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留侯论资料.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42149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侯论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留侯论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留侯论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留侯论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留侯论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留侯论相关资料引言:1946 年 3 月,军统特务头子戴笠飞机失事,陈立夫提议送一挽联,章士钊被推举执笔。章不吹不捧,不卑不亢,点石成金,力透纸背地写道: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功罪盖棺须论定;名满天下,谤满天下,是非留待后人评。一、有效信息台1、苏轼简介:苏轼(公元 10371101 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 1057)中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翰林侍读等职。因卷入政治斗争旋涡,屡遭贬逐,长期在外地州郡供职,死谥文忠。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

2、坛领袖。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2、题解:北宋嘉佑六年(1061 年) ,苏轼 26 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 。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 25 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 19 篇。留侯,指张良,字子房。五世相韩,

3、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 ”(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良辞不受,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

4、敢承受三万户。)后封为“留侯” 。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3、留侯传略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

5、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赤松子是传说中的仙人,其事见列仙传 )游耳。 ”乃学辟穀(施行“道引

6、”这一养2生术时,不食五谷,可以长生) ,道引轻身(使身体轻轻飞升。道家认为不食五谷,服药行气,可以飘然成仙)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彊( “强”的异体字)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听而食。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史记留侯世家思考一:张良“圯上受书”这一段描写有什么妙处?4、史家独唱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7、 ”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以貌取人:以外貌作为品评人才的标准。春秋时期鲁国人澹台灭明,字子羽,“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 ,不愿收他为弟子, “既已受业” ,发现他表现还挺不错,于是说了这话。见大戴礼五帝德 ,又见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 。 )留侯亦云。(史记留侯世家 )解说:太史公的态度比较老实,解释不了的事就归结于天。张良得书,救刘邦脱困,前者或是传说,后者则非过人的智慧不可,所谓“进履宜假,运筹神算”也。张良貌如女子,为儒将,然而杀伐决断,刘邦多赖于他。所谓人不可貌相也。思考:司马迁引用孔子的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8、是为了说明什么?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宋陈焕梅花陈诗的特点则用留侯喻梅花,表达诗人向往张良有大丈夫的胸怀,摒弃人间富贵,清高脱俗的情怀.留侯,指汉代名将张良,传说他既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不但写出梅花的味,而且引用汉代张良为例,揭示凡事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还应注重事物的实质,并非表里如一。二、文心聚焦1、人物观察:苏轼认为张良是一个豪杰人物。他有极强的操守和节制力、忍耐力,能够在受屈辱时处变不惊,勇气十足。这是因为

9、他有远大的抱负。张良的这种性格是在遇上黄石公后才建立起来的。未经磨练之前的张良,行事鲁莽冲动,完全没有善用他的才略。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强盛的时候,它的锋芒是不可侵犯的,必须等到它的锋末时才有机可乘。可是子房却忍不住愤怒的心,用一个人的力量,求一时之快意而在博浪沙以大铁椎击杀秦始皇。使自己的生命陷入危险的境地。子房虽有盖世的才能,却没耐性像伊尹、太公那样去策谋大计划,只做像荆轲、摄政等刺客的计策,希望能侥幸得逞而不死,这是桥上老人为他十分惋惜的。这时候的张良虽有报仇的志向,却是不能忍辱向人低头,只算有平常人的刚强,绝对没有郑伯为保护人民,赤着上身牵着羊去迎接楚庄王以及勾践为了复国,做吴国的奴仆三

10、年的那种肚量和能耐。3那个桥上老人,认为张良的才能有余而度量不够,因此用傲慢无礼的态度深深地挫折他,使他能忍受小的怨恨而成就大的计谋。这时候,张良从老人的刁难中领悟到自己的缺点,所以被命令去做仆妾之事,居然能若无其事的去做,这种修养正是秦始皇所以不能使他惊惧,项籍所以不能使他忿怒的原因!这就是后来老人说的:“这年轻人可以教导 。”后来,张良以他坚毅的忍耐力、冷静的思考能力,辅助刘邦建立伟大的功业。当楚汉相争时,项羽只因为不能忍耐,所以百战百胜却轻露锋芒;高祖能忍耐,保养他的全部实力以等待项羽的衰败,这是张良教他的!当韩信打败齐国想自立为齐王,高祖生气,表现在言语中和脸色上,显示高祖还有刚强不能

11、忍耐的脾气,当时全靠张良的劝解,才避免了一场内斗,拉拢了韩信,成就了 刘邦的大业。苏轼也以张良柔弱的外貌来说明他是外柔内刚的人。1、焦点扫描:苏东坡想象奇特,一反太史公的“天命观”,把张良圯上受书解释为隐者的有意教导。文章全从一“忍”字上立论,“浑浩流转,变化曲折”。张良联合刺客刺杀秦始皇,是“不忍忿忿之心”,不能忍也。后来屡被老人挫锋,才养成能忍之心,为后来的功业打下基础。千余年来,大家都以太史公的观点为是,而东坡别出机杼,新人耳目。太史公对张良相貌的评价颇为保留,而东坡则直称其状貌并不妨碍张良是一豪杰。思考:苏轼对“圯上受书”这个故事做了怎样的演绎?参考:老者是秦朝末年的隐者,看到天下大乱

12、,想寻找一个能够拯救天下的人才。他看中了张良。张良有才,但是还没有度量。他为了报仇,效匹夫之勇去刺杀秦始皇,不能忍也。老者深为惋惜。他要造就张良,于是设计诱导张良,授给他兵书,使张良从一个刚急之人变成柔而能忍的盖世豪杰。2、史海钩沉司马光: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加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思考:“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一句是褒是贬

13、?参考:是褒。此句并非是说张良明知神仙为虚妄,还跟赤松子学道之事为可笑,从后文可知,司马光赞赏张良放弃功名利禄,假托学道而明哲保身的做法,可知“其智可知”是说张良的见识十分高明深远,而非说他头脑简单。总论:同一个人,后人从他身上看到的东西却不一样。这自然与后人的身世经历息息相关。司马迁看到天命,这是因为他的学术渊源是道家思想,认为冥冥之中有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在支配着人类的一切。苏轼看到“忍”与“不忍”,这是因为他天纵奇才,然而却遭遇党争旋涡,政治上一直郁郁不得志,因此他才告诫自己要“忍”,不要像项羽那样锋芒,而要像张良、刘邦那样韬光养晦,“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然后有所作为。司马光看到张良的明哲保身

14、,这是因为他在北宋中期王安石主持的变法中屡沉屡浮,尝尽“伴君如伴虎”的忧虑恐惧滋味,因此十分欣赏张良的做法;他主编资治通鉴,也是要给在上者处世治国提供借鉴,但是这段评论却流露出了他自己的深切感悟。魏禧看到张良的忠贞,这也所来有自。魏禧也和顾炎武一样,由明入清,然而念念不忘恢复明朝大业。他重气节,因此借称赞张良的“忠”来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对故国的忠贞不二,用心良苦。当然,要读出这些人的写作目的,必须了解他们的身世、思想,所谓“知人论世”也。否则是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三、只眼观物4东坡先生就是通过评价这样一个伟大豪杰,来说明立志高远的人是怎样“忍小忿而就大谋”的。文章开头那段话气势磅礴,

15、极有启发意义,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世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高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有所大作为的人,必然有过人之处,是什么呢,对于突发事件并不惊怵,别人无端责怪甚至凌辱并不马上火冒三丈,拼死捍卫自己的尊严,东坡认为这样的人志向远大,认为不能因为小事情而打乱自己循序而进的人生历程。离开该文,用韩信“胯下之辱”或许更加直观明了。韩信在刘邦登台封将之前,简直是一个游手好闲之徒,受人鄙夷,一个屠夫的儿子大概是看着衣冠楚楚,整天腰挎一把剑的韩信不爽,决定羞辱他。于是挑衅,要与他决斗,

16、否则要韩信从他的裤裆中爬过。可以肯定的是,韩信完全有能力打败甚至用剑割破市井无赖的颈项,然后逃之夭夭。然而韩信并没有这么做,他没有理会,直接传档而过。在常人看了,此人孬种一个,而韩信大概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刻骨铭心的耻辱,并以此激励自己。或者就是纯粹测试自己的忍耐力, 孙子兵法里认为主将首先就要情绪稳定,这样才能不意气用事。回过头来,东坡先生在那段气贯长虹的话之后,马上翻出了张良年轻时的传奇。在秦统一六国后,作为韩国贵族的张氏家族自然被赶尽杀绝,失去了既得利益,祖父两代为韩相的张良,在强大的心理落差下,当然要向秦始皇复仇,于是他收买了一个刺客,让其在秦皇巡游天下,路过博浪沙这个地方时,用一个重达

17、 100 斤左右大锤子飞击秦皇车驾,然而结果是击中副车,秦始皇安然无恙,接下来当然是张良成为全国一号通缉犯。东坡先生评论说,秦刚刚横扫六合,天下甫定,气势旺盛之时,这时去做这样的事情,是飞蛾扑火啊,汲汲于小忿,总之是缺乏头脑。而成就功业的张良,最终用坚忍的心,辅助刘邦获取天下,当韩信攻下齐国,并要求刘邦封他“假齐王”时,高祖勃然大怒,就要形于色时,被张良所制止,刘邦然后说“什么啊,开玩笑啊,封假齐王,要封就封真齐王” 。如果这时刘邦翻脸,韩信自立为王,历史真的就要改写了。东坡先生评论说“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

18、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在“忍小忿而就大谋”上张良表现的更出色啊,没有他事情将会怎样啊。走出历史,在现实中,这样的事例,这样的警句,值得我们时时体会,在脑海里不断提醒啊。苏东坡先生别出心裁地评价了留侯,旨在劝人学会忍,可他自己却偏偏忍不了。王安石施行新政,苏子对于某些不利于民生之策,忍不住出头讽谏,落得个被贬黄州的下场。欧阳修废止新政,苏子为新政中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法令遭到废止而惋惜,又忍不住为新政鼓与呼,再次被贬岭南,终老蛮夷之地。难道苏东坡先生不知道忍耐吗?贾谊论中,他认为贾谊不该去得罪权贵

19、,以致政治主张无法实现,如能先忍个三五载,取得皇帝的信任,再得罪不迟。可他自己却不能忍一忍,等新政出现弊端,再讽谏不迟。而且那弊端的灾害只会落在老百姓头上,哪会落在身为政府官员的苏子身上。 留侯论中说张良逞一时之气,行刺秦望,差点丧命,他自己却以天下人为先,在新政大势已去,保守派重新掌权的时候, “不识时务”地去为新政鼓吹。新政得势时讽谏新政,旧法掌权时鼓吹新政,完全不会“见风使舵” ,最后只能是自讨苦吃,一贬再贬。虽然苏东坡先生官场失意,却身受百姓爱戴,原因是他的不忍皆是为民不忍。新政旧法,只要是利于民的,他就拥戴,就推行;不利于民的,他就讽喻,就谏阻。只为民利却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这样的官

20、僚,在当时真是少见。相比于那些“只为顶带花红衣,那管民间苦与泣”的官吏,在当时他真算得上不错的官僚。5四、圯上余韵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唐李白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简析:这是李白经过下邳(在江苏睢宁)圯桥时写的一首怀古之作。诗饱含钦慕之情,颂扬张良的智勇豪侠,其中又暗寓着诗人的身世感慨。张良,字子房,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诗起句“虎啸”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未”字一笔撇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相

21、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立志报仇,“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皇”(史记。留侯世家)。“破产不为家”五字,点出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不同寻常的人物。后两句写其椎击秦始皇的壮举。咏秦宋萧立之燔经初意欲愚民,民果未愚国未墟。无奈有人愚不得,夜师黄石读兵书。读秦记清陈恭尹谤声易弥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五、艺海撷珠1、苏轼善于从史料中翻新出奇,提出独特的见解。圯上老人为谁?前者认为是鬼物,是谷城山下的黄石,他能预见到张良“后十年兴”;而后者认为是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老人来到圯上的用意是什么?前者认为是为了授书,这样张良“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来“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而后者认为是为了“深折”少年张良,教他“能忍”, 足以驳倒旧论。本文是一篇史论,实际上也是一篇读书笔记。作者认真读书,却并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于思考,敢于怀疑,一翻旧案,自抒新见,这样治学精神和思维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