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哲的相关名次解释1、名词解释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4、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5、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6、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
2、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8、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9、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10、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11、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
3、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
4、性原则,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市区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的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
5、体向另一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3)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5、量质变辩证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6、辩证的否定(事实是扬弃)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B、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辩证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7、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2)实践第一(3)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
6、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9、理性认识向实飞跃的条件(1)必须以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想结合的原则;(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4)要有正确的时间方法即工作方法。1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从真理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第二,从实践特点看,实践是改造世界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从社会意识的产生看,其根源在
7、于社会存在的需要;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存在推动社会意识到发展变化。1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1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8、的规律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师派生物。无论政治的或思想的上层建筑,它们都产生或根源于经济基础;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再次,经济基础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三、论述题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A、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B、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
9、C、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等,这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共
10、同原则;“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现代化建设起点低等,就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即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种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绝不能照搬照抄别国模式,只能从我国实际出发,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国情结合起来。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这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无条件性、无限性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从认识发展趋
11、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人类认识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不断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存在尚未认识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2)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有限性、有条件性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某一片段的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从认识深度来看,任何真理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 的近似正确的反映。(3)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辩证关系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补充:应用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原理分析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答:马义作为科学的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正确揭示了自然界、社会、思维发展的一半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这是它的绝对性,因而必须坚持马义;另一方面马义是历史产物,无论从广度还是从认识角度上看,它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发展,马义需要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这是它的相对性,因此必须发展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