两极分化基本结束,四分体形成,随后小花大量集中退化,性细胞发育加快。穗下节开始伸长,次生根数达高峰。春二叶衰老:开花,营养器官全部建成,植株定型,
11、近根叶全部衰老,根系活力开始衰退。春三叶衰老:籽粒形成,籽粒外形建成,长度接近最大值,随后进入灌浆盛期。日平均温度在 20 度灌浆期长达 32-34 天;平均温度升高到 25 度时,灌浆期缩短为 21-22 天;平均气温高达 30 度时,灌浆期就只有 15 天。春四叶衰老:进入乳熟期,籽粒进入“顶满仓”时期,鲜重和体积达到最大值,胚乳呈面筋状。倒二叶衰老:蜡熟初期,籽粒体积开始收缩,穗和茎秆上部开始转色,籽粒含水量 35%左右。旗叶衰老:蜡熟中期,籽粒干重接近最大值,叶片全黄,穗和籽粒仍带一些绿色,籽粒含水量约 30%。植株全黄:蜡熟末期,籽粒全黄变硬,全株近上部节间稍带一些绿色,此时是最佳收
12、获时期,籽粒含水量在 20%左右。一些注意事项1.播种:需考虑播种时间、土壤墒情播种时间:一般为 10 上中旬。播种太早,温度高,出苗时间短,冬前易徒长;播种太晚,冬前生长积温不够,易形成弱苗。土壤墒情:在墒情较好的条件下,播种深度为 3-4cm,播量为标准播量;在墒情较差的条件下,播种深度为 4-5cm,需采用较大播量。播种过浅,出苗快,分蘖早,生长量小,叶片较短,由于分蘖节离地表近,容易受旱受冻,往往发生死苗或早衰。播种过深,出苗慢,分蘖减少,易形成弱苗。2.杂草: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是麦田杂草出苗的高峰期,此期间出苗的杂草约占杂草总数的 95%,部分杂草在次年的 3 月还可能出现
13、一次小的出苗高峰期。前人研究表明,小麦幼苗期(11 月中下旬)是防治的麦田杂草的最佳时期,但此时的小麦较弱,用药时要严格控制量注意避免产生药害;小麦返青期(2 月下旬至 3 月中旬)是麦田杂草防治的补充时期。3.适时浇好小麦越冬水。一要看温度:日平均温度 3-10 度时开始浇。过早因气温高蒸发量大,待小麦越冬时失墒过多,失去浇冻水的作用;过晚或气温低于3 度以下时,会造成地温下降,田间积水或结冰,引起冻害死苗。二要看墒情:当沙土地土壤相对湿度低于 60%,壤土地低于 70%,粘土地低于 80%,要进行浇水。三要看苗情:长势好或稍旺的田块,可适当晚浇或不浇,防止群体过旺过大。四要看适量:浇水量不
14、宜过大,一般浇完当天,地面无积水即可。4.对于分蘖发生较少的地块,最好在越冬期进行追肥,促进春生分蘖的发生。如果下雪且雪量较大,则在雪停之后进行追肥。5.小麦返青期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麦家公、婆婆纳、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米瓦罐等阔叶杂草较多的麦田,可以使用下列除草剂: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 15-20g/亩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 30-40g/亩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 15-20g/亩+40%氟唑草酮干悬浮剂 2-4g/亩15%噻磺隆可湿性粉剂 15-20g/亩+40%氟唑草酮干悬浮剂 2-4g/亩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 20-30g/亩+40%氟唑草酮干悬浮剂 2-4g/亩纹枯病初发时,
15、可使用下列药剂:5%井冈霉素水剂 50-75ml/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g/亩+20%三唑酮乳油 40-60ml/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12.5g/亩6.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早春,气温开始回升,病虫开始活动,干旱时,麦田红蜘蛛发生危害,锈病也开始入侵,应加强田间的预测报告。对于小麦吸浆虫发生严重的地区,要进行蛹期防治。这一时期病虫防治以叶螨、锈病、纹枯病为主,可兼治白粉病。叶螨虫口数量大时,喷洒下列药剂:15%哒螨灵乳油 2000-3000 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 2000-4000 倍液;40%三氯杀螨醇乳油 1500 倍液等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 5%,可用下列
16、药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20-35g/亩;25%丙环唑乳油 25-30ml/亩;40%多菌灵胶悬剂 50-100ml/亩锈病危害时,用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50g/亩、12.5% 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15-30g/亩。可兼治白粉病及其他病害。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用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5g/mu 喷施效果优异。结合小麦病害的防治,喷洒 15%多效唑粉剂 50-60g/亩,可有效的控制旺长,缩短基部节间,防治小麦倒伏。7.小麦抽穗至灌浆期病虫害防治技术该期是蚜虫、红蜘蛛、白粉病、赤霉病的重要发生期,应注意田间调查,及时防治,控制病虫危害,减少损失。蚜虫发生期,可用下列药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3000 倍液;3%啶虫脒乳油可湿性粉剂 1500-3000 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 2000-4000 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1500-3000 倍液等均匀喷洒。田间小麦赤霉病等开始发生期,用下列药剂:60%多菌灵盐酸盐可湿性粉剂 70-90g/亩;25%咪鲜胺乳油 50-75ml/亩;4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 40g/亩;36%多*咪鲜(多菌灵*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40-60g/亩兑水喷洒。街拍 http:/ Q438K3bt53K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