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中的教育智慧论语中的教育智慧一部论语 ,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心理和思想品质,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秉性。论语作为两千多年前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论著,它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焕发出勃勃生机,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温润着我们的心灵。现象一:亚洲儒学文化圈国家经济的崛起有人说,这个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更是中国的世纪。本世纪,亚洲国家大部分实现了自己的经济起飞,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如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这部分经济起飞的国家大都处在儒学文化圈,而儒学就是以孔子的论语儒家学说为代表。这说明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深深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文化与经济生活,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的
2、社会经济发展。现象二: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联袂宣言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相约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 2500 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不必讳言,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可以让现代浮躁喧嚣的人类社会归于平静,到达天、地、人和的和谐世界。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等常常从中国的论语中汲取两千多年前这位老人的智慧。现象三:人们走进经典, 论语热的兴起2007 年, 百家讲坛的于丹着实火了一把,一时间,兴起了一股学论语的热潮,人们从于丹的论语心得中找到了久违的平静,从纷繁紊乱的现实世界中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汲取到了人生的智慧。今天,不同的人读论语有不同的
3、注解和感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读论语当然会读出孔子思想中蕴涵着的丰富的教育智慧。大家都知道,孔子被我们尊为万世师表,是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中国台湾还把孔子的诞辰日作为每年的教师节。今天,我们就走近孔子,走近论语带给我们的教育智慧。一、 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走进知识殿堂的第一步对于教师来说,固然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但教师最大的责任在于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什么意思呢?孔子说: (对于任何事情,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告诉我们: 兴趣其实是最好的老师。看我们今天的课堂和教学,我们的学生真正以学习为乐的
4、现象还不是很普遍。一些学生在沉闷的、枯燥的、沉重的教学氛围中学得很辛苦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戏称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一群养鸭的人,我们把学生赶进课堂,叫赶鸭子。在课堂上,我们机械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叫填鸭子。考试的时候,我们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叫做烤鸭子。最后学生都成为了板鸭子。这是一个笑话,但笑之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主动快乐的学习?这些恐怕都是我们应该认真面对的课题。我一直这样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充满快乐,学习应该为孩子的终身成长奠基。所以,当我们读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的时候,它所带给我们的教育智慧是具有如此
5、强烈的震撼力。唯有乐于学习,才有孔子说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中的学而不厌。二、 学习应讲求方法,贵在得法对于学习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论述。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孔子认为,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时常的温习和练习,这样才能把知识记得牢固,才能融会新旧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有自己的发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可以获得新知识。人们的新知识、
6、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孔子的这一学说,孔子的弟子曾子可以说是贯彻得最为彻底,这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曾子三省中的 传不习乎?是对孔子学而时习之的生动注解。孔子的这一思想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什么样的启示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学习光有时常的温习和练习是不行的,还得要思考。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 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有
7、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迷茫。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是学和思相互结合的思维过程,两者同等重要而不能偏废于一隅,学而不思,只会落得个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结局。思而不学,同样会陷入空想的结局。所以,只有让学和思结合,才可以让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思想,有道德的人。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的是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孔子一直把这一方法贯穿于自己学习的始终,于是就有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端木赐的对话。子曰: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 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端木赐回答说: 是啊!难道不是
8、这样的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穿始终的。 这一个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呢?孔子没有明说出来,这个 一以贯之是什么?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内在的东西。光有学习和思考,显然不够,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显然看到了社会实践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说:对道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义却不能去做,有了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道德也好,学问也好,都需要自己去做,去实践,课堂是学习的场所,社会实践才是学生成长的平台,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社会实践是引导学生活学的源泉。前段时
9、间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天才都不是在教室中长大的,但有许多天才在教室里死亡。 这句话似乎有些极端,但它道出了课堂外的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学习,思考,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也在于培养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我们不妨来看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 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 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
10、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你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你是不如他。 在这里,孔子问子贡与颜回相比谁在学识上更强一些,子贡和颜回都是孔子得意的弟子,但孔子最欣赏的是颜回,为什么呢,是因为颜回能闻一知十 ,说白了就是能由一个知识生发开去领悟更多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有探究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只可惜颜回好人命不长,很年轻就去世了,所以孔子感到非常的惋惜,这是题外话。 论语中还提到了子曰: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在教他了。 在这里,孔子也是十分强调学生的学习创造,做到能够举一反三,以学生的创造精神来衡量人
11、才。颜回十分尊重孔子,对孔子所讲的知识从不加以反对和疑问,所以孔子认为他很愚蠢。 论语上是这样说的,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一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愚蠢。 孔子不满意那种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问题的学生,他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能够有所创造和发挥。三、 重视学生的德行修养,品德是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出
12、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要求弟子也就是他的学生们首先要注重的是德行的修养:对父母要孝敬,对兄长要尊敬,对师长要顺从,言行要谨慎而符合礼仪,要有一颗善良而包容的心,以感恩的心去爱你身边的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仁德的人。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而对于学习书本知识,则是摆在了第二位。其实我们看论语中孔子认为的一个人的理想人格是 仁、义、礼、智、信,而这些理想、健全人格的形成就在于一个人从小就应该注重对他进行品德的养成和教育。良好的品
13、德情操,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生活幸福的重要保障。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说: 一个人的品德好,他的一生很稳固。一个人,有良好的智力,而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给社会带来的往往是巨大的伤害。大家可能还记得震动一时的云南大学马加爵的杀人案,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他的智力勿庸置疑,但我们看他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则具有明显的缺陷,最终给他人,给家庭,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我们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看到了道德教育对一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巨大作用。其实我们古代的教育,在品德教育方面十分的重视。像源于宋代的蒙学读物三字经就十分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品德的培养,如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些琅琅上口的三字经通过儿童的
14、口诵心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品格。当然,这当中的一些是封建礼教的糟粕,如三纲五常等,但相当一部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这些已经成为我国优良传统的一部分,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文化。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也。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孔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德行修养,用礼仪来约束自己,这样自己就不会犯或者少犯错误了。这也说明德行修养,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个不断延续,加深完善的过程。四,教育应全面育人,君子不器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 君子不像器具
15、一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加强自己的修养,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干,应博学多识,而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当然,孔子也不是要求一个人要做全才,他认为应该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多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全面育人。怎么样全面育人呢?孔子就提出来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借,活动与六艺的范围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仁德也就是德行修养是孔子教育的第一要务,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均衡的发展。这里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六艺 是什么?古代的 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
16、育的基本学科。 礼指的是各种礼仪, 乐 指的是音乐歌舞,射指的是射箭, 御指的是驾御车驾、战车,书指的是语言文字,文化教育,数指的是计算,和数学有关。说明白一点,古代的六艺科目就好象是我们今天所设的语文、数学、音乐、体育、劳动等科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所以,这是孔子所推崇的。他认为,教育就应该全面育人,使学生受到多个方面的熏陶。所以论语上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传授学生。文 就是指书本上的知识。 行就是指
17、要善于躬耕和实践,忠 就是指为人要忠诚老实,尽心竭力。信就是指讲究信用,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君子。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习 诗 ,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这里,孔子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一个人具有专业的素养和学识固然重要,但还应该具备一些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艺术修养,因为这些艺术修养对人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两弹一星 的功臣、原子弹之父钱学森不仅在科学领域卓有成就,而且还是一位古典音乐的爱好者且具有相当的造诣。他常常说,音乐中的一些元素常常能激发我创造的思维。爱因斯坦是
18、一位科学家,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相当的好。一个高素质的人是应该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能全面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幸福和终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五、把握教育的原则,因材施教智力是有高下不同的,正如每个人的力气大小不尽相同一样。子曰: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每个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然,每一个人的智力也有高下不同,孔子是承认这种现实的。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说: 对于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对于
19、具有中等水平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那些高深的学问。孔子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中人、下愚。什么样的才智对学生就提出什么样的教学要求,这就是对我国教育具有深远影响的因材施教原则,这一原则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促进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其实我们每一个教师都知道,我们固然可以用机械的知识训练让差生记住某些知识,可是没准考试过后每几天就忘了。所以有时候苛求我们的学生就是苛求我们教师自己。那么对于每个学生应该秉持怎样的教导原则呢?孔子学生颜渊就告诉了我们孔子是怎样教导他的学生的。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20、欲罢不能,既竭吾才。颜渊感叹地说: 老师(孔子)善于一步一步地引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这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循循善诱原则。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是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循循善诱原则成为了今天教师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循循善诱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启发,也就是孔子所提出的,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讲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导学生不到他经过苦思冥想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老师所熟知的启发式教学。在孔子的教育原则中,有一个原则对后世产生
21、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这就是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 孔子说: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贫富、智慧的)类别。大家都知道,孔子所生活的时代以前,教育只是诸侯,贵族子弟的特权,平民是没有条件接受教育的。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是中国全民教育的发端,为中华民族人民素质的提高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六、教育者不可忽视环境对学生心理、品格等方面的影响今天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结合。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同样关注环境对一个人学习,品德等方面的影响。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
22、你是明智的呢?说得直白一点,就是选择你自己的邻居要选择有道德、有品行的,这样才是明智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这个道理。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作为教育者,不可忽视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品格甚至对学习态度的深刻影响。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典故孟母三迁的故事其实讲的就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孟子的母亲三次迁走自己的居所,就是要让孟子不要受到坏的社会风气和行为习惯的影响。七、对学习,我们都应该秉持学犹不及 的态度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快餐式的生活和过于功利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们。人们往往忘记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心态中应该秉持宁静淡泊的思想,多去学习,审察自己
23、的内心,去充盈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那么,对于学习,我们应该抱以什么样的态度呢?子曰:学犹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而追不上那样, (追上了)还担心在丢失它。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学犹不及 是一个不断学习知识,储备技能,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过程。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学犹不及是一个不断储备自己的学识,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终身学习理念的过程。最后,我想说的是, 论语中教育思想是极其深邃的,我今天只是做了一个粗浅的解读,其中不乏错误的解读。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我还想说的是,一部论语不仅蕴涵有丰富的教育智慧,更蕴涵有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在今天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愿我们走进这些国学的经典,去慢慢的品味它。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愿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且思且行,让它充盈我们的心灵,以更加沉着淡定的心态去把握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