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愚公移山资料汇编课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河曲智叟亡以应。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 700 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 90 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 (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 ,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
3、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
4、,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基础知识复习一、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 ,聪明2、始一反焉 “反”通“返” ,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 ,放置5、无陇断焉 “陇”通“垄” ,高地6、指通豫南 “指”通“直” ,一直二、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连 -都-, 今义:曾经5、投诸渤
5、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10、惧其不已也 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愁什么,哪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三、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四、 一词多义: 且: 1、 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6、 其:1、其土石如何(加强反问语气 那么多 ) 2、惧其不已 ( 代词,他) 之:1、跳往助之(代词,他 ) 2、虽我之死( 的 )3 、以君之力( 助词,的 ) 焉:1、且焉之土石(哪里 ) 2、始反一焉( 语气助词 )固:1.汝心之固(顽固) 2.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亡:1.今亡亦死(逃走) 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 ,没有)而:1.面山而居(表修饰) 2.聚室而谋(表承接)1、文学常识检查回家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情况。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始一反焉 (反返)汝之不惠 (惠慧)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一厝朔东 (厝措)无陇断焉 (陇垄)积累本篇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7、、词性活用等。3、重点词语4、一词多意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愚公移山阅读理解1、速读课文,填表释题明确:人物愚公;事件移山2、分析事件的起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分析事件的过程: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请一位同学说说 “家庭会议”的过程。明确“家庭会议”开得非常成功欣然响应,得到支持。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意见一致
8、,立即行动。4、分析事件的过程:移山难吗?难在哪些方面?请从课文中找到句子来说明。体会面临的困难。 明确:山高:方七百里,高万仞人少:愚公、荷担者三夫、遗男工具简陋:箕畚时间漫长:寒暑易节路程远:渤海之尾旁人质疑:河曲智叟5、分析愚公妻子和智叟的不同。明确:首先,愚公妻和智叟对待移山的 理解人物对话中的不同情感。态度是不同的,愚公妻是支持的,智叟是反对的。其次,说话的感情不同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含关心、担心。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语含一种讽刺、挖苦的意味。连山上的一棵小草也不能动。还有,他们的目的不同。其妻献疑,为了能排除
9、困难。智叟笑而止(讥笑、嘲笑/制止)6、朗读对话,读出不同的语气7、如果我们把“山”比作困难的话,那么愚公和智叟的争论反映了什么呢?理解愚公大智若愚的智慧。明确: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是逃避困难。愚公具有:艰苦奋斗精神;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发展变化的观点。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8、分析事件的结果: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理解坚持不懈精神的力量。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明确: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求学生抓住:“命”“感”“惧”三个词, “命”是谁“命”?主语是“帝” 。
10、“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 , “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 。 “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 。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 。特别是这个“惧其不已” ,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断。所以根子在“其不已”上。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从写作角度看,作者这样处理显得高明超脱,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9、小结:“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呢?(1 )不惧怕困难(2 )有雄心壮志学习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3
11、 )有实干精神(4 )能持之以恒10、质疑(预设)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 ,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体会词的感情色彩的用法。明确:这儿的“愚” ,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 ,实则不愚,而是“大智” ,大智若愚。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 ,那是所谓的“小聪明” ,自以为“智” ,实则是“愚” ,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 “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愚公可以不必移山,可以搬家,这怎样理解?愚公移山 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人生路上,有许多困难,是我们必须面对,通过克服重重困难,我们的人生才能更加精彩。三、赠言 学习愚公的精神。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只要我们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发放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有进步,我们的人生才会有光彩。理解愚公精神的时代意义。2、思考: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在你的身边,有哪些“愚公”式的人物?2017/2/13 卜奎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