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留侯论》教案_3.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194191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侯论》教案_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留侯论》教案_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留侯论》教案_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留侯论》教案_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留侯论》教案_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留侯论教案【教学目标】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 “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难点】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教学方法】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教学时

2、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 ,看看苏轼是如何看待张良的。二、题解(一)释题(投影) 张良宋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王安石的这首翻案之作,以叙述的笔调,概括了张良一生的重大经历,只在最后两句略加议论“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降灌疑” ,指出张良被重视而贾谊受冷落的原因是贾谊“才能薄”

3、 ,见解独特。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二)文体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 “史论散文”中的“史” ,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 “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 。 “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

4、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三、基础阅读(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学生听读,并注意字音和句读。1.卒(c)然临之 2.圯(y)上老人 3.刀锯鼎镬(hu) 4.贲(bn)育 5.倨(j)傲鲜(xi n)腆(tin) 6.肉袒(tn) 7.彼其(j) 8. 不称(ch n)其志气 (二)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三)在前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分段诵读,并串讲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教师自由提问,适当补充。1重点词语必有过人之节 (节操、操守)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通“猝” ,突然)

5、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怎么,哪里)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隐约)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利用)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副词,实在)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只是)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与“迎”是同义,欢迎)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成就、完成)非有平生之素 (名词,早有的交情)非子房其谁全之 (保全)2.一词多义过超过,超越。例:必有过人之节错。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见同“现” ,动词,显露、表现。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 介词,被。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其代词,他,他的。例:其君能下人,

6、必能信用其民矣 助词,常用在“彼”之后。例:彼其能有所忍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例:非子房其谁全之?3古今异义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人之常情)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怀有的抱负)其身之可爱 (值得爱惜)其君能下人 (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使信服,为所用) 4.词类活用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臣妾于吴者 (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仆)油然而不怪者 (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

7、怪)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均为使动用法。惊:使受惊。怒:使发怒。)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5固定短语所以“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 “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相当于“的原因” 、 “的缘故” ,用来表示原因。例: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 ,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以为认为。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作为,用作。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6重点语句夫持

8、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译:以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他的锋芒不可正面对抗,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机会。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译: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奴仆,三年之久都没有一点倦怠。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译:与他没有平时早有的交情,突然在荒郊野外的乡间相遇。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7小结:古人说话,常常采用一种迂回的表现方法,不把意思直接说明白。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透过字面体会到作者的“真

9、情”所在。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使得既保留了意的准确性,又显示出生动性。四、整体阅读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旨。1与王安石的张良诗比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明确:寻人刺秦;圯上受书;辅汉建功。2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 “忍小忿而就大谋” 。3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明确: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 。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 “其意不在书” ,而是

10、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功业。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 。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五、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本【文言练习】四、五题。第二课时一、复习(一)指定学生个人朗诵课文,了解学生阅读情况。(二)提问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检查课本练习完成的情况。二、导语留侯论 ,集中论述了张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 ,

11、“忍”字贯穿全篇。但是,苏轼的立论,是建立在破除陈见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关于张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的众多学者,大都认为张良得益于圯上老人传授的太公兵法 ,因而“运筹帷幄” ,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所以,在文章中,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苏轼与前辈的对话。三、比较阅读(一)课文中包含着关于张良成功的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谈谈吗?明确:作者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能“忍” ,而前人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读得到了一本神奇的书。(二)为了进一步了解苏轼文章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我们可以阅读一下史记留侯世家中的记载,通过比较、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投影)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

12、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

13、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 。每上冢伏腊,祠黄石。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留侯亦云。(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比较苏轼留侯论的见解与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的不同之处,完成下面的表格。司马迁的看法 苏东坡的意见圯上老人是谁? 鬼物,谷城山下的黄石;预见张

14、良“后十年兴” 。 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圯上老人的意图 为授书, “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且其意不在书。 ”“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张良成功的原因 有兵书 因“能忍”张良的状貌与志气 貌柔不称其志气 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2圯上老人对张良的启发,司马迁和苏轼强调的有哪些不同?明确:司马迁史记着重在圯上老人赐给张良一本“读此,则为王者师”的太公兵法 。苏轼认为“其意不在书” ,其意在于:圯上老人看到张良“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深为痛惜,所以他“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使张良深刻体会“忍”

15、字的重要性。授书只不过是形式, 太公兵法要在志远才高的豪杰之士的手中,才能发挥效力。3根据课文的内容,讨论苏轼所提“忍”字的内涵。明确:文中以郑伯、勾践、高祖为例,说明“忍”的内容,一定要有度量,能“下人” ,二是“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则“忍”除了“忍耐”的度量外,还要有智慧,是道德的修养,也是过人的才智。4思考小结我们刚才讨论出来的不同点,在课文里都有体现。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本文是一篇史论散文,大概是东坡读史记的心得。作者认真读书,却并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推翻旧案,另辟新意,这样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四、鉴赏阅读(一)研习“对比衬托”的手

16、法1文章评述了留侯的三段经历:寻人刺秦、圯上受书、辅汉建功。这三件事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明确:这三件事紧紧围绕“忍”字,分别是不忍、能忍、用忍。它们分别是从反面、正面、正面来论证“忍”的,通过对比,观点更加鲜明而有说服力。2文章在论证上,大量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知识链接:对比,是互相比较,通过比较,各自的特点就会显得更鲜明。衬托,是在比喻的基础上,一方衬托另一方,效果是使被衬托一方的特征更加凸出。一般来说,衬托的一方是陪衬,是次要的,被衬托的一方是主要的。一般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同类的事物从正面陪衬,是正衬;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从反面陪衬,是反衬。3本文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手法?明确:论大

17、勇的能忍与小勇的不能忍,是对比,而且带有“反衬”的性质。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句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 ,正衬“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引楚汉相争:项羽,不能忍, “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刘邦,能忍, “养其全锋,以待其弊” 。以项籍之不能忍,衬高祖之能忍,这是反衬。以子房状貌乃如妇人女子,反衬子房能忍,以及志气非凡,表明不能以貌取人,是反衬。(二)形象的比喻,会使论说生动浅出。本文是否也有这样的例子呢?明确:1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连一根发丝都不能相容,比喻境况十分危险和紧急。2 “千金之子,不能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

18、也。 ”用“千金之子”不能死在盗贼手里,来比喻子房不能忿而走险以轻死,应当能“忍” 。五、延伸阅读开展思维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探索中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一)讨论:苏轼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然而,是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忍”呢?明确:忍,作为一种涵养,经常被曲解。忍,不应该是憋在心里,窝气;因为气不顺,憋在胸中,久而不畅,则智昏;智昏,则容易失言失态。最终,忍的修养还是会失去。所以说,忍应该是主动地、积极地去“化解” 。俗称:“忍字心头一把刀” ,想借“忍”的字形说明“忍”的道理:“一直要忍到心头插刀,也不反抗。 ”其实,这是消极的态度,结果很悲哀,以彻底牺牲自己为代价

19、,没有解决实质问题。这不是积极的态度,不可取。正因为民间的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许多人本可以很好地化解矛盾的,却采取了消极的态度,结果贻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所以,与其“忍到心头插刀”作无谓的牺牲,不如“忍化” ,处事临危不惧、当机立断,采取积极避其锐气、迂回化解的办法;学会避免正面冲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损失,用柔化、分化等办法最终彻底解决冲突。(二)拓展训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第 1-2 题。(投影)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1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评价的角

20、度有什么不同?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2两首诗的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参考答案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2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杜诗好。作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

21、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王诗好。杜诗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而王诗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前者。(三)写作练习:阅读一篇翻案性质的史论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课后完成)宋人理性精神昂扬,疑古之风甚盛,好为翻案文章,以后人眼光审视前朝历史,例如:欧阳修纵囚论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等。以疑古精神读疑古之作,当是一件趣事。六、课堂小结从苏轼、王安石,到钱文忠、王立群,实际上体现了他们历史研究的一种独特的品性,他们大都是特殊事实的观察者和调查者,他们具有关于历史的敏锐的感受力,和作为一个学者的个人机智,他们当然也需要有个人的风格和偏好,但更需要在对历史的判断中体现出必要的道德责任和尊严意识。不管用怎样的方法研究历史,一定要符合历史的客观性,要以广阔的历史视野把读者引向对事物和事件公正和准确的评判,让我们当代人可以窥见到历史上那种真实的生活和鲜活的历史戏剧性事件七、课后作业任选一篇翻案性质的史论文章阅读,把你的感受记录下来。附:板书设计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忍)寻人刺秦不忍圯上受书能忍辅汉建功用忍张良貌如女子,其实隐忍非凡一字立骨,层层深入对比衬托,另辟新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