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细胞分类不一样。三分类把白细胞分成:中性粒细胞(大细胞) 、淋巴细胞( 小细胞)、其它白细胞(中间细胞)。五分类把白细胞分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三分类便宜,一般如有需要再做五分类。项目 英文简写 参考值 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NE2.0-7.0109/L;51-75异常标本还包括中性杆状细胞及幼稚细胞等。增高:急性细菌性感染、组织损伤、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等;减少:某些传染病如伤寒、流感、造血功能障碍、脾亢、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反应、慢性理化损伤等。淋巴细胞 LY0.8-4.0109/L;20-40异常标本还包括大、小淋巴细胞及
2、异淋。增高:传染性疾病如百日咳、传单、麻疹、结核、肝炎、肿瘤等;减少:长期 X 线照射、细胞免疫缺陷、传染病急性期。单核细胞 MO0.12-0.8109/L;3-13增高:某些感染如 EB 病毒感染、结核、伤寒、疟疾、沙门菌、弓形虫感染、亚急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恢复期、粒缺恢复期、淋巴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等。嗜酸粒细胞EOS0.05-0.50109/L;0.5-5增高:支气管哮喘、过敏、湿疹、寄生虫病、慢粒、多发性骨髓瘤等;减少: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促肾上腺激素、急性感染、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等。临床症状明显、其不减少提示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如持续下降,说明病情严重。术后及烧伤后其不降低提示
3、预后不良。嗜碱粒细胞BASO0-0.1109/L;0-1增高:慢粒、癌转移、铅中毒、变态反应、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甲减、粘液性水肿等。中间细胞三分类血球仪0.1-1.4109/L;2-7.1包括: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单核细胞、中性杆状粒细胞、各类幼稚细胞等。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常做的检验项目,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其临床的应用及结果评价。目前医院所做的血常规检验以三分类与五分类为主,这对于白细胞分类来说的,三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大体的分为大细胞(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其它白细胞)、小细胞(淋巴细胞)三类。五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五类。红
4、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各类仪器差别不大。当然有些仪器甚至还可分出幼稚的白细胞,而在一些医院还在使用手工分类的方法。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可随时检验,用血量不多,但是还是推荐使用静脉采血,并与合适量的抗凝剂混合使用。常规检验主要有以下项目:1 、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0-10.0109/L临床意义:增高:发热、各种炎症、白血病、出血、溶血、肿瘤等,如301011/L 有白血病的可能;减少:流感、非典、伤寒、粒减、粒缺、脾亢、再障、长期 X 线照射等结果评价:主要为中性粒细胞:(1)增高:生理性增高如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饭后、剧烈运动后、酒后、冷浴后、分娩、下午较上午高、应用如肾上腺素等。(2
5、)减少:致白细胞生成减少如应用烷化剂(氮荠、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荠、噻替哌、白消安、乌拉坦、甲基苄肼、多潘等)、有丝分裂抑制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秋水仙碱)、抗抑郁药(丙米嗪、去甲苯米嗪)、利尿剂(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利尿酸、汞剂)、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甲氧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 K、两性霉素)、抗颠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其它(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致白细胞破坏增多如应用解热镇定剂(阿斯匹林、醋氨酚、氨基比林、消炎痛、保泰松)、抗甲状腺药物(甲疏咪唑、丙硫氧嘧啶)、抗生素(苯唑青霉素、双氧青霉素、万古霉素、
6、庆大霉素、先锋霉素、氯霉素)、抗疟药(奎宁、扑疟奎、辛可芬)、抗心律失常药及强心药(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安定、地高辛)、其它(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钠、别嘌醇、潘生丁等)。2 、中性粒细胞(NE)参考值:2.0-7.0 109/L;51-75 临床意义:异常标本还包括中性杆状细胞及幼稚细胞等。增高:急性细菌性感染、组织损伤、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等;减少:某些传染病如伤寒、流感、造血功能障碍、脾亢、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反应、慢性理化损伤等。3 、淋巴细胞(LY ) 参考值:0.8-4.0 109/L;20-40 临床意义:异常标本还包括大、小淋巴细胞及异淋。增高:传
7、染性疾病如百日咳、传单、麻疹、结核、肝炎、肿瘤等;减少:长期 X 线照射、细胞免疫缺陷、传染病急性期。结果评价:(1)增高:生理性增高(出生 5 天后至 5 周岁);(2 )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4 、单核细胞(MO) 参考值:0.12-0.8109/L ;3-13临床意义:增高:某些感染如 EB 病毒感染、结核、伤寒、疟疾、沙门菌、弓形虫感染、亚急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恢复期、粒缺恢复期、淋巴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等。结果评价:增高:出生后 2 周的婴儿可生理性增高。5 、嗜酸粒细胞(EOS) 参考值:0.05-0.50 109/L;0.5-5临床意义:增高:支气管哮喘、过
8、敏、湿疹、寄生虫病、慢粒、多发性骨髓瘤等;减少: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促肾上腺激素、急性感染、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等。临床症状明显、其不减少提示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如持续下降,说明病情严重。术后及烧伤后其不降低提示预后不良。结果评价:增高:夜间较白天高,下午较恒定;减少: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素、劳动、寒冷、饥饿、精祌刺激。6 、嗜碱粒细胞(BASO) 参考值:0-0.1109/L;0-1 临床意义:增高:慢粒、癌转移、铅中毒、变态反应、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甲减、粘液性水肿等。7 、中间细胞(三分类血球仪) 参考值:0.1-1.4 109/L;2-7.1临床意义:包括: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9、、单核细胞、中性杆状粒细胞、各类幼稚细胞等。8 、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值:男:4.0-5.5 1012/L 女:3.5-5.01012/L;(应与过去结果比较)临床意义:增高:大量失水、慢性肺心病、肺气肿、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减少:妊娠、营养不良、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红细胞破坏增加或丢失过多、炎症、内分泌疾病等。结果评价:应与过去结果比较。增高:生理性如饭后、剧烈运动后、酒后、冷浴后、应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雄激素等;减少:应用安眠通、眠尔通、苯妥英钠、甲基多巴、乙琥胺、马利兰、消炎痛、双氢氯噻嗪、氯噻酮、他巴唑、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抗癫痫药、洋地黄等、采血时凝固或溶血可使结果偏低
10、。9 、血红蛋白(Hb) 参考值:男:120-170g/L;女:110-160g/L;新生儿:170-200g/L临床意义: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类型需结合其它指标判断);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结果评价:增高:白细胞极度增高时,可使血红蛋白测定偏高;严重的脂血可使结果偏高;减少:应用伯氨奎啉、安替比林、苯妥英钠、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口服避孕药、强力霉素、新霉素、磺胺药等、取血凝固或溶血时可使结果偏低。10 、红细胞压积( HCT) 参考值:男:0.40-0.51;女:0.37-0.47 ;临床意义:增高:各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真红、0.70 应立即放血治疗;减少:血液稀释、贫
11、血、600109/L 属于病理状态应考虑有无高凝状态、慢粒等;1000109/L 常有出现血栓的可能;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DIC、中毒、过敏、再障等;40109/L 有自发出血的危险。结果果评价:增高:应用肾上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出现大量小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时可使结果偏高;减少:a、血液凝固或采血不顺时可使结果偏低;b、致再障性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氮荠、环磷酰胺、苯丙甲氨氮荠、甲氧基溶肉瘤素、阿糖胞苷、硫嘌呤、6-硫鸟嘌呤、阿霉素、柔红霉素、苯、二甲苯、有机砷等;c、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的药物:氯噻嗪类、雌激素类、乙醇、瑞斯托霉素、甲苯磺丁脲等;d 、引起骨髓再生不良的药物:
12、氯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氯丙嗪、甲疏咪唑、苯妥英钠、乙琥胺、保泰松、消炎痛、扑尔敏等;e、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保泰松、消炎痛、阿斯匹林、水杨酸、非那西丁、抗生素类、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奎宁、氯奎、洋地黄毒甙、地高辛、奎尼丁、硝酸甘油、甲基多巴、氯噻嗪、百日咳菌苗等。16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参考值:7.0-11.1fL临床意义:与巨核细胞增生程度有关。增高:血小板过多破坏或过度生成的疾病如原紫、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脾切除等;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的血小板减少如再障、脾亢、化疗后等;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时与血小板同时持续降低,恢复时其先升高。结合血小板计数分析17 、血小
13、板压积( PCT) 参考值:男:0.10-0.27;女:0.11-0.29 临床意义:增高:骨髓纤维化、慢粒、脾切除;降低:再障、血小板减少症、化疗等。18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参考值:15.1-18.8临床意义:反映血小板大小不等异质性的指标。增高:血小板大小不等如化疗后、巨幼红细胞贫血、脾切除、慢粒、血栓性疾病等。在血常规检验中如出现有疑问的结果,应用手工分类与计数复查。C 反应蛋白是一个临床常用的敏感性很高特异性很低的炎症(如感染、风湿类风湿、心肌梗塞都有炎症反应)指标。也就是说,没有 C 反应蛋白升高,基本可以排除有炎症;但是 C 反应蛋白升高的病人中不能明确是否一定有炎症
14、也不能明确是那种炎症。 临床上常检测 C 反应蛋白,来作为一些诊断的辅助手段,而不作为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 正常健康人的 CRP 值非常低,一般0.85gL ,90 的正常人0.3g/L,99的正常人 CRP1.0gL 。而在炎症或急性组织损伤后,CRP 的合成则在 4-6 小时内迅速增加,36-50 小时达高峰,峰值可为正常值的 100-1000 倍,其半衰期较短(4-6 小时)。经积极合理治疗后,3-7 天迅速降至正常。CRP 的水平与组织损伤后修复的程度有密切关系。因此 CRP 可作为疾病急性期的一个衡量指标,并且 CRP 不受性别、年龄、贫血、高球蛋白血症、妊娠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它优于
15、其它急性期的反应物质。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发表时间:2008-11-24 发表者:陈贤楠 (访问人次:5374)(备注:陈医生是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的医生)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重要的参考资料,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血常规检查常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我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发现,某些家长或医生由于对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分析的片面性,导致抗生素滥用或疾病严重度判断的偏移。在此作简短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必须牢记以下的基本概念: 1、白细胞总数(WBC)和分类(包括绝对值和相对百分数)值反映的是炎症指标
16、,换言之,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均可以引起上述参数的变化。 2、在儿科发热的患儿,白细胞和分类值常反映感染性炎症,也常作为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的指标。即: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升高。 3、但是在复杂性慢性、反复性发作的疾病(如哮喘、过敏咳嗽、过敏肠病等)和重症感染又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如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重症感染、感染性休克)时,上述数值的判断必须慎重,因为它既受感染性炎症,又受非感染炎症的影响。 4、病毒感染时通常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但某些特殊病毒或病毒感染综合征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5、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作为血常规三项重要
17、信息之一(其他二项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也是血液病和骨髓功能重要指标。如白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症等。 二、当前儿科门诊对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分析的常见偏移和误区有: 1、以成人的白细胞和分类正常值来判断小儿的化验值。小儿各年龄段血常规中白细胞级分类有很大的不同(见下表);白细胞主要分粒细胞(包括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的分类中以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比较突出:生后 46 天至46 岁期间以淋巴细胞(lymphocyte,L)占优势约占 60%为主,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约为 30%;而在出生后 46 天前和 46 岁后直至成人则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约占
18、 65%。 年龄 成人 712 岁 6 月6 岁 3 月 2 周 出生 白细胞(WBC) (109/L) 4.010.0 4.513.5 6.015 6.018 5.021 9.030 白细胞值正常范围在国内外不同教科书中有所不同的,但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而目前个医院包括儿童医院化验单上均以成人正常值为标准,不少儿科医生也以此标准值去判断不同年龄患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 区,也是抗生素滥用的重要原因。 2、白细胞和分类值增高作为感染疾病未愈的指标、作为继续应用抗生素的证据。许多家长因为化验白细胞高而不敢停用抗生素。事实上对只咳嗽不发热,没有明显感染病灶的孩子轻度的白细胞增加没有太大意义,
19、更不能区分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因为有多种因素可以引起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如精神紧张、哭闹、运动或活动、预防接种,疼痛刺激等等。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药、食物等也可使白细胞值改变。有人观察到:在 12 24 小时内,没有任何干预情况下,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以由15.020.0109/L 下降至 10.0109/L(即从每立方毫米 1.5 万2 万降至 1 万以下)。 3、过度解读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如机械、简单地用来判断感染病原体、抗生素选择的指标。 三、白细胞生成、循环和清除过程-有利于纠正上述误区 以上已提及:白细胞主要由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以白细胞中占优势的中性粒细胞为例:粒细胞来源于骨
20、髓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内成熟为粒细胞后大部分仍在骨髓储存池内停留 35 天(骨髓内的粒细胞约是周围血血粒细胞数的 5 20 倍)。释放到外周血的粒细胞进入血循环中,成为外周血功能池。外周功能池中粒细胞约半数随血液循环运行,即进入循环池,另一半附着于小静脉或毛细血管壁未进入循环,称为边缘池。化验末梢血常规计数的白细胞只反应了循环池中的粒细胞数值。而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经常随机交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性粒细胞的约在循环中维持 1012 小时,半衰期 67 小时,平均 6.3 小时。然后在毛细血管丰富的脏器,如肺、消化道、脾等脏器中以随机的方式逸出血管壁,进入组织(称为组织粒细胞池)。而组织中的粒
21、细胞约是血管内的 20 倍。进入组织内粒细胞不再返回血液循环,发挥粘附、吞噬和杀菌等抗微生物作用,约生存 13 天后衰老死亡,再被机体的另一种单核-巨噬细胞清除,少数通过唾液、痰液、消化液或泌尿生殖道排出。这样,在正常情况下每小时约有 10%的粒细胞进行更新。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末梢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只反映机体内白细胞总数的一小部分;(2 )白细胞处于较迅速的动态平衡过程中;(3 )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包括:骨髓储存池释放白细胞的多少、边缘池白细胞进入循环池的多少、以及血管内逸出到血管外组织去白细胞的多少。 结论: 1、也由此可知,在复杂反复的病情时,单凭外周血白细胞值去判断疾病和决定抗生素应用、或者只是因为白细胞高(如 1 万 2 千)而不敢停抗生素,甚至不敢停止输液是何等地可笑! 2、由于上述复杂因素的影响,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值需要医师综合性思维分析判断,如完善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准确的判断可以获得疾病机制线索,早期发现问题;而过度简单解读会导致病情误判,药物滥用。甚至可以说:医师判断血常规结果是见仁见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