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后的晚餐赏析 摘要:“最后的晚餐” 是耶稣神话中颇为重要的一个,有关这一故事的绘画作品也有很多。其中达芬奇的 最后的晚餐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副。而历来对它的评价也最为丰富,本文将从几个细节对最后的晚餐进行分析,并对这些细节出现的原因做出探讨。 关键字: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 文艺复兴 正文: 最后的晚餐,在基督神话中为最重要的故事,历来为画家们描绘。在比较详细的西洋美术史上,足足可以列举几十副著名的最后的晚餐。 莱昂纳多达 芬奇( Lanonardo da Vinci,1452-1519)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太才艺术家和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的代表,是一个不可企及的典范。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一直是像先
2、知那样地展望未来,为艺术和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不知疲倦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后的晚餐创作时间大约为 1495-1498 年,现存于意大利米兰的多明尼加修院的圣母感恩礼拜堂的餐厅墙壁上。它是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的辉煌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中,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关于这副画的鉴赏与评论早已多不胜数,本文也将选取两个小的方面谈一下对这副画以及对达芬奇的看法,也许观点不够独到,但也算是对大师及其作品研析的一点体会吧。 一 这副画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居于画最中间的耶稣,他说完了那句话之后,摊开了双手,并垂下了眼帘,眼神淡然
3、。有很多评论说这是一个“悲伤的姿势”。但我觉得,这时耶稣的心态该是古井水般波澜惊不起。这一点,不仅是从画中门徒的手足无措以及惊恐之余仍握紧卖主钱袋的犹大,在表现手法上应与中心人物耶稣形成鲜明对比的需要,同时也在说明着这样一个事情“如果生命预告死亡,将会有什么表情?” 既然已经注定,而作为世人所谓悲剧中主角的神甚至只是一个智慧渊博的人,都会这样淡定的吧。预知死亡,不再只是宗教的训示;预知死亡成为达芬奇绘画世界中生命的必然结局。 如果说,最后的晚餐中对死亡的淡定还有因画面需要的局限,而同样淡定表情,在达芬奇另外一副著名的作品蒙娜丽莎中,更为明确地展现了起来。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人捉摸不透,可无论你怎
4、么想,或深爱或不屑,她却一直那样平静地看着你,也许你可以从她的笑容上看出什么。这种面对世间变换却一如既往的“神秘”笑容,其实是对生命的淡定,这种淡定也许比对死亡的淡定更加难得。 无论是对死亡还是生命的淡定,都是凡人难以接近和抵达的境界。这种神和近似神的感情,不知是否为这位谈吐举止华丽优雅的名画家所拥有,还是在他那看似安然的外表下,有着一颗躁动的心,一生中有着无数创造构想但大多数半路夭折的达芬奇,创作耶稣及蒙娜丽莎的淡定,也许正是来平抚他内心的良药吧。 二 在画中,耶稣的门徒,圣多马,侧身而坐,右手食指向上所指,这一细节在我所能看到的地方或被认为是纸天发誓对耶稣的忠诚,或是表达疑虑。诚然,作为一
5、副付酬宗教题材作品,达芬奇不可能明目张胆地画出什么大不韪之笔,只是某些看似正常或略有疑虑之处,可能正暗含着作者的某种心机,在达芬奇后期的作品中,酒神巴克斯和施洗者约翰(二作时间几乎一致,晚于最后的晚餐近 20 年)中都出现了“令人不解的食指姿势”,其中施洗者约翰这副作品我发现他也是右手食指向上,姿势和最后的晚餐中的圣多马几乎是转了 180 度角的重现。 看过一些对施洗者约翰的赏析,说这副画包含着肉欲与渎神的意味,尽管没有深入地研讨这副画,但只凭简单的画面感觉甚至不需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至少的确对这位有名的圣人存在一些不敬之处。最为轻微的也至少是将圣约翰充分的人性化了。将最后的晚餐中的一个小细节
6、与施洗者约翰作类比,并非偶然。请看耶稣右手边的那个人,是不是很像位女性?有一些传说并很多迹象表明:那个人并非福音书中的约翰,而是一位同样在耶稣神话中著名的女性玛利亚蒙大拿。从书及网上看到的最后的晚餐的图片,个人也决额这应该是位女性,如果是约翰的话的确是太过眉清目秀了。但鉴于该画在 500 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已经模糊不清了,所以不能定论这个人到底是谁。 关于蒙大拿,她的传说除福音书中的故事,还有一个版本,就是她实际是耶稣的妻子,但由于一些确实必要的原因,她的存在被在教义(即教史)上抹掉了。还有有关圣杯的说法,她当时可能已经怀有耶稣的骨肉。一个很可能是失败的、被天主教、基督教抹杀及美化饿历史事件和人
7、物,一个很可能曾真实存在过的怀有“神” 之骨肉的人类女性。如果这一传说为身为私生子的达芬奇所知,那么他在画中将这一点隐晦地表现出来也就可以理解了。 综合以上内容,淡定的耶稣和姿势耐人寻味的圣人以及身份不明的女性出现在同样的一副画中,似乎有些矛盾。当然首先这些地方在整副作品中看起来还算正常,与画面整体还较为协调,这些分析也可以是超脱于作品之外对单独个体的赏析。还有就是,这种对神或者是高尚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和种种对神的疑虑和人性化,是和“文艺复兴”的大北京息息相关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干将们往往是提倡人的精神、人性解放,但同时相信神的存在(有宗教信仰),达芬奇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在这种矛盾中反复回旋并渐进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其自身的特殊经历(私生子、曾被告为同性恋),也会对其心理造成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很可能是对神有所怀疑又不想去怀疑的矛盾,或是对完美的无限追求及不可避免的瑕疵等等。 在最后的晚餐中,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几个拙见外,还有前人已经挖掘过的,如三度景深的透视法(达芬奇一生极爱各种各样饿研究创作)、背景渲染、甚至于他失败的作画材质实验都被融入到他的这副作品,以及他每一部作品中。总之,无论是其非凡的创作活力还是他对情感的表达甚至超感情的暗示,都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